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文言文导学案打印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0284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号1文言文导学案打印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编号1文言文导学案打印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编号1文言文导学案打印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课本必修一文言文及基础知识复习导学案编制人:王素敏 王兰英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2年4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主复习必修一逐之武退秦师。 2、通过预习案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和典型句式,完成训练部分练习题。深入思考,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3、组长对组员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调度,督促规范完成并做好记录和评价。【学习目标】1. 背诵第一单元诗歌沁园春长沙,准确默写课文。2. 回顾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通过训练案,进一步强化文言基础知识。3. 激情投入,涵养心灵,品味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复习案(课前自主梳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 (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七、文学文化常识。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2、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八、链接烛之武形象探讨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佚之狐乃一只狐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打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谁都明白,一开始,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此事就已经推托过,在此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荐佚之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从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如果是后面两条,那么此人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无疑问的事。因此,我宁愿相信是第一条。可是,郑伯似乎不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聩之君,从他同烛之武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是那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礼贤下士、诚恳待人的人。以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吧?倘若郑伯的周围真的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再无别的可用之才,那么问题难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辈身上?他们尽到了举贤荐能的职责吗?显然没有。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嫉贤妒能一直在压制人才?从文中不难看出佚之狐就是郑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重臣眼睁睁看着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缩而不向君主力荐,你能说他是一位良臣吗?烛之武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那番牢骚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的,风华正茂,渴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晋大军压境之前,还有最后机会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时候,又何尝有人想到过他!而当郑国黑云压城将要天塌地陷的时候,有人想到了他,想到了他的人是了解他犹如了解自己的佚之狐,想到他是因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够脱身!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确实也该检讨自己的遗贤野外。我们应该谴责他过于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对他,我们也无法再苛求:他怎能冲出老谋深算圆滑世故如佚之狐辈的封锁?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大型搞笑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珅便连忙举荐自己的对头纪晓岚,然后还要得意地冲纪晓岚幸灾乐祸的一笑,分明是在说:“怎么样,这回死定了吧?”弄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绝顶的纪晓岚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一招俗称为踢皮球,说重一点叫借刀杀人。由此看来,佚之狐堪称一位踢皮球大师了,在为人上,说他是一只老狐狸想来也不过分吧?十、课内默写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训练案一、自主学习跟踪训练名句默写(杜绝笔下误)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 3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携来百侣曾游, .5恰同学少年, ;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二、烛之武退秦师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南 夜缒(zhu)而出 佚(y)之狐B共(gng)其乏困 若不阙(ju)秦 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 杞(q)子、逢孙、杨孙戍(s)之D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zh)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吴广以为然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B. C. D.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11文学常识填空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又名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体裁)史书,相传为_末年_国史官_所著,主要记载了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并称为“春秋三传”。当堂训练案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19、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从:跟随)C.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D. 虞不腊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 以其无礼于晋 宫之奇以其族行C. 桓庄之族何罪 虢,虞之表也D. 师还,馆于虞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21、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B. 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C.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D. 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2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23、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当堂训练案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19、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从:跟随)C.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D. 虞不腊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 以其无礼于晋 宫之奇以其族行C. 桓庄之族何罪 虢,虞之表也D. 师还,馆于虞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21、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B. 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C.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D. 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2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23、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烛之武退秦师练习答案 答案 1.C(A项“汜”读“fn”,B项“共”读“gng”,D项“逢”读“png”。) 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7.D(否定判断句) 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C 11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传榖梁传答案19.B(应为“听从”) 20. C(A项指示代词,这;复指提前的宾语“虢”。B项介词,因为;介词,表率领。D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21.D(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22.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于是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附参考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戒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依从他,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的史册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可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权位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过,鬼神不是亲善个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亲近。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侵占了虞国,却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国),晋国不需要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答案答案 1.C(A项“汜”读“fn”,B项“共”读“gng”,D项“逢”读“png”。) 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7.D(否定判断句) 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C 11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传榖梁传答案19.B(应为“听从”) 20. C(A项指示代词,这;复指提前的宾语“虢”。B项介词,因为;介词,表率领。D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21.D(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22.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于是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附参考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戒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依从他,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的史册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可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权位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过,鬼神不是亲善个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亲近。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侵占了虞国,却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国),晋国不需要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