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氨 硝酸 硫酸》学案6 (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89340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氨 硝酸 硫酸》学案6 (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氨 硝酸 硫酸》学案6 (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氨 硝酸 硫酸》学案6 (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要点精讲 一、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一)硫酸1.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易吸水,能与水任意比互溶,溶于水放出大量热。2.硫酸的化学性质: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能和某些盐反应。 2)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 如:使蓝色的胆矾晶体变为白色固体。 脱水性:将别的物质中的H、O按原子个数比2:1脱出生成水。浓H2SO4 如:浓H2SO4 HCOOH CO + H2O C12H22O11 12C + 11H2O 强氧化性: a) 活泼性在H以后的金属反应:(条件:) Cu + 2H2SO4(浓)= CuSO4 + SO2 +2H2O b) 与非金属反应:(条件:) 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 c) 冷的浓H2SO4使Fe、Cr、Al等金属表面生成 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发生“钝化”; d) 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2HBr + H2SO4(浓)= Br2 + SO2 + 2H2O H2S + H2SO4(浓)= S + SO2 + 2H2O “黑面包实验”中,硫酸体现出的性质:脱水性(使蔗糖炭化)、强氧化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二)硝酸 1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化学性质特性(1)不稳定性保存硝酸装在棕色瓶,放在冷暗处。4HNO32H2O + 4NO2 + O2(2)强氧化性与金属(除Au、Pt)反应: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3Cu+8HNO3(稀)=3Cu(NO3)2 + 2NO + 4H2O常温下,浓硝酸、浓硫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跟硝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浓硝酸。与非金属反应非金属主要生成高价的含氧酸4HNO3 +C2H2O + 4NO2 + CO26HNO3 + SH2SO4 + 6NO2 +2H2O二、氨1氨(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液化,液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2)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NH3 +H2O NH3H2O NH4+ + OH-(一水合氨的水溶液即氨水,显弱碱性)NH3H2O NH3 + H2O(一水合氨不稳定)与酸的反应:NH3 + HCl =NH4Cl;2NH3 + H2SO4 = (NH4)2SO4与O2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接触氧化)4NH3 + 5O2 4NO +6 H2O 2铵态氮肥铵盐(1)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受热分解:NH4Cl NH3 + HCl;NH4HCO3 NH3 + H2O + CO2与碱的反应:制NH3和检验NH4+(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NH4NO3 + NaOHNaNO3+ NH3+H2O2NH4Cl+Ca(OH)2NH3+CaCl2+2H2O(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NH4+的检验方法:加浓碱液,加热,放出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4+OH-NH3+H2O注意: (1)硝酸与任何金属反应无H2生成;常温下,Fe、Al遇浓硝酸钝化,但在加热条件下,Fe、Al能溶解在硝酸中;除Au、Pt外,硝酸能溶解大部分金属。(2)比较浓H24与硝酸的氧化性,例如:与Cu反应的条件,浓度对氧化性的影响(稀HNO3能与Cu反应而稀H24不能)。同时指出,尽管HNO3浓度越稀,被还原程度愈大,但浓HNO3的氧化性比稀HNO3的要强,因为氧化性强弱是指氧化其他物质的能力,而不是指本身被还原的程度,即不能以还原产物中氮的价态作衡量氧化性强弱的标准。典型题解析一、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例1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SO2和CO2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a、b、c为止水夹,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D中放有用I2和淀粉的蓝色溶液浸湿的脱脂棉。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欲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2)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由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操作编号填写);向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且气囊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b;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止水夹b;(3)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_;(4)当D中产生_(多选不得分)现象时,可以说明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是CO2,而不是SO2;A.进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变浅,出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不变B.脱脂棉上蓝色均变浅C.脱脂棉上蓝色褪去则装置D的作用为 。【分析】 (1)常出现的问题是不管分液漏斗的活塞,止水夹a、b、c是关还是开,只说加热烧瓶时,C广口瓶中怎样怎样。(4)据题意知,装置C用于检验SO2的存在,则D为除去SO2并检验已除净,为装置E检验CO2的存在做好准备。【答案】 (1)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止水夹a和b,关闭止水夹c,用手捂热(或微热)圆底烧瓶A,若C中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或热源)后,C处导管内有水上升,则证明A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答案合理均给分)(2)(3)品红溶液褪色(4)A 除去SO2并检验SO2已被除净二、氨例2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NH3、H2、CO、CO2和HCl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分是A.CH4和NH3B.HCl、H2和COC.HCl和COD.HCl、CO和CO2【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常见气体的检验和实验分析的能力。物质的鉴别与检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点之一,它渗透于化学分析的全过程中,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考点。解题的常见错误有:忽视石灰水是“过量”的,不能对CO2的存在与否做出正确判断,错选D;对“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误选B。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后总体积不变,则无NH3。又据气体通过过量石灰水的现象,可断定有HCl存在,由石灰水过量,但仍未见浑浊,从而排除CO2。又据燃烧产物分析出混合气体中含CO,不含H2和CH4。故选C。【答案】 C例4都能用下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一组气体是( ) A.HCl和CO2B.NH3和CO C.SO2和CO2D.NO2和NO【分析】本题考查对喷泉实验形成的根本原因的认识。根据物理知识,产生一定的压强差就能形成喷泉;根据化学知识,气体在NaOH溶液中溶解或反应可使气体大量减少,从而使圆底烧瓶内气压变小。首先要明确在装置中可以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地减少,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此时,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NaOH溶液可以吸收酸性气体,而产生喷泉,HCl、CO2、SO2和NO2均为酸性气体,易被NaOH溶液吸收(反应);而NH3虽然不能与NaOH反应,但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大,也能被NaOH溶液吸收。CO、NO都不能与NaOH溶液、H2O发生反应,也都不能溶于水。NaOHHCl=NaClH2O2NaOHCO2=Na2CO3H2ONaOHCO2=NaHCO32NaOHSO2=Na2SO3H2ONaOHSO2=NaHSO32NaOH2NO2=NaNO3NaNO2H2O由此进行组合,可知答案。【答案】AC例4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A. 氯化铵和消石灰 B. 碳铵和过氧化钠 C. 碘和食盐 D. 氯化铵和氯化钡【分析】A选项中氯化铵和消石灰Ca(OH)2在加热时会发生化学反应:2NH4Cl+Ca(OH)2NH3+CaCl2+2H2O,因此不能实现分离的目的;B选项中碳铵NH4HCO3加热分解,生成的CO2、H2O都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因此也不能分离;C中利用碘受热易升华的性质,能与食盐分离;D中氯化铵分解产生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氯化钡不分解,而氨气和氯化氢有可重新化合成氯化铵,能实现分离。【答案】CD例51.92gCu投入到一定量浓HNO3中,铜完全溶解,生成的气休颜色由深变成浅(不考虑2NO2 N2O4),共收集到672mL气体(标况),通入一定体积的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求通入O2的体积(标况)。Cu 【分析】该题若按常规方法做还相当复杂,我们可换一种视角去观察,不追究具体过程,只关注起始和终了的状态。 HNO3 NO2、NO O2 HNO3总结果消耗,根据电子守恒得 Cu失电子数=O2得电子数 2=4 V=336(mL)【答案】应通入O2336 mL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