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7882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走近长征,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长征可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大事件,你在课前的预习中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正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红军才走了长征之路,中国革命才走上胜利之路。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请大家放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如有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1、自由读。 2、交流自学结果,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3、指名读(3人)。 4、师:会读了,在七律诗,你是否理解了呢?请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不理解的地方? 二、 体会长征之难。 1、师:关于长征,毛泽东还讲过这样一段话: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2、师:请同学认认真真地品读诗句,用横线画出红军长征之难。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从“万水千山”一词体会到红军走过的路程之远。(学生讲到此处时,教师指导学生看资料袋。然后通过朗读表现。) 从“逶迤”“磅礴”“千里雪”体会到了什么?(这是怎样的山?翻越这样的山,有什么困难?) “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深入感悟“寒” 过渡:同学们,我们再来看沪定桥。 (出示沪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A、你有会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 B、读出“望而生畏”的感受? C、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沪定桥的片段。) D、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 E、是啊!毛泽东同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诗人仿佛看见: 红军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读)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千里雪:山上不是下雾就是刮风,积雪常常从山头崩落。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谁也没有想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氧气如此稀薄。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 总结,齐读全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在你的脑海里,长征是怎样的长征? 三、品悟诗情,体会长征之平常。 1、师:同学们,艰险与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你觉得什么可以与它相比? 2、出示美国记者的话:“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红军的眼里,在伟人的心中,长征是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学习第一句 A、你们刚才抓住哪些关键的字眼来理解? B、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平常常的事? C、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学习第二句 A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B、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这句话。 C、同学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 E、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板书:难、只等闲) F、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深入感悟“暖” A、读读第3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B、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 C、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D、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F、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师板书:难、平常) G、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4句 A、长征途中,困难越来越大,(板书:难),可红军战士依然是(平常对待,板书:只等闲)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翻过去就意味着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B、齐读第4句,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尽开颜、喜)喜从何来? C、播放录像,我们把这种“喜”带到读中去,全班读。 D、这个孩子在读时,面带微笑,把喜从心眼里读出来,来,我们带着微笑读? E、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F、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D、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再次听听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播放长征) 解题: (1)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它有哪些规定?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你知道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吗?对仗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2)你了解长征吗?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的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其中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折半。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随后,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之后,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涛坚持退却逃跑路线,进行分裂活动。毛泽东等对此分裂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的渭水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这一幅幅画并没有随时间如烟淡去,反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3. 词语 逶迤(wi y) 磅礴(png b) 云崖(y) 岷山(mn) 4. 结构分析 (1)理解全诗的内容:诗句不要求翻译,但要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特别是个别词语的含义。 先朗读诗歌,理解全诗内容。然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等闲”是“寻常、平常”之意,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从红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泥丸,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反衬。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2)你能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3)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可以结合你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4)阅读鉴赏:品味诗中语言运用的精当。 学法指导:细读诗句的基础上,品读用字用词的精妙。 点拨与解析:作者选择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无数座崇山峻岭,跋涉的无数急流险滩,形象十分鲜明。如用“逶迤”形容重峦叠嶂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势险峻,巍峨耸立,“腾”写出了山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了山峦起伏、疾速驰骋,“拍”是写金沙江滔滔气势,“寒”是写铁索寒意阵阵。“喜”“开颜”两词写出了红军闯过长征途中又一道难关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你知道有关七律 长征的一字之师吗? 七律 长征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毛泽东喜爱这首诗,也不会忘记那位“一字之师”。他在诗的批注里写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事情是这样的:七律 长征中间四句原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里,有“细浪”和“浪拍”两个“浪”字重复出现。大学教师罗元贞(教参编者按:当时罗元贞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在偶然的机会,发现这个问题,便于1952年1月写信向作者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毛泽东欣然接受。同一句里,还有“悬崖暖”,后改“悬崖”为“云崖”,更为逼真地状写出了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5. 总结全诗 全诗仅仅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本诗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作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有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这首诗却只用了句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以个别表现一般方面的非凡功力。 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而在其他诗句中,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险峻,如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写山高得“离天三尺三”,险得“倒海翻江卷巨澜”,峻拔得“刺破青天锷未残”,在念奴娇昆仑中用“横空出世”来描写昆仑山的气势等等。写法虽然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土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当然,这种艺术化了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 三. 教材拓展 (1)七律 长征诗和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 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按: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总结,是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怎么说呢?请参阅【同步练习】的第七题“拓展阅读”。毛主席那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同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