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设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4912490 上传时间:2024-10-0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城市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现代城市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现代城市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绪论,城市是物质的实体,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的实体。,城市规划是为人类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其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优化宜人的生存环境。,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另外还有19000个建制镇。2001年全国城镇总人口已增加到了3.8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0.9%。预计2050年前后我国人口达到16亿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镇人口达到8.8亿。,我国部分省市城市化水平:深圳:78%;北京:72%;上海:68%;南京:60%;温州:50%;辽宁:50%;吉林:50%;成都:45%;黑龙江:43%;浙江:39.5%;山东:36%;郑州:34.2%。,第一讲 城市和城市发展,一、,城市的起源,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它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时 间,生活方式,居民点特征,原始社会,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穴居、树居,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母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捕鱼,狩猎,,农业,畜牧业,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群居的居民点,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产生固定的居民点,由于农业生活离不开河流,湖泊,居民点一般在靠近河流,湖泊,向阳的台地,为防御侵袭,在周围出现壕沟栅栏围墙等防御性构筑物。,2.城市的形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品出现剩余,物物交换形式出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出现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由此产生。,随着第二次人类大分工的出现,商业、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成为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成为“市”。,为防御侵袭,建造防御性的构筑物“城”由此出现。,3.城市的定义,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所从事的工作)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居的密度。,现代城市含义主要由: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意义三方面因素诠释,。,常住人口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分为:直辖市、市、镇等。,城市按行政管辖分为:省会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由于人类的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 的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两个社会阶段:农业城市和工业城市、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1.古代的城市发展,1)防御要求,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职能,用深壕或土石墙或木栅栏等,来防御野兽和战争。,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筑城的一个高潮时期,城市平面由一套城墙发展两套城墙(外城、内城),都城则有三套城墙(外城、内城、王城),每层城墙外均布置城壕。,古巴比伦城,。平面呈矩形,两重墙,间隔12米,城外壕沟环绕。,罗马营寨城,,军事用途,具有统一的形式。方正的城墙,十字交叉的道路。,欧洲中世纪,封建主将城堡选在山顶上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工人工水沟、架设吊桥。,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面积。,埃及奴隶制典型城市,卡洪城,。长方形平面,用墙分成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罗马,庞贝城,。由营寨城发展而来,椭圆形不规则平面,十字交叉道路,市中心广场布置神庙、巴西利卡、交易所、会议厅等公建,城东布置大型斗兽场。,欧洲中世纪城市,吕贝克,。由于摆脱了封建主的统治,代表市民力量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了封建城堡的地位,成为城市的政治河生活中心。,3)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城市中心多为政权统治中心(宫殿、官府衙门)。,西方,政权分裂状态,城市规模较小,城市中心为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4),经济制度对城市的发展形态的影响,中国。地主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西方。封建领主制,封建贵族居住在自己的城堡或庄园中,城堡是政治中心,城市是经济中心。,5),商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交通便利处(如商路交通要地或河流交汇处)形成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内地沿江河的城市或地区性的中心城市。,欧洲。海上交通发达,港口城市成为商业都会,如威尼斯、马赛等。城市发展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美洲。城市发展从东海岸到中、西部城市。,2.近代城市的发展,近代工业革命,即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风力、水力等天然动力的制约,使工业、人口和资本的任意聚集变为可能,也,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展吞并农业用地。,工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运输仓储、居住、生产、商业等功能区出现,城市用地的种类和功能布局变得复杂。,城市类型增加,港口贸易,矿业,交通枢纽城市,以及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大规模改造自然,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高品质城市生活。,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及实践,如卫星城、新城运动。,城市对外交通变化巨大,航空、汽车取代火车、轮船的客运地位,航空港成为城市“大门”。海上货运发展迅速,使港口城市的结构布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中心区衰退和中心区“复苏”运动。,城市扩展出现多种发展形态。大城市呈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形态;单中心沿交通干线的放射发展的形态;中心城与周遍卫星城的发展形态;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形态;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的形态等。,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加大,如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地区、西海岸城市带,日本阪神地区、欧洲中部地区。中国长三角地区、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规划中。,可持续发展: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关注各民族及地区特色文化的多样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办公、教育、医疗、购物等方面信息化、远程化,居住建筑功能扩大化、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种因素讲促进城市发展形态、模式的巨大改变。,三、城市化,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化城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分散低密度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较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形态转化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从一个方面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城市化水平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1.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工业的比重彼此消长。,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国家类别,农业(%),工业(%),第三产业(%),1960,1980,1960,1980,1960,1980,33个低收入国家,50,36,18,35,32,29,63个中等收入国家,24,15,30,40,46,45,19个发达国家,6,4,40,34,54,62,国家类别,1998年,GDP(,美圆),城市化水平(%),33个低收入国家,260,17,63个中等收入国家,1400,45,19个发达国家,10320,78,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就达到总人口的,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随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地区,面积(%),城镇人口(%),1947,1954,1957,1980,1990,东部,13.58,66.78,52.7,51.1,45.6,西部,31.35,29.8,42.6,43.5,16.5,边远地区,55.07,1.42,4.7,5.4,7.9,3.,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表现出四个特点,城市话进程大大加速,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中上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郊区人口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美国出现逆城市化时间稍晚。,再城市化:市中心的再开发,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使得大城市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3.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另外还有19000个建制镇。2001年全国城镇总人口已增加到了3.8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0.9%。,我国部分省市城市化水平:深圳:78%;北京:72%;上海:68%;南京:60%;温州:50%;辽宁:50%;吉林:50%;成都:45%;黑龙江:43%;浙江:39.5%;山东:36%;郑州:34.2%。,时间,19世纪后半期开始,20,世纪,70,年代末,1986,1999,2001,2020,2050,城市水平,速度缓慢,发展不平衡,14%,26%,29.5,30.9,45%0%,60%70%,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道路,地方推动型,“苏南模式”:以城市工业扩散,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市场推动型,“温州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模式。,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推动乡镇工业发展,吸引本地农民和外地打工人口。,东部,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城镇;西部,以发展小城市为主。,四、城市土地利用,1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2土地利用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923年创立,20世纪早期,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大多工作机会集中在市区或边缘。移民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为了找工作方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通过研究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和功能之间的入侵和继承,伯吉斯创立了同心环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 中心商业区,2 过度性地带,3 工人阶级住宅区,4 中产阶级住宅区,5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2土地利用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不现实,因而提出了扇形模式,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外扩的方向呈不规则式。,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