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错误资源课题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8797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错误资源课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中数学错误资源课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初中数学错误资源课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错题资源”反思与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永昌中学 陈春燕 王春莲(执笔)王忠旺【摘要】“错题资源”反思与挖掘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性与批判性又一重要资源。但目前“错题资源”在教学中普遍得不到师生重视,还没有有效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寻求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规律,是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资源及产生错误的根源,对错题资源进行深刻反思,将错题资源经过不同的处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成为本题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成果有:1、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浙教版七-八年级数学教材四册书中每册书中“错题”将其功能分为四类,一是关注细节,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二是提供探索空间,培养探究能力。三是捕捉错误背后,培养创新性思维。四是适时集体讲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2、根据错误资源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三种有效运用方式:一是组织学生自主纠正(课内引导纠正、课外合作纠正);二是进行课堂讲评;三是开展专题探究。在过去二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数学组老师积极尝试引导学生设计建立自己的“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以数学学科为例,介绍该校在建立“错题本” 方面以及利用初中数学“错题”反思,对开发新课程资源方面作出一些实践与探索。同时,本课题研究还增强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词】初中数学 错误资源 有效运用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由于“错题资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错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屡教不改的出现同样错误。“错题资源”在运用上存在问题。二、研究成果与分析(一)归纳了“错误资源”的教育功能挖掘和利用“错题资源”的教育功能:适时集体讲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供探索空间,培养探究能力;捕捉错误背后,培养创新性思维;关注细节,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通过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则更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加以有效利用。对于“错误”的产生,教师要宽容对待,更要善于利用,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正确归因错误并巧妙地利用错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错误”因此美丽起来,让课堂因此更精彩、更鲜活。新课程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这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差错,教师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发挥错误的价值,使教学平添一份精彩?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错误原因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学生各种错误的想法往往被教师忽略,致使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得不到应有发挥。首先宽容学生出现错误,让学生自己说出解题时各自错误的想法,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其次把错误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各个不同环节,利用“错误”,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自主学习的探究点,去伪存真,理解数学本质;利用“错误”,激活了学生,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停涌现。最后议论“错误”,对错题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反思所涉及知识点的深刻性、透彻性。“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对教学而言,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以及通过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则更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加以有效利用。1适时集体讲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都会启发诱导、点拨激疑,热情地邀请学生来回答问题,哪怕学生只是错误的一点想法和思路,我们也要给以鼓励和启发。学生答错了也不见得是件不好的事,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是非常正常的。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甚至趋于成熟的过程。案例学习了第三章第一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我发现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很多学生做错了。利用集体讲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主动建构,形成了正确的知识。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宽容、鼓励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2提供探索空间,培养探究能力。数学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错误。我们应该把错误看成教学的资源,并充分利用,化弊为利,将错就错,培养学生正确归因,让课堂因此而精彩,让“错误”因此而美丽。(1)让“错误”成为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自主学习的探究点。很多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见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辩,从“错误”中寻找真理。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一些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从而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学得更牢固的真知。案例教学“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例:计算:,让学生先独立计算,暴露出自己的错误。计算后,教师将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整理,大致有五种情况。利用“错误”,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自主学习的探究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症”下药,面向全体实行分层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2)让“错误”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点创新思维的特点是创新,不是重复,这就要有较强的独创能力,要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潜心钻研教材,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经常给出标新立异的提问,这样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案例计算:在一次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解法是把分式的化简当作分式方程,教师没有让“错误”溜走,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再现在大家面前,却发现这“错误”是如此美丽。把化简设为方程来解,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由此,激活了学生,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停涌现。3关注细节,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议“错”是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的好方法。议“错”是学生对自己错误的反思,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平时我们总能听到教师道出这样的埋怨:“这道题刚刚讲过,学生又做错了。”而学生也常拍着脑袋喊“冤”:“这道题我已经做了好几遍了,怎么又做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师生没有讨论错误产生的原因,关键只注重解题结果,轻视解题错误后的反思。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解错题后的反思是对整个解题活动的反思,包括对习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的完整性、严密性、严谨性的反思等等。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在议错赏错的过程中,放松思维,体验成功。议“错反思解题思路的完整性、严密性初中生由于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学习时往往不够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解题时常常因思考不周密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议论错误,能使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的缺陷,对错题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议“错”反思所涉及知识点的深刻性、透彻性。总有不少学生眼高手低,拿到一道题目,一看很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很熟悉,解题方法也比较明确,于是思维就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结果解题时就容易错。案例在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三个错题。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原理没有深刻理解,对性质理解得不透彻而出现的短视性思维障碍,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都深有体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自主感悟、体验。我通过引领学生体验错误,反思错误,感悟错误,让学生的错误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达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目的。(二)探索了“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方式教材中的每章节的每题错误是有各种不同原因出现的错误。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只有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针对不同错误的特点,运用适当的策略、适当的方式,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才能更好的推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根据“错误资源”的不同特点,我们实践探索了以下三种使用方式。1、组织学生自主纠正部分“错误资源”,内容易懂,不细致产生,学生一拿到作业本自己马上会发现错误的原因,可以让学生自主纠正。分课内引导纠正和课外合作纠正两种方式。(1)课内引导纠正在课内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组织学生课内自主纠正。教师根据“错误资源”内容设计问题或设计“错题”改正,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给予归纳、总结。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意识的加强,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根据“错误资源”内容设计问题或设计“错题”改正题这一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有时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2)课外合作纠正让学生把做错的题目带回去订正,若自己发现不了,与同学合作交流、讨论进行改正。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以“长作业”形式开展,布置学生在课外对做错了题目的反思与体会,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体会。通过与学生的反思进行书面交流,我得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思考与认识:审题不细导致错误。忽视隐含条件导致错误。理解不清导致错误。2.进行课堂讲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态及其教学的导向是课堂讲评课的重点。 3.开展专题探究。部分“错题资源”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可以用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这些材料内容丰富,知识性、探究性、应用性强,如果单靠学生自主纠正,难以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专题探究。(三)对初中数学“错题资源”教学的反思与有效运用的几点建议:1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推敲2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给学生留下思维外化的足够时间3解决数形结合思想,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多角度思维(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本课题的研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错题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例如:2009年6月,永昌中学七(3)进行“错题记录本”的评比。2010年1月,永昌中学八(3)进行“错题记录本摘录与反思”的评比。该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错题摘录与分析。这些评比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教师对错题教学处理的进一步思考。小学三年级学生科学记录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横街小学 潘欢燕诸芬芳 吴冬梅科学记录是学生探究的足迹,是学生表达、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习惯尤为重要。三年级的教材中涵盖了各种观察记录的类型。时间上涉及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内容上涉及植物,动物,物质世界等静态、动态的观察对象。形式上有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记录、调查记录、统计记录、信息收集记录等种类。这样的广度覆盖了小学阶段记录的所有类型。学生若熟悉了各种记录,对三年级以后的记录能举一反三。三年级段起奠基作用的记录能力的培养对更高年级段的记录能力的深度发展意义重大。但在我们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研究记录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科学记录的指导没有体系,零散随意,影响着科学记录的有效性。在记录兴趣的激发上,记录方法的培养上,记录情感的维持上,记录过程和记录结果的评价上都缺乏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指导。从学生的记录成果呈现来分析,学生的记录形式单一,学生记录兴趣低,对中长期的记录缺乏意志坚持。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记录技能和情感是目前一线教师工作中的一大难点。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课题组的教师针对学生发展特点总结并形成系统的学生记录能力养成的辅导策略和评价策略。一、首先短期记录和中长期记录运用的策略有所不同。短期的记录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分层次落实各项方法的掌握。中长期的记录更要强调对活动的统筹策划,让学生充分地综合运用各种能力。(一)短期记录涉及到的方法有:文字记录法、绘图记录法、标本记录法、表格数据记录法等。1文字记录法文字记录是用简短的文字记录观察到的物体的性质,现象等。虽然学生喜欢科学的活动,但其对记录重要性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认为记录很麻烦,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用文字记录。所以,教师需要做的事包括优化记录方法,尽量让学生用最精简的文字记录。在汇报和研讨过程中充分运用记录,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强调记录的作用。在学生开始记录的第一课,有必要对记录的方法进行讲解和强调。结合情景的模拟观察记录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2绘图记录法绘图记录是学生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并将其描绘出来,进行研究。绘图后,带上简要的文字说明或标记,比起纯粹文字记录更加方便,也更有利于补充言语难以表达的事物的特征。小学生观察事物是非常粗糙的,对于事物往往只抓住色彩的特征或者形状的特征来描述,具体的细致特征就难以发现。绘图记录能克服了学生粗糙随意观察的习惯。3标本记录法学生对标本记录很喜欢。但是标本记录因为涉及到材料本身的特点,所以在三年级整两册的教材中用到的并不多,主要有树叶,植物的果实,植物的花,蚕宝宝的茧,丝等。学生能做的标本需要有干燥,易保存等特点。不同的标本需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在学生操作时需即时讲解。4表格数据记录法三年级学生接触到的记录表格有调查记录表。因为三年级学生思维的整理能力较弱,所以记录表格的题头和各个项目除了需要在指导交流后由教师直接给出,而且记录的内容也要在适当指导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当学生的能力有所发展后,在三年级的下册,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记录表格的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在行项目上补充。一般的行项目的设计多是类似于材料名称等相似度比较高的具体的项目。学生只要寻找类似的材料添加就能完成,没有很大的难度。在列项目的设计上,多会出现时间或者数量的递进。数据列的设定基本没有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实际的操作情况来设计。记录的方法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根据事实需要产生不同的记录方法,会得到更详细的信息。在学生可以选择的时候,尽量地给学生营造氛围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记录。(二)中长期记录是学生自主记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长期的记录体现了多种记录方式的综合运用。中长期的记录辅导更应该讲求策略。1有计划的活动准备让记录时间更充分虽然科学教师在学期初都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甚至在每个单元前也会制定单元教学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只针对教学内容,一般没有出现对观察或者实验活动的前期统筹。针对教师工作量繁重的现实,我们提出了教研组集体备活动方案的对策。由刚执教过三年级段的教师主要负责,其他教师协助完成。在研讨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以教材与地方特点联系的教材组织编排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训规划。教材编排的特点是体现内容的完整性,但是在执教时如果只顾及到内容完整,很多活动就难以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也就成为空谈。2有计划的活动能让记录活动更加真实丰满很多的教师认为记录能力的养成只是课堂当堂的事,其实有时候,看似当堂的交流,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有个长远的规划。以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为例。看似这课只让学生交流植物的生长变化,其实这个结论的背后更需要学生的观察记录作为实践证据来支持。如果教师只在当堂要求学生拿出记录,学生是拿不出来的。反之如果教师在这一单元的开始,布置学生定期的观察,到上这课的时候时候拿出的观察记录就是沉甸甸的证据,一切都是无声胜有声的实证力量。3有层次梯度的教学程序让记录活动更易操作中长期的记录更多涉及到的是学生自主运用各种能力的过程。因为时间长,学生很难坚持下来。所以,中长期记录也是学生记录培养中的难点。攻克这个难点需要在教学程序中呈现不同的层次梯度。在学生记录之前,教师需要对整个活动做个详细的规划。明确完成这些活动时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会使用活动中用到的工具。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学生记录之前对学生有一个情感的动员工作,以保证学生能有足够的意志完成观察记录的任务。在记录过程中,集体体验和自主记录相结合。同时给学生研讨交流的机会,共同解决研讨中出现的难点,及时完成记录过程中的评价。记录活动后期则是针对记录做出数据处理,形成解释,对记录整体作出评级。二、其次,不同的记录内容类型需要不同的记录方式。不同的记录内容需要根据记录在研讨交流中的作用来确定记录的方式。(一)短期的观察记录可以采取记录单的形式。短期记录经常会现场交流,运用记录单展示比较方便。记录单有个人记录单,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一般情况下,学生独立操作的实践,记录也是独立的。需要合作的实验,记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些特别需要数据支持的实验,可以进行全班记录。经过实践比较,短期记录以课堂作业本加记录纸的方式最实用,效率最高。一些课堂作业本上的数据表格能被很好地利用。再通过粘贴记录纸的方式,进行补充,是一种高效的方式。(二)中长期的记录可以用记录本和单元手抄报等形式进行记录。记录本有利于中长期记录的保存。而单元手抄报则能很好体现记录的整体,学生通过手抄报可以看清自己的发展轨迹。三、再者,持续操作的记录活动需要合理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记录评价包括对学生记录的当堂评价,还包括学生记录情感的评价,学生记录能力的达成评价。学生的评价流程如下:当堂记录方法评价,情感评价,达成评价(在记录本上打星形式)单元评价(星星换礼品)学期评价,记录能力检测卷评价(奖状)学年评价,记录本评价,综合评价(参加学校夏令营)。当学期初,教师在学生中公示各种评价方法和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当学生表现出有值得鼓励的地方,教师随机在学生的记录本上画星。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把自己得到的星换成礼品。在学期末,给学生的评价是采取试卷形式,学生的得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项计入总分。采取班级发奖状的方法,学年度的评价采取记录本评优,伙伴,家长,教师多元化评价方案综合的形式选出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夏令营活动。以年度的综合多元评价为例,综合的评价从教师,自我,同伴,家长等不同角度出发争取更加客观的结果。评价方法包括试卷、评价表等方式。当然在实践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记录本上花较多的时间后,会和课堂的整体时间调控产生矛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下有效实施的校本行动研究龙水一小 王成福 娄雪絮 潘虹等【摘要】龙水一小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开发、全体参与、全员实施、全程推进。在实践中,以建设家园城为主线,模拟岗位角色,让学生经历了贴近生活实践的学习,激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项目驱动,完成从自由、自主到自觉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成长,在行动中提升责任意识;教师通过创意、组织、引领、示范,参与到活动中去,从建城,到设岗,从立项到创意,从活动到展示,龙城家园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独具魅力的品牌课程,同时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下有效实施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城市 岗位 项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简要概述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始于2002年,在市教科院组织探究性学习暑假作业评比的刺激下,一批教师自发投入了暑假作业的辅导开始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提供思想准备。2005年3月,我校成为了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所试点学校,参与了陈素平老师主持的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立项了市基础研究课题家园主题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我们以家园为主题,统整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开发综合实践的行动。开辟了龙水蔬菜基地等十个校外基地,建立起了具有社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为我校实现综合实践常态化提供了技术准备。2009年2月20日,我校接到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训会做经验介绍的任务。为了做好这次交流,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做全面的梳理,认识到实现课程常态化,步履维艰,问题多多。同时我们意识到龙湾区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将有大动作,推进综合实践常态化时机已经成熟。二、课题的研究的设计与进程1研究目标在学校教育现实的土地上,研究在常态下课程与活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到“实行遍及、教师易教、学生爱学、效果实在”的“常态化”状态,达到其它课程一样的常态化有效教学,并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和一些共性经验。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经验搜索,学习启迪中开始新的探索。以往科研中的“文献探索”,目的是回避已有的经验,寻找与众不同的创新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从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众多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中,搜索和主题有关的经验,学习借鉴,从中受到启迪,进行设计和实践探索。疑惑1:上什么?怎么上?疑惑2:谁来上?谁来管?难度N多个:带着疑惑,我们开始了经验探索:启迪一: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探索的“阳光城”模式也是一种体验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尝试,解决了知识背景问题,值得借鉴,于是我们提出以“家园城”为线索,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启迪二:模拟的岗位角色是少先队的一种活动方式模拟的岗位角色,在家园城,我们很好借鉴了这些模拟的岗位角色,形成了开发区、生态园等机构。启迪三:在学习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后,我们觉得可以采用“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并进行了校本化改进。3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问题与思绪的打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就自然确立。并确定以“打造家园城”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项目学习的应用与校本化改进的研究等作为研究的内容。三、研究成果1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课程理解要有效地进行课程的校本开本,首先必须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及学生为什么必须要经历这门课程的学习,即形成课程理解。探究生活(家园)、快乐活动 、综合能力、着眼创新、形成课程是龙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诠释。2“普遍取向” 变“行为取向”,初步形成了校本目标课程理解一旦形成,就要进入目标设定阶段,即通过学生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家规定的“普遍取向”的课程目标具体化、校本化。根据总目标和学校项目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分年级段的分目标:【龙水一小分部年级段分目标表(略)】在项目学习中,我们提出了双目标教学: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论方面,应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论的指导与项目实践结合起来,如“走进蔬菜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三至六年的学生参加了活动。我们采取了双目标教学,项目目标,完成这项参观考察任务;方法目标,三年级,走进蔬菜基地,观察、欣赏;四年级,走进蔬菜基地,了解基地情况、体验种植生活;五年级,走进蔬菜基地,调查蔬菜品种;六年走进蔬菜基地,开展采访活动。3从零散走向系统,构建了独树一帜的“龙城家园”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需要进行内容规划,从小课题的研究到家园主题资源开发,从基地活动到家园城岗位体验,我们从零散走向系统,构建了独树一帜的“龙城家园”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课程体系。【图:龙城家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4形成了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之项目驱动制度,学生实现深度体验在岗位体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分解出若个项目,并把重点放在项目学习活动方式的程序、方法规范和过程价值的落实上,要保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逐步形成了“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学习”之学生管理制度。如项目小组组建制度、项目组内角色驱动制度、 项目倡议制度等。从组建项目小组,到发起项目倡议,梳理研究计划;从自主聘任导师,到深度体验,实现课程的有效性。5从家长式走向岗位参与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模拟城市管理体系我们改变了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以“龙城家园管委会”的最高领导机构,下设各个部门,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模拟城市管理体系。【图:“龙小家园城” 组织机构网络图】6从单一到多元,建立的富有个性的学生展示平台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改变过去学生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目标取向片面的局限性,学校以“没有不成功的实践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在理念及内容和方式上作了尝试,形成了贡献累积评价制度、项目成果展示制度等,建立的富有个性的学生表现平台。四、实践效果从建城,到设岗,从立项到创意,从活动到展示,龙城家园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独具魅力的品牌课程,也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下有效实施的提供了一条途径。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意义的学习,拓宽了学生视野,切实改变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态度,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角色得到转变,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促进了学校资源的开放;由于学生参与,促进学校管理的细化;加快学校特色的形成。温州晚报、温州教育网、今日龙湾等多媒体给予我们的研究加以报道和赞扬。五、问题与思考1方法总比问题多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的有效实施,教师要面对来自“无材、无参、无场 、无能 ”等诸多问题的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积极主动应对,方法总比问题多。如活动的安全问题。我校对活动项目进行了归类,对春游、秋游等活动作为集体项目,由学校统一组织与安排,委托旅游公司组织,路上有交警护送,师生共同策划,导游带领,有效解决安全问题;对基地活动,我们进行了改造,如与蔬菜基地对接,我们在学校里开辟“开心小农场”,学生的种植体验就放在了校内,为了能种好菜,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考察、采访。实践证明,经过组织改造的大自然活动、社会活动是可以规避安全风险的。2下一步工作设想尽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强调内在的逻辑顺序,但是注意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顺序性,可能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避免安排随意、东拼西凑、难度不当等问题的出现。如何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安排年级的项目活动,将需要我们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修正。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策略研究 温二十五中 王晓雪 彭振先一、课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却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体,忽视学生集体。偏重对学生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在书写、观察等其他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所为的评价。常常注重表现得较优秀的学生的褒奖,而忽略经努力而仍表现一般学生的鼓励。怎样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关注学生的需求、发展呢?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评价我们命名为“学生表现性评价”。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策略研究。具体内容为:1.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分三大模块:七年级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地理)、八年级是我们传承的文明(历史)、九年级是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社会),不同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相应能力不尽相同,实施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要据此作出明确的规定。2.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可以有纸笔测试、活动表现评价和学生作品集评价三种。3.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教师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保持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4.设计评价等级。 纸笔测试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它的评价等级,可以根据参考答案给出。活动表现评价则应根据评价目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表现性评价的一般操作模式,提高课堂评价的效率,给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表现性评价机制,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灵活使用,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宗旨。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1.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地理教学部分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1) 设计表现性评价工具和标准在现在的中学表现性评价操作过程中,一般使用的评价工具是评价表,常见的评价表有两种形式,核查表和等级量表。核查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行为和结果的描述;二是记录“是”或“否”进行判断的地方。如要观察的是表现性的行为或结果的出现,则作上记号;反之,则不作记号。如果评价比较粗略,运用核查表就可以了,但如果要记录行为或表现发生的程度或频率,就需要等级量表。等级量表在形式上与核查表类似,它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等级(如优秀,良好,一般,尚须努力),或频率等级(如总是,经常,有时,从不,或者是经常、从不、偶尔)以及相应的描述。相比之下,等级量表要比核查表精确一些,如果评价需要比较精确则使用等级量表,实际操作中也运用较多。(2)设计表现性任务七年级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围绕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来确定,本评价实验尝试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为主题方向,以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进行。在这一大主题下,具体又可分为“地理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小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五个层次的小任务。不同的任务,要求有不同的作品和评价标准,主要使用等级量表。案例一:“搜寻生活中的地理”收集资料包括:从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剪辑。运用所学知识作简要分析,分析与理解文章主要观点(提取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每月完成两篇。案例二 动手操作、制作能力具体内容:地理模型制作,原则上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利用假期收集资料和准备材料,进行制作。主要模型有中国政区拼图、地下等高线模型、风向标等。组长应对组员的表现记录在案,以便最后作出评价(评价标准采用等级量表)。案例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具体内容:收集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案,通过对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的资料,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探究后的反思。主要形式有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评价标准采用等级量表)。2历史与社会八年级历史教学部分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常用形式有历史小论文、口头表述、历史情境演示及历史调查四类。(1)历史小论文这是在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就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特定的历史专题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发表自己对这一人物、事件、现象或专题的创造性见解。对于此表现性任务,可要求如下: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教科书的结论,你可能深信不疑,也可能有所怀疑,通过多种手段收集资料,写出你所看到的这一人物或事件的不同叙述,通过小组同学的讨论,写出你们各自的看法。 论从史出,你们的论点或看法需要有充分的资料进行论证,具有说服力。 情感态度上不能出现原则性错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分析文献;学会组织、构思论文;学会处理文字、语言表达;此外学生还要创造性、批判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2)口头表述口头表述是指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如做课堂演讲、参与辩论等。通过口头表述的测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3)历史情境演示为配合或代替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局部或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而设立的表现性任务。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性地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可以让学生用简单语言和动作扮演秦始皇、唐太宗、屋大维等历史人物,体现其特点。又可以布置表现性任务让学生按小组或个人分别设计演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及清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4)历史调查 这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历史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作出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假设其发展方向或可能的错误等,最后是能有效地交流调查的结果。例如对家乡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历史传说或革命传奇等的考察和调查。学生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合作完成。对于这四类表现性任务,采用ABCD分级评价标准。如历史小论文,一般采用以下分级评价标准,其他以此类推: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社会教学部分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社会教学部分常用表现性任务的有专题探究、专题辩论、时政演讲三类。(1)主题探究主题探究活动表现性评价是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对学生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及沟通与合作能力的评价。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个主题,然后针对学生围绕的主题,在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整理资料形成与呈现成果等过程进行评价。这里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评价主体主要在定性基础上分优秀(A)、良好()、合格()、有待进步()四档进行评价(见下表)。(2)专题辩论在教学中把有些话题当作辩论的主题,如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四单元的“感受科技之光”,设计辩题“青少年上网利与弊”、“电脑会不会代替人脑”等。辩论课的准备:学生按自愿和男女混合的原则组合小组,抽签决定辩题。各小组进行研究工作,包括理解辩题,收集资料,讨论假设,模拟辩论,调整思维,完善论证等。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提供帮助,辅导学生理解辩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点拨。 (3)时政小演讲时政小演讲,让学生用35分钟时间,以演讲的方式发布最近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加以评述。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与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为“时政播报”一种为“时政综述”。“时政播报”类似于“新闻联播”,“时政综述”要求精心挑选一二条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评述。分准备阶段:搜集、摘录、整理时事新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形成文字,课前教师先审阅。实践阶段:每堂课安排一位同学演讲,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评价阶段:学生演讲完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及时鼓励和表扬。四、研究的结论通过探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生表现性评价形式,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之中,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用好表现性评价关键是: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视角、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将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在备课阶段就得想到评价的问题,评价方法的变化必须与课程改革的方向相吻合,让教与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完整统一;让表现性评价更为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我们不仅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还要有教育机智能够准确及时地做出反馈,解决生成的问题,给予所生成观点恰当合理的评价。我相信,只要使用的恰当,使用的巧妙,体现评价的可操作原则,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来落实表现性评价,就会使评价方式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在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与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语言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龙湾区第一幼儿园 孙美凤陈伊甸(执笔)黄建丹内容提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引发了学习的革命,它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它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一张图片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围绕“多媒体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探索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优化教学模式以及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 多媒体整合 应用研究一、课题界定1信息技术:指利用计算机把多种媒体(文字、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数字化后集成和控制起来,并在这些媒体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以协同方式存储、编辑和显示,以多种形式表达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技术。2整合:本课题研究中的整合指的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运用于幼儿园的语言各教学的各环节,使其自然的融于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是一种有机的整合而不是指与语言教学相结合。3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整合: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等适当的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二、研究成果(一)结合幼儿园语言教学,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媒体库和素材库1结合幼儿园语言教学,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媒体库和素材库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应用程序,只是应用在教育领域。是一种适合某些教学对象,用于辅助教学的教学媒体。它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在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激发幼儿的兴趣。(2)注重营造交互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3)注重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多媒体课件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悠扬悦耳的音乐,唤起了幼儿高涨的学习兴趣。幼儿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愉快的情感。我们先后开展了美妙的声音、大熊山、脚步声、甜甜的梦、小乌龟看爷爷、春天来了、秋天的颜色、云彩和风、消气公司、小螃蟹的奇遇、盘古开天劈地等多个语言活动。这里以美妙的声音为例。我们将小班素材点美妙的声音制作成了课件,并在其中添加了可供暂停的按钮,和可以随时验证的互动版。活动开始,教师轻点鼠标,一段优美的小提琴乐曲缓缓传来,伴随而来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坪上站着一位长发飘飘的老师正拉着小提琴。孩子们一下子兴奋地睁大了眼睛,被深深吸引。有的孩子情不自禁的说:“真漂亮啊!”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尝试回忆诗歌里的主要内容,当一位幼儿较完整的说出“青蛙不叫了,蹲在荷叶上”时,教师轻点鼠标,画面上马上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鸭子从池塘一边游来,老师的旁白重复了这句诗歌。孩子见回答对了,小鸭子就会游出来,高兴地直笑。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创设了一个极其优美的情景,这恰恰符合小班幼儿是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心理特点。那些新颖或明显带有声响的刺激,往往更能支配他们的注意。多媒体技术正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与图像的完美结合,满足了小年龄幼儿的兴趣,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符合低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可见,为幼儿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是多媒体课件的一大优势。课件制作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复杂过程,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实验论证,总结出了课件制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图)在一年多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设计开发了一百多个有关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建立了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库。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课件,如:兔子罗里、漏、小猪变形记、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儿爷、对歌、小熊和妈妈、小熊和妈妈、七色花、高老鼠和矮老鼠、寻找春天的花、小兔儿乖乖、听一听,谁在过桥、古代与现代,男孩与女孩、小鸡找妈妈等,这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幼儿园的文化建设。2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采集素材,建立素材库 在多媒体创作中,多媒体素材的准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多媒体素材,再好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也难以创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影像等。不同的素材,需要不同的采集方法和课件。 (1)文字素材的采集 各种媒体素材中文字素材是最基本的素材,文字素材的处理离不开文字的输入和编辑。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方法很多,除了最常用的键盘输入以外,还可用语音识别输入、扫描识别输入及笔式书写识别输入等方法。一般而言,文字素材比较容易采集,利用Windows文件之间的复制粘贴特性,各种文字素材可以非常方便地转移到多媒体课件中去。 (2)图像素材的采集 图像素材的采集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最常用的是利用数码相机从外部采集图像数据;另外对于普通的照片、图象资料可以用扫描仪扫描到电脑里,再经过Photoshop等图象处理软件处理。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计算机中的操作步骤等计算机内场景主要利用抓图工具来抓取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另外从网络上、素材光盘上间接取得素材也是课件制作中常用的图象素材收集方法。 (3)声音素材的准备 在多媒体课件中,适当地运用声音能起到文字、图像、动画等媒体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如调节课件使用者的情绪,引起使用者的注意等。当然,声音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更主要的作用是直接、清晰地表达语意。 课件中声音素材的采集和制作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一些课件光盘中提供的声音文件。在一些声卡产品的配套光盘中往往也提供许多WAV或MIDI格式的声音文件。2通过计算机中的声卡,从麦克风中采集语音生成wav文件。如制作课件中的解说语音就可采用这种方法。3使用专门的软件抓取CD或VCD光盘中的音乐,生成声源素材。再利用声音编辑课件对声源素材进行剪辑、合成,最终生成所需的声音文件。 (4)视频素材的准备 视频作为多媒体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在多媒体课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本身就可以由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利用其声音与画面同步、表现力强的特点,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视频素材的采集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用视频捕捉卡配合相应的课件(如Ulead公司的Media Studio以及Adobe公司的Premiere)来采集录像带上的素材。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超级解霸等课件来截取VCD上的视频片段(截取成*.mpg文件或*.bmp图像序列文件),或把视频文件*.dat转换成Windows系统通用的AVI文件。 采用专门的屏幕录象软件,可以将屏幕的操作变化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形成视频文件,这种方法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视频采集办法,多应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课件制作中。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育,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在幼儿教育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1连续切换幻灯片,表现故事曲折情节,添加动画效果,使人物生动形象在传统的故事教学中,教师通过某些固定的图片展现故事的某个片段,幼儿在记忆或是理解故事内容时也比较的生硬单调,但多媒体课件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再现了生活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动态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语言故事教学勇敢的小裁缝中,我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制作成生动的课件,孩子立刻被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与有趣的情节所征服,当我点击画面时,小朋友感觉就像在看魔术表演一样精彩,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形象的人物对话和富于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很快地进入活动中,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课件中动态的信息,富有真实感,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不只是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时,产生好奇和疑问,促使幼儿积极质疑:有的幼儿问“为什么大家说小裁缝是个勇敢的人?”,有的幼儿问“小裁缝为什么想出去闯闯?”,还有的幼儿问“小裁缝和巨人比试了什么?是怎样比试的?巨人为什么害怕地逃走了?”在幼儿提出问题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绝非仅仅依靠几张图片可以比拟的。通过与传统图片教学的对比试验,我们发现孩子看课件时注意力集中的比例明显高于看图片。当看完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孩子乐意举手回答问题的比例也是高于传统图片教学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能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并且调控性高的多媒体课件能使课件依据教学需要随意调控,当幼儿对那个画面产生疑问时我能很方便地控制画面,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语言活动当中,启发其积极的思维,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2运用慢放、反复播放功能,捕捉故事画面学龄前的儿童,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比较抽象的事物很难接受,并且因为年龄小,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对于故事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更是无法理解,他们很难从文字中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在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幼儿对、“欢蹦乱跳”、“得意洋洋”这两个词难以理解。于是我利用慢放的功能播放小裁缝系着腰带跳跃的画面,并引导幼儿分组模仿小裁缝跳跃的动作,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词语“欢蹦乱跳”;其次,反复小裁缝和巨人比试情景,通过对画面进行重选和反复播放,教师进行多层多向的提问:“为什么小裁缝很高兴?”“得意是什么意思?”“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自己平时有没有让你得意的事情?”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了疑点,悟出了“得意洋洋”这一词的含义。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种技巧,将故事内容进行快慢、反复等操作,实现动静交替、时间跨越等,就其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为幼儿点拨暗示、给予启发,使他们经过自己再次思考、加工,最终大家一起解决。3多媒体突破语言教学中的难点。(1)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模拟或再现一些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