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7822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简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完成中学语文教育任务,满足学生的需求, 必须重视“过程和方法”。为此, 邀请特级教师薛川东老师对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进行点拨、指导。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共十二讲,每年级四讲。方法简明、易于操作,材料丰富、开阔眼界,语言生动、饶有风趣。学生使用,不受年级限制,尽可通观;教师参考,各取所需,方便灵活。第一讲 语文基础知识 (上)一、扩大汉字的储备量,正音、正字常抓不懈,养成积累课文中生字的习惯请看下面的生字表。这个生字表可以分课文、字音、字形、字义几个栏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放一些例句进去。示例(第一册 局部)拿来主义中的词语(cn)“孱头”,这个字音很难读,可以把它记下来。琐忆里面的“虫豸”(zh),这个“豸”字用的也不多。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性使用汉字,所以在学校语文学习和社会语文学习中,要坚定不移的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化用字,正音正字随时随处都要做。正音正字首先要立根本。要找老师,身边的老师,案头的老师是字典、辞典,要会查、勤查工具书。立根本、抓重点。对于高中生来讲,正音正字要结合这个字、词在使用中的语言环境,了解它、确认它。1. 正音下面就纠正错误读音,提出几个应该注意的方面。请看例子:例1 发酵(xio 声母误读)戏谑 忏悔 訾议例2 丝绦(tio 韵母误读)衣钵 徘徊 抚恤例3 讪笑(shn 声调误读)矩形 迂回 惩罚例4 瞠目(tng 声旁误导)胼胝 刚愎 莘莘学子例5 地壳(qio)脑壳(k);屏除(bng)屏蔽(png);牢笼(lng)笼统(lng);口语与书面之别、字义变化、词性变化等等因素,造成一字多音。造成字音误读原因很多,具体如下:第一个原因:声母误读:发酵这个词语很多人读成“发酵(xio)”,正确的读音“发(jio) ”。下面的三个词语:戏谑、忏悔、訾议,也应该注意它们的正确读音。第二个原因:韵母误读:这里面读成丝绦(tio),就是韵母读错了,应该读成(to)。下面这几个字:衣钵、徘徊、抚恤,读“钵” (bn)、“徊”(hu )、“恤”(xi )都不对。第三个原因:声调误读:比如讪(shn)笑的读音就不准确,“矩(j)”应该读 (j)。后面的“迂回”、“惩罚”在声调上都出现了问题。第四个原因:声旁误导:这个原因造成的误读和它的正确读音相差得很远,比如瞠目(tng)没这个词,应该读(chng)瞠目结舌。下面几个字也是人们经常读错的:胼胝、刚愎、莘莘学子。汉语汉字数量多,并且在汉字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也发生了巨大复杂的变化,所以,经常查字典是提高正确率最有效的方法了。第五个原因:误读多音字。比如“地壳”(qio) 就不能读“地壳”(k ),口语中就不能读“脑壳”(qio);“屏除”(bng)、屏蔽 (png)不能混;“牢笼”(lng)、“笼统(lng)”一个二声,一个三声,这都要很规范的来读。2. 正字关于汉字的误写问题:例1 :偏旁与部首,一笔也不苟嫔妃“己” 祭祀“巳”端倪礼貌 贸然昂扬 嫡亲保墒例2 :简化有规矩,滥用是陋习柑橘,柑桔 篮球 师傅 潦草 道歉 年龄等词语中出现“简化字”,那是不规范的写法。把兰草的“兰”替代篮球的“篮”是不对的;把付钱的“付”替代师傅的“傅”也不对。简化字是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约定俗成,它有一个过程。例3 :字义讲不通,毛病在混用:作法自弊(毙)膺品 鱼利 泻漏 驰聘 怨天忧人,其中下面加横线的字应改为“赝、渔、泄、骋、尤”纠正误写,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记住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这样,就可以发现这个地方用它对不对。平常写作文写完了以后,一定要修改,把错别字挑出来,一一纠正。二、努力丰富词汇,注重辨析、运用1. 近义词注意辨析运用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近义词问题,近义词掌握得多,有益于准确表达语意。近义词应用的着眼点在词语的意义、用法的差别上,这就要进行辨析。要强调一下,语文学习中,只考虑正确和错误这一个层面还不够,还有一个优劣的层面。正误是个层面,优劣是个层面。近义词的使用,就体现在用词的优劣上面了。请看下面的例子:示例 窜改、篡改(范围、程度)扶养、抚养(对象、内容)轻视、鄙视(对象、色彩)鼓惑、鼓动(含义、色彩)第一组,都读 cun gi ,但是范围和程度不一样。对重要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大计的偷梁换柱用“篡改”,那它的范围程度,就和把某人说的一句话给“窜改”不一样了。所以,这两个词在范围程度上不同。第二组,都读 f yng ,但是对象不一样,所使用的对象出现了区别,所以它的内容、含义也就出现了差别。一般来讲,第二个“扌”加“无”的这个“抚”,抚养是要表示特定的辈分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成人。那么,第一个“扌”加“夫”,扶养可以没有这种特定关系,它有扶助的意思,毫无血缘关系,“我承担起扶养一个孤寡老人的义务”也可以。另外,对辈分的上下、长幼也没有明确的限制,对象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再看轻视、鄙视,也是涉及的对象不同,色彩也不相同。轻视和鄙视相比,贬义色彩更明显的是鄙视,比如“我们这次球打输了,对对手有点轻视”,那是说自己缺少对对手的了解,没有重视起来。但是你不能说,“主要是我们轻敌了,鄙视了对手”,这个感情色彩就不准了。所以,近义词的范围程度对象色彩都应该注意。再看鼓惑、鼓动,首先是含义有一定的区别。“鼓动”应该是中性的。“鼓惑”它是贬义,鼓惑人心。“给大家做点宣传鼓动,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这是褒义,“为点小事鼓动闹事”这是贬义。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把握,凭借的是经验,把经验变成自己存储的,记下来才行。请看下面的练习: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引见 简略 能够 B.引见 大略 可以C.引荐 大略 能够 D.引荐 简略 可以要正确作出选择,就应该掌握下面几点:首先,对相近词语的意义和它们的区别,要非常准确的把握。引见、引荐两个词语中,“引”是引领、介绍,都有引的意思,但这个看见的“见”是引领他去见面,这个“荐”是推举、推荐,“毛遂自荐”有推举的意思。第一句话有没有推举的意思,这是辨析的关键。“经由冯雪峰引见,我来到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寓所”。我到了鲁迅的家,这其中有冯雪峰同志的引见,注意“我到寓所”,我到一个地方去,我不是到那找工作或者让谁去重用我,因此没有推荐的意思。那用“引见”,看见的“见”就可以。他给我指引,让我看见。第二句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方案没有敲定,不能讨论具体,那只能说框架。简略介绍一下内容,大略说说想法。这个差别很细微,这就是典型的优劣比较的选择。第三句中的“克隆”就是克隆技术,二十世纪高科技生命科学的一个大发现。说“克隆能够用于人类繁衍”,这是指出“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克隆可以用于人类繁衍”也是这个意思。如果单看这两个说法,不看全句,好像没什么大差别。但是前后加上了“社会学家坚决反对一个动议”,情况就不同了。这动议是什么呢?就是“克隆可以用于人类繁衍”,那反过来的意思是:不允许、不可以这么做。如果这里填上“能够”,“反对克隆能够用于人类繁衍”,那只是表示它的适用性的问题,那你的对立面是什么?你认为“克隆不能够用于”,那是认为技术本身达不到这一点,现在证明克隆技术用于人类繁衍,是办得到的。那我们现在是反对它,那当然是“反对克隆可以用于人类繁衍”。“可以”和“能够”在这里区别就很大了。2. 成语语言学家认为“成语本身是一个高度浓缩的信息符号,它是一个小的文化库”。所以,对高中生来讲,勤于积累成语,事关丰富我们的文化储备的大事。(1) 对于成语,不仅要整体理解语意,还要吃准关键字,也就是“字眼”,还要把握感情色彩。请看下面的例子:差强人意 (差,稍微的、比较的;强,振奋)究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对于现场的情况、某种现象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一看这个“差”,就想到一定是不满意,仔细查一查,这是稍微的、比较的意思;那么“强”是振奋的意思;显然这个成语意思是:让人基本满意。不名一文(名,占有)这个“名”字,在这里是占有的意思,这“一文”是一文钱,那这是表示窘困、没钱。当然,类似这样的成语就有很多了,“阮囊羞涩”也说的是窘困、没钱。有一些成语与古代的文化典籍、历史故事都有关系。有的是老百姓自己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扩大讲就是熟语,像“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就没有太多的典籍支撑。(2) 成语辨析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比如周恩来总理听完了“皖南事变”的消息后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用最简约的文字表示了我们的态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相煎何急”也可以当成一个成语看,实际是“相煎何太急”,是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演化而来。在比如说用“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来表现国共两党的形成统一战线后的稳固关系就很贴切。(3) 理解成语的根基是建立在对语文知识的准确掌握之上。请看:“老谋深算”和“老奸巨滑”,如果只说成是上了年纪人的事,就不对了。这个“老”,深、老到,并不是老年的意思。当然,“老谋深算”不能说是贬义,“老奸巨滑”就有贬义色彩。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而走险 接( )而来繁文( )节 责无旁( )答案:铤而走险 接踵而来 繁文缛节 责无旁贷(4) 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1. 白居易在地方上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书生学子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这里涉及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下里巴人”指古代楚地的民间歌曲,泛指通俗文艺。)2. 季岚峰违规操作是要批评的,但他自尊心特别强,又是初犯,批评时不要太尖锐,隔靴搔痒点到为止就行了。(“隔靴搔痒”是指做事、说话不及要害或劳而无功,这是一个贬斥的意思,用在这里感情色彩就不对了。)3. 王毅和焦大平是“紫云英”男篮的两个主力队员,他俩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配合得非常好。(“两小无猜”是有性别之分的,指幼年男女友好相处,天真无邪。)4. “陈泰康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地,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5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筚路”是柴车:“蓝缕”破旧衣服。穿着破衣服,推着柴车,用这来比喻创业艰难,正好符合这句话的句意。)这样看来,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在使用中是重要一环。可见,语文知识学习的的核心问题就是天天吸纳、时时吸纳、天天释放、时时释放,学、用,再学、再用。在用的过程中立根本、找工具书,核查核证,反复使用,积累经验。由字扩大到词、到短语、到语句,当然还应注意对阅读材料的整体观照。第二讲 语文基础知识 (下)这一讲将针对语文基础知识中的语句使用、辨析、优化等方面作些方法指导。句子承担准确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功能。一般说来,句子的结构应当完整,符合语法规范;不论是句子内部,还是句与句之间,语意都应当连贯。所以造句有一个六字标准:简明、得体、连贯。简明是传述的信息准确;得体是说话符合环境对象的需要,它涉及情感态度;连贯是要把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有步骤有计划的表示出来,让人听得明白,记得清楚。要做到这六字标准,就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遣词”准确,是造句的根本保证我们把说话、写话,统称“造句”。决定一句话水准高低的是关键词的使用。对关键词语的使用,要斟酌,这是“遣词”中不可缺的。最忌讳辞不达意。调遣关键词语,需要一种“敏感”,即语感。我们在运用词语的实践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而进入熟练掌握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遣词准确,还包含“必要”与“恰当变换”两个要素。所谓必要,就是非要用它不可。中国古代的大学者刘勰写的文心雕龙说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意思是句子写出来了,让人觉得还有要删除的字、词,可能在考虑的时候有疏漏,就是不严谨;“字不得简,乃知其密”,一个字都不能取消,字字都有它的功能,都有它必要的价值,说明思维是缜密的,用语是严密的。请看这个例子,不仅说明遣词,即使用重要词语、关键词语的必要性,而且意思接近的词语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有恰当的变换。“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作为第一句,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是非常经典的、优化的、表意表情、严谨准确的范例。“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是指革命队伍的所有成员。“五湖四海”是一个成语,如果后面加上“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方方面面”,那就重复了。“五湖四海”不一定都是解释“湖”指什么,“海”指什么,就是各个地方,那显然这是从各处来的。下面一句“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共同”作了一个强调,“走到一起来”,这“走”字用的极好。虽然它是非常通俗、口语化的,当时有些青年从北平、上海大城市,有的从南方,是一步一步走到了革命圣地来的。这里把大家自觉自愿的追求,用通俗明白的话表达出来。既然革命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就要有共同的情感,为此下面提出“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先强调干部,然后再扩大。这个句子内部的连贯也非常好,另外词有变化,“关心、爱护、帮助”虽然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各有侧重,用一个短语的排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二、“遣词”切合语境、内涵丰富,能优化句子表达效果用语不仅要“简明”,更要“得体”。“得体”就要切合语境,内涵要丰富,让人去体味。词语切合语境并且内涵很丰富,这样句子表达效果就会更强。词语的语境意,应既有“定解”又有引人体味的丰富含义。语言环境是由读者(听者)身份与需要、场合特点与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例 1 邓同志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他通报对方,中国政府将如期行使对香港地区的主权。当撒切尔夫人流露出些许异议时,同志断然说道“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的。”为什么使用“不可以”,而不使用“不能够”?“不可以”,这事免开尊口。但是,他说话还很得体,也没有呵斥对方,只是说“不可以”。“不可以”三个字平常经常使用,谈不上什么严厉,但放在这儿,态度鲜明,维护国家尊严离不开外交斗争,同样也离不开词语的使用。例 2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称颂先于秦始皇修长城的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是非常有名的长篇学者散文。他认为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长城并加以修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说到这插了一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段话说得耐人寻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可删还是不可删?如果把它删除,那就应该这样写了,“秦始皇修长城引起民怨沸腾。于是在他面前站出来一个孟姜女提出控诉”。他现在加了一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作者的身份是历史学家,历史学家运用材料是讲究考证的。如果认真看内蒙访古,你会发现翦伯赞先生凡是引用史料都会注明出处。甚至一个地方古称什么也进行考核,把它注明白。那么,他加这一句话有没有含义?对于表达他的观点,有什么作用吗?这就是在造句中,考虑到准确表达观点所使用的一种手法。这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的意思是什么?对于自己来讲,不承认这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是他又没有直接明显的说。在这里,翦伯赞对所谓“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控诉”和“举世闻名”连在一起,秦始皇连接秦燕赵长城并加以修补,形成了很有气势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这是很肯定的。那在这里用“控诉”搭配吗?耐人寻味。实际上后面文章就解开了。秦始皇修长城是无可厚非,不应当指责的,意义很大。但秦始皇引起民怨沸腾,包括人民编了故事“孟姜女哭长城”,那是秦始皇另有问题,仁义不施。而赵武灵王当时修长城时,赵国的国力怎么能跟秦国比?还不是也有那么多劳役,说不准有多少孟姜女的丈夫万子良也在修长城时就殒命了,怎么没有人控诉他呢?后面有一个意思,是要说赵武灵王是个改革家,搞“胡服骑射”。和秦始皇相比,在修长城这件事上,要真说劳民伤财,那第一板不应该打在秦始皇身上,但没有人去控诉赵武灵王,作者想说明这个意思。他在修长城这个问题上要替秦始皇辩解,所以使用了这个材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不可删去。三、合理安排句子成分,保证语意连贯必须把句子成分安排合理,保证语意连贯。语意连贯必须做到“两要”和“两不要”:陈述对象与陈述内容要吻合,主干成分与附加成分要搭配。不要随意转换话题,不要打乱逻辑顺序。例 1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足以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句话基本成分是表达一个事实。事实前面附加成分很多,“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指的是刘和珍等青年壮烈的为正义捐躯的事实,“为的证明”;或者说,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中间又加了“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干年”,这意思非常丰富,把中国女子她们在数千年中的处境写出来了,另外写了她们精华的品质没有消亡。如果看句子成分,就可以看出句子主干非常清晰,附加成分对主干的修饰,限定了作用,十分的明确。虽然结构复杂,但是语脉连贯。例 2 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确颇见功力。陈述对象是作者,“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这个附加成分还没什么问题,“都是很有名气的”,这句话基本说完了。等到一举例子,这句话出毛病了。“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确颇见功力。”这下面说的是作品。先说作者都很有名,然后举例子,举例子你得举作者,结果举的是作品。随意的转换了话题,前后不搭配、不连贯。此句的正确表达应为: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都是名作家颇见功力的作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例 3 恐怖分子的猖獗要求国际反恐怖主义力量要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不能各执己见,才能保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国际反恐怖主义力量”指的好像是一个整体,与“各执己见”这个成分不搭配;这里突然出现一个词“才能”,这个词前面也没有和它相关的关联词作连缀。此句的正确表达应为:鉴于恐怖分子的猖獗,只有各国反恐怖主义力量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才能保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例 4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是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水,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鲁迅的拿来主义)从开始“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句子把拿来主义的核心点出来了: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下面一转折,告诉我们真正实行拿来主义不容易。“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水,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举例有抽象的,有具体的;举例后有结论。“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是把现象解释出来。作者一针见血的说:“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我们体会一下,这里围绕着“拿来”,把文章作足,而且“送去”、“送来”各有指向。这段话,大家应该认真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在这一讲重点强调了造句的重要性和造句应该遵守的基本法则,以及造句的优化标准。同时,对有些方法,我们做了点拨,作者主要是通过看正反例子进行比较、体会。第三讲 修改病句与语言表达这一讲的内容是修改病句和语言表达。语言表达除了造句还包括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进行的一些专项训练,比如缩写,仿写,改写,扩写等等。先来谈修改病句。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语句是有毛病的,如果能够很敏锐的发现这些毛病并且予以矫正,就是一种使用语言的技能。这个能力是要不断的训练发展的。修改病句,既是提高语言敏感的一种训练手段,又有实用价值。我们自己写文章,要反复的修改。在矫正语病的实践中,能够进一步掌握如何规范用语,如何处理词语的搭配,如何安排句间成分,如何使语句衔接。经验就是在这种修改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和丰富的。至于“语言表达”,或者称“言语表达”,那是综合运用字词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按照训练指令或者说按照“要求”进行的说话、写话的应用性训练。一、掌握修改病句的有效方法1. 要了解产生语病的原因,但不能按图索骥产生语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成分残缺或赘余,词语搭配不合理,词语感情色彩不准确,违背事理逻辑产生歧义等等。但是,掌握方法又不能按图索骥,手里拿着几个病句的名称,一个一个去衡量也不行。2. 查“主干”,看“关系”看一句话觉得它有毛病,先看看主干是什么,确认它表达的趋向。再看看主要成分、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一句和另一句之间的关系。所以,是否准确、连贯,可以在“查主干、看关系”中判定。3. 审视“关键词语”,关注“词序语序”关键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表达行为的动词很关键。感情的表达可能是靠某个副词、某个数量词、某个语气词来完成的,那么它也有可能是关键词语。至于词语的语序,要看搭配合理不合理,有没有歧义,有没有违背我们语言习惯的情况出现。4. 增、删、调、换。多就少改对待有毛病的语句,可通过增补、删除、调换、调整来修改,当然指的都是词语。但是,“多就少改”是一条底线,尽量维护原来使用的词语和原来的体式。二、“查病因,除病症”1. 第一条:查“主干”(1)1633年2月当伽利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字以后,又庄严宣称:“地球仍在转动!”(主语“被吃”删)这句话里面多了一个字,按照语法来看这句话不规范,没有主语。“当伽里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了字以后”,“当以后”,这是一个状语成分,表示行为的实施者所处的环境、境况,这样就把主语伽利略给吞掉了。(2) 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在这折戏里运用得很成功。(主语“丢失”增)“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通过”是什么成分?主语在哪里?“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这是一种表演的技法,所说的“运用得成功”是什么呢?是这种技法运用得成功。原句陈述对象没出现。改为“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这种手法在这折戏里运用得很成功。”这句话的陈述对象就明确了。这两个例子说明要查看“主干”。确定陈述对象是否鲜明突出,这是在修改病句中应当认真把握的。2. 第二条:看“关系”(1) 迭出的险情、阴森的气氛,非但没有吓倒他,却激起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关系不当换)这句话的问间词语的关系和语意关系出现了错误。句中的“非但”是不但的意思,不但而且,这种关系向前递进,这是合理的。现在用了一个词“却”,用“却”就变成一个转折,似乎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要转折。“没有吓倒”又往前推进一步,“越是艰险越向前”它这是递进。所以,原句关系不当,我们可以换一个虚词。(2) 观察员认为可以提前结束这一地区战争状态的报告是有根据的。(成分不定,语意不明确加标点)这句话成分不定,语意不明,可以有两种理解:“观察员认为”,“认为”什么?后面都是被“认为”支配的。“认为可以提前结束这一地区战争状态的报告是有根据的。”这报告是别人的,观察员认为这报告有根据,这是一个意思。如果前面没有逗号,报告后面有一个逗号,那这报告是谁的?“观察员认为可以提前结束这一地区战争状态的报告”,这是观察员的报告,是别人来评,是观察员的报告有根据。因为,这一句中间该断的地方没断,成分就不能确定,语意就不明确。3第三条:符合“多就少改”的原则在改起来的时候,“多就少改”,下面再看两个例子:(1) 实现四化任重道远,我们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个动词支配多个宾语,审视是否搭配)“遇到许多不熟悉的新情况”这说得通。“遇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都说得通。“遇到新经验”就说不通了。这就是一个动词支配多个宾语,造成不搭配,这是不严谨的。所以,要审视是否搭配当一个动词支配好几个宾语时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这就有问题,“提高质量”可以,“提高态度”就不准确了,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产品质量”就说清了。这里是讲搭配问题,一看到句子里中性动词支配的对象比较复杂、词语众多,就要想一想,一一对应一下。(2) 高考进行期间有“两忌”:一忌家长不要急于询问考生作答情况,二忌考生不要急于找同学订正刚考过科目的答案。 (没有把握关键字的含义)“有两个忌讳”,是忌讳两种做法。“家长急于询问考生作答情况”这是一个忌讳,就是不要这样做。“考生急于找同学订正刚考完科目的答案”这也是忌讳,不要这么做。那么,这句话就变成:两个忌讳都是正当做法。应该是“一忌家长急于,二忌考生急于”,这才对了。所以,词语不要用得多余了。这样写,更清晰一点:“高考期间,有两点要注意:一家长不要;二考生不要”也行,表意也清晰。4. 第四条:关注“词序语序”(1) 领导干部把重担子应挑在自己肩上。 (附加成分错位调)这句话附加成分错位了,“领导干部把重担子应挑在自己肩上”,改成“应把重担挑在自己肩上”,用调换了位置的办法纠正语病。(2) 我们应认真落实、全面学习、紧锣密鼓地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语序不合逻辑调,用词不当换)这句话不合逻辑。所以,应当把词序调换一下,改成“我们应积极宣传,全面学习,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积极宣传,全面学习,认真落实”,符合事理逻辑。(3) 不但他爱下围棋,而且精于中日围棋交流史的研究。(语序不规范调)这个陈述对象就只一个对象“他”,那么应该把语序调整一下,使其规范。“他不但爱下围棋,而且精于中日围棋交流史的研究。”这就规范了,如果说“他不但爱下围棋,而且他的孩子也爱下围棋”也可以。所以,陈述对象用在关键词语前,还是用在关键词语后,这也很有讲究。按照“简明、连贯、得体”的原则说话和写话,是准确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根本,抓住根本才能提高修改病句的技能,二者相辅相成。三、正确接受“指令”,表达才能到位;用语“务去陈言”,内容求新求美正确接受“指令”,表达才能到位。所谓“指令”,是对言语表达形式与内容的基本要求。表达的要求可以用“务去陈言”这个成语来概括。“陈言”即旧话,不新鲜的话,过时的话。内容应该求新、求美,这个标准很高。言语表达的训练形式扩展、缩写、填充、排序、仿写等。1. 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构成一段内容明确、语意连贯的话 (每处填写的文字不超过20个)。(指令理解:扩展或行为,或理由,或目的)所填的三个句子必须构成一个表达趋向。或者都填行为;或者均说理由;或者从目的的角度去说也行。所以,这有一个构思,这个构思不亚于一篇作文。因为它很短小,指令又很多,要求内容明确,语言连贯,还有字数限制。这样的训练都是很有力度的。我追求朴素,不必为粉饰自己而苦心思虑;我喜爱单纯,不必为逢迎他人而抛却真诚;我欣赏明快,不必为显示知谋而故弄玄虚。以上的句子都是从原因的角度来谈的。语言形式的特点是使用排比,而且词语也用得很好,很搭配。“不必为粉饰自己而苦心思虑;不必为逢迎他人而抛却真诚”说得很深。“如果我追求朴素,不必去粉饰自己;我喜爱单纯,不必为逢迎他人;我欣赏明快,不必去显示智谋。”这一句的表达质量和前一句比较就差远了。2. 根据下面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的新闻:第期内参信息发布了 S 市统计部门最新抽样调查结果:市失业人口中,868% 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其中25岁至29岁的失业人口最多,而40岁以上的失业人口较少;失业人口中男性所占比重为584% ;失业人口中,3人户、4人户、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分别为425% 、20.4% 和20.2% ;失业人口中,956% 的人有求职愿望,但只有33% 的人正在接受培训,297% 的人准备参加培训。这篇材料讲的是对 S 市失业人口的一个调查。我们可以从材料提供的数字中提取出下列信息:S 市失业人口“四多一少”:青壮年多,男性多,三口之家多,想求职的多;接受培训和准备参加培训的少。 (信息要点不能丢,表述不惟一。)新闻语言要求言简意赅并且具有实用性,所以对众多信息组合体的文字做筛选、分类、归纳、概括的信息处理是个有效的方式。3. 在横线处选填与上下文恰当衔接的句子: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那儿的景色真美!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那么这里究竟怎么接?显然这道题是、选一个,、选一个,、选一个。要注意前后,比如说“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休养。”而现在不在休养院里休养。用“这儿”近指就不合适,用远指“那儿的景色真美”来概括。后面是说“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呢?还是说“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往后看,“江岸后面”,江边、江岸多衔接呀!显然,这里应该选。再看“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还是“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那不言而喻。先说江边,再说江面,再说江岸,顺序就清晰了: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那儿 的景色真美!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 钱塘江边 。 江面上 帆影点点,碧波粼粼,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所以,衔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时空对应,具体抽象的组合突出语序的合理、自然,逻辑顺序的合情合理。4. 横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完成这道题,没有丰富的词语储备,不能熟练地运用修辞方法是不行的,我们先看看正确答案。“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会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所以,没有文化与生活的积累,言语便是苍白的,何谈“发展能力”。总体来看,这些训练都是为了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达效果。这三讲核心是要学习语文知识要多储备、多吸纳,要借助各种训练方法,有的是专门适合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有的是结合言语实际的训练方法。我们要释放,要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使我们的知识支撑我们的行为。进而,在我们的行为中体现能力的提高、发展,这对于培养语文修养是最为关键的。第四讲 现代文阅读指导现代文指的是用现代汉语写成(或翻译)的文章、作品。从内容上分类,包括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和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从形式上分,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章。这一讲将就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作扼要的指导。社科类和自然科类的文章,偏重于说明、阐释、论证,它的“理性”比较强,陌生信息比较多,理解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阅读过程包括综合、概括、推断。阅读这样的将有助于提高确认信息的能力,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对信息整合的能力。一、提高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速度在浏览中感觉主要信息,提炼主题词要提高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速度,就要在浏览中感觉主要信息,提炼主题词。随着信息量激增,阅读领域的扩展,就必须掌握“浏览”的技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捕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决定取舍,判断是否具有研读价值。所谓“主题词”,应是能高度概括阅读材料的词或短语。主题词提炼得精准,抓住了“纲”,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速度就会提高。浏览有速度要求,当然更重要的是精力集中,“浏览”不是大而化之、囫囵吞枣。读完不知所云,这“浏览”便是无用功。粗读一遍,浏览一遍,然后提炼主题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例文(括号中的内容是讲解)“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长城原来的价值) 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长城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群的心目中的象征意义是不一致的。(转了一个话题,从价值说象征意义)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这是一个观点) 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筑的象征。(这告诉我们现代长城的象征意义是怎么样形成的)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重点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所能辨识的人工构筑物的报导,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则产生了另一番意义。对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做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的观点,起码是片面的。长城与自我封闭并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长城既可以是“限隔华夷”自我封闭的壁垒,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首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并没有保守、退缩,他“变俗胡服,习骑射”,登上了改革开放大舞台;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废垒虚墙的清政府反而深陷闭锁的泥潭。(反例)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不以长城自缚,他们运用这条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聚汇线,(这是对长城作用的一个定性)调控了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融合在一起,为保护发展生产力开拓了新路。他们也通过这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带,有效的促进了民族融和、边疆开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古罗马的治国法典,波斯诸国的经营之道和什色物产,北非与欧罗巴的算学、文学,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上作过并不折本的旅行,金发碧眼的商贾、哲人经这条路回国时常怀着收获的喜悦。这条往来者络绎不绝的国际通衢盛期数百年,洒过张骞们多少汗水,张骞们有意思。输出过炎黄子孙多少文明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长城怎么能说是“限制文明空的环”呢?(用大量的事实,论说长城便于开发、交流,来批驳“长城是对文明的限制”的观点。)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的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的融为一体,最终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看这段文字的主题词:主题词指向,长城与长城相关的事、理。长城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象征。在浏览的基础上再进行阅读,就是向精读层面发展。二、确认各段主要信息对语句的分析、综合先看其中的开篇这一段。例文 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群的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筑的象征。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将长城列为世界重点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所能辨识的人工构筑物的报导,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则产生了另一番意义。这里告诉我们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长城有这个价值。这个价值不是修长城的时候赋予的,是在现代特殊的情况下生成的。另外,这也与共和国的领导者、缔造者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的做法有关。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说世代都要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对语句的分析综合,其中包括自己的理解,把字面以外的含义破解出来、揭示出来。整个过程叫“对信息的确认”。上文可以概括出下面几点内容:1.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时代、原因)通过仔细的阅读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番意义:2. 产生了另一番意义:(概括语言要清晰)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分析“世界重点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综合:强化了“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的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有关长城的报导,一个是我们自己,一个是外界对长城的评价。综合一下,我们的国歌里面世代都要唱长城,它强化了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标志和象征。我们有时把人民解放军比作钢铁长城,军民团结、钢铁长城。实际在更早,清朝末年的康有为在评价明朝末年的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就用到长城的比喻意义。明朝末年,有个兵部尚书袁崇焕,被即将入关的清兵用反间计陷害,结果是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杀了。康有为说,这个做法“自毁长城”,看来长城有象征意义。这是有背景的。在综合中,还可以看到世界都仰慕长城,这对中华民族来说,就是一种自豪感,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浏览中向前推一步,逐段确认信息。并且一段一段弄清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再抓住,这篇文章你就吃准了。三、深入理解,精准概括对关键词语的意义,认真揣摩、科学阐释下面就是由大再到小,深入理解,精准概括。对关键词语的意义,要认真揣摩、要科学阐释。例文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古罗马的治国法典,波斯诸国的经营之道和什色物产,北非与欧罗巴的 算学、文学 ,都在这条路上作过并不折本的旅行,金发碧眼的商贾、哲人经这条路回国时常怀着收获的喜悦。这条往来者络绎不绝的国际通衢盛期数百年,洒过张骞们多少汗水,输出过炎黄子孙多少文明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谈长城对丝绸之路的庇护作用,也很精彩,也很精练,需要仔细揣摩。首先从中西文化交流中能看出,丝绸在之路是交流的必经之路,但它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长城。结论是: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这里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予以综合,具体的要把它概括出来。“治国法典”指的是政治上的交流;“算学、文学”是文化;“经营之道,什色物产”是经济上的具体概括。提示:具体的会概括抽象的能阐释含蓄的清晰化分析概括必须要以文本为依据,这是一个学习态度,也是一个学习品质。在阅读中,收获的东西,不单单是长一点知识,实际陶冶了一种修养,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德。同样,自然科学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要领、方法基本一致。具体如下:“浏览”对信息的处理;对主题词的提炼;然后逐段确认重要信息,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最后落实到对关键词语的揣摩、定位,对具体描述的概括,对抽象结论的阐释,对含蓄语句的清晰化。例文(括号中的内容是讲解)核电站怎样看待核电站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呢?(实际是怎样看待核电站在这儿的优势)诚然,核电站的一次性投资确实比火电站大,但衡量电站的经济效益,还要核算电站运行后消耗的燃料,设备折旧维修、运行管理等费用。(这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修核电站投资大,可是要看效益,不能只抓这一条。)多年来,国际上对煤电成本与核电成本所作的等值比较,显示出修建火电站实际出现了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这话难理解,一读就应该把它划下来,这要成为研读的重点。修火电站过去是主流,那么现在看出来了,修火电站一次性投资可能低,但低投入经济效应却是负走向。) 修建核电站则正相反。目前,世界各国建成的核电站已有 300 余座,总功率达2亿千瓦左右,绝大多核电站已使核电成本降至煤电成本的60%。(结论)现代经济效益观念取得了又一次胜利。(“又一次”的含义是什么?)至于核电站所出现的事故,不足以否定其安全性。从核反应形式及其可控性上看,我们不妨把原子弹的核链式反应与核电站的核链式反应作个比较:(这儿写的比较细了)原子弹所用的轴-235浓度在弹体中高达90%,而核电站采用的燃料是浓度低于4%的铀-235,这样它产生的核链式反应效应就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实际情况看,任何形式的电站,只要设计与管理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下面举例子)1979年印度一座大坝水电站爆炸竞使1.5万人丧生。当然这不是说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物质外泄只夺走了31人的生命就值得庆幸。(这话需要认真理解)值得庆幸的是核电站系统工程技术有了新突破,核电站安全保险系数优于火电站,使用核能源又不会污染环境的构想已经成为现实。可以这样说,环境保护之于最先进的火电站也难以让人做出乐观的承诺,而核电站则别具优势。1. 解读要点主题词:核电站 观念 优势2. 重点语句理解:(1)“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低投入造成的成本增加的趋势。(2)“现代经济效益观念取得了又一次胜利”现代经济效益观念的科学性在核电事业发展中再次得到证实。主题词是核电站。不过,这里面讲了一个现代经济观念,由火电站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到现代经济效益观念取得了一个胜利。这篇文章不是单纯要介绍核电站的知识,它要宣传一种理念。重点就在于核电站有它的优势,“低投入经济效益的负走向”,实际是讲一个发展趋势。低投入,最后经济效益不好,造成成本增加的趋势。(3)“它产生的核链式反应效应就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对下列说法正确与否作判断:核电站具有可控性,很安全;原子弹具有不可控性,很不安全。核电站采用的铀-235浓度低于4% ,符合可控核反应临界标准。核电站核的链式反应具有可控性,原子弹的核链式反应却是不可控的。这里有三种理解:核电站具有可控性,很安全;原子弹具有不可控性,很不安全。核电站采用的铀-235浓度低于4% ,符合可控核反应临界标准。核电站的核链式反应具有可控性,能够控制它的核链式反应。都没有针对“核链式反应”说,都有不科学的地方。唯有的说法是正确的。文章的主要信息概括很容易:主要信息的综合、概括。核电站的优势:经济效益高于火电站。安全性强,有利于环境保护。从刚才列举的社科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启示: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应该是由粗略、浏览到精细、深刻的过程。把读和必要的训练相结合,比如对信息的确认,对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整合,对隐含信息的揭示,利用已知信息进行推断,这些训练手段都应该有。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课下的消遣性阅读,还要把读和动笔、读和思考、读和讨论结合起来。这就是文章阅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流程。第五讲 诗歌阅读与鉴赏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人们生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诗歌的体裁主要有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新诗)和外国诗歌。诗歌的学习包括阅读和鉴赏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了解一些关于诗歌的基本的知识,比如有关诗歌创作的原则、艺术特点等的知识,这些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一、破解诗句中的“字障”,梳理诗歌的文面意义古典诗歌作品中的“字障”:1. 生僻字词2. 专门用语3. “含典”词语4. 临时意义诗歌相对于人们日常的口语和通常意义上的记叙文、散文等,是很复杂的文学样式,尤其是古典诗歌,由于年代的久远,出现了很多生僻字,这是学习诗歌过程中的大碍,如“坎坎伐檀兮”中“兮”和“伐檀”等便是“字障”。读诗的第一步是扫清文字障碍,针对古典诗歌而言,生僻字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1) 在古代是常用字,而如今却很少用了;(2) 古代的专业术语,当代却很少用,因此当代人会有陌生感;(3) 典故造成的语言障碍;(4) 具体的语境造成的语意的丰富复杂,比如一词多义、临时义等。例文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怨,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请看文章中有下划线的词语。第一句“氓之蚩蚩”的“蚩”字在古义中,可以当有点痴呆讲,这里的“蚩”字表示笑声,表现主人公的敦厚。“来即我谋”的“即”宇可以是个时间副词,也可以是一个判断词。在这首诗里,这个“即”是取当时创作这个字的本意,表示人去接近装食物的容器,比如现在成语还有“若即若离”,“即”和“离”相反,所以这里的“来即我谋”的“即”是接近的意思。再看“匪我愆”,其中“愆”在古意是表示有差池,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是我失约愆期。“子无良媒”,责任在对方,这是个生僻词语。下面的“将子无怨,秋以为期”,这个“将”不同于现在汉语中的意思,这里面,它不是将要,也不是将军的将,它是一个动词,有送别的意思。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要从抓基本功做起,做到字字求真,字字求准。例文 2“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今日绝,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孔雀东南飞)黄昏酉时 (19 时21 时)人定戌时 (21 时23 时)以上的例子说明古代时间的特定的表示法,这里涉及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即天干地支的表示法,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询。例文 3(1)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知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霞代指与仙人同游的梦幻世界。这是写李白梦游天姥山,到了兴致最高的时候忽然醒了,李白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是在他人生不得意的情况下,他被朝廷遣出长安城来到东鲁地区,决定南行,去名山胜地,到天姥山游览,排遣心中的忧怨。句中“烟霞”的意思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指的是美丽的梦境。(2)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之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揽古)诗句中“战士还家尽锦衣”,“锦衣”含典,“尽”是都的意思,表示一个范围,全都穿着漂亮的服装。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用“锦衣”打了个比喻,表示取得了成就富贵荣归故里,这是一种非常得意的胜利者的一种精神状态。例文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的“佛狸”是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小字,魏太武帝在事业上是很辉煌的,他击败了当时南宋文帝,在瓜步山上建立了行宫,又称之为佛狸祠,这是胜利的纪念地。辛弃疾写这首词,“可堪回首”实际是“怎堪回首”。当时北宋面临异族入侵,节节败退,国土沦丧,重写这个历史上的事情,把人推向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少数民族的入侵对于汉族来讲,汉族的统治者是失败者,所以用这个典故,表面是写历史,实际是说现实。下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这里用的也是典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战功赫赫,而且他和蔺相如的故事“将相和”传为美谈,但廉颇晚年不幸,被免职后离开了赵国,亡命于魏,后来赵王面临危机,想要再重用廉颇,曾经派人去看望他,廉颇是甚为豪爽的人,不计前嫌,感觉到赵王还要起用他,精神为之一振,典籍里记载日“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用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示廉颇的老当益壮。词人辛弃疾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表示他那种报国之心和壮志难酬相交织形成的矛盾、困惑。二、“还原意象”,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入了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