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984703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金英华(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 中学高级教师)李建波(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中学二级) 论述体文章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的滔滔雄辩为论述体散文之滥觞,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胸怀天下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 一 .该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古代散文教学其实是母语教学关于古代散文教学的论述颇多,求同存异,共识有二:一是大家都认识到“文言文教学有传承文化的作用” (北京大学林焘 ),学习文言文“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南京大学鲁国尧);二则大家都承认“现代文是由文言文发展过来的”(周正 逵),现代汉语“很多精华还要从文言里面去学” (北师大王宁),学习文言文可以“对汉语有一个语感上的了解”(北京大学温儒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代散文的教学,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课标没有明确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种传承性。 为什么要突出这两点共识,因为这涉及到古代散文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实施古代散文教学才是比较合适的问题。钱梦龙老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所言,“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钱老关于文言文教学观念提了两条:第一条“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第二条“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这两条其实与前面的共识是一回事,只是顺序和表达方式有区别而已,不过钱老的顺序和表达方式是针对“文言文教学改革”这一现实问题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北师大王宁教授总结有两点,其一“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它搞成古汉语去教学”;其二“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 因为很长一段一时间我们没有明确“古代汉语”其实也是汉语,或者说从汉语发展历史来看“文言文” (古代汉语 ),文言文所使用的时间要远远超过现代汉语,要意识到“文言文”是母语,而不是外语。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发现,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有内在的联系(周正逵)”,钱老进一步指出这种联系,“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 关于古代散文学习要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归纳起来有两点: 1. 古代散文教学隶属于母语习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传承发展的关系。 2. 古代散文教学重在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二) 高中古代散文文选特征 古代散文学习学什么,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文章来教学,课标中对必修的选文标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选修的标准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本着这个原则,选文都以主要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献为主,苏教版更是在选修教材中专门有史记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两册。在高考文言文考试中也有选“廿四史”和“八大家”文献的喜好,不过近几年一些省市的考题有了新的尝试,比如 10年湖南卷选的是陈亮诸葛孔明, 10年福建卷选的是张惠言周维城传。 (三)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改教材相较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大量增加了文言文选文的篇目,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越来越重视文体差异的问题。下面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与高考试题选测两个维度,看看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分别对必修与选修教材中古代论述类散文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了解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同时,汇总 2009 2010两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了解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考选文中所占比例。 1 教材分布情况 表(一)人教版必修 1 5教材 必修 文言文篇数 论述体篇数 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一 3 0 二 3 0 三 4 4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四 3 0 五 4 0 表(二)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言文篇数 论述体篇数 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18 2 阿房宫赋西六国论 表(三)苏教版必修 1 5教材 必修 文言文篇数 论述体篇数 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一 4 2 劝学师说 二 2 2 六国论阿房宫赋 三 8 0 四 4 0 五 4 0 表(四)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文言文篇数 文体种类 论述体篇数 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32 11 4 原毁桐叶封弟辩朋党论留侯论 2 高考试题情况 表(五) 2009 2010年语文高考论述体选文 年份 高考试题套数 论述体选文份数 所占比例 选文出处 2009 年 17 2 11 8 贞观政要贪鄙(重庆) 慈溪县学记(四川) 2010 年 18 2 11 1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江苏卷)原弊(湖北) 结论:表一至表五的数据显示,论述类在教材和近年高考文言文中所占比例比较少,大概是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缘故,论述类文言文大多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思想宏大,情思精微,就显得不那么“浅易”了,尤其是论述类文言大多有或深或浅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也给现代中学生阅读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尽管苏教版选修教材专门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书,收录有大量的“八大家”史论政论碑记散论文章,但不知道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会保留多少。在高考的文言选文上论述类是绝对的少数,大多数都是史传类散文,不过可以看到史传类散文中潜藏着论述的因素。比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可算作史论, 2010年北京卷宋清传中“清之取利远,远故大”也同样属于论述。因此学习和阅读这类文章,带动其他类型文章的学习,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严谨的思维写作习惯,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水平和宽广宏大的情怀。 二 .论述体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通过学习论述体文言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阅读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方法其实也隐含在课标之中,概括起来有: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 诵读文章,并背诵一定数量名篇; 3.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阅读实践应用; 4. 探索、领悟作品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5.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论述类古代散文文体类别繁杂,包括议辩、碑铭、表、志、铭、碣、诔、对、问答、说、传、吊、赞、箴、戒、序、记、启、奏等体例,但是新课标和高考考纲中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因此目前各种通行的教材版本的古代散文选文所选的论述体文言文以史论文和政论文居多,诸如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此外兼有一些散论,诸如劝学、逍遥游。 论述类文章是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的端绪,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八大家对于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章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对论文中不同体裁也作了探索。一般来说,“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论述体文言文中最具代表性是史论文和政论文。史论是由文人对前代历史的记载与总结而产生的一种文体,是一种最富主观色彩,文学性质很高的评论文体。史论的发展贯穿着我国各个朝代,春秋时代的左史、右史、春秋开启了后世史论的思维模式,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立了“太史公曰”的史论范式。到宋朝时,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形成了议论风气鼎盛、论政氛围弥漫的文化氛围,史论文章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仅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就有史论百余篇 。史论中含思辩之美,文章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 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如苏轼的论管仲、留侯论、贾谊论。 关于政论文,金振邦在文章体裁词典中对这个概念做了解释:“所谓政论文,即政论性的文字的简称。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时事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字。” 然而他又举贾谊的过秦论为例,说是政论文的典范,说明这个“政论文”的概念又包括“史论”。这说明政论文和史论文写作的目的其实都集中在切中时弊、补救时政上,都是本着“经世济民”的宏大思想情怀来为文。 不过史论文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王基伦在苏轼史论散文与本事,本意的研究中提到,史论作者具有阅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分。那么史论文其实是人们在不断反观历史的过程中,在思辨中吸收那些对当下有用的经验与教训的文体。因此史论文总是试图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这样史论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三皇五帝的淳美之治更是论述的重点。 论述体散文无论史论政论或是散文,多阐释某种人生或社会理想,寻求人生困境出路或找到“经世济民”的良方,这些内容正是课标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高尚情趣”和“道德修养”绝佳范例。这样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就有了共同的抓手和依托。 鉴于论述体文言文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积累实虚词、古今异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和论述体文言文的文学文化文体知识的积累。 2. 学习古人为文的严谨态度,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教学难点: 1. 通过阅读古人的史论政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在写作上学习论说文联系时政提观点的使命意识,结合史料求实证严谨态度,使文章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连贯,感情真实健康,思想古朴大气。 (三)教学策略 论述体古代散文的突出特点及教学实施: 1. 立论境界高远: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们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家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 : 孔子最先解释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说得更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所以汉末党锢领袖如李膺,史言其“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又如陈蕃、范滂则皆“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宋承五代之浇漓,范仲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动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晚明东林人物的“事事关心”一直到最近还能振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把尧、舜、禹等圣贤当做自己最理想的人格典范,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人生理想,来修炼自己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为文写作上几乎都在论述这些宏大的思想的合理与必然。 诸如劝学选段,荀子阐释是关于学习对于修身行世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描绘了仁政的治国蓝图;苏洵六国论,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历史分析,强调贿赂敌国对于国家的危害,并于文末以及警示当权者。通过反复诵读以致背诵,体会领悟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宏大精微的思想情怀。 2. 论证逻辑严密: 古人慎于著述,孔子说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因此自己“述而不作”,传世论语也不是出自夫子之手,而是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所编修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鲁国数代君王几百年的风云历史,用字亦不过万余,以“微言大义”为后世称道。吕不韦编修吕氏春秋,悬赏千金而难易一字。后世文人多坚持这样的教导,所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 教学中明确古人看似自然流畅的行文背后谨严的结构是重点,不过很容易把每篇文章的结构孤立起来看,其实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行文思维的产物,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维角度来看待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就会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同异之中体会领悟结构的奥妙。以提升阅读的水平,提高写作的质量。 以韩愈师说为例: 师说全文共四段,整体上是按照“正一反一合”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第一段,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师说展现古代论述体散文一个传统的模式起、承、转、合,实际揭示说理了的一般思路及其结构形式。 师说详细的结构图示 2008 年上海卷文言选段(二)第 25 题: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其实考察的就是文章行文的结构。 3. 取材视野开阔: 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在论述行文写作时有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意思是说: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因此安静的聚精会神的思考,所思考的东西贯通千年之间,忧愁的样子与神情,可以看通千万里。说话吟咏的时候,吐纳有类似玉珠(落盘)的美妙声音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满了山色;一想到观海,心里就腾涌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随着风云变幻而任意驰骋。有时意思就在心中,却要到天涯去探求;有时道理就在眼前,却又像远隔山河。 古人写作,思接千载,神通万里,因此往往“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行文写作几乎没有不用的素材。 过往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论述体文章常用的素材,诸如过秦论、阿房宫赋等,儒家推崇的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物事迹尤为受到重视,因此苏轼在科举考场上胡诌的一个关于“陶皋”的典故,主考欧阳修因自己不确知而备加赞赏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传为佳话。 社会时政更是文人官宦关心的焦点,苏洵六国论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则表明文章的宗旨在讽谏时政,至于如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之类的“疏 ” “表”奏章那必定是这样的。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时常出现在很多传世名作之中,熟知的有劝学中“青蓝”之喻“风雨”之说,有寡人之于国也的“五十步笑百步”经典譬喻。 有时汪洋恣肆的寓言故事也会出现在论述体的散文当中,典型的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有龙则灵”和“优仙则名”的类比,有庄子逍遥游中“不知其几万里”的大鲲鱼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鸟,这本是志怪齐偕中的神话故事,庄子加以巧妙的修饰,成为文章阐述观点的重要依托。 至于引用俗谚或经典句段,也是有的,劝学有“君子曰”一说,陋室铭有“何陋之有”一句,常见的引用多出自儒家经典。 因此论述类文言文涉及知识面很广,要学习了解的知识点繁多,给日常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学习论述体散文时,需要有相关的背景资料的补充,以增加积累,理解文意。 4. 说理形象生动: 我国古代论述体散文,多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论述类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尤其是小品文杂文,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和这类散文比较学习,以明晰其传承发展关系,学习形象说理的精要,在写作中有所体现。古代论述体散文的形象说理具体体现为善用比喻、多用寓言、大量排比、层层类比、构思奇妙、取象生动。 教材文选荀子劝学节选文字 354 字,所用比喻 20 余处,这是训练形象说理中比喻论证的绝佳范例。庄子逍遥游节选,反复使用寓言故事来论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层层类推,并营造生动的场景形象的证明王道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杜牧阿房宫赋用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在庾之粟粒、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市人之言语等一连串生动的形象,证明秦朝骄奢暴政而亡的必然结局。这些形象说理的集中范例都是阅读和写作训练重点。 三 .学生学习中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一)文言知识与语法学习不能脱离语境 表情达意是语言发生存在留传的价值,对于语言知识和语法的研究是更高层次的学术要求,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理解探究文章的内容是目的,学习运用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手段,文章的内涵是本,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末,认清本末,切不可本末倒置。 这就要求在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的时候要结合语境,这里的语境有两种:一是具体学习的那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比较典型的知识点;二是学习文章时的当下语言背景,毕竟文言是母语。 结合文章语境,重点学习一篇文章的典型知识点,所谓典型知识点其实就是第一次出现的、集中出现的、比较罕见的、或是反复出现又容易错的一些文言知识和语法。比如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中的“洎”一词,在高中文言学习中第一次出现并且比较罕见的一个词,因此必须在这篇文章中学会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又如虚词“而”在人教版必修三劝学一篇 367个字的选文中竟出现 16次之多,不仅如此,这 16处集中了“而”作为连词的大部分用法,因此这篇文章“而”就是重点学习的文言知识点。 结合当下语境,认识到文言学习其实是母语学习的实质后,就会发现在我们现有语言储备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材料。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镗老师在讲劝学“金就砺则利”一句中“就”字的时候,结合了现代汉语“就近上学”一句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这是结合当下语境学习文言的经典范例。大体上有两类 : 一是要利用好现在的成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因为成语本身就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保存了最为完整古代汉语的形态,比如“惟命是从”和“马首是瞻”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披肝沥胆”、“披荆斩棘”和“披沙拣金”三个成语中的“披”是分开、裂开之意,苏轼后赤壁赋“披蒙茸”一句中的“披”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披星戴月”和“披坚执锐”的“披”则不同。 二是要注意挖掘现代汉语丰富意蕴。“见 +动词”表示被动或者偏指一方的语法现象比较难懂,表被动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徒见欺”和“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表偏指比如李密陈情表有“慈父见背”一句,其实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见”这两种看似难懂的语法功能,比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见笑、见教、见谅、见怪等词语,“见笑”表被动,“见教”、“见谅”、“见怪 ”表偏指。 这样的例子很多,结合学生自身的语言储备来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既避免了枯燥地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的乏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训练了学生综合分析语言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思维的水平。 (二)要重视古今文化 差异 谈及学生学习文言的障碍,一般会认为一是文言实虚词,二是文言语法诸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生也深信不疑。当然文言词语和文言语法是文言学习的障碍,但不是全部。钱梦龙老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曾举陋室铭为例,说明文言词语和语法对理解全文不构成大的障碍。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 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 钱老指出了此文文言词语和语法不是阅读的大障碍,不过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阅读障碍了吗?这段小的论说文,有一个词很多教材的注释也是不妥当的。“素琴”一词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出版社合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14册中的注释为“素雅的古琴”,其实素琴与东晋田园诗人陶潜有关,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李白有首诗可以做“素琴”的注解,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戏赠郑溧阳)。不了解这个典故,又怎能体味陋室之绝俗与主人刘禹锡的淡泊。 时代更迭,风俗变迁,导致文化上的古今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是文言阅读的障碍。 并且这种文化上的阻隔,在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论说类文章需要大量的诸如史实时政类文献作为论据,而在使用这类论据时是以当时人(多时智识阶层)的认识水平为依据的,因此在文化上的差异会更多的影响到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这大概也是高考文言文多用史传等故事性强的文献,而很少涉及论述类的文本,比如 2010年全国高考 17套语文试卷中,只有湖北卷的文言选段为欧阳修的原弊,属于论述类文本,其中翻译题有“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一句,对古代为官没点了解,所谓“簿书听断”就不好理解并翻译了。 在课文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学习苏洵六国论,就要求你必须对秦灭六国的史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不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就会让学生不知所云。阿房宫赋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陈胜吴广起义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也是必须了解的。当然一般课文注释都会加以说明,因此对课下注释的详细了解是部分解决文化障碍的便捷方法,要是课下注释没有注则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补充。不过在考试的时候,更多的需要调用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得时候,在意识到文言知识是学生的阅读障碍的同时,也同样要意识古今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关于文言知识的这一阅读障碍的界定以及相关解决策略的论述很多,在此不再添足。至于文化常识积累,很容易片面的理解为识记一些诸如天干地支月令地理之类的条文,当然文化本身是个模糊宏大的概念,不过对于中学教学没必要陷在学术的囹圄中,因为积累文化常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古代散文内容或者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因此依托教材内容进行文化常识的拓展延伸和积累才是切实有效的的办法。 (三)古人慎于著述并且思想境界宏大想必没有比思维习惯和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更能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了。许多同学在做 2009年广东卷社科文阅读感到很困难,因为选文是爱因斯坦的自由与科学,爱因斯坦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们很不习惯,这不能用单纯的知识缺乏来搪塞,这是我们精神世界的苍白在学生身上的集中反应,而社会生活则被影视娱乐和购物刺激所遮蔽。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有“以天下为己任”宏图大志。此外古人慎于著述,孔子说要“敏于行而慎于行”,因此自己“述而不作”,传世论语也不是出自夫子之手,而是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后世文人多坚持这样的教导,所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甚至近代大学者 黄侃先生都坚守“年五十,当著书”的信条,可惜英年早逝,只为后世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当然在历史上也有作诗为文援笔立就的,比如唐代王勃,新唐书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且不说这段史料是否可靠,退一步说,即便可靠,王勃“腹稿”成名篇的事在文学史上也实属特例。古人对于写文章这种谨慎的态度,与现代人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文章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论述类文言文多成为学生阅读的最大障碍。 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读书的“七录七焚”的故事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明史张溥列传记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张溥读书必手抄朗诵六七次,这样潜心刻苦,自然能领悟到古文中诸多精奥。古人为了很好的读书,士大夫常常沐浴焚香,然后才开卷读书。 今天我们虽然不一定非要求学生如古人般近乎刻板的阅读习惯,但是在阅读时也应该放弃快餐式的快速阅读的方式,保证阅读的时间,对于一些名篇尽量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文章文化背景资料,一起探究文章的严谨的立论方式和宏大深邃的思想境界。 四 .论述类文言文 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新课标“评价建议”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语文学科评价根本目的,因此有人据此质疑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的取向,认为“语文素养”的提法涵盖了所谓“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语文基本能力表述,假如高考以“语文素养立意”,则“既强化了语文的基本能力,又不局限于语文基本能力,还涉及做人的基本要素”。从这一质疑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语文五种基本能力是高考语文检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不过绝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语文素养”有更宽广甚厚的内涵和要求,尽管目前为止对“语文素养”还没有权威的明确界定。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察评价点有:文言语感、文言常识、阅读兴趣、文化背景、基于现实的探究评价。 不难看出这是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而设定的。因此在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考试大纲中提出了“探究”一说,高考试题中有了阅读延伸拓展题型。文言文是这类题型的重点设题篇目,论述类文言文因为提供了许多可以“古为今用”的立论方法和思想,尤其受到出题青睐。 2008年上海卷高考题第 25题“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考察的是文言论述的段落层次,第 26题“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检测的是整篇文言的行文结构的重要特色: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参考答案)。也有探究思想情怀的,典型的就是 2010年北京卷第 10题,要求对文言文宋清传中所说的“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探究其思想价值。 当然论述类文言文在写作上的训练价值也是很大的,从赤兔之死、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等高考奇文的横空出世也能看出,许多语文教师和考生在利用文言文进行写作训练上是颇为用心的,这样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能深得文言论述精髓的奇文出现固然可喜可贺,只是那些撇开文言的表达形式,学习古人为文的态度和思想的写作更是值得提倡推广,毕竟汉语是要向前发展的。 论述类文言在文言知识和语法、文学文化常识的考察大家都可以参照历年高考出题类型进行出题选题检测,在此不赘述。 主要的引文注释: 桑哲,“淡化文言文教学”大家谈,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 2007 年 01 期,第 4-6 页。 严澜(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论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南方论坛 2006 年 11 期, 90 页 -91 页。 金振邦文章体裁词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1 页。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3 页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康,质疑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语文建设, 2009 年第 11 期。 课程简介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课程简介】论述类文章是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的端绪,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八大家对于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章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对论文中不同体裁也作了探索。一般来说,“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论述类古代散文文体类别繁杂,包括议辩、碑铭、表、志、铭、碣、诔、对、问答、说、传、吊、赞、箴、戒、序、记、启、奏等体例,但是新课标明确和高考考纲中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因此目前各种通行的教材版本的古代散文选文所选的论述体文言文以史论文和政论文居多,诸如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此外兼有一些散论,诸如劝学、逍遥游。 论述体散文多阐释某种人生或社会理想,寻求人生困境出路或找到“经世济民”的良方,这些内容正是课标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高尚情趣”和“道德修养”绝佳范例。这样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就有了共同的抓手和依托。 【学习要求】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纲”。一是从古代论述类散文中汲取思想精华,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三是注意文体规律,了解中国古代论述类散文严谨取证、严密论证的严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境界。 其次,要集中安排教学,抓好“点”,铺好“面”。梳理教材,打通章节,重新组合,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突破“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途径、方法,作适当提示或点拨,铺好古代论述类散文教学之“面”。 第三,拓宽阅读视野,做点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性阅读,可以更多地了解作家的人品与文品。还可以比较阅读不同作者写同一主题或者使用同一材料的文章,比如探究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与苏洵父子的六国论几篇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能折射出时代的风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