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章节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55900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概论章节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概论章节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概论章节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概论章节作业第一章1、(1)心理学研究对象都包括哪些?答: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2)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答: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2、如何理解心理的形式与内容? 答:形式与内容等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表面的东西,而在于客观的真理,所以需要灵活和客观,不要被表面的框框所束缚。需要理解内容的内涵、透过内容看到核心规律以避免被形式所困扰,并且由此可以更好的进行运用和创新了。3(1)心理学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机制;(2)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具有哪些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1理论意义: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心理现象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刺激怎样引起脑的活动而产生主观的心理现象等问题。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学科和心理学一样都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只不过研究的侧面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它们深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2实践意义: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完成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这样,心理学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4、什么是观察法、实验法、作品分析法? 答:(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2)实验法: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有计划的控制或变更实验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3)作品分析法:通过对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进行分析,从而判定一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方法。第三章 心理的生理机制1、解释概念:神经元、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动力定型、消退抑制、强化答:(1)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叫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 (2)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 (3)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4)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5)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如眨眼、吸吮、膝跳等都是非条件反射 (6)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产生条件反射的机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7)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产生条件反射的系统成为第二信号系统。(8)动力定型: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是不断变化的。但条件反射的系统依同一顺序多次反复,就会巩固起来,这种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2、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都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作用如何?答:脊髓、延脑、中脑、小脑3、举例说明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答: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某种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同时刺激的情况下而形成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 ,在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与听觉中枢之间便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便形成了。4、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异同?答:人的高级神经冲动是条件反射;低级神经冲动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中枢(脊髓等)5、条件反射的抑制都有哪些?举例说明。答:1)消退抑制; 2)分化抑制 3)保护性抑制6、举例说明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答:(1)集中与扩散规律;(2)相互诱导规律;(3)动力定型规律7、“望梅止渴”与“谈虎色变”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还是第二信号信统的活动?答:第一信号系统。动物的大脑和人脑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机制和形式。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一般称为信号刺激。它可以分为两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现实的信号叫做第一信号。人脑与动物的大脑的条件反射机制都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具体的、现实的第一信号形成条件反射。如吃过酸梅的人,只要一看见酸梅就有唾液分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8、人的大脑皮层的结构机能特点如何?这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皮层上有三条明显的沟裂,把皮层分为四大区域:称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各个区域的机能不同。根据大脑皮层各个部位主要机能上的差异,可划分出许多机能区,这些区域称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运动区:在额叶中央前回,是支配肢体运动的高级中枢;感觉区:在顶叶中央后回,是皮肤、肌肉感觉的高级中枢;视觉区:在枕叶内侧,为视觉高级中枢;听觉区:在颞叶,为听觉的高级中枢。9、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现象?10、条件反射的规律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1、如何科学用脑。2、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现象?13、条件反射的规律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4、大脑两半球的机能特点与科学用脑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1(1)什么是感觉?答: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什么是知觉?答: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3)感觉和知觉有何不同?答: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发展,没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不会产生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属性越丰富多样,知觉越完整。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3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以知觉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而感觉很少孤立的存在;4感觉是一种分析器单独活动,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2. 感觉与知觉都有哪些种类?答:1我们按感觉所反映的内外环境的不同,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内部感觉。2知觉分为比较复杂的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以及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错觉3. (1)什么是感受性。答:感受性是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2)结合实际说明感受性的规律。答:(一) 适应规律; (二)对比规律;(三)联觉规律4. 知觉具有那些基本的特征,举例说明。答: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因素而言有以下几点: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异律)对象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组合律)的运动(运动律)知觉者的主观因素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知觉对象各部分的强度知觉对象各部分的组合 感觉的丰富程度分析器的积极活动 3知觉的恒常性分为:a:形状恒常性;b:大小恒常性;c:明度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e:声音恒常性影响知觉恒常性的主客观的条件有以下几点:被知觉的对象变化范围要适当要有参照系知识经验4知觉理解性5.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多有那些?答:1知觉本身的客观因素,(以前的知觉的基本特征)2人的主体心理因素。6.(1)什么是观察?答: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2)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1引起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4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第五章 注意1、(1)什么是注意。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人们的一切心理活动都需要注意的参与。在清醒状态下,每时每刻人们都会注意一定的事物。(2)注意同心理活动过程的关系如何?答:1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过程的开端,离开了注意,一切心理活动过程都不可能产生。2离开了心理活动过程也不可能有单独的注意,注意贯穿在一切心理活动过程之中,并有心理活动过程共始终。2、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进行组织教学?答:1)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控制无关刺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a.教学环境;b.教学方法; c.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并具有一定难度。2要利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注意教学语言;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发挥体态语言的作用2)有意注意的规律与教学a.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可增强有意注意。b.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间接兴趣c.要加强克服干扰的意志品质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规律与教学3、注意都有那些基本品质?答: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往往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a.知觉对象的特点 b.个体的知识经验c.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注意的稳定: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a.内容是否丰富b.对象是否活动c.主体对客体的态度3注意分配a.同时注意的几个对象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余的活动都已达到“自动化”程度。b.同时注意的几种活动具有一定的联系系统彼此紧密相联的活动,经一定的训练可以形成动作系统,无需特别用心就能按一定程序顺利进行。4注意转移 :能否很好地转移注意,往往取决于下列的因素:a.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b.新事物的性质c.神经类型和个性特点4、注意有那些种类? 答: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注意分为三类:a.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b.有意注意(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第六章 记忆1 什么是记忆?答: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有哪些种类?答: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2 (1)什么是识记?答: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记忆成功的重要第一步它是保持和重现的前提,只有保持得好,才能进行保持,以后才能更好的再认和重现。提高记忆效果必须有良好的识记。(2)识记有哪些种类?答:1无意识记;2有意识记(在有意识记中,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和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 3(1) 遗忘的原因和规律是什么?答: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 先快后慢 的原则。(2)如何防止遗忘?答:1有效复习:a.复习要及时;b.要分散复习,不要集中复习;c.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2排除干扰:a.性质上时间上相似的材料,不要放在一起,避免引起两种抑制发生。b.由于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临时性的遗忘也是常见的。3反复运用4、 记忆有哪些基本品质?答:(1)记忆的敏捷性,(快);(2)记忆的持久性,(牢);(3)记忆的正确性,(准)(4)记忆的准备性,(现)第七章 思维1、(1)什么是思维?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2)思维具有哪些特点?答:特点:1间接性。通过事物相互影响的结果,或者通过其它媒介来间接地认识事物,这是思维的第一个特点。2概括性,是在头脑中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加以集中的思维过程。思维的概括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有不同的水平,有感性的概括,也有理性的概括。思维的概括是借助语词来实现的。 2、举例说明思维种类?答:(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和不同的思维形态划分: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时是否有明确的逻辑形式和具体步骤划分:a.非形式逻辑思维(直觉思维)b.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中探索答案的指向性可以划分:a.聚合思维(也称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b.发散思维(亦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划分:1常规思维; 2创造思维(5)根据思维的意识特点可以分为1我向思维;2他向思维3、分析思维的过程。答: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它过程都是从分析、综合过程中派生出来的。1分析:a.过滤式分析;b.综合式的分析2综合:a.联想式的综合;b.创造式的综合3比较:a.同类事物的比较;b.不同类事物的比较4、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答;(1)动机强度 (2)迁移效应(3)定势的影响(4)知觉情境(5)原型启发5、(1)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用词或词组来标志的。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 (2)掌握概念要注意哪些问题?答:为了促进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充分利用前科学概念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3恰当的利用“变式”4不能扩大和缩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5适当的给概念下定义,形成概念体系第九章 情绪与情感1、(1)什么是情绪与情感?答: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人的主观需要的一种体验。情绪与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情绪与情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答:1)区别:a.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而情感则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b.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c.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状态,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的特点,而情感则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d.从个体心理的发展上看,情绪出现得早,而情感则出现得较迟。e.情绪带有全人类的性质,而情感则受到民族、区域的影响,如:笑、哭情绪;道德感、美感等。2)联系:a.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变化,都要受到已经形成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b.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具体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不能孤立存在,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说明情绪情感的机体变化以及外部表现。答:1)机体变化:a.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b.内外腺体的变化2)外部表现:a.面部表情;b.身段表情;c.言语表情3、(1)情绪情感有哪些种类?答:快乐、悲哀、愤怒、恐惧、(2)如何控制消极的情绪情感?答:保持良好的心境4、试述情绪情感的主要理论。答: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2沙赫特辛格的情绪认知理论3康南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4 阿诺德拉扎鲁斯的情绪评估理论5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第十一章 个性心理1.(1)什么是能力?答:人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征,称之为能力。(2)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1一般能力的差异2特殊能力的差异 3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4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晚成) 5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2. 分析性格、能力、气质之间的关系。答:(一)性格与气质(1)区别1性格与气质是不同实践领域的学者提出的两个古老的概念2气质的生理机制是神经活动过程以及由此组成的类型,所以受到先天因素影响多些,改变较难较慢;而性格的生理机制则受到后天因素影响多些,改变较容易、较快。3气质类型无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有坏。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每种类型都具有积极的一面,也具有消极的一面。而性格却有好坏之分,它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取得成就的大小,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2)联系1气质给性格添上独特色彩2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形成3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二)性格与能力1性格可以影响能力的发展软弱而又缺乏自信的性格,常常是人们一事无成的主要原因;而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的性格则是能力发展的必备品质2能力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性格许多具有高超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都具有勤奋、热情、有自制力的性格。3性格对能力具有一定的补偿的作用。(三)气质与能力(1)区别: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活动的必备的心理条件,而气质则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也不是必备的心理条件。2能力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合金,但主要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而气质受到先天因素影响多些,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直接影响气质的类型。(2)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某些能力的发展,气质活动的动力特点是发展能力的重要前提。2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也制约着气质的表现形式与强度。3. 什么是气质?教育工作者研究气质有什么意义?答:(1)在现代心理学中,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2)气质类型是教育工作因材施教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4. 试评气质类型理论。答:气质类型的鉴定有实验法、条件反射法和行为鉴定法。5. 能力与智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答:(1)1能力与智力的区别:范畴不同:二者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 能力与技能相联系;而智力与知识相联系 2能力与智力的联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又促进了能力的提高;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智力是能力的综合(2) 1能力与知识的区别:a.能力的形成比较慢,而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则较快;b.能力的形成与知识技能的形成并不完全同步; 2能力与知识的联系:a.能力是在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知识技能,便不可能发展能力。b.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快慢、难易和程度。 6. 试分析自己的性格的特征。7. 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四节 气质 1、什么是气质?答:在现代心理学中,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2、分析气质类型的特征.答:1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好强固执、冒险敢为。2多血质:活泼聪慧、敏感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情绪容易外露、注意力容易转移、自由激进烦恼多端。3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又难以转移、缄默孤独、善于忍耐。4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容易觉察到的细节,反应迟钝、信赖随和。3、气质都有哪些基本理论.1体型理论2胚叶理论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4激素理论4、结合实际说明气质类型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答:气质类型是教育工作因材施教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