高中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986761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四中高一地理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过程与方法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公众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教学重点:、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分析其对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具、资料:课本插图、课件、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om教学过程: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板书)1.生态农业(板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提出“生态工程”“生态农场”的概念,紧接着,在探索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中又提出了“生态农业”,从此,我国生态农业试点蓬勃发展起来。据农业部对部分试点的统计分析,试点3年以上的村、乡,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农民平均收入的112%,粮食单产增加12%以上,人均产粮增加21%,光能利用率提高10%30%,投入产出比提高2%,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生态农业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它符合农业发展的规律。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极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又称有机农业,指主要或完全依靠生物的有机物来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制度。这种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以保持持续的最大生产效率。生态农业避免了“石油农业”施入大量的矿物燃料转化而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造成的破坏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降低,高毒残留农药污染生态环境,使有益的昆虫、青蛙、鸟类数量急剧下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弊端,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既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又保持其施用有机肥、精耕细作、间作套作等优良传统。从这里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有如下特点:(1)农业资源得以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2)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我国农业是资源约束型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目前,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为了发挥有限投入的更高效益和有限资源的更高生产率,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把生态科学和农业科学相结合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的生态农业路子。下面我们以“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留民营村为例,具体分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及主要采取的措施。2.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模式(板书)投影:(见课本图8.21)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我们给学生概括总结如下: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1982年以前,这里生产结构单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田地过量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近十几年来,该村按照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产业结构(板书)他们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如课本图8.20。全村首先按照生态学能量流动原理,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充分利用秸秆,重点发展了饲养业,先后建立起奶牛场、肉鸡场、蛋鸡场、鸭场、瘦肉型猪场和养鱼场。与此同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的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农机修配厂也相应建立起来。通过几年的调整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开展综合利用(板书)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留民营村以农业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料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生活燃料。沼气渣和水,一部分送至鱼塘,一部分送至农田,一部分沼气渣加工后又是好饲料。鱼塘的塘泥又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豆制品厂的下脚料用于喂奶牛和猪。鸡粪既用作肥料,发酵除臭后又是猪的好饲料。通过这样的综合利用,不仅促进了系统内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有利于农民健康,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板书)留民营村注意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一个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太阳能热水器,再加上节柴灶,使留民营村的生活用能基本得到了解决,这不仅节省了煤炭和薪柴资源,还净化了环境。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留民营村已经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蔬菜已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农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对下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判断农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1.下面是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1图2(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2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只限填一次)。A.增加粮食产量B.喂养牛羊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D.提高经济效益E.粪肥(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气团控制时的_等灾害。(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发展_、_、_、_、_等加工业。解题思路:第一,阅读、分析图1、图2 。明确在吉林省西部改造沙漠荒地建构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及本题提供的解题条件。联系学习过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平原西部(含吉林西部),年降水量比东部少,冬季积雪也薄。春季气候干燥,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大风,刮起河岸的沙粒,形成流沙,吞没周围耕地,使平原西部出现沙荒地。实施“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是吉林西部一项重要改造沙荒地的生态工程。分析图1可以看出,用防护林将沙漠荒地分割成方块状,防护林带内种植牧草,田地位于防护林带、草带之中。联系学过的“农田防护林带”防风、固沙和农田的作用等有关知识,可以明确“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由“防护林”和“草地”形成的沙漠地区的“林草网带”可以阻滞风速快、风力大,带有沙尘的害风对“农田”的侵害,变害风为微风,使沙尘降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林带、草带组成的网络,还可以起到“固沙”作用,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草带”的种植,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质量。由于实施“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工程,在增加粮食作物等产量的同时,还可以产生木材、喂养牛、羊牲畜发展养畜业,畜牧业产生的粪便又可肥田;木材、粮食、牧业的提高,不仅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又可加大对改造沙荒地的投入,扩大“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实施的范围,使东北平原西部的沙荒地得到全部改造。通过分析景观图1、图2,明确“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各环节内容、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本系统的功能,根据分析,可确定选择第(1)小题填写图中空白框的内容。(答案已填入图2中)第二,根据题目提供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的实施地点在“吉林西部的沙漠”,联系学过的气团活动等知识,可以明确当地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常形成风沙和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在此基础上,确定第(2)小题的答案。即极地大陆气团;风沙、暴风雪。第三,在分析图2基础上,从“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的产品(粮、草、木材、牛、羊等),从以这些“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角度,确定第(3)小题的答案,即木材加工业、造纸业、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了解了我国现存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明确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同时也通过留民营村的生态建设,提醒我们应加强环保措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是光辉的。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清洁生产2、清洁生产作业:课堂练习导学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