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895304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8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bd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bbd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bbd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丁翀 一 高考考点及五年考查回顾 12 8 17 12 5 11 8 6 1 18 中国文化史考查分布 0 现代史 31 3 6 6 3 13 近代史 40 16 3 3 15 3 古代史 分值 0 现代史 1 22 近代史 2 21 21 古代史 非选择题 0 现代史 6 7 6 9 7 8 5 近代史 6 2 12 3 5 3 1 古代史 选择题 累计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科技文艺史 第三单元 1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 2 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学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4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考点 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汉字与书画汉字与书法艺术 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 文学成就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 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史高考非选择题回顾 2011年21题 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 为万世开太平 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因此成一代大学者 开一代新学风 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 朝廷之先务 廉耻者 士人之美节 朝廷有教化 则士人有廉耻 士人有廉耻 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 日知录 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 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 然后有风俗 有风俗 然后有政事 有政事 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 亭林文集 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 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 不取之 五经 而但资 宋明 之语录 又曰 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 而从事于后儒 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 亭林文集 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 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分 2 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一 二 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 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5分 3 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 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并说明其理由 3分 4 在中国历史上 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 2分 21 答案要点 12 1 政治背景 官僚腐败 政治暴虐 或朝政混乱 2 表象 风俗 功能 提高士人修养 净化社会风气 安定政治秩序 确立伦理道德 3 取舍 取孔孟之道 舍宋明理学 理由 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 学风 经世致用 或崇实质用 时代责任感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中国古代思想史高考选择题回顾 2010年5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 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 朱熹B 李贽C 陆九渊D 黄宗羲 2009年3 某思想家强调孝 悌 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 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王阳明 2008年12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 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 古代中国科技文艺史高考非选择题回顾 2008年21 10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 新史学 中称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 军事史和外交史 而且还是经济史 人口史 技术史和习俗史 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 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 街南桑家瓦子 瓦中多有货药 卖卦 喝故衣 探搏 饮食 剃剪 纸画 令曲之类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卷二材料二梨园演戏 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 雅两部 以备演唱 雅部即昆腔 花部为京腔 秦腔 戈阳腔 梆子腔 罗罗腔 二簧调 统谓之乱弹班 清 钱泳 履园丛话 卷十二30 材料三金阊 今苏州城西南 商贾云集 宴会无时 戏馆数十处 每日演剧 清 顾公燮 消夏闲记摘抄 卷上材料四豆棚茅舍 邻里聚谈 父诫其子 兄勉其弟 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 以为资料 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 历史无异 高劳 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 卷十四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 瓦子 又名 瓦肆 它指的是什么 2分 2 依据材料一 二 三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 3 材料二中的 花 雅两部 不断融合兼收 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依据材料三 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3分 4 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 商人 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 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1 答案要点 共10分 1 娱乐演艺场所 2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扩大 3 京剧 休闲娱乐功能 社会教化功能 4 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2008年2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这位书法家是A 王羲之B 张旭C 颜真卿D 柳公权 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史高考选择题回顾 2011年3 据 与公肃甥书 记载 忆昔时邸报 至 明 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 版 自此以前 并是写本 对 活版 理解正确的是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2012年1 自楚骚 唐律争妍竞畅 而民间性情之响 遂不得列于诗坛 于是别之曰 山歌 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 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 独非 郑 卫 国风之篇 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 与山歌相似 能体现 民间性情之响 的是A 诗经 B 楚辞C 汉赋D 唐诗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考点浏览 三个专题 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 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六单元 5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师夷长技 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2 维新思想严复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三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中国近现代思想科技文化史高考非选择题回顾 2012年22题 13分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 中国政治思想史 的时候 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 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 细研他的思想之后 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 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 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 可以说是遵行 过则勿惮改 的古训 萧公权 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 中国政治思想史 时 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 才摆脱 某种 史观的阴影 对康氏有新的认识 所谓 假民权 假维新 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 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材料一中 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的内涵 4分 2 运用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以 时代 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 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250字左右 22 答案要点 13分 1 内涵 抨击专制皇权 提倡君主立宪制度 宣传近代西方学说 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 略 中国近现代思想科技文化史高考选择题回顾 2011年5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 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 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 该思想家主张A 打破保守观念 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 剔除传统糟粕 重建儒家信仰C 宣扬改革理念 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 遵循进化理论 任凭自然选择 2010年7 近代史上 顽固派 其貌则孔也 其心则夷也 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 魏源B 李鸿章C 康有为D 孙中山8 所谓立宪政体 所谓国民政治 果能实现与否 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2009年6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 风气初开 清朝末年 天下移风 民国初年 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大众传媒的变迁C 思想领域的变化D 民主政治的发展9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B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 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2008年7 如果看到右侧漫画 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A 魏源B 林则徐C洪仁玕D 严复 二 重要问题及复习建议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 思想史与历史的统一思想史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领域 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 思想史实际与历史融合在一起 统一于历史学的方法论中 而关注的重点在于精神方面 物质 制度与观念 都与思想史不可截然切割 考察思想史的四个层次 4 精英思想 3 思想的基本趋势 动态 2 一般知识 思想与信仰世界 静态 1 观念以外的背景与环境 中国古代思想史复习的主要问题 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春秋战国之际 从 礼崩乐坏 到 道为天下裂 汉晋之际 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唐宋之际 回向三代与同治天下明清之际 士商互动与觉民行道 一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源流 春秋战国 儒家思想体系形成并成为显学 西汉 由纯儒到 汉儒 取得独尊地位 两宋 明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明 清之际 异端 思想与经世致用 儒学始终坚持的宗旨 内圣外王 建立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 孔子时期即形成了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 内圣 礼 乐 外王 变 天下无道 为 天下有道 入世 有为 积极的人生观与社会观 二 对儒学渐至湮灭一面的认识 汉武帝 从 无为 到 有为 独尊儒术 宋儒 得君行道明儒 觉民行道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康梁 维新思想 1 程朱理学的 格物致知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大学 得君行道的模式 格物致知 即物而穷其理 求理于事物 朱熹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则君臣之大 以至事物之微 莫不知其所以然 与所其当然 而无纤芥之疑 善则从之 恶则去之 而无毫发之累 三 关于宋明理学的基本问题再认识 2 王阳明心学的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 致良知 天下可得而治 救斯民之陷溺 王阳明 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 以相安相养 去其自私自利之弊 一洗谗妒胜忿之习 以济于大同 觉民行道 的模式 3 宋 明理学的区别与政治生态的关系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得君行道 向外 两宋 赵宋的 文治 取向士大夫与皇权 同治天下 士是文化主体 也有高度的政治主体意识 朱熹 王安石 新法之行 诸公实共谋之 盖那时也是合变时节 明太祖对茹太素说 金杯同汝饮 白刃不相饶 明初笔记 时京官每旦入朝 必与妻子别 及暮无事 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王阳明心学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觉民行道 向内 明朝 1 专制政治达顶峰 皇权对士大夫抱有很深的敌意 凌辱与诛戮士大夫 廷杖2 士商互动 民间社会空前跃动 正德元年 1506年 王阳明上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去衣廷杖 既绝复苏 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1508年 王阳明在龙场中夜大悟 阳明学形成 中国近代思想史复习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近代史两个基本问题与走向 1 反帝反封建革命 2 争取近代代 或早期现代化 二 复习范式的问题 单一的事件结构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转变 事件结构 通过学习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 阶段结构 通过理解某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 年代结构 通过理解若干年间 如每十年 的历史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 事件结构 考点的呈现方式 1 师夷长技 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2 维新思想严复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纵向 串点成线 19世纪40年代 从经世致用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60年代 从师夷到 中体西用 19世纪70年代 从 自强 到 求富 19世纪90年代 从器物到制度 20世纪初 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20世纪10年代 从制度到文化 20世纪20年代 从以欧美为师到以苏俄为师 20世纪30年代 毛泽东思想体系开始形成与民族主义勃发 20世纪40年代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全社会思想的左转 国际 制度 经济 世界市场 国际关系 文化思潮 碰撞交流 国内 制度危机 经济结构 社会心理 历史传承 学术变迁 欧风东渐 三 分析问题的视角转变 1 抛弃单一的 西方中心论 和 中国中心论 2 对近代以来中国问题的分析要基于内外因结合论 西方中心论的典型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 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所有变化其根本动力还是来源于中国内部 但同时承认外来因素的巨大影响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1 西方文化的冲击2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3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思想特点1 复杂 2 多变 3 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是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发展趋势 4 向西方学习 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 应关注与高中历史必修 部分专题内容相关的选修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选修模块建立在对历史发展的关键性内容进行反复遴选的基础之上 也是对必修课重点内容的深化 其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可在必修课模块中找到其知识内容的背景与基础 必修与选修各模块之间学习内容的交叉与重合 是对重要学习内容从不同侧面进行阐述 是加强重点 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对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 谢谢大家多提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