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842515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赏析: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抒写。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诗意理解:2、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首。、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内容全诗分三章: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艺术表现的独到之处:A、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B、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C、诗中运用了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3、蒹葭:出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A、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不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B、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C、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人们对蒹葭主题的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的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在极大的意义。4、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相同点:A、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A、 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意;C、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D、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音韵美。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缠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转转落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喝止不住,回来后靠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着水,屋里床头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地下着。自从经历安史之乱,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1、 相关常识: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作现保存约1500首,集为杜工部集B、背景: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杜甫求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的草堂。C、古代诗歌分类知识:照古人的诗体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诗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可称之为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较有这些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2、整体感知:A、这首诗写八月秋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满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B、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3、内容分析:第一段: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诗人痛惜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状。析: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秋风威力。“风怒号”以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第二段:写村童“趁风打劫”,偷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表现出诗人的愤懑焦灼和无奈。析: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起初还表现得较为平静,但面对顽童抱茅,他却真的动了肝火。文中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自叹息”中,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第三段: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诗人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析:诗人的悲凄愁苦不仅限于这一夜也不仅限于个体的遭遇,而是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是一种忧国忧民之感。“而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一种对于黑夜、阴雨快快过去的热切期盼。“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至。“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第四段: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析: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这一段抒写自己的心愿。这是从个人生活的苦难中迸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又以“呜呼”一转,发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悲壮感。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作者希望天下寒士能居“广夏”、安居乐业,反映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5、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还如: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困苦生活状态的同情。6、体裁: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4、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而黑黑的。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在担心炭价太低希望天更寒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两个骑着马轻快而来的人是谁?是穿着黄衣的太监和和他手下的爪牙。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朝北面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驱赶着,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充当炭的价钱了。1、 相关常识:A、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B、 背景: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2、 整体感知:A、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宦官及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人价钱夺走。这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B、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3、内容分析: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析:开头先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出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用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市南门外泥中歇。”“泥中歇”更写出了老翁精疲力尽的情态。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析: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两骑”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值”,明明是光天化日之直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4、归纳: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5、本诗体裁:这是一首乐府体古诗。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卖炭翁比较:1、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2、 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不同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3、同样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议论和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两种写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直抒性的表达,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而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直抒都是多余的。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