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化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所以制定好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是顺利开展课堂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前提条件。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应用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 一. 课题概况 (一)课题名称:信息化教学在语文中应用的研究。 (1)研究信息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措施。 (2)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力。 (3)通过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把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使媒体成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身潜能的工具。 (4)在恰当的时候,找到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措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或校园网络与小学学科的最佳整合。 (二)课题周期与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子课题研究骨干成员名单,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 1.根据课题20142015学年度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 (1)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索规律。 (2)有针对性、递进性地听取专家作专题讲座,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以理论为支撑,拓展研究思路。 (3)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2.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三)问题的提出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教育信息化的猛烈冲击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巨大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本校而言,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关于到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实验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我校连接宽带网,学校联接“信息高速公路”,并实现了“班班通”,基本达到了信息化教学的一般要求,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加强管理、优化手段、提高质量,即研究信息化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深化素质教育。因此,本实验是学校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的研究,能带动学科教学。(四)问题的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班班通”工程的启动,信息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网络传输和呈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实时、逼真地将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而21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语文教学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挑战,它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已经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实现未来的发展。一句话,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教”和“学”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场教育大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极大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信息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媒体不但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手段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个途径之一。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而达到有效所追求的目标。 可见,这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够很完美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并养成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 所以,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封闭式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育人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五)研究现状 1.国外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研究领域的世界水平。仔细的分析国外的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的标准主要强调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合进课程当中,来帮助学习者获取、分析信息,可以看出该标准还是把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具;相比较而言,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则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来定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这项计划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虽不是很具体,但是它是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层面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较详细的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是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的第三年度(2000)报告,该报告具体的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在美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从上面的三项研究不难发现,国际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每项研究的角度有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学科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2.国内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我国学者十分关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一种观点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即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种观点则是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教具性。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教学用具,更有效的辅助教师的教学,同时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新知识。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突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从表面看来可能还是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但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则是“大整合”观,强调信息技术应该与课程整体的每个领域进行整合。 我国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研究是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得比较充分的整合学科之一。其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推动了该研究的快速发展。1994 年,以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在全国开展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的实验研究。1998 年,我国首次引进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 1998 年 6 月 “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被列入到“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当中。1999 年初“课程整合”课题进入了正式的有组织研究阶段。2000 年 10 月,陈至立部长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后全国掀起了“课程整合热”。3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教学设计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也就是研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较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要考虑影响学习的因素。这一观点也是当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的理论之一。较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而言,瑞格卢斯则是提出了一个很有创见的观点,该理论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学科学”,同时他认为应该建立教学设计理论的知识库。此外著名学者梅瑞尔提出成分显示理论,该理论指出知识可按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分为两类。行为水平包括记忆、运用和发现;内容包括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可以说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不过我国学者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如翻译国外教学设计理论著作,开设教学设计课程等。可以说目前为止,国外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二个方面是研究教学设计的设计过程,也就是研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但在名目繁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当中也能发现它们的共性,可以依据教与学的形式划分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可以说经过分类能够看出现在有关教学设计过程的研究现状,人们已经从杂乱无章,纷繁复杂的模式中掌握了大体的类别,便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教学设计“怎么做”的问题。 (六)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在新颖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堂上,充满兴趣,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研究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七)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八)研究对象 全校1-6年级全体学生。(九)研究组织机构 1.总负责人: 崔艳 2.具体负责: 语文学科教育:田爱玉 3.理论指导、材料整理:田爱玉 4.信息技术指导:崔艳 (十)课题研究工作进展 在20142015年度中,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工作有: (1)2014年9月份,做好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开题工作,做实验实施计划,开展信息化教学在本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缺点及对策研究。 (2)2014年10月份,结合教学实验,讨论开展教师有关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工作。 (3)2015年3月2015年6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二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教学方式的有效改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相关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 信息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媒体不但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手段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个途径之一。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而达到有效所追求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点极主动的学写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这些目标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很完美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并养成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 所以,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封闭式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育人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初步感受了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魅力。第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阅读和作文,而在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词句汇和句子的理解以及文章的赏析训练,而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多彩、声形并茂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生动的课件配上声情并茂的图片,可以让同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用课件执教某些描写故事的文章时,既设计了人物的形象模型,还有从网上下载的有关作者资料、图片,还有用 FLASH 动画制成的短片,再加上给人物的生动配音,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在上课时,同学们不但能够听老师讲课,还能像看电影一样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很多。在作文的教学中,要根据同学从小喜欢动画片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让同学们观看生动的影片,从影片的语言、色彩、空间、时间等内容的形象性,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避免只是单一地面对枯燥的文字阅读。这样,当同学们有了阅读的兴趣之后,慢慢地再去引导写作。第二、运用信息化教学丰富学生学习感受 学习是真情实境的体验,同学们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的更加有效,我们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些课堂表演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表演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情节,但并不告诉学生要从中体悟什么,只把表演当作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如上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让学生表演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这样的表演我们看不出其意图,看到的只是一幅幅滑稽可笑的模样,听到的只是学生阵阵哄笑声。还如课堂阅读,只要求学生读课文,但不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学生凭感觉自由阅读,阅读的低效化也就成了必然。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之中,接着,教师抛出点拨式质疑: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来表演?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课例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把每堂课呈现出来,课前先倾听秋天大自然的音乐,优美的旋律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然后让学生介绍秋天大自然的声音,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我口说我心,教师借机进行作文写作指导,体会小作者语言之精妙,习作的表达很容易就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第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可以可以通过网络、光盘、书籍扫描途径来搜集一些图片资源,这些图片资源可以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这些作品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购买及通过电视录制的方式,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我们把搜集的秋天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字材料,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图片。通过对画骗的争论,学生从多个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了秋天。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雷锋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在影视作品与文字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我还能利用网络与光盘的优势,大力开发电子图书资源。这不但大大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源,还能极力于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上的研究性学习。第四、信息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从语文知识的纯教学内容中走出来,把理论知识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全方位教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注重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这也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因此,当学生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当学生强烈地感知到当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为了自己生活好,却在糟蹋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时,愤怒、痛苦之情油然而生,产生了强烈保护环境的意识。学完课文,教师就把教材中的资源问题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保护环境。这样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科资源,把学科内部开放性的作业转化成有主题的探究实践活动。第五,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故事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就显而易见。 第六,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第七,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要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做到信息化教学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教师经历“我有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到“我用信息技术”,到最后“我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三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运用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三阶段成果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争光添彩,让教师方便教学;让学生愿学、乐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率。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工作设想 存在问题: 1信息化程度及共享程度较低。 2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及深度还不够。 3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足,有的还有待开发使用。 4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下阶段工作设想: 1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素养和技能,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推动课题以良好的态势保持健康的发展。 2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焦点,把课题研究与实际教学工作有机密切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六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互相协作下,通过各实验教师的积极探索和教学实践,我们这一课题必将会硕果累累,必定会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