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660656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6.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操作 内容 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 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 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和药丸 磁珠等在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布固定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顾名思义就是耳朵上的穴位 与人体脏腑 经络相沟通 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是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 如心 强心 调节血压 宁心安神 清心泻火等功能 神门 镇静 镇痛 消炎作用 耳穴埋籽 耳的解剖 耳穴结构口诀 一舟一垂一结节 二轮二屏三切迹 三脚三窝十六部注 一舟 耳舟 一垂 耳垂 一结节 耳轮结节 二轮 耳轮 对耳轮 二屏 耳屏 对耳屏 三切迹 屏上切迹 屏间切迹 轮屏切迹 三脚 耳轮脚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下脚 三窝 三角窝 耳甲腔 耳甲艇 一 耳轮 耳郭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二 耳轮结节 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 又称达尔文结节 三 耳轮尾 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 四 耳轮脚 耳轮深入到耳甲腔的横行突起 五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处 六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的分支 七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下的分支 八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九 耳舟 对耳轮与耳轮之间的凹沟 十 耳屏 耳郭前面的瓣状突起 又称耳珠 十一 对耳屏 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 十二 屏上切迹 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十三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十四 轮屏切迹 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十五 耳甲 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凹窝 十六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十七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十八 耳垂一耳郭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它在耳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 头部朝下 腹部和下肢朝上 胸部和躯干在中间 耳穴分布 耳垂 相当于头面部对耳屏 相当于头脑部和神经系统轮屏切迹 相当于脑干耳屏 相当于咽喉 内鼻和鼻咽部屏上切迹 相当于外耳对耳屏 相当于躯干 运动系统对耳轮下脚 相当于臀部 坐骨神经对耳轮上脚 相当于下肢 耳穴与人体对应规律 耳穴与人体对应规律 耳舟 相当于上肢三角窝 相当于盆腔 内生殖器耳轮脚 相当于膈肌耳轮脚周围 相当于消化道耳甲艇 相当于腹腔耳甲腔 相当于胸腔屏间切迹 相当于内分泌系统 耳穴全息图 各种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慢性病神经系统性疾病还可戒烟 解酒 催乳 晕车 美容等 如可治疗感冒 鼻炎 胃痛 失眠 颈椎病 腰腿痛 美容 肥胖 痤疮 月经不调 痛经和落枕 外耳患有病症如冻疮湿疹溃疡等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月经期慎用 个别有经期缩短 但停用后又会恢复 适应症 禁忌症 诊断疾病并对耳廓进行望诊 变色 变形 丘疹 血管变化 和触诊 结节 后 进行选穴 然后对耳廓进行清洁 用探棒进行按压 医者做手扶患者耳背 右手持探棒 以适宜压力按压各穴 并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 应注意压力要均匀一致 按压时间要基本相等 而后进行贴压药物种子 达到刺激穴位的作用 操作方法 用物 相应部位取穴 根据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取穴 按现代医学理论 发病原因取穴 按穴位功能取穴 临床经验取穴 取穴原则 食欲不振 脾胃小肠胰口皮质下内分泌可促消化 促进食欲 提高代谢功能 失眠 神门枕皮质下胃心神经衰弱区可协调大脑兴奋和抑制 起到镇静作用 月经不调 子宫内分泌垂体卵巢肾肝月经期慎用 在其他时间进行调节 落枕 颈或颈椎神门枕 腰椎间盘突出 背腰椎穴肾肝内分泌三焦 常见病的取穴 相应部位 咽喉 气管 支气管 肺平喘穴 功能穴口 经验穴脑干 神门 枕 镇静止咳脾 祛痰 止咳 相应部位 支气管 肺平喘穴 功能穴肾上腺 可使支气管扩张 肺通气量增加 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神门 枕 镇静止咳平喘 平喘 操作流程 经络 经络 经络 经络 经络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头 胸 手 足 腹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阳经 灵枢 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 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食指端 足大趾 目外眦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无名指端 足大趾端 小指端 鼻孔旁 心中 胸中 肺中 灵枢 营卫生会篇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 躯干和四肢 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 躯干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 手厥阴心包经在中 手少阴心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 足厥阴肝经在中 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 至内踝8寸以上 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 手少阳三焦经在中 手太阳小肠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 足少阳胆经在中 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 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 腹中线旁开0 5寸处 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 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 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经行于背部 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 5寸和3寸 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拔火罐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俗称 拔罐子 吸筒 在 本草纲目拾遗 中叫作 火罐气 外科正宗 中又叫 拔筒法 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 起初并不是使罐 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 罩在患部排吸脓血 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 角法 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 是公元281 361年间 晋代葛洪著的 肘后方 主要临床作用 拔火罐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 可以行气活血 疏经活络 消肿止痛 祛除风湿 常用于治疗腰背痛 颈肩痛 风湿痛 落枕 感冒 消化不良 失眠 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部分皮肤病等 原理 祖国医学角度按中医理论讲 拔罐具有行气止痛 祛风散寒 调理脏腑虚实 活血化瘀的作用 现代医学角度 现代医学认为 拔罐治病的机理是 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 以至自身溶血 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 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 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 增强各器官的功能 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 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 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 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 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 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拔罐法的应用单罐 多罐 闪罐 留罐 走罐 针罐 药罐 刺血 刺络 罐 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罐斑 皮肤发生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表现为皮肤潮红 紫红或紫黑色瘀血 伴热痛感 是体内病理的反映 拔罐印色素反映如下 1 紫黑而暗 行经不畅有血淤2 发紫并伴有斑块 寒凝血淤3 呈散在紫点状 气滞血淤4 鲜红而艳 阴虚 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5 红而暗 血脂高 且有热邪6 灰白 触而不温 虚寒或湿邪7 表面有皮纹或微痒 风邪或湿症8 罐体内壁有水气 有湿气9 出现水泡 体内湿气重 如果水泡内有血水 是湿热毒的反应 注意事项 第一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 移动 骨胳凸凹不平 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第二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 才能使罐拔紧 吸附有力 第三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 小的勿须处理 仅敷以消毒纱布 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 用消毒针将水放出 或用消毒纱布包敷 以防感染 第四 皮肤有过敏 溃疡 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 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 以及孕妇的腹部 腰骶部位 亦不宜拔罐 第五 留罐时间根据病情 部位决定 一般留罐10 15分钟 大罐吸拔力强 可适当缩短时间 否则可能会起泡 第六 罐口应光滑无破损 也不要太薄 防止割伤皮肤第七 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才的反应 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 出冷汗 四肢发凉等症状 甚至血压下降 呼吸因难等情况 应及时取下罐具 将患者仰卧位平放 垫高壮举部 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 重者针刺人中 合谷 拔罐十忌 1 有心脏病 血液病 皮肤病 皮肤损伤 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 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 不宜拔罐 2 严重贫血 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 3 骨折部位 静脉曲张部位 4 孕妇 月经期妇女 精神病人 肺结核活动期病人 5 血压过高病人 6 重度心脏病病人 拔罐十忌 7 六岁以下小孩 8 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乱施穴或慎用拔罐疗法 9 头部 心脏处更应慎用 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 外伤 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 因为不对症的拔罐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却会贻误病情 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10 皮肤过敏 溃烂部位 水肿部位 皮肤有破损 或患有易出血疾病 如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 紫癜风等 的病人也不适合使用拔罐疗法 常用的治疗罐法 留罐法指罐吸拔在皮肤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 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到15分钟 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临床应用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 感冒咳嗽 胃痛 呕吐 腹痛 泄泻等病症 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 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 微微上提 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 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 也可以来回移动 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 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 如甘油 石蜡油 刮痧油等 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临床应用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 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 如脊背 腰臀 大腿等部位的酸痛 麻木 风湿痹痛等病症 闪罐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 点燃后送入罐底 立即抽出 将罐拔于病人患处 随即将罐立即取出 反复如此操作 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为止 临床应用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 疼痛等病症 拔罐疗法治疗咳嗽 拔罐取穴 大椎 风门 肺俞 拔罐操作 患者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等 将火罐吸拔在所取穴位上 留罐10 15分钟 每3 4天治疗1次 根据皮肤反应而定 5次为1疗程 拔火罐法治疗腹泻 临床采用拔火罐法治疗腹泻 常用方法 1 患者取仰卧位 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 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 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 拔一罐 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 往往1 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 适用于大便溏薄 次数多 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 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 取穴 天枢 关元 足三里 上巨虚 大肠俞 小肠俞 足三里 下巨虚 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 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 每日或隔日一次 进行拔罐治疗 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操作流程 艾灸 概述 艾灸法 又称 艾灸 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 点燃后置于体表的一定穴位进行烧灼 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起到温通经络 益气活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黄帝内经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 凡病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扁鹊心书 真气虚则人病 真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孟子 离娄篇 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 艾灸材料 一 艾叶和艾绒1 艾叶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 我国各地均有生长 但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 古特称 蕲艾 具有芳香性气味 在农历的4 5月间 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艾叶气味芳香 味辛 微苦 性温热 具有纯阳之性 本草纲目 记载 艾叶苦辛 生温 熟热 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 走三阴 理气血 逐寒湿 暖子宫 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叶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 具有性温 容易燃烧 火力温和 能窜透皮肤 直达体表深部的特点 因艾产地广泛 易于采集 价格低廉 故从古至今 灸不离宗 是最常用的施灸材料 艾叶在制成艾绒之前必须达到 嫩 净 细 干 陈 的特点 71 2 艾绒艾绒的质量以无杂质 柔软易团聚 干燥者为优 反之则燃烧时易爆裂 散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 二 艾绒制品艾炷是以艾绒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绒团 常用于艾炷灸 每燃尽1个艾炷则称1壮 艾叶 艾炷 72 艾条又名艾卷 系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一般长20cm 直径15cm 常用于悬起灸 实按灸等 常用灸法 内经 对灸法有很多记载 除了论述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等有关 还论述了灸法的适应症 施灸的顺序 剂量 补泻等 外台秘要 唐 王焘 专门论述灸法 施灸的材料 主要是 艾绒 其他有灯心 桑枝等 还有药和艾绒相结合的 雷火神针 太乙神针 74 1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 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 1化脓灸主要适用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于灸者 如哮喘 瘰疬 肺结核 慢性肠胃病 骨髓炎 关节病等 1 2非化脓灸适用于气血虚弱 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证 化脓灸 非化脓灸 75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种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2 1隔姜灸 具有温中 祛寒 止呕 解表作用 适用于感冒 呕吐 腹痛 泄泻 遗精 阳痿 早泄 不孕 痛经 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2 2隔蒜灸 具有消肿 拔毒 散结 止痛的作用 临床适用于治疗痈 疽 疮 疥之未溃者 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 2 3隔盐灸 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 适用于急性腹痛 吐泻 痢疾 四肢厥冷和脱肛证等 2 4隔附子灸 附子性味辛温大热 有温肾壮阳的作用 与艾灸并用 适用于各种阳虚证 如阳痿 早泄 遗精 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隔姜灸 隔附子灸 隔盐灸 隔蒜灸 77 3 悬起灸的三种方法 温和灸 4 实按灸 常用的为雷火针灸和太乙针灸 5 温针灸法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6 温灸器灸法温灸器是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 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为温灸器灸 艾灸法的作用 1温经通络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3温肾健脾4回阳固脱5益气升阳6消瘀散结拔毒泻热7防病保健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 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1体位选择 以体位自然 肌肉放松 施灸部位明显暴露 艾炷放置平稳 燃烧时火力集中 热力易于深透肌肉 便于医生正确取穴 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施灸顺序 先上后下 先背后腹 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二 施灸的禁忌1禁灸病症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 邪热内炽等证 如高热 高血压危象 肺结核晚期 大量咯血 呕吐 严重贫血 急性传染性疾病 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 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禁灸部位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 精神分裂症 孕妇的腹部 腰骶部 均不宜施灸 颜面部 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 粘膜附近 均不得施灸 三 其他注意事项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 尤其是瘢痕灸 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 瘢痕灸后 局部要保持清洁 必要时要贴敷料 每天换药1次 直至结痂为止 在施灸前 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 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 防止受凉 影响疗效 除瘢痕灸外 在灸治过程中 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 尤其幼儿患者 如有起泡时 可用酒精消毒后 用毫针将水泡挑破 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 如身热感 头昏 烦躁等 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 饮少量温开水 或针刺合谷 后溪等穴位 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 防止烧坏衣服 被褥等物 常用穴位 足三里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膏育俞穴风门穴三阴交脐疗风池穴大椎穴涌泉穴 案例 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 尿频 隆闭 少腹胀痛 脱肛 疝气 遗精 白浊 阳痿 早泄 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崩漏 恶露不尽 不孕 中风脱证 虚劳赢瘦等 案例 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位于小腿的前外侧 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 具有调理脾胃 健运脾阳 温中散寒 补中益气 调和气血 宣通气机 导气下行 补虚强身的作用 案例 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 位于腹部正中线 脐下1 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 养生保健的作用 案例 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 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 是督脉 手足三阳经 阳维脉之会 有 诸阳之会 和 阳脉之海 之称 此穴有解表 疏风 散寒 温阳 通阳 清心 宁神 健脑 消除疲劳 增强体质 强壮全身的作用 案例 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 位于腹部正中线 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 化湿和中 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 载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 鼻闻焦臭妨于食 大便难 中脘主之 亦取章门 又载 伤忧思气积 中脘主之 玉龙歌 说 黄疽四肢无力 中脘 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 艾灸小白鼠 中脘 穴 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 幽门立即开放 胃下缘轻度提高 空肠黏膜皱襞增深 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 对于胃脘胀痛 呕吐 呢逆 吞酸 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案例 灸三阴交穴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 位于小腿内侧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 脾经 肾经 肝经 的交会穴 对肝 脾 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具有健脾和胃化湿 疏肝益肾 调经血 主生殖的功能 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 心腹胀满 不思饮食 痹痛身重 四肢不举 腹胀肠鸣 溏泄 小便不利 疝气 梦遗失精 脐下痛不可忍 漏血不止 月水不止等 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 主咳逆 虚劳寒损 筋骨挛痛 痔血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 小便不利 膀胱炎 急 慢性肾炎 睾丸炎 阳痿 遗精 遗尿 月经不调 经闭崩漏 产后血晕 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 神经衰弱 心悸 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 高血压 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 肠鸣腹胀 泄泻 消化不良 腹痛 便血 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寿保健灸 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 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 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气海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 5寸处 关元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操作流程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按摩 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 其手法渗透力强 可以放松肌肉 解除疲劳 调节人体机能 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疏通经络 平衡阴阳 延年益寿之功效 穴位按摩的方法 按摩手法 并不一致 但归纳起来 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 按 摩 推 拿 揉 捏 颤 打等法 应该知道 上述八种手法 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 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按摩的一般手法 1 按 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2 摩 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柔和的摩擦3 推 用手指或手掌向前 向上或向外推挤皮肤肌肉 4 拿 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 肌肉或盘膜 向上捍起 随后又放下 5 揉 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旋转活动 按摩的一般手法 7 掐 用手指使劲压穴位 8颤 以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术部位 用腕部做急剧而细微的撮动 打 手指自然并拢 掌指关节处微屈曲 用手腕部摆动 带动虚掌着力于施术部位 平稳而有节奏地反复拍打 禁忌症 1 流感 乙脑 脑膜炎 白喉 痢疾以及其它急性传染病的病人 2 急性炎症的病人 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肺炎 急性阑尾炎 蜂窝组织炎等 3 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 脊椎结核 骨髓炎 4 有严重心脏病 肝脏病 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5 恶性肿瘤 恶性贫血 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6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的病人 7 大面积的皮肤病人或患溃疡性皮炎的病人 人体出现 亚健康状态 时 常常有以下表现 1 心病不安 惊悸少眠 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 胸闷憋气 心烦意乱 惶惶无措 夜寐不安 多梦纷纭 2 汗出津津 经常感冒 经常自汗 盗汗 出虚汗 自己稍不注意 就感冒 怕冷 3 舌赤苔垢 口苦便燥 舌尖发红 舌苔厚腻 口苦 咽干 大便干燥 小便短赤等 4 面色有滞 目围灰暗 面色无华 憔悴 双目周围 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 人体出现 亚健康状态 时 常常有以下表现 5 四肢发胀 目下卧蚕 有些中老年妇女 晨起或劳累后足踝及小腿肿胀 下眼皮肿胀 下垂 6 指甲成像 变化异常 中医认为 人体躯干四肢 脏腑经络 气血体能信息层叠融会在指甲成象上称为甲象 如指甲出现卷如葱管 相似蒜头 剥如竹笋 枯似鱼鳞 曲类鹰爪 塌同瘪螺 月痕不齐 峰突凹残 甲面白点等 均为甲象异常 病位或在脏腑 或累及经络 营卫阻滞 7 潮前胸胀 乳生结节 妇女在月经到来前两三天 四肢发胀 胸部胀满 胸胁串痛 妇科检查 乳房常有硬结 应给予特别重视 人体出现 亚健康状态 时 常常有以下表现 8 口吐粘物 呃逆胀满 常有胸腹胀满 大便粘滞不畅 肛门湿热之感 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适 口中粘滞不爽 吐之为快 重时 晨起非吐不可 进行性加重 此时 应及时检查是否胃部 食道有占位性病变 9 体温异常 倦怠无力 下午体温常常37 38 C左右 手心热 口干 全身倦怠无力 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结核等 10 视力模糊 头胀头疼 平时视力正常 突感视力下降 非眼镜度数不适 且伴有目胀 头疼 此时千万不可大意 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有颅内占位性病变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 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 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 因此不仅对于肺经 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 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 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 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 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 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 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 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 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伸开手臂 掌心向上 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 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 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 理气止痛等作用 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内关穴十分好找 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 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 都可以操作 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 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伸开手臂 掌心向上 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 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 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 理气止痛等作用 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内关穴十分好找 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 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 都可以操作 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 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 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 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 在针灸的 四总穴歌 里提到 腰背委中求 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 一点一放 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 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 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 掌心一侧 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 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 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手指按揉此穴 力量不需要太大 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 请坐在椅子上 将腿绷直 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 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 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 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 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 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 因此才起名叫 血海 每天上午的9 11点 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 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 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 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 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 每一侧3分钟 要掌握好力道 不易大力 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日常保健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 位于肚脐旁2寸处 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 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 募穴 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 因为与脏腑是 近邻 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 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 起着脏腑疾病 信号灯 的作用 从位置上看 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 因此对此穴的按揉 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 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 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 力度稍大 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操作流程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