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九中2012福建省历史高考复习.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50083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九中2012福建省历史高考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泉州九中2012福建省历史高考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泉州九中2012福建省历史高考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九中2012福建省历史高考复习新课程下的多元史观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形状各异的多面体。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导致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念。(一)、文明史观含义: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包括经济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政治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从迷信、愚昧到科学、解放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青铜、铁器)、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蒸汽、电气和信息)。从范围上看,可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文明史角度备考: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 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都有同等价值。应关注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文明史学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文明自欧美向全球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全球化的过程。附表1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 。古代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认为: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包括: 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法制化。 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衣食住行现代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备考:现代化的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1.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2. 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中国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 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现代化评价: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环境问题等。(三)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含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要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从全球化史观角度备考: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落后地区的冲击与这些国家的变化; 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举措等。附表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时间表现原因认识开始形成地理大发现后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商业革命后市场扩大、商业组织和信贷方式变化;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进步;但欧美列强居主导,亚非拉殖民地是附庸地位,发展严重不平衡;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军事武力扩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最终形成二次工业革命后深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的国际化、贸易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等。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新交通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结束;各国建立市场体制;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发展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趋势无法改变;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全球性问题只有共同协商才能解决。附表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历 史 影 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文化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引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经济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社会生活变化 文化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四)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含义:1、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革命史观);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五)社会史观:含义: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六)、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就是把人类历史看做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奴隶社会分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他们之间矛盾的激化就致使奴隶社会的崩溃。封建社会也是同样的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总而言之,阶级史观就是把阶级矛盾看做社会的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那就是:有利革命的,肯定之;不利或阻碍、反对革命的,否定之。但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上的问题不全都是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问题。仅用这一标准来评价近现代史上的问题,难免简单化。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他是卖国贼。但李鸿章是很复杂的人物,作为洋务派的中坚,他的活动又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按现代化范式提供的标准来评价,他又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充当了“主角”。再如:20世纪初始,清朝政府推行了十一年的“新政”。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标准评价,这是清朝统治者为挽救衰亡、抵消革命设置的“骗局”。而一些学者按现代化范式提出的标准进行评价,却得出如下结论:“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以来的清末新政,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就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就其对中国此后历史的影响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就这一全国性的变革运动对现代化宏观研究的理论价值而言,清末新政的重要性均超过十九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和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 (七)、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简略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史 (1)纵向梳理: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横向梳理: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二、多元史观在试题中的体现1、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答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革命史观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社会生活史观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问题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答案:(从材料一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双半社会的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材料二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a.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b.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c.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条件。 3、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问题】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答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问题】: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评价较高评价较低通商口岸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扶清灭洋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洋务运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以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为例,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史观来解释。】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通过对通商口岸的多角度观察,让学生体会不同史观观察历史现象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4、现代化(近代化)视角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以现代化(近代化)视角看中国近代史,】从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综合审视中国近现代史。需要重点把握下列问题,如: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等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政治文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课堂练习1、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C)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 .社会史观 D. 革命史观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