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3061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温州二高 陈丽华 林初照 童宝珠 江海丰 郑琼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步骤我们在10月12日开办了高一段语文研究学习活动班,挑选学生50名(每班5名),定期组织活动,在3月中共活动八次,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特点、作用、目标、一般程序与评价方法、注意事项,使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组织教师做好摸底工作,以便发挥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华东师大二附中研究型课程资料细析其中二十来个题目,便于学生学有榜样,还向学生分发复旦附中课题研究习作目录,以便学生选题申报,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观察事物、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第二阶段,试报课题、交流启发、提高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以研讨交流的方式确定研究课题。具体做法是:各班由一名同学负责组织讨论,确定课题,并在50人参加的交流会上发言,互相启发、互相质疑,经过交流讨论,提出了许多题目,如:哈利 彼特为何风靡全球?怎样的电视广告最受成人欢迎?李白诗的感情艺术,中外漫画比较青少年早恋的心理剖析,中国人取名艺术,从三毛的生活轨迹看他的人生观,20世纪初中国流行风之内在驱动性。这些题目完全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的。不难看出,它们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又是对课堂外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探究,具有纯思辨性。那么,怎样使学生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有待于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学习课外的知识帮助和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多种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能以课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一改过去纵向的、线形的、相互之间完全依靠逻辑关系加以联系的局面。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听取五场知识讲座:小说围城中主要人物的赏析;周树人、周作人的人生观分歧;如何写影视评论;茜茜公主的片段赏析;“你吃了吗?”一语的魅力和交流的艺术。这些讲座的内容十分丰富,都能针对学生的选题展开阐述,对激发学生自身潜能,获得新知识、提高研究、表达能力均产生良好的影响,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下学期拿出较有深度的课题研究文章。第三阶段,小结和竞赛。本着“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提高”的原则,我们于1月11日,对此项活动进行了一次小结:回顾本学期活动情况,表扬一批学习积极分子,重申了此项活动的意义和今后的目标,同时布置寒假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做好结题报告准备的工作。为了掌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情况,在学期结束前又进行了一次与活动开始时相照应的竞赛,确定100个成语,找出其中的错字,对优秀者予以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同时,也为正确撰写论文,准确表述成果打下基础。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体会 我们这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以课题为载体,创设了类似科学研究的前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并体验知识更新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实践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们作为指导师,通过这一研究过程,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获得了不少启迪:1、我们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必须围绕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是学生提出课题,而这些课题又紧密结合他们的学习实际,所以学生研究的兴趣很高解决问题也十分得体、有效。2、我们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们每一次活动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终成果的表述等等均由学生自主设计、安排、完成,效果较为显著。3、我们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尽管也重视结果,但应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这方面已有所成效,还做得不够,今后须继续努力。三、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日程安排序号辅导师日期星期课时内 容地 点备 注1陈丽华10.12五1首次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和开场白物理实验室纪律较好2林初照10.19五2动员报告物理实验室纪律较好3林初照11.2五2选题报告物理实验室纪律较好4童宝珠11.16五2围城赏析科学会馆纪律较好5孙良好11.23五3讲座科学会馆关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的讲座6江海丰11.30五2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电影赏析)多媒体教室纪律良好712.7五因大扫除活动暂停8郑 琼12.14五2语言学讲座美术室多媒体纪律良好9陈丽华1.11五1结束总结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物理实验室纪律良好10林初照3.29五2开题报告物理实验室气氛热烈11本段语文教师周五下午342论文写作分别辅导机动效果良好12高三语文教师7.2晚3论文评比高三办公室严肃认真四、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结果一等奖(4篇)揭开图坦卡蒙之死的神秘面纱高一(1)陈速 尤瑶瑶金庸小说中世界观略评高一(7)陈哿李白诗的离情艺术高一(8)陈驰“神探”福尔摩斯高一(8)叶啸二等奖(12篇)(略)三等奖(9篇)(略)五、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例举关于图坦卡蒙之死的研究陈速 尤瑶瑶 指导老师:陈丽华死亡之背景 图坦卡蒙是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法老,他12岁时登基。图坦卡蒙生活在埃及历史上一个异常动荡的时代,由于当时阿蒙特普四世执行宗教改革,使得国家因变革而四分五裂,宗教和政治骚乱使得国家的社会秩序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朝中的野心家们,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纷纷结党密谋在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王室只剩下10岁的图坦卡蒙与他的王姐安克赫森阿蒙。由于当时埃及危机四伏,神圣王权成为了一个空壳,朝野上下到处都是野心家。于是图坦卡蒙与安克赫森阿蒙结为夫妻,来继承王位。图坦卡蒙初登王位,整个国家处于动乱飘摇之中,国家大事,复兴蓝图对于年仅十来岁的法老来说未免过于复杂。不过幸好,当时在内有宰相埃耶辅佐朝政,在外有将军霍连姆赫布统率军队,南征北战,重树古埃及军威。正当国势渐渐稳定下来时,图坦卡蒙却突然去世了。死因的剖析 这位年轻的法老的神秘死亡引起了后来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19221923年间,在发现图坦卡蒙陵墓后,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德利医生检测后断定,图坦卡蒙是在十八岁左右去世的。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得利医生无法判断图坦卡蒙的死因,这使人们对这位法老的死因众说纷纭,甚至有人猜测他死于肺结核。 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古病理学的空前繁荣,图坦卡蒙又重新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利物浦大学的解剖学家RG哈 里森博士拍摄了图坦卡木乃伊的全套X光片,进行研究。他确定了德利医生对于图坦卡蒙死亡年龄的推断,但也同时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否定了图坦卡蒙死于肺结核的说法。因为结核病一般会对脊椎、间盘造成一定的损伤。但根据X光片的显示,图坦卡蒙的脊椎完好无损。他提出图坦卡蒙的死亡,很有可能是由于后脑受到重击。图坦卡蒙脑颅骨的X光片(如图)显示颅骨底部有一团阴影。RG哈里森认为,这团阴影边缘并不异常,但事实上可能是由该部位的一次脑膜内出血造成的,而这次出血大概就是后脑勺遭到重击的结果,反过来说,这一击很有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死于谋杀的佐证 根据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认为图坦卡蒙很有可能是死于谋杀。 杰尔拉德欧文博士曾指出,被认为受重击的头部区域,通常会发生脑损伤,因为它位于头部和颈部相联的地方,一般来说,这是个保护很好的地方。只有当图坦卡蒙侧身或俯身睡觉时,这个部位才可能受到袭击并留下疤痕。 在当时埃耶大权在握,他还是侍奉在法老身旁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对埃赫那吞之前传统政体有所了解的人。埃耶还具有极大的政治野心,种种情况表示,埃耶就是最可能潜入图坦卡蒙寝宫,侵袭他的人。 然而随着翻阅史料的增多。疑团也随之扩大,我们惊讶地发现当时发生的不只是一起谋杀,而且很可能是三起连环谋杀案。寡妇的哀告 在图坦卡蒙死后,安克赫森阿蒙写了一封信给埃及的宿敌赫梯国国王,请求一位王子来埃及与之成婚,王后在信中说自己感到很害怕,“我决不从我的仆人中挑选丈夫!”王后的信显得是如此不安,表示她当时正在被迫嫁给某个人,赫梯国王终于派出一位王子前往埃及。此时,不幸发生了。第二起谋杀 赫梯王子一到埃及边界就被杀了,凶手是谁呢?王子一定是带着大批仆人由士兵护驾而来,这么多人不可能被劫匪所杀,当然也不可能是赫梯人所为,因为他们暗杀本国王子根本就得不到任何好处。看来疑犯只能是某位身居要职的埃及人,他应该是在王子与安克赫森阿蒙结合后会丧失最多利益的人,当然也就是那个仆人,到底是谁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条线索是在图坦卡蒙陵墓的墓室墙壁上发现的。“仆人”之谜 北墙上画着一位大祭司头戴法老的王冠,这表明他是作为图坦卡蒙的王位继承人进行启口仪式。大祭司头顶的题字揭示了他的身份,他就是图坦卡蒙的老臣,维西尔埃耶(图2) 如果将图坦卡蒙死后发生的事件串联起来分析,就会清楚地看到,正是埃耶将自己的肖像绘入图坦卡蒙的墓室壁画中的,他应该就是那个“仆人”: 1、图坦卡蒙葬礼的准备和陵墓装饰是在他死后而不是他死前开始的,作为维西尔的埃耶显然要亲自打理这些工作。于是 ,他自作主张地下令将自己以法老的形象绘在墓室的墙上。 2、正在埃耶以法老的身份出现的壁画加紧赶绘的同时,安克赫森阿蒙致函赫梯国王请求赐子成婚,以避免被迫下嫁给一位“仆人”。 3、前来埃及成婚的赫梯王子在埃及边界被杀,这一定是在王子与王后成婚后将遭受惨重损失的人指使的。4、埃耶最终如愿地当上了埃及的国王。第三起谋杀案 埃耶确实与安克赫森阿蒙结婚并登上王位,但随后安克赫森阿蒙却又神秘地失踪了,不留一点痕迹。面纱被撩起 图坦卡蒙死后,另外一起谋杀安(赫梯王子之死)接踵而至,其后不久还可能发生第三起(安克赫森阿蒙之死),在分析完所有的线索后,所有的人的目光都指向了两位嫌疑犯埃耶和霍连姆赫布。 他们两人都有很强的杀人动机。作为职业军人的霍连姆赫布终身与赫梯人为敌;如今却要等着赫梯王子来做国王,只有除去赫梯王子才能够迫使当权者另立国王,并且对于霍连姆赫布来说,指使一队骑兵拦截并干掉赫梯王子及其随从真是易如反掌。与霍连姆赫布相比,埃耶杀人则完全出于个人目的,即他想夺权做法老。 若图坦卡蒙确系死于谋杀,那么埃耶的嫌疑要比霍连姆赫布大,惟有埃耶有机可乘。 埃耶在朝中的职位恰好是维西尔,所以他有充分的便利条件,可以派人潜入寝宫中乘图坦卡蒙熟睡之后时生击其脑部而放其死之,他完全可以安排一起天衣无缝的谋杀案并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对埃耶的指控是建立在一系列实物依据之上的显示图坦上卡蒙脑后普遭重击的X光片:新寡的王后在对被迫嫁给“仆人”的恐惧中写给赫梯王的那封信证明:赶赴埃及途中的赫梯王子被杀的史料 也许单个事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如果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进行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就可能不再只是一起谋杀案的问题,随之而起的还有第二起,甚至第三起,而贯穿整个事件的最大疑犯始终有埃耶,他从图坦卡蒙的死亡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而他的职位也为他提供了有利的“作案”时机,由此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埃耶杀害了法老图坦卡蒙埃耶就是凶手! 这就是一起发生在3000年前的神秘谋杀案,这是一桩几乎已经被历史遗亡掉的罪行。注释:阿蒙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吞,是图坦卡蒙的父亲维西尔:Vizien,是古埃及官职名,相当于宰相。参考文献:永远的斯芬克斯 众神的宫殿埃及法老的领地 小法老之死后记: 埃及是神秘的、法老是神秘的、木乃伊是神秘的。通过揭开图坦卡蒙之死这块神秘的面纱,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不敢说有很大的成果,但收获还是不小的,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翻阅资料,议论分析,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图坦卡蒙的其人其事,并在研究中,逐步加深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热情逐渐高涨,对图坦卡蒙的了解也由表及时。通过对小法老之死展开激烈的讨论,培养了我们探求历史真相的能力。这一年多来的辛苦研究,最终使我们受益非浅。 金庸小说中世界观略评陈哿 指导师:郑琼众所周知,金庸的作品早已越出普通武侠小说的文学研究范围,独自形成一门研究领域,从贩夫走卒到学者教授,只要读小说,就必定读过金庸的作品。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特异现象呢?其中很主要的一点,就是金庸以平易近人的笔触描写的武侠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共同性。其中人物的为人处世,无不透着丝丝生活的气息,这与一般武侠的单纯打打杀杀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读金庸时,读者感到的更多的是与生活对话,而不是杀戮的快感。以下就金庸小说中的一些有关生活,有关人生的问题加以讨论。上篇 人生观“出世”与“入世”金庸在金庸小说的男子序中,对他小说里所表现的人生观有十分发人深省的总结。他说:“在武侠世界中,男子的责任与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当所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汉唐之后佛法和道家思想盛行,中国人的思想也为之一变,佛道的出世和儒墨的入世并行。中国一般知识分子年轻时积极关心世务和大众,以天下为己任,当在现实环境之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有的仍然衣带渐宽终不悔,有的不免趋于遁世与消极;当然,也有不少人向现实秩序投降屈服,以换取权势,名利。”在上述所引述的文字中,金庸提出了四种人生态度:首先分成“出世”与“入世”两大类,然后“入世”一项下,又分成“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转而遁世的,以及向现实低头的三种。再金庸小说里,这四种人生态度最得不到重视的是第四种。本来,以仁义为先,奋斗了大半生的人,最后向现实屈服,并不是不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些人的屈服是不得已,这是值得同情的,例如祖大寿的降清便是如此;但有些人的屈服则只值得鄙视,因为他们所做的是甘为名利抛弃原则,像张召重为清廷作走狗便是。可能金庸在写武侠小说的初期还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如袁承志那样,对屈服的人根本不屑一顾。两种入世差不多所有金庸小说都集中在一个人生观的两种结局:以天下为己任,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应飘然引退?还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郭靖,萧峰是杀生成仁的例子,其他诸如陈家洛,袁承志,张无忌,都是飘然引退的例子。两种选择之间,哪一种比较正确金庸不讳言自己倾向于飘然引退。他不是认为这样比较正确,只是比较接近他个人的性格。不过,他也不认为这是一个较差的选择,因为追寻个性的自由,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在金庸小说里,飘然引退的主角,都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害。陈家洛根本除了退出斗争之外再无第二条路,袁承志和张无忌从头到尾都不是真正的领袖,他们的参与是形势造成的,退出也是出于被动。金庸自己最喜欢的模范是范蠡,因为范蠡不是“碰到头破血流”之后飘然引退,他是功成身退,越王复国,他的责任也完成了,他要隐退,又有谁能反对?我们只能赞赏他不贪恋富贵,懂得激流勇退,更羡慕他能与心爱的人遁迹湖山,在淡泊中享其余年。退隐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永远没有答案,只有凭各人性格选择。三种出世现代管理学的名言是:没有人是无可替代的。到最后杀身成仁已不是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一种极端个人的,对道德的完美追求,从个人观点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社会后果一点关系也没有。奇怪的是,从这点上看,金庸作品里最入世与最出世的英雄(也就是郭靖与令狐冲)的人生观竟非常相近,都是建立在道德完美主义之上,所不同的是,一者为道德而死,一者为道德而生。为道德而生又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出世:儒家出世,佛道出世,浪漫主义出世儒家出世的代表人物是范蠡,也就是先前讲过的功成身退之后飘然引退。这种出世一般是建立在有一番作为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不彻底的出世。佛道的出世就比较正宗了。这种出世是建立在与世无争的基础上,不需要去证明什么,也不在意世俗之见,甚至不在乎自我生存的价值,宁静而至远,一般是人在后天形成的一种特异价值观。但它是以精神信仰为寄托,通过精神上的满足来平衡物质上的空虚,不经过长期的修行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因此只有少数人能以这种方式出世如小龙女和周伯通。第三种出世,是浪漫主义思想的出世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教徒的信仰:“到头这一生,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这大概是比较健康的出世方式了,不消沉,不虚伪,秉性行事,豁达大方,令人眼目为之一亮。怪不得明教号称金庸笔下最出众教派,令万千读者为之倾心。这三种出世无所谓好坏,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事实上,金庸作品中的人物的出世方式,亦与其性格有很大关系,一切随缘,毫无强求。下篇 世界观处世之道信任每一次重阅程灵素为苗人凤治眼的情节,心中都会感动。许多人欣赏胡一刀与苗人凤的肝胆相照,识英雄重英雄,殊不知程灵素与苗人凤之间,亦可说是同样的互相信赖敬重。苗人凤与胡斐素不相识,胡斐带来的这位医生本领怎样,心肠怎样,他更不知道,只知这是他旧对头的亲传弟子,但程叫其“放松全身穴道”,任其施为,他竟然毫不犹豫的照做。他这样信任程灵素,连胡斐也感到惊讶。程灵素对苗人凤必定十分佩服,因为其光明磊落,不愿别人不知就里而帮助了他。他知道程灵素是毒手药王的弟子,马上告诉她自己跟毒手药王的过节,以免其误医了师父的对头。然而程灵素宽容的气度,绝对配得上苗人凤的光明磊落。她毫不动容,只告诉他毒手药王那时已是“无嗔”,过节不会放在心上。而胡斐在这件事中,反倒成了第三者:他对苗人凤的了解不及程灵素对苗人凤的了解,他对程灵素的信任不及苗人凤对程灵素的信任。显然,不是阅世越深的人就越不易信任他人。有时处世经验深了,反而更容易分辨出什么人可以信任;本事越大,就越有资格信任别人,最后,越了解人生就越会看到,有时信任别人反而比处处提防别人更有智慧。强求与强记笑傲江湖第十回,风清扬向令狐冲传授“独孤九剑”,教训他其中要旨是一个“悟”字,而不是在于强记:“等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的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记得招式并不是不好,而是把重心放在强记招式之上,往往阻碍了领悟原来招式的精神。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回,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太极剑,要他将招式尽数忘记。金庸为读者解释:“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将他所见到的剑招忘得一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倘若有一两招剑法忘的不干净,心有拘束,剑法便不能纯。”记得跟老师上课,老师在黑板上把一题证出后,问我们是否已明白,随即抹去,就是说不要我们记题目,而要我们记方法。张三丰的“剑意”,也是这个道理。“招式”是否尽数忘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住神髓,可能起初要用心于“尽数忘记”,后来便忘记与不忘记也不相干了。在这方面,风清扬所说的道理,又要比张三丰的解释更高明一些。任何人学习都有阶段,强求与强记都不可得,特别不应勉强自己到更“高深”的阶段无论写作或是武功,最高境界都是由华丽巧妙进入平淡,但是由简入繁往往是由繁入简的必经之道,所谓“反璞归真”,这种境界不是强求可得。勇于认错有一种行为,在金庸小说里一直得到最高钦佩,那就是勇于认错,诚心忏悔,坚决补偿。俗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一生杀人无数,后来觉悟,决意不抵抗仇家向自己报仇。虽然义子张无忌及明教教众有足够的力量救他出去,但他自废武功,甘心领受前来报复的人一个个对他加以侮辱,偿还了他的债之后,才剃度出家。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光是承认错误或道歉是不够的,必须尽力补偿,方能算是心诚。当然,有时尽力弥补也未必可以完全弥补过错。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尽力弥补的是做错事对他人造成的损害,不是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别人敬佩也好,不原谅也好,都要尽力。面对“认错”,即使我佩服认错者,也使我对认错需要的无比勇气感到不安。一个社会越重面子,认错的社会代价就越大;把个人的面子,名誉看得越重要,认错就需要更大的勇气。要是处于权威地位,或者自认为,被以为处于权威地位,那么认错就几乎比死还难了。其实人谁无过?错了便承认,应该是最自然之举才是。这不是不赞成人爱惜名声,而是希望人更重实际,无须把形象看得那么重要,这才是生活的正理。自信金庸把韦小宝写得极够朋友,他认为这是韦小宝最大的优点。我觉得“小宝义气”渲染得太厉害了,反而更注意他另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人决不自卑,因此也没有极度自卑感带来的诸多毛病,比如自大,狂妄,猜忌,多疑,心胸狭窄,孤僻,偏激等。韦小宝对自己的出身的态度,真是健康之极。他不觉得身为妓女之子,在妓院中胡混长大,有什么值得羞愧的地方。他当然明白阶级高低之别,他想也没想过什么“平等,人权”,只是他不把阶级分别当一回事,表面上对身份高贵的大人物如皇帝,太后奉承十足,心底里只当他们是跟他一样的凡人,阶级高贵,不过是威风一些罢了,但他韦小宝一样可以威风,有钱,甚至比他们更威风,更有钱,阶级根本阻挡不了他发财和抱得美人归,其他的,他毫不在乎。他一直没有接韦春芳出来,一直让她留在丽春院当妓女,并不是因为他自私,不孝,而是他不觉得丽春院是个火坑。做妓女,只不过是生活辛苦一点。不过,韦小宝也不是笨人,世俗之见他既晓得又接受是现实,他不会到处说自己的母亲是妓女,然后迫人家鄙视他或接纳他的随便态度。有一次,他一时诚恳起来,要对方怡剖白,但刚说到母亲在妓院生活,看到方怡脸色大变,就知道她受不了,于是改口编了个大谎话。他当然恨方怡看不起妓女,但这种恨决无深度,一下子就忘了。比起既要反叛世俗,又要世俗接受自己观点的杨过,韦小宝心胸无疑要宽广得多了。不为出身羞愧,更不隐瞒自己没学问,不识字。韦小宝随时表白自己的粗陋无知,事实上,正因为他成功,自信,懂得利用自己的短处,令对方产生优越感,因而不会对他敌视。越是成功的人(或越觉得自己成功),就越不避提自己出身卑微,他不靠出身,阶级资格去争取别人尊重,他有足够自信,就功德无量了。后记除以上几点之外,金庸小说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问题值得探讨。而以上种种观点,由于阅历所限,亦未能将其剖析的尽善尽美,有些还十分稚气,贻笑大方矣。权当抛砖引玉吧。其实金庸的小说造就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武侠世界,里面的主角们基本上是按照个人的原则行事的,这样在分析起他们来就比较模式化,脸谱化,也更简单化。在现实世界里,人类是矛盾的动物,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手中做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社会的压力”对人的影响吧。话说回来,正是因为主角们按照个人意愿生活,他们才显得如此迷人,但愿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在心底最纯真的意愿之中。参考书目:金庸全集,金庸看砖,金庸小说中的男子 李白诗的离情艺术陈 驰 指导师:林初照一、研究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伟大诗人李白,被人们尊称为“诗仙”、“谪仙”,“天才诗人”;被人们寓之于神圣的形象,寓之于超乎凡人的感觉,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归根到底,作为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情感问题,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李白的爱国热情与忧国忧民,但大抵也只有这些。历来,情感被视为一个诗人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歌,而且情感还有一首诗的灵魂所在,精髓之处。尤其是友情,作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最重视的情感,成为历史诗人写作的焦点,却被人们所遗忘。孔老夫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就很有代表性。而本文关注的只是李白诗的离情(友情的一部分),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二、李白“漫游、隐居求仕”的特殊生平经历对其离情艺术的特殊影响李白(701762),出生于盛唐时期,这就决定了他离情诗的时代性、历史性,固而具有盛唐时期能形成的诗歌特点但又有他独树一帜的一面,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大家都熟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而大家不大熟悉的是李白不仅是个“十五观奇书,作赋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的少年游侠,这在很大一部分对他后期的仕途生涯奠定了基础。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因为这时他还未出名。曾登峨眉,青城诸山,大都是一些梦幻仙界般的地方。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李白能够大胆地运用夸张、幻想等手法,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李白又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在开元十四年,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道路时期。他游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乎半个中国,但李白却主要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有人会问,要当官去考状元吗?可是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即使大多数人都是采取科举求仕。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士的推彀,如向韩朝宗等人上书;有时则沿着当时以成风气的“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至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正因为他的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才使得他结交了四方贤友,广交隐士,与众多诗人打下了深厚的友谊基础。这也就决定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对朋友的重视,尤其是对杜甫,他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才会在次次离别诗中创下千古绝句,李白的离情诗也就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倾注这诗人激昂澎湃的热情。三、李白诗的离情艺术的形成及与其他诗人离情诗做比较1.继承前代诗歌丰富遗产(1)屈原强烈而激荡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同姓贵族,年轻时受楚怀王的高度信任,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真可谓少年得志。后因上官大夫进谗,屈原被免去职务,后又两次被流放,最后走投无路自沉于汨罗江,正是他的这种“悲剧”生活遭遇,才造就了他感情激烈 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性格,才能使他在诗歌造诣上取得最大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一些经典巨作。如离骚 九章等,都从各方面曲曲折折的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感情,对李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尤其突出的是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意,孤独凄凉的心情。如湘君里写道: 帝子降兮北渚,日渺渺兮愁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幅清秋候人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这里,屈原动用了一切感官,写到“北渚” “渺目” “秋风”“洞庭波”,细腻的刻画出了清秋的凄凉,尤其是在洞庭旁候人,更是使人蕴藏在心中的寂寞不安与无比惆怅显露出来,显示了情感的解放,赋予生气和强大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名句。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时的写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魄力的特征。如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品,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出商人对人生的某种感觉,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都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尤其是李白,他更是继承了屈原的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熔铸神传说大胆的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都与屈原完全一致。而在离情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如远别离、渡荆门送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直露感情和生动想象“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而不同朝代的乐府却出现了不同的意义。这里所指的“乐府”是指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的历史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和乐又不和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汉代乐府民歌是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主流是辞赋),这种非主流的创作,因为来自民间,所以有独特的风格与成就,其对李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前面已经说过,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当激烈的;但作为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独特性。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又较广泛的生活方面和受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这是屈原作品中所没有的。无论表现战争,爱情,及表现乡愁,思旧,离别,都尽情的释放情感。尤其是离情诗,李白在很大一部分受了汉乐府影响。 第二.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如枯鱼过河泣中枯鱼(鱼干)竟然会哭泣懊悔。并会写信给其它的鱼类,告诫它们出入当心;战城南中的死者,竟会对乌鸦说话,要求乌鸦为它嚎表等等。这种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是先秦诗歌和汉代文人诗中较少出现的。陈本礼汉诗统笺评铙歌十八首说其:“奇则异想天开,巧则神工鬼斧。”其实,这也是整个汉乐府民歌的普遍特色,这一特色也使后人得到一定的启发。李白重视民歌遗产,继承和发展了其特色,在离情诗中大胆地幻想夸张,不拘泥于现实事物。 第三.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李白便是把它的妙处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他离情诗独特的风格。 魏晋时期,以建安诗歌,阮籍的诗歌最为著名。李白称赞的语句,屡有鲜见。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另一方面加以发展和改造。以曹氏父子影响最大。尤其是曹植,更是把文人的艺术修养、文人文学的传统与乐府名歌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而阮籍对于李白的诗歌的影响主要是咏怀诗。诗歌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念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含了十分深刻的内涵。咏怀诗的感情也极为真诚激切,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诗品说它“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情绪形成,为后人所重视。李白的古风就是从这发展而来。(3)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 李白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既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的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表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名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更新取得最后的成功。总而言之,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李白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离情诗中不可能有如此高的造诣。2.同一时期的典型诗人离情诗作比较唐代是友情诗的顶峰,离情诗因为其特殊的环境,因而占有很大的比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是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其中,名篇佳句美不胜收。而李白的离情诗,直接代表着唐代离情诗的最高水平,他的离情诗,既有浪漫色彩,又有现实的影子。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等诗,都属于精品,故久传不衰,脍炙人口。(1)李白离情艺术示例被人誉为诗仙的李白,对前代诗人,最景仰谢脁,所谓“一生低首谢宣城”;对同代诗人,最尊重孟浩然,他曾在赠孟浩然里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石。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交山安可仰。徒此JI清芳。”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广陵(近江苏扬州市)。李白在黄鹤楼为之送行。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深厚友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信大家对此诗并不陌生,但蕴涵在诗中的深深内涵离情艺术却没有几个人熟悉。 开篇伊始“故人西辞黄鹤楼”,直扣题面,简单明了的交代了引人入胜的送别地点,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心。其中“故人”老朋友的意思。开句便点出了自己与孟浩然的不寻常关系,足见其友情深厚。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鹄矶上,三国时东吴所建,是“江南三大楼阁”之冠。它“远控岳阳,俯瞰晴川:,“拔地倚天,耸翠如屏”,素有“天下绝景”之美誉。据传说,由于某仙人乘鹤在此小憩而得名。特别是唐人崔颢的题诗,更为黄鹤楼增添了文学色彩。这次李白在黄鹤楼为之送行,又是两位极负盛名的诗人,可见送别的地点非同一般,反映了他们共同雅兴,对文学的爱好,也反映出李白对友情的重视。 如果说送别地点赋予诗情的话,那么,动别的季节充满画意。友人在“烟花三月下扬州”,去一个唐代长江中下游第一繁华的都市,而且是在春光明媚,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轻烟缭绕的三月。这里的“烟花”二字,用的极为巧妙,其用语极其形象绮丽,为送别环境中那温馨的诗境,涂上一层浓郁的画意,也体现李白善于幻想的艺术特点,而“下”字,则很有气势,显示船速迅捷,通行无阻,颇含一路顺风的祝福,也好像隐约着对孟浩然的尊敬。 “下”有一种上层去下层的意思,突出了孟浩然的才华横溢,诗歌造诣高。后面两句则在描写中寄寓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幅意境开阔,极目江天的画面,颇有一种“挥手五弦,目送飞鸿”的情致。一个“孤”字和一个“唯”字,足显出李白对友人的尊重;在浩浩长江里,只见到友人之船与滚滚长江。当小船消失在“碧空”与“长江”会和的天际,作者依旧望着东去的流水,此中境界又有谁说这是单纯的写景呢?李白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不正包含在这赋予诗情画意的目注神驰之中吗?唐汝询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解),王维齐洲送祖三诗结尾二句云:“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用意虽然相同,但感觉却全然不同,不如李白离情诗的气象宏阔,意境壮美,韵律悠扬,这完全取决于他对乐府诗的学习。纵观全诗,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诗情画意,既有浪漫色彩,又有时代气息,基本上体现出了李白离情诗的艺术特点。(2)杜甫离情诗深郁顿挫的现实主义作风同样,杜甫与李白出生于唐代群星灿烂的时代,但杜甫的一生却一直在辛苦展转中度过,比李白晚生10年,正是唐朝由胜转衰的转折点,身经安石之乱,饱受离别流离贫病之苦。因此,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线,他的诗风格沉郁顿挫,深刻而又广泛的反映了安石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洋溢着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固有“诗史”之称,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对杜甫做过“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正确评价,正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才造就了特殊的诗歌的特点与方向 内容。当然,表达离情就很少了,大抵只有江南逢李龟年等诗,但不乏他对友情的重视,尤其是与李白的友谊,极为看重。赠李白的诗有10首,如梦李白里写下“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的好句。(3)白居易离情诗的语言通俗,平易自然的创作风格白居易也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诗人,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的倡导者,因时代不同,其诗歌与李白不径相同。白居易的离情诗体现的是一种语言通俗,平易自然,老妪能懂,其中以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脍炙人口,但留下的比较著名的离情诗却没有几首,煞是遗憾。(4)王勃离情诗意境开阔、感情真挚的创作风格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离情诗偏重于个人生活,风格较为清新;一首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历来传诵的离情诗,诗中写道: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诗最重要的亮点是创造了离情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历来离情诗凄凉悲苦的情调,表现了诗人超俗的志趣和广阔的胸襟。这是李白所做不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全诗中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与李白有几分相似,但诗中流露出来的真挚感情与爽朗的语言,与李白却大不相同。反映出血性方刚的青年积极乐观的精神,实在难得。四.李白的离情艺术李白的离情诗具有浪漫色彩,他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富感染力。1.善于借助外物抒情但不拘泥于情物。2.能大胆运用夸张手法,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3.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五.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李白的诗名在当代已经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人人诵之”。中唐韩愈、孟效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那里吸收经验,以创造其横放杰出诗风。李贺更是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想象丰富,语言浓艳,色彩奇丽,又有独特风格。宋代诗人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龚自珍也莫不从他诗中吸收营养,广大劳动人民更是表现出对他极度的热情。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历代友情诗 衣殿臣编著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唐诗选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编 北京市维尼纶厂选注小组选注1987年版历代送别忆旧诗(踏莎行) 李国强、向冬雁编著 华夏出版社 2000版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中国古代史常识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年版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全国三十所重点中学教师编著 吉林出版社 199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中国学生网、中国文学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