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复习资料考试小抄.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6544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复习资料考试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大《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复习资料考试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大《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复习资料考试小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复习资料考试小抄一、填空题1. 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2.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是促进和保证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法。3. 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4.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 和选择性。 5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方法。6美国当代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7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要观察就可以获得大量新的行为,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 。8桑代克在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是可以测量的论断。9.根据评价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 和终结性评价。10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全员性和全程性。重点提示:1.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必须研究自己的学生。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怎样确立培养目标的基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观点,历史上一直在争论,单纯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都是片面的,确定培养目标必须从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出发,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必须同社会发展一致,由此他自身才能得到发展。确定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才观与人才素质的结构理论、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2.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围绕“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家应知道三个文件的基本内容和克林顿政府提出的8项培养目标。美国2061计划主要是为提高美国中小学生科学技术素养针对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所提出的改革构想,它不是全面的教育目标;老布什政府的2000年的美国 - 一种教育战略提出了6项教育目标;克林顿政府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对教育目标又补充了两项,共8项。3.英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改革上。请注意理解以下四点:(1)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2)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3)注重发展学生的技能;(4)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4.面向21世纪的日本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是让学生掌握超越时代不变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变化终身从事学习的能力。5.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想,首先应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下目标: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把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6.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我们可将50年代后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针对美国学校教育忽视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导致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滑坡的现象,美国在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将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定为学校的必修的核心课程。(2)20世纪70年代,针对社会上“非人性化教育”的谴责,倡导人本主义,中小学增加了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3)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提出了加强学术教育,开发新基础课程,提高中学毕业生的学术标准的课程方案,由此美国中等教育阶段的课程再次发生变化,确立了基础性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4)面向21世纪的美国教育改革。主要标志是美国2061计划1991年2000年的美国- 一种教育战略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了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界定的核心课程共有8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公民和政府、经济、艺术。其特点:学校体系的重点由“英才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对中低年级的教学采用统一的课程计划,高年纪强化必修课程;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大纲的内容和毕业时间,同时规定了每门课程必需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对必学的知识领域有足够的活动和实际经验。7. 英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此次课程改革英国政府特别强调课程的精神价值,着眼于21世纪的挑战,其主要特点是:(1)更加明确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价值、目标和目的。国家课程的四大目标是:赋予权利;建立标准;促进连续性和一致性;推进公共理解。(2)更强调课程的包容性,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确立三个原则即:制定合适的学习要求;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作出反应;克服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学习和评价方面可能存在的障碍。(3)确立更明确更灵活的国家课程科目,使学校和教师拥有更多的课程灵活性。8.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1)由培养学生“产业社会型学力”转向“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社会型学力”即培养学生关心和理解多文化中所有公民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2)课程改革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新教育观;(3)强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观;(4)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体现了现代课程的整体观,在课程结构上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5)在课程的组织、编制和实施上强调课程的弹性化;(6)课程标准融合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教育目标。9. 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主要有:(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2)始终抓基础、及时更新内容;(3)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4)重视信息技术;(5)重视个人知识。10. 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11.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如何教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内容是:(1)论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每个学科都存在其基本结构,学生必须理解它,这是今后运用知识的最低要求。并提出了为实现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应在表现方式上实行适应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原则。(2)论学生的认知发展。布鲁纳认为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的基础,“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他构想出表演式再现表象、映像式再现表象和象征式再现表象三个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3)论发现学习。布鲁纳对:“教师应如何教”的回答就是“凭发现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学习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步骤的学习方法。(4)论教学原则。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强化的教学原则。12. 赞可夫1975年发表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即“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说的一般发展指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还指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并提出新的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围绕和贯彻上述教学思想,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3.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由美国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这一教学理论注重学生以往的经验,把教学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和生长,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基本原则是:(1)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内容;(2)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带到”课堂中来;(3)让学生单独地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形成学习计划;(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5)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6)学生学习的目标由他们自己确定;(7)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由学生自己作出,而不能只是教师的“专利”;(8)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进行下去,并且更广泛地渗入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14.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比较庞杂,大家要理解它的基本主张和主要内容。(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2)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中包含4个因素:即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3)学习活动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要与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产生联系,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意义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二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完成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总之,建构主义的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知识的建构决不是随意的,必须与他人切磋,以及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15.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大致经历了从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 到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能教学”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16. 中小学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17. 英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是:(1)传统深厚、较为保守;(2)改革转向世俗化,反对压抑人性的宗教教育;(3)德育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涉及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美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是:(1)注重现实生活;(2)美国没有统一的道德教育目标,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是美国学校共同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基础;(3)强调美国精神。美国德育的内容主要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日本学校的德育政策的特点是:(1)重视传统;(2)学习西方;(3)关注现实。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全面而具体,1997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作了16项规定。18. 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是(1)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2)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所谓替代强化就是儿童通过他人的行为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而进行模仿,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拉斯的价值澄清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相对的和变化的,学校德育要帮助儿童掌握价值澄清的方法,不是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习、分析、评价、反思,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辩论等方式,使学生形成适合他自己的价值体系。价值澄清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培养能力。19. 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德育内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个性培养;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德育方法与途径的多样化。对以上发展趋势中的主要点要理解。德育模式这部分介绍了国外德育的四种模式,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有一定帮助,希望大家有一定了解。(1)体谅模式:英国教育家迈克菲尔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放在让学生体谅与尊重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幸福。迈克菲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注重道德情感因素,其基本思想是“少评价,多关心”,因此她所设计的德育课程模式被称作体谅模式。(2)社会行动模式:美国教育家纽曼针对以往的道德教育过多灌输道德理念的倾向,提出应关注道德实践,并提出了社会行动这一道德教育模式。他认为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公民的社会行动能力,而这一能力应从学生时代开始。(3)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和美国的科尔伯格。他们认为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即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是道德教育的任务。(4)完善人格模式:美国学者里考纳总结了美国学校的德育经验并吸纳各派理论的长处,提出了以追求儿童人格完善为宗旨的完善人格理论。里考纳认为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普通的道德价值观,而且以尊重、责任为其主要内容。里考纳提出了完善人格的三要素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并给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我国德育方法与途径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从封闭转向开放;(2)从受体转向主体;(3)从平面转向立体;(4)从工具价值转向目的价值。20.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重视教育评价的反馈与改进功能;(2)重视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3)重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4)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21. 我国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2)教育评价的方法论问题;(3)教育评价的标准问题;教育评价的发展与创新。22. 发达国家教育评价观的变化主要是由单一的认知评价转向全面评价,将评价的判断、证明功能转向“改进”功能,注重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23. 随着现代社会中人文主义的回复和高扬,人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国外学生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在评价内容上从认知评价转向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反映在教学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评价方法上由过分重视考试的单一、封闭式评价转向多种方法、多次考试机会的立体、开放式评价。24.校本管理是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由相关人员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从而使学校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1)校本管理是以权责相等为核心的分权管理。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将学校的决策权由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2)校本管理是参与式管理。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管理学校资源。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3)校本管理是自组织管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来自于本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4)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包括满足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5.学习型组织是适应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指营造组织内的学习氛围,能够使组织进行有效的集体学习、个人学习,不断提高个体素质,从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种组织理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组织学习)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使教师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对影响学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6.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程度,是对学校一种宏观水平的评价。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用于评价学校综合质量的一种指标或方法。经过学者研究,增加学校效能的因素主要有:有力的行政领导、有序的氛围、教学目标明确、对教师与学生有高的期望、经常性评估等。27.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学校管理的独立自主性;(2)重视学校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3)重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4)重视学校管理法制化;(5)重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二、简答、论述1.简述美国2061计划的含义和阶段成果。美国科学促进会为提高美国中小学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在考察和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成效后,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改革的构想,并拟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1985年哈雷彗星曾光顾地球,它再次光顾地球将是2061年,以此命名这个计划,说明了它的未来指向。其主要阶段成果:(1)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教育改革总报告和五份分报告。(2)科学文化标准具体规定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领域。 2.简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特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主要有:(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2)课程结构改革,注意综合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程实施的改革。倡导参与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简述赞可夫围绕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5)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4. 简述现代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 (1)重视教育评价的反馈和改进功能;(2)重视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3)重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4)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5、简述全民教育的含义。全民教育包括教育民主和教育普及。教育民主,就是实现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如果说教育民主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教育普及就是实现教育民主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普及无从谈民主,而教育普及的根本途径是教育立法。6、 简述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实施阶段和巩固反思阶段。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实验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对反映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评估实验结果、全面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7、 简述英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1)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2)加强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3)以基础学力为核心改善教育质量;(4)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5)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的技术和能力。8、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主要有:(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2)始终抓基础、及时更新内容;(3)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4)重视信息技术;(5)重视个人知识。9、说明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理论就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即:应该给学生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有:(1)动机原则。强调教师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促进儿童的好奇心、胜任力等内在动机。(2)结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3)程序原则。教学活动的程序会影响儿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教学程序,其包括的主要因素有:学生以往的学习、发展的阶段、学习材料的性质和个性差异。(4)强化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反馈,使儿童通过反馈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10、 简述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1、 简述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引申探究。12. 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2)内容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3)关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4)重视学生道德事件能力的培养。13. 简述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公民教育是指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其基本内容有:(1)道德品质教育;(2)文明习惯与文明行为教育;(3)爱国教育。14. 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含义及特点。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评价的客观性、评价对象的广泛性、评价过程的组织性以及评价的判断性。15. 论述发展性评价的含义以及它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1)发展性评价是建立在教师的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的评价。(2)它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发展。(3)发展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体现其综合性;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其层次性,即根据被评价者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要,制定其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标准。(4)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体现多样性,注意评价的操作性。(5)在评价主体方面主张被评价者参与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同时发展性评价关注发展过程,使评价同个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到激励和改进的作用16.简述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学校加强与社会的直接联系:扩大学校管理职能,提高学校社会化程度,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办学,为社会提供服务;(2)重视学校管理中家长的参与作用:主要有设立全国或地域的家长组织,并行成网络,同时指定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利。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是:(1)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2)推动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3)增强学校教育的活力。17.简述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范围全程化;质量管理全员化;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其核心观念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质量持续提高”。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产生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其基本思想是:(1)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视学生为“消费者”;(2)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3)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18.说明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和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可夫1975年发表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即“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说的一般发展指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还指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并提出新的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教学要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不能仅受接受性原则的影响,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空泛。);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只要学生能够学懂的指示,就要给学生新的知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强调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过去偏重于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让学生不仅应该知道知识本身,还应了解知识是怎样得来的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关注差生的成长)。19.请结合实际谈谈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1)说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含义。(探究教学是以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2)其基本操作程序可概括为: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激励评价,引申探究四步。(3)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20. 请结合实际谈谈对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理解。(1)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生活和实践中完成的,离开了生活而谈论道德只是一种空谈。(2)道德实践能力包括: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21.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全民教育的理想化和民主化;二是教育的国际化;三是教育的信息化;四是教育的个性化。对每一点的基本涵义也应该有所了解。第一点,要知道什么是全民教育,它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教育的民主化即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说教育民主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教育普及就是实现教育民主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普及无从谈民主,而教育普及的根本途径是教育立法。教育的国际化指应把本国的教育置于世界之中,用国际眼光考察本国的教育制度,培养适合国际化时代的新型人才。教育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即信息技术和资源的获得;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的整合到教学过程,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教育的个性化,指致力于培养学的教育。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个性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特点和要求。个性是个体最能体现和发挥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特有属性。一个人通过教育,使他成为最适合他的一个社会角色,他的社会价值才能最充分的体现出来。22.说明对21世纪教育主旋律,即“四个学会”的理解。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育绝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教育需以终生学习为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构成了每个人一生的学习支柱和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在离开学校以后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会做事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能够与人交流、沟通,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共同工作和谐相处。学会生存是指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具有自主生存的能力。是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培养人的人格,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责任感和创造能力。23、说明美国培养目标的变化。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围绕“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家应知道三个文件及基本内容,一是美国2061计划。要了解它的含义和阶段成果。美国科学促进会为提高美国中小学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在考察和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成效后,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改革的构想,并拟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1985年哈雷彗星曾光顾地球,它再次光顾地球将是2061年,以此命名这个计划,说明了它的未来指向。其主要阶段成果:(1)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教育改革总报告和五份分报告。(2)科学文化标准具体规定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领域。 二是克林顿政府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有8项教育目标,即:(1)重视早期教育,美国所有儿童作好学习准备。(2)降低中学生的辍学率,高中生的毕业率至少达到90%。(3)在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结束时,所有学生必须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英语、科学等8门必修课显示出驾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就业做准备。(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和专业水平。(5)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水平达到世界一流。(6)重视成人文化教育和终身学习。(7)在学校消灭毒品、暴力、酗酒,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学习环境。(8)倡导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改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促进学生在社会、情感和学术方面的发展。24.英国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学校教育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在英国所学习的技能中作为最基本的有六个方面。(1)交流的技能;(2)数的处理;(3)信息技术;(4)合作;(5)改进学习;(6)解决问题。同时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财、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5.说明日本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提出了不变与变化相统一的教育思想。教育既要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所谓不变是指超越时代永恒的价值观,如同情心、正义感、奉献精神等。变化是指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具有的知识和能力。面向21世纪的日本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是让学生掌握超越时代不变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变化终身从事学习的能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1)自己发现课题、自主学习和思考、自己做出判断,自主解决问题;(2)不断律己、与他人协调合作,富有同情心;(3)有健康的身体和体力。 26.什么是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1)由培养学生“产业社会型学力”转向“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社会型学力”即培养学生关心和理解多文化中所有公民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2)课程改革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新教育观;(3)强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观;(4)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体现了现代课程的整体观,在课程结构上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5)在课程的组织、编制和实施上强调课程的弹性化;(6)课程标准融合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教育目标。27、简述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八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1)重视早期教育,美国所有儿童作好学习准备。(2)降低中学生的辍学率,高中生的毕业率至少达到90%。(3)在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结束时,所有学生必须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英语、科学等8门必修课显示出驾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就业作准备。(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和专业水平。(5)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水平达到世界一流。(6)重视成人文化教育和终身学习。(7)在学校消灭毒品、暴力、酗酒,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学习环境。(8)倡导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改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促进学生在社会、情感和学术方面的发展。28.简述日本面向21世纪提出的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和主要内容。面向21世纪,日本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是让学生掌握超越时代不变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变化终身从事学习的能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1)自己发现课题、自主学习和思考、自己作出判断,自主解决问题;(2)不断律己、与他人协调合作,富有同情心;(3)有健康的身体和体力。29.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其特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2)课程结构改革,注意综合课程的设置。(3)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程实施的改革,倡导参与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0.说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比较庞杂,其主要内容是:(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2)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中包含4个因素:即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3)学习活动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要与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产生联系,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意义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二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完成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总之,建构主义的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知识的建构决不是随意的,必须与他人切磋,以及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31.说明网络的特点,网络对学生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你有何对策?(1)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和当下人们的一种生活环境,它的特点是: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转播方式的快捷性、信息占有的公平性、间接性等。网络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对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也带来巨大的影响。(2)谈谈你看到的不良影响,如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习。(3)针对问题,谈谈你的对策。32说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2)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所谓替代强化就是儿童通过他人的行为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而进行模仿,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33.我国德育方法与途径变化趋势。(1)我国德育方法与途径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从封闭转向开放;学生从受体转向主体;从平面转向立体;从工具价值转向目的价值。(2)对每一项要有自己的解释;(3)可侧重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34.分析教育评价的含义和特点。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评价的客观性、评价对象的广泛性、评价过程的组织性以及评价的判断性。35. 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校本管理是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由相关人员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从而使学校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1)校本管理是以权责相等为核心的分权管理。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将学校的决策权由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2)校本管理是参与式管理。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管理学校资源。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3)校本管理是自组织管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来自于本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4)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包括满足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36.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学习型组织是适应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指营造组织内的学习氛围,能够使组织进行有效的集体学习、个人学习,不断提高个体素质,从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种组织理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组织学习)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使教师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对影响学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7.说明学校效能的含义。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程度,是对学校一种宏观水平的评价。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用于评价学校综合质量的一种指标或方法。经过学者研究,增加学校效能的因素主要有:有力的行政领导、有序的氛围、教学目标明确、对教师与学生有高的期望、经常性评估等。38说明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能够达到让所服务顾客满意、本组织成员和社会均有收益的管理途径。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1)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视学生为消费者;(2)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3)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程。三、案例分析案例1装配线上的生活 为使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焟的影响,课上教师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上工人工作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为那时的工人会做出什么反应。 具体做法是先让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完整的人体像,选出最好的一幅进行复制。全班分为两个对等的工作组,看哪一组速度快。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大家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同时还调暗灯光、提高室内温度、人员密度让大家体会工厂的恶劣条件。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装配线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等。表的另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工人异化等。 通过这样“再现历史”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工作情景,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以上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个教学案例,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思考。案例分析基本要求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300字。 本题答题要点:1. 简要说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其要点是: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学生只有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并与他人切磋,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才能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2. 本案例通过“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有了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3. 本案例中的教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学习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的精神得到鼓励。4. 本案例注意挖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教学资源。5. 在实践中如何借鉴,要有自己的思考。案例2. 马芯兰老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步进行改革,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突出教材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并以此为中心,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织。纵的方面就是按照知识的纵向联系,归结为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并使两条线的知识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从横的方面来看,就是把教材中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块,这样通过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错,有效地调整和组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试用布鲁纳的教学原则分析马老师的做法。分析布鲁纳针对教学内容和如何教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其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他认为这些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是举足轻重的。马芯兰老师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遵循了布鲁纳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动机原则,强调学生的动机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比外在的奖励更重要。“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可促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结构原则,任何学科都具有结构,结构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马芯兰老师在自己充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结构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出两条线索,使学生在联系和对比中掌握知识,这就是结构原则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完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在此处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群情激奋。学生1:我想说,祖冲之,你真伟大!学生2:我想说:自豪!学生3:祖冲之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学生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语”。不过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你认为这节课上“渗透”的思想教育成功吗?为什么?分析这节课上的思想教育是不够成功的。其理由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学科课程具有德育功能,这是对的,通过学科课程渗透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没有错,关键是看我们如何理解。(2)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是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学科教学的内容,也包括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以及教师的教态、作风等等方面。绝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说口号式的嵌入。(3)学科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而本课例却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说一些空洞的口号,这样理解学科课程的思想教育,未免过于简单。 案例4.中国历史教师关于中日战争有这样一道题目: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日本历史教师关于日中战争也有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称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称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输在什么条件上?试分析之。 比较以上两个不同的考试题目,说明我们目前在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你的思考。分析说明两个不同考试题目的差别。分析我们在考试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过多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如何改进?鼓励积极的思考。案例5 女儿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布置他们每天写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的真实。一次她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队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我的手伸在兜里,把山楂上的绒毛揉下来。”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情绪低落,这段话得了“丙”,还打了个大杠杠,这在他们班上是破天荒的。我对孩子解释:你的行为违反了纪律,所以得了“丙”。可孩子说:“我写的是真的啊!”过了几天,孩子又高兴地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我说:“可这个星期天你没有洗,还是洗了再写吧。”可她说:“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分析诚实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升旗仪式中注重纪律,强调严肃性无可非议,但教师的做法过于简单。德育工作是复杂、细致的,教师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思考,避免简单化的处理。一切做法要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案例6我的儿子9岁,在美国上小学,一次他从图书馆借来许多书,回到家里,我问他干什么?他一边打电脑,一边头也不抬地说:做作业。作业的题目是中国的今天和昨天。他的老师告诉他们: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要求是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过了几天,儿子打印出的是一本20几页的小册子。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与寻找它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请你用本课程所学的教学改革理念及相关教学理论分析此案例。分析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现实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案例描述了美国小学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生动而切合实际。引用相应的理论可以有较宽的范围。如:第三章中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专门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又如第四章的内容: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现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等。无论依据哪一理论,能够较准确地说出这一理论的观点和我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就可以。请您删除一下内容,O(_)O谢谢!2015年中央电大期末复习考试小抄大全,电大期末考试必备小抄,电大考试必过小抄Shanghais Suzhou Creek has witnessed much of the citys history. Zhou Wenting travels this storied body of water and finds its most fascinating spots. Some lucky cities can boast a great body of water, like London with the river Thames and Paris with the river Seine. Shanghai is privileged enough to have two great bodies of water: Huangpu River and Suzhou Creek.Huangpu River became famous when colonists established clusters of grand buildings on its banks on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bund. Today, the bund overlooks the breathtaking skyline of Lujiazui financial district. Shanghais other body of water, however, Suzhou Creek, has been somewhat overshadowed. Suzhou Creek links the inland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with Shanghai. When the British colonists, who arrived in the city after it was opened as a commercial port in 1843 found they could reach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via the creek, they named it Suzhou Creek. Thanks to its location, a large amount of cargo and travelers were transported via the creek before rail links were established. But after a century of being utilized as a waterway to transport goods and labor, the creek grew dark and smelly. Industrial factorie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