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化考研考博试题】地球科学概论99~11真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896149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化考研考博试题】地球科学概论99~11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地化考研考博试题】地球科学概论99~11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地化考研考博试题】地球科学概论99~11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考试地球科学概论1999-2011真题总结2011年一、名词解释(30分)1、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2、 大地水准面: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3、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4、 成矿作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5、 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6、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行成的 新地层盖在上面。7、 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8、 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叫潮汐9、 摩氏硬度计:德国矿物学家弗里德里克摩斯(Friedrich Mohs)选择了 10种软硬不同的矿物作为10个等级标准,组成相对硬度系列,称为摩氏硬度计10、科里奥利力:实际上,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运动都会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方向偏转,其偏转方向与大气相同。这种现象就好像在运动着的物体上施加了一个使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一样,这种假想的力一般称为科里奥利力二、作图题(30分)主要内容:断层(正逆判断)等,褶皱,三大岩石的判断及各类岩石举例,地层接触关系三、简答题(30分)1、 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10分)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意义:保持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它的功能上。如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清洁大气、进行物质交换等功效。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森林,那么地球的景观将是不堪设想的。2、 干旱气候区的湖泊的化学沉积(10)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此将盐湖沉积划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 湖水在咸化过程中,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先达到饱和而结晶沉淀。钙的碳酸盐沉淀最早,镁、钠碳酸盐次之,形成CaCO3(方解石)、MgCa(CO3)2(白云石)、Na2CO310H2O(苏打),Na2CO3NaHCO32H2O(天然碱)。若湖水中含硼酸盐,则可出现硼砂(Na2B4O7s10H2sO),此类湖泊称碱湖或苏打湖。 硫酸盐阶段 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形成CaSO42H2O(石膏)、Na2SO410H2O(芒硝)、Na2SO4(无水芒硝)等矿物,这类盐湖又称为苦湖。 氯化物阶段 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湖水继续蒸发,石盐(NaCl)、光卤石(KClMgCl26H2O)和钾盐(KCl)开始析出,此类湖泊称为盐湖。 沙下湖阶段 当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盐层常被碎屑物覆盖成为埋藏的盐矿床,盐湖的发展结束。 上述盐湖发展过程是个理想的过程,只有在气候长期不变,湖水化学成分多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另外,盐湖除化学沉积外还有机械沉积,因此盐层常与砂泥层交互出现。3、 海底扩张学及提出的地址证据(至少3种)(10分)海底扩张学:大洋中脊顶部乃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上升的地幔就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的扩张,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断的上升并形成新的洋底,先形成的老洋底不停的向大洋两缘扩张推移,洋底移动扩展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几个厘米,在不同的海区,海底扩张有两张情况:一种是扩张的洋底同时把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洋底上,与洋底一起向同一方向运动,另一种情况是当洋底扩展移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处是沿着贝尼奥夫地震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证据:(1)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研究 (2)深海钻探成果 (3)转换断层的发现四、论述(60分)1、 河流地质作用及各阶段的主要产物(20)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A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通过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的破坏机械破坏过程,而化学侵蚀作用使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和反应完成的,尤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总的老说,以机械侵蚀作用更为主要些。河流的侵蚀作用按其侵蚀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使河谷加深加长。下蚀作用强烈的地方会形成瀑布,并且由于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直至分水岭。由于不同地区河流的下蚀作用强度和速度不一样,还会发生河流的袭夺现象。河流的侧蚀作用会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形成自由河曲还有牛轭湖。B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C河流的沉积作用也是以机械沉积为主。河床沉积形成心滩、江心洲和边滩。河漫沉积形成河漫滩、冲积平原和天然堤。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山口沉积形成冲积扇。还有牛轭湖沉积。2、 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碎屑型风化壳与砖红土型风化壳形成的气候特点(20)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包括: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面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冰劈作用,是指因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盐类的结晶与潮解,指充填于岩石空隙、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和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层裂或卸载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指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解的过程。氧化作用,指矿物、岩石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起化学反应形成氧化物使岩石破碎的过程。水解和碳酸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包括: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根劈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腐殖质)。影响因素:气候和植被,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湿度。地形,地势的高度,地势起伏,山坡的方向。岩石特征。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和裂隙。寒冷地区形成碎屑型风化壳,湿热地区形成砖红土型风化壳。3、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以及划分依据,陆壳和洋壳在物理性质,形成时代及厚度上的相互联系与区别(20)地球的内部圈层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地幔可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的不连续性。洋壳的厚度变化较小,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2.8-2.9g/cm3.洋壳内部的岩石变形程度较弱,具有统一的刚性性质。而且,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陆壳的厚度变化较大,结构较复杂,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洋壳小,约为2.7-2.8g/cm3。陆壳内岩石变形强烈,而且陆壳的形成年代较老,演化的时间漫长。现在一般认为形成年龄为46亿a。所以,陆壳自地球形成的早期便开始发育,并一直演化至今2010年A一、名称解释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 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 岩呈沟槽。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为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的矿物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二、读图主要考点: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的识别,及其形成过程。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 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则不断上升,并到达陆上的一定高度或成为山地,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同时在剥蚀面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积环境,在剥蚀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其底部常有底砾岩),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断层性质的识别及其形成时代。识别:()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存在。但要注意与不整合界面、岩体侵入接触界面等造成的不连续现象加以区别。()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标志。()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局部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磨擦镜面。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呈连续过渡,称为阶步。它往往是断层间歇性活动或因断层运动受到某种阻力而形成的。擦痕、磨擦镜面及阶步均是断层滑动的直接证据。此外,擦痕的方向指示断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其中手摸擦痕面时感到光滑的方向即为对盘运动的方向;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也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称断层岩或构造岩。如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断层岩不仅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而且断层岩的特征还能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及形成的物理环境等。()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称断层崖。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称断层三角面。此外山脊、谷地的互相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湖泊、沼泽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等,都可能是存在断层的间接标志。 形成时代:方法是根据地层的年代。总的来说,凡被断层切 断的地层,这些断层的发生年代应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之后,在未被切割的最老地 层之前。例如某断层切穿三叠纪地层,而未断及侏罗纪地层,则此断层形成的时间 应在三叠纪末较妥。褶皱形态识别及其形成时代。岩层发生连续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背斜岩层向上凸起的弯曲变形。向斜岩层向下凹的弯曲变形。挠曲岩层急剧弯曲且连续地连结了近平行的两侧岩层部分。三、简答题1.大气圈的分层 (电离层)高层大气、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2.地球圈层划分的依据和类型 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变化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一级的波速不连续面。 类型: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3.地面流水的作用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四、论述题1.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类型及划分。基本思想: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包括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划分:欧亚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或称大洋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南美板块、加勒比板块、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纳兹卡板块、可可板块2.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每种类型产生的岩石种类(不少于6种) 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产生岩石种类:接触变质作用:大理石岩、石英岩;动力变质作用:碎裂岩和糜棱岩;区域变质作用:麻粒岩、角闪岩、混合岩;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3.将今论古的辩证法意义?将今论古辩证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是一致的。但是,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2010年B一.名词解释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品质矿物: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为地壳的重力均衡(isostasy)。 岩石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地层层序学: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 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 岩呈沟槽二、简答题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划分依据地球的内部圈层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地幔可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的不连续性大气圈层划分,以及各层大气温度变化特征大气的垂直分层:(电离层)高层大气、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对流层的特征: (1)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该层的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65/100m;(2)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均。(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平流层的特征:(1)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下层:其上界离地面约3540km,为同温层;上层:其上界离地面约5060km,为逆温层,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平流层上层含有大量的臭氧,臭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处线而增温;(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逆温的存在,对流不易产生。(3)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成因,并说明泥质岩石在变质作用类型中形成的代表性岩石,能举出6-8种相应的岩石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基本类型及成因:接触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因素是温度及化学活动性流体,压力居比较次要的地位、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三、论述题论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板块边界类型,就你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为什么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上的一次革命?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与演化的基本格局。主要边界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 3.平错型板块边界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平错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即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地吸取了当时对地球上部曾全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及对地貌影响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流动的河水具有一定的动能,由于河床底部是倾斜的,流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下的分 量作用于河床的底部,使其受到冲击而产生破碎;另一方面,河流常夹带有沙石,在运动过程中对 河床底部也有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其产生破坏。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河床就不断地降低,河谷加 深,同时延长。河水及夹带碎屑对河床底部的破坏,是河谷加深、延长的过程叫下蚀作用;对河床 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 当河水流过河弯的时候,河水在横向离心力的驱使下,河水的主流线就会偏向河床的凹岸,由于受 到凹岸的阻挡作用,河水就沿着河床底部流向凹岸,产生单向环流,在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下 部岩石不断破碎、掏空,同时上部的岩石随之崩塌,岩石碎屑被单向环流搬运到凸岸沉积。 结果:河谷不断加深、延长,河流曲率逐渐增加。 分析将近论古方法,论述在地学研究的意义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将今论古”的原理。地球的演变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以渐进、均变的形式进行的,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烈的激变过程。所以整个地球的发展过程应是一个渐变-激变-渐变的前进式往复式发展过程,这也符合量变-质变-量变的哲学规律。因此,在运用历史比较法时,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思想作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将今论古”,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009年一、名称解释黄道面:太阳系的天体以太阳为中心作高速旋转。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及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共同的平面内,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矿物: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褶皱的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岩床: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地热增温率: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重力异常:实际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重力异常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2、 选择1. 有一种晶型为立方体的矿物,硬度大于小刀,不同晶面上发育三组相互垂直的生长纹,该矿物是aa黄铁矿b黄铜矿c石英d刚玉2. 流纹岩的sio2含量位于下列哪个范围da30-50%b45-53%c55-62%d65-80%3. 大气圈内臭氧含量最多的次级圈层是b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4. 下面不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方式的是dA温差风化b冰劈作用c卸载作用d根劈作用5. 由泥质岩石经受变质,随着变质程度增加能逐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的变质作用类型最可能是ba接触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c动力变质作用d混合岩化作用6. 下列哪种地质作用最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岩石bA成岩作用与灰岩b火山作用与花岗岩c侵入作用与玄武岩d胶结作用与大理岩7. 磁偏角通常是da磁场强度矢量与地理轴之间的夹角b地理轴与地磁轴之间的夹角c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夹角d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8. 包气带水对岩石圈表层进行侵蚀作用,一般形成下列哪种岩溶地形dA波切台b石柱c溶洞d落水洞9. 现代只发育基性火山岩和浅源地震的火山岩带最有可能是dA大兴安岭火山岩带b阿尔卑斯印尼火山带c环太平洋火山带d大洋中脊火山带10. 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通常最先出现的是cA卤化物阶段b硫酸盐阶段c碳酸盐阶段d沙下湖阶段11. 哪种搬运作用方式一般不会使碎屑颗粒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da载移b跃移c推移d悬移12. 汶川大地震属于aa浅源地震b中源地震c深源地震d诱发地震13. 再按矿产资源的性质与用途分类,铁属于aa黑色金属b有色金属c贵金属d稀有金属矿14. 形成地堑的断层组合一般是aa两条或两组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之间的地块下降b两条或两组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之间的地块上升15. 被子植物产生的时代是ca早古生代b晚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3、 问答题主要考点:地球内部各界面及各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地幔可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4、 论述题:1、 论述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冲击物主要特征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通过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的破坏机械破坏过程,而化学侵蚀作用使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和反应完成的,尤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总的老说,以机械侵蚀作用更为主要些。河流的侵蚀作用按其侵蚀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使河谷加深加长。下蚀作用强烈的地方会形成瀑布,并且由于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直至分水岭。由于不同地区河流的下蚀作用强度和速度不一样,还会发生河流的袭夺现象。河流的侧蚀作用会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形成自由河曲还有牛轭湖。2、 论述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其代表的构造意义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地层接触关系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同时也记录了构造运动的历史。通常,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三种,不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运动特点。 整合(conformity) 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叠而形成的。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 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则不断上升,并到达陆上的一定高度或成为山地,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同时在剥蚀面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积环境,在剥蚀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其底部常有底砾岩),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3、 叙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边界类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与演化的基本格局。主要边界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 3.平错型板块边界4、 论述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及其野外研究方法()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存在。但要注意与不整合界面、岩体侵入接触界面等造成的不连续现象加以区别。()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标志。()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局部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磨擦镜面。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呈连续过渡,称为阶步。它往往是断层间歇性活动或因断层运动受到某种阻力而形成的。擦痕、磨擦镜面及阶步均是断层滑动的直接证据。此外,擦痕的方向指示断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其中手摸擦痕面时感到光滑的方向即为对盘运动的方向;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也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称断层岩或构造岩。如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断层岩不仅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而且断层岩的特征还能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及形成的物理环境等。()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称断层崖。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称断层三角面。此外山脊、谷地的互相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湖泊、沼泽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等,都可能是存在断层的间接标志5、举例论述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15分)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A一、名词解释地震震级与烈度:震级是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震震级为代表;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就称生态平衡河流阶地: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磁偏角与磁倾角: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倾角是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指向上则为负值。磁倾角在磁赤道上为0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 4000 至5000m 。主要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类次级地形。冰期与间冰期:在气候冷暖的变化过程中,我们一般把地球上气候极其寒冷(比现今年平均温度可低812)、高纬冰川和高山冰川扩展的阶段称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相对温暖(与现代的气温接近或高一些)的阶段称间冰期将今论古:又叫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利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花岗岩:火成岩的一种,在地壳上分布最广,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一般是黄色带粉红的,也有灰白色的。质地坚硬,色泽美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为地壳的重力均衡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地质环境: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裂隙式火山:岩浆沿地面上的长裂隙喷出而形成的火山贝尼奥夫带:自海沟向岛弧或大陆倾斜的震源带2、 选择1. 适合珊瑚生长的环境是(d)a半浅海 b浅海 c深海 d滨海2. 玄武岩的化学成分相似于(d)a橄榄岩 b闪长岩 c花岗岩 d辉长岩3. 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一般不会出现(b)a基性岩浆侵入 b深源地震 c浅源地震 d基性岩浆喷出4. 沿南美洲西海岸安第斯山脉发育一条火山链(c)a太平洋板块滑过南美洲板块且前端指向北西 b太平洋板块正在裂开且远离南美洲板块 c大陆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碰撞,并导致其弯曲 d玄武岩沿平行于南美洲西海岸的海沟向上冲5. 一种角砾状碎块岩石为非海相成因,由组成为碎屑物质和沉积岩石,且周围为其本身母岩。这种岩石是(a)a角砾岩 b砾岩 c浊积岩 d生物碎屑灰岩 e长石砂岩6. 下列哪一个条件将使岩石产生韧性变形,而不是脆性变形(b)a冷而浅的背景下 b深部缓慢施力 c十分接近于地表环境 d固态的花岗质岩石构成7. 从下面选取一个与其它4个没有逻辑关系的术语(d)a新月形沙丘 b黄土 c风蚀 d河曲 e砾漠8. 主要的地震和火山爆发(b)a不会发生于相类似的地方 b通常发生于板块边部或热点地区 c通常发生于板块中央 d仅发生于分离型板块边界或热点地区3、 读图4、 论述举例说明,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按地质工作常规要求,野外地质测量工作的全部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收集地质资料,路线踏勘,野外工作,资料整理和实习报告编写四个阶段。野外工作主要包括实测地质剖面及地质填图两个方面。、 野外作业时应注意防雨、防雷、防署、防冻、防洪、防风、方虫、防蛇、防大型野兽、更要注意安全生产避免工伤事故,因为远离城市抢救较困难,尽量不吃野生的果菜避免食物中毒。周围地理地形复杂宿营地址要仔细选择严防山石滚落、泥石流、塌方事故的伤害。对比分析河流上游与河流下游流水地质作用的特点上流坡降大,水动力强以搬运为主;辫状河发育,多为底负载往下偏向悬浮负载上游沉积物粗粒;下游细粒搬运营力下降水平构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至少列出四点,并描述其变形特点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块体的相互分离拉开,相互靠拢挤压或剪切平移错动造成岩石的褶皱和断裂,在岩石的软弱地带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分析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预防方法地质灾害按成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地质灾害,即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影响诱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地震:临震预报火山:掌握发生规律说明并分析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 a 地层层序率: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者近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 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 b 化石层序率: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有相同或者相似 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时代越老,反之越新。 c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切割者新,被切割者旧2008B一名词解释: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矿物: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成矿作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成矿作用风化作用: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断层: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构造运动:内营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位移的作用克拉克值: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大陆漂移说: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2、 简答题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简述海洋的沉积作用一、 滨海沉积 滨海是波浪和潮汐运动强烈的近岸水域,其下界为浪基面。在基岩海岸 区较窄,低平海岸区很宽,可达数公里以上。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可分为 三个带:滨海以机械沉积为主,只有在泻湖环境下才有较好的化学沉积。 1.机械沉积 基岩海岸的机械沉积特征: a.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形成砾石滩或砂滩,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 b.砾石的长轴大致与海岸平行,砾石扁平面向着大海倾斜,显示出定向排列特 点。 c.砂质成分教单一,通常以石英砂为主,少量贝壳砂。有些化学性质稳定,密 度较大的矿物可富集形成滨海砂矿,如钛铁矿、金、金刚石等。 d.砂质沉积物中常见的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浪等。 低平海岸的机械沉积特征 a.以泥质和炭酸盐沉积为主,形成泥滩,常见砂质透镜体,也有以砂质为主的 砂滩。 b.具有水平纹层结构,常见交错层理。 c.可发展成为滨海沼泽,并形成大规模的煤田。我国华北 CP 繁荣煤矿多属 于此类。 2.泻湖沉积滨海的潮下带形成砂坝, 在适宜的条件下, 砂坝不断加宽、 加高, 使海的边缘或海湾与外海隔离或半隔离,则形成了泻湖。 泻湖沉积特点:以泥砂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发育; 干旱地区的泻湖常形成盐类沉积夹在其中。二、浅海沉积 浅海是指水下岸坡以下(以水下砂坝为标志) ,直至 200 米深度的海域,其 海底为大陆架。 1.浅海的特点:波浪、潮汐运动较强烈,有时能直接影响到海底,使浅海具有 良好的通气条件及稳定的盐度、且阳光充足、海水温暖,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 浅海是最主要的沉积场所,接纳了陆上河流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和溶运物质。 2.浅海机械沉积特征 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部分来自海蚀作用产物; 沉积物颗粒比滨海沉积细,砾石极少见。由近岸到浅海处,沉积物由粗到细: 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 。 具有良好的水平层理,常含有较完整的动物遗体、贝壳等。 3.浅海化学沉积特征 化学沉积物来自海水溶蚀物质以及河流地下水带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上述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化学沉淀物: a.呈胶体状态的 Fe、Al、Mn 的氧化物首先沉积下来,可形成鲕状、豆状、肾 状赤铁矿、铝铁矿、锰质矿等。 b.其次是低价铁硅酸盐和铁的炭酸盐沉淀,形成海缘石和棱铁矿等。 c.最后是炭酸盐类沉积,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 4.浅海生物沉积特征 由于浅海中生物大量繁殖和死亡,它们的骨骼和外壳就在适宜的环境下沉淀下 来,形成生物沉积岩。主要有:贝壳灰岩、有孔虫灰岩硅藻岩等,最常见的是 珊瑚礁灰岩(有岸礁、堡礁、环礁) 。简述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1、 接触变质作用(contact metamorphism)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因素为温度及化学性流体,压力居次要地位2、 动力变质作用(dynamic metamorphism)是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的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构造运动使相邻的两个岩石块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接触带上3、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影响的范围可达数千至数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深度可达30km以上。区域变质作用的温度下限(最低)约200300,上限(最高)约700800,静压力随深度不同变化在几十到一千多兆帕斯卡之间, 除静压力外,还存在着较强的定向压力作用,它们在变质过程中常起着重要作用。区域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多种,其中尤其以变质结晶作用最为普遍,这些方式共同改造了原岩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4、混合岩化作用(migmatization)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其最主要特征是,原岩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熔体物质与尚未重熔的固态物质发生互相交插与混合。混合岩化作用通常是区域变质作用在 地热流增高条件下,发生深度大温度高。简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的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先沉淀,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此将盐湖沉积划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氯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3、 论述题论述河流的下蚀作用流动的河水具有一定的动能,由于河床底部是倾斜的,流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下的分量作用于河床底部,使其受到冲击而产生破碎;另一方面,河流常挟带有沙石,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底部也有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其产生破坏。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河床就不断地降低,河谷加深,同时也延长。我们把河水以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称V形谷。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使河谷加深,但这种作用不是无止境的。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可分为最终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陆地上大多数河流最终都注入海洋,所以海平面应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局部侵蚀基准面很多,如一些支流汇入主流或湖泊,则主流水面或湖泊水面即为其局部侵蚀基准面。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其构造运动的含义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地层接触关系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同时也记录了构造运动的历史。通常,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三种,不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运动特点。 整合(conformity) 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叠而形成的。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 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则不断上升,并到达陆上的一定高度或成为山地,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同时在剥蚀面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积环境,在剥蚀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其底部常有底砾岩),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试述超基性岩石主要岩石类型及成矿专属性苦橄岩,科马提岩,橄榄岩超基性岩相对富集Fe、Mg、Ni、Cr、Pt等,矿床成因分类以岩浆矿床为主2007年一名词解释:1.坡积物: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叫坡积物2.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3.河流阶地: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4.蛇绿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5.相对地质年代:在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或者地质过程时,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地质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这种只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方法称为相对地质年代6.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的水称承压水7.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8.矿产与矿床:矿产泛指自然界里一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9.中心式火山:火山喷发活动是通过一个近于铅直方向的主要通道与地下的岩浆库相连而喷出地表的火山10.将今论古与以古示今:又叫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