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规划.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838573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正蓝旗扶贫开发办公室2012年9月序 言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为贯彻落实上级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切实切实打好我旗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正蓝旗民族聚居区域聚居区扶贫开发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111号)和关于下内蒙古自治区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内扶办发2011152号)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一、基本情况 (一)规划范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国土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万人,农牧业人口5.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4.11%和65.88%。,行政区有蒙、汉、满、土、藏、回、达斡尔、鄂温克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305人,占全旗总人口的38.9%,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多民族聚集区。旗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现出草甸草原的美丽景象。正蓝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民族聚居区。全旗总人口8.3万人,其中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了41.89%。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蒙古族文化,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统治疆域最大的大元王朝的诞生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他的第一都城元上都。缘之于此,这里的蒙古族人出身不同寻常,他们是皇家贴身禁卫军察哈尔万户的后裔。尽管世事沧桑,斗转星移,但察哈尔蒙古族人依然保留了大量元朝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衣食住行到生活习俗、待人接物、文化礼仪无一不彰显着它作为黄金家族的显赫与荣耀。这里是蒙元文化真正的源头,元朝时这里是皇家奶食的供应地。现在这里是国务院确定的蒙古语标准语音基地。这里少数民族文人辈出,又被称为“蒙古族鲁迅”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纳.赛音朝克图,有清朝时既是总督、将军又是诗人的松筠以及蒙古族历史学家赛熙亚勒等。如今,在当地时间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旗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的文化发展将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为我旗扶贫工作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必要条件。(二)自然条件正蓝旗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草原东南边缘。地理座标为东经1150011642,北纬41564311。东邻多伦县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接正镶白旗,南连太仆寺旗、河北省沽源县,北靠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左旗。旗南北直线约138公里,东西直线宽约122公里,全旗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现出草甸草原的美丽景象。正蓝旗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旗平均日照数为29473127小时之间,全年平均降水量365毫米,蒸发量为1925.5毫米。最高温度为35.9,最低温度零下36.6。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温热短促,秋季凉爽湿润,气温变化剧烈、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能充沛,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年平均风速4.5米秒,无霜期110天,冬季平均积雪期180天左右,最大积雪厚度20厘米。正蓝旗地处西风带,地势东高西低,海拔高度12001600米之间,主风向NW、WSW。年均风速为6米/秒,最大风速为28米/秒,3米/秒以上的风速年小时数6175小时,6米/秒以上的风速年小时数2479小时。风能能量密度在99139瓦/平方米之间,属于风能利用较佳区域。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蕴藏丰富,全旗有各种植物708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20余种。正蓝旗水源丰富。在沙地和草原上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是正蓝旗的一大自然景观。全旗境内有大小河流共21条,由两大水系组成。北部属呼日查干诺尔水系,主要由流经浑善达克沙地的高格斯台河,芒克敖里木河等内流河组成;南部属滦河水系,主要由发源于旗南部低山丘陵区的上都河、慧温和等外流河组成。境内河流总长度283.9公里。除此之外,还有水泉16个,湖泊(诺尔)142个,最大的淡水湖是扎格斯台诺尔,最大的咸水湖是浩勒吐音诺尔。在春季和夏季,主要河流和湖泊中栖息着许多珍贵的鸟类。(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0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为“攻坚”期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43.8%,达到6.7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362元和6778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5%和24.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划期间,我旗始终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9.1:61.4:19.5演进为2010年的11.8:68.1:20.1,一产下降了7.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0.6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进一步确立。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五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44亿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积106.35万亩,生态移民搬迁1300人,休牧禁牧草场1356万亩,实现了局部禁牧、全境休牧,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旗植被覆盖度由48%提高到62%,沙化面积减少了104万亩。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断加大,环保项目陆续落实,“十一五”时期重点完成了上都镇污水处理工程、滦河流域正蓝旗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并落实了黑风河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闪电河自动监测项目。“十一五”期间,我旗全面加强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固体废物减排与防治力度,顺利完成污染总量控制任务,全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有所下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工作不断深入推进。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牧业效益显著。2010年全旗实现农牧业增加值4.73亿元,年均增长14.9%。紧紧围绕“牧业富旗”的发展战略,着重发展乳、肉、绒毛、蔬菜、饲草料五个重点产业,绿色生产基地培育和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已具雏形。进一步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畜牧业生产布局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蔬菜、饲草料等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现代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全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工业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全旗大力实施“工业强旗”战略,围绕“煤、电、矿、乳、肉、毛”,逐步形成了以能源电力、矿产品加工、建材、农畜产品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旗工业企业达到43家,比“十五”期末增加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8家。全旗电力装机总容量240万千瓦,硅铁生产能力4万吨,硅锰生产能力1.2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0万吨,鲜奶加工能力13.5万吨,牲畜加工能力100万羊单位,绒毛加工能力4000吨。2010年全旗工业增加值为24.66亿元,是2005年的8.2倍,年均递增5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1.8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8.6%。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为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为27.1%。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兴旗”发展战略,旅游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收入由2005年2000万元增长到2010年1.45亿元,年均增长48.6%,成为全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物流业的主导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6亿元,年均递增20.2%。 正蓝旗交通便利。207国道南北穿过,S304省道东西向通过,旗域北部有集宁-通辽的铁路通过。正蓝旗大区位条件优越,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镇北距锡林浩特238公里,西距呼和浩特400公里,距离河北张家口市仅191公里,是距京津最近的典型草原区。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城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6.7亿元,为“十五”时期的2.16倍,一批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使用。上都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5平方公里,四纵五横道路网已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达到9%,供水普及率达到93%,供热普及率57.6%,雨水排水管道0.7万延长米,污水排水管道4.1万延长米。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服务功能得到完善,城镇化率达到49%,相继荣获“内蒙古魅力城镇”、“内蒙古文化传承名镇”等称号。交通方面,先后建设锡蓝铁路、蓝多铁路、蓝张铁路、105省道、207国道改高速公路、省道308线哈毕日嘎至上都段公路、县道502线上都镇至河北沽源公路以及上都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已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投入7191万元使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精神文明创建稳步推进,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旗有图书馆、文化馆,苏木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旗70%的嘎查村拥有文化活动室。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卫生设施及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建旗医院、改建蒙医院,新建、改造10所苏木镇卫生院,建成13个嘎查村规范化卫生室。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0.8%。劳动和社会保障日臻完善,“五险一金”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推行。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万人,下岗再就业25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改革开放成绩显著,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在抢抓机遇中全方位扩大开放,全力以赴抓引进、抓项目、抓投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累计引进盟外资金161.3亿元,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加了活力。 总体上看,正蓝旗发展速度非常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实惠最多、发展变化为显著,也是为今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了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旗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比较小,社会发展还不充分,总体位次在全自治区仍处于中游水平;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抗御风险能力不强;草原生态仍然比较脆弱,生态防线建设任重道远;工业发展起步晚,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本土企业数量少、实力弱,推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缺乏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这便是文献记载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元上都遗址。元上都北医龙岗,南临滦河,史籍赞其城“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 正蓝旗依托蒙古语标准音、纳赛音朝克图文化名人之乡、正蓝旗奶食、牧星牌蒙古包、察哈尔服饰、阿斯尔宫廷音乐、浑善达克沙地文化等正蓝旗察哈尔民族特色文化和元上都遗址,通过举办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树立元上都文化品牌。如今,通过深入挖掘元上都文化内涵,使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了金莲川赏花节、正蓝旗奶食节、元上都杯贵由赤长跑赛、元上都杯国际摄影大赛、汽车越野赛、搏克、赛马、射箭、蒙古象棋、苏鲁锭祭祀、蒙古民俗展示及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开幕式当日参加游客达6万余人,中外60余家新闻媒体200余名记者到会报道,成为近年来内蒙古和京北草原规模和影响较大的节庆活动。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正蓝旗属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全旗共有贫困人口4301户11534人,占全旗农牧业总人口的19.55%,按照国家标准统计共2424户584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0.7%。按照致贫原因分:因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致贫1711户457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9.71%;因病致贫952户2546人,占总贫困人口的22.07%;因子女分户陪孩子上学致贫722户193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6.77%;因经营能力差智力低下致贫452户121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0.49%。当前阶段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子女分户致贫和陪读孩子上学;生态环境恶劣和自然灾害致贫;因病、残致贫;无经营能力和其他致贫。贫困人口80%分布在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产业发展缓慢、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困难更大,成本更高。(五)发展机遇新一轮扶贫开发时期我旗面临的发展环境、所处的发展阶段均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总体上看,规划时期仍处于战略机遇期,这个根本判断不会改变。但是,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刻认识,有效化解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从面临机遇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区域合作的大环境已逐步形成,这为我们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旗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我旗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协调和社会公正,这为我旗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了有效途径。 从存在挑战看。一是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我旗生态环境脆弱,怎样有选择的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将是一个重大挑战;二是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受到来自国内发达地区市场的冲击,给正蓝旗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挑战;三是由于与周边旗县市资源优势相近、产业结构趋同带来的竞争挑战。在引进投资、项目时尤其是一些优势大投资、大项目时难免不出现与具有相同产业的其他旗县市相互竞争的局面;四是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与发展方向。 从资源优势看。一是我旗位于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区位优势极强。二是境内有207国道、308省道、105省道与集通铁路、锡蓝铁路纵横交错,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建设中的蓝多铁路延伸可连接河北省曹妃甸,蓝张铁路直达京津冀,这为资源流通提供了通江达海的大通道。三是我旗具有典型草原生态,蒙元文化风情,元上都遗址历史遗迹等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四是我旗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煤炭、硅石、石英砂和钛矿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石油、天然气蕴藏量可观,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火电装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有利于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五是我旗环境无污染,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且靠近京津市场,销售成本较低,具有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的有利条件。 总体上看,全旗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自身优势强于不足。我们只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就能实现我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六)重大意义加快正蓝旗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加快民族散杂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利于保障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打好新阶段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推动贫困片区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结合当前我旗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经济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实现扶贫开发“三大目标”为主题,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坚持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纲,充分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三农三牧”问题和扶贫开发“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大扶贫”的理念,从“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有利于抢抓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部地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的战略性历史机遇,有利于推动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出发,把握关系扶贫开发全局的重点邻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特色和发展重点,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各项效益,构建和谐正蓝旗。(二)基本原则1、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辅之以救济式扶助,以人为本,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2、坚持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贫困人口分布状况,按照贫困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集中连片开发。优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重点贫困嘎查村的贫困问题。优先推进重点扶持区发展进程。 3、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划分不同功能区,按照重点扶持区、一般扶持区、限制扶持区的特点,分类扶持。 4、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构建“大扶贫”的格局。 5、坚持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6、注重社会扶贫。坚持政府主导、组织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对口帮扶和机关、企业定点帮扶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更多的投入扶贫济困之中。(三)战略定位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自治区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的要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新路子,创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合力攻坚新格局,创建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正蓝旗。(四)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2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7亿元,年均增长13.5%;“十二五”时期累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新型工业稳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8:64:28。通过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减畜、增绿、转人、增收”战略,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00元,年均增长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14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大人口转移和吸纳力度,期末总人口达到10万人左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科技投入逐年增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积极推进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培训覆盖面逐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有效解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和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参保覆盖率均达到100%。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旗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显著下降。上都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22.8%,牧草平均复被度达到64%,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重点流域污水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三、空间布局扶贫开发功能区划是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及气候等自然条件,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开发强度,合理调整人口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恢复草原生态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三区”规划的要求,正蓝旗上都镇、哈毕日嘎镇、桑根达来镇、赛音呼都嘎苏木、那日图苏木、五一种畜场、黑城子示范区(七区,96个嘎查村)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区(约6751.5平方公里)。 将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广大丘陵沟壑、干旱硬梁区和部分沙区确定为农牧业限制发展区,正蓝旗根据具体情况将宝绍岱苏木的10个嘎查、那日图苏木的6个嘎查部分沙区确定为扶贫开发一般投入区(约1830.5平方公里)。 将位于正蓝旗与西苏旗、阿巴嘎旗边境地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那日图苏木的4个嘎查和赛音胡达嘎苏木的宝日胡吉尔嘎查,确定为限制扶持区(约1500平方公里)。一、重点扶持区(1)正蓝旗上都镇是座落于闪电河(滦河上游)畔,土地面积1659.1平方公里,辖15个嘎查(村),草原面积135669.4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21260.9公顷,总人口6726人,牧业人口4248人,牧业户1193户,人均收入2192.3元。(2)哈毕日嘎镇总面积447.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78个村民小组,可利用草原面积5236公顷,饲料地种植面积1274公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8699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957公顷,农业人口18781人,农业户数4762户。(3)桑根达来镇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中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是正蓝旗中心城镇,距旗政府所在地80公里,是周边牧区苏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服务的中心。该镇是2001年由原来的桑根达来苏木、哈登胡硕苏木和乌苏图查干苏木三个苏木合并而建的,全镇总面积为1633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32012.2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25411公顷,牧业人口7621人,牧业户2145户,少数民族占68%,辖22个嘎查,镇区设有2个居委会。该区是正蓝旗最大的一个牧业气候区,区南半部以干草草原植被草场为主,北半部以沙生植被草场为主。(4)赛音呼都嘎苏木的11个嘎查(村),土地面积1946.3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93096.6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64792.1公顷,牧业人口4609人,牧业户1176户。(5)宝绍岱苏木的5个嘎查,土地面积324平方公里,草原面积30000.43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29501.3公顷,流沙面积689公顷,本区属半干旱温热区,存在着水分不足的现象,风力较大,草场退化较为明显,牧业人口1851人,牧业户658户。(6)那日图苏木的12个嘎查,土地面积1158.4平方公里,草原面积9520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7448公顷,牧业人口4336人,牧业户1484户。(7)五一牧场土地面积640平方公里,辖8个分场1个明区,草原面积47544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47187公顷,饲料地种植面积357公顷,耕地面积2798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39公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2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76公顷,牧业人口1958人,牧业户635户,农业人口1928人,农业户628户。(8)黑城子示范区土地面积267平方公里,五个居委会,草原面积20000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20000公顷,饲料地种植面积400公顷,耕地面积474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33公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86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0公顷,牧业人口1200人,牧业户390户,农业人口1000人,农业户333户。以上8个重点开发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集约经营、集中发展,转变农牧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集约化种养业,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成为支撑全旗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域内有水系可以利用,年降水量250mm以上,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及草地生产力相对较高,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畜产品产量在我旗占有重要份额,有对产业发展带动力较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二、一般扶持区(1)宝绍岱苏木的查干淖尔、和日木图、满都拉图、登吉、恩格尔、夏日淖尔和安本夏日7个嘎查,土地面积989.6平方公里,辖7个嘎查,草原面积48913.73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45763.2公顷,流沙面积1178公顷,本区属半干旱温热区,存在着水分不足的现象,风力较大,草场退化较为明显,牧业人口2639人,牧业户786户。(2)那日图苏木巴音乌兰、胡格吉勒图、巴音宝力格嘎查和土地面积716.9平方公里,辖3个嘎查,草原面积8290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7320公顷,裸地面积23.76公顷, 本区属半干旱温热区,存在着水分不足的现象,大部分为沙生植被草场,还有少量河泛地、湖盆低地草甸草场,牧业人口2640人,牧业户898户。三、限制扶持区位于正蓝旗与西苏旗、阿巴嘎旗边境地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那日图苏木的白音淖尔、赛汉淖尔、巴音杭盖、希热图和赛音胡达嘎苏木的宝尔胡吉尔5个嘎查,确定为限制扶持区(约1500平方公里),草场面积31321公顷,以上2个苏木5个嘎查为限制开发区,牧业人口2592人,牧业户667户。区域虽有水系,但无大水系,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生态脆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旗草原生态安全的区域,只能进行人口转移投入。根据正蓝旗发展基础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定旗域的城镇空间布局为“一核七点、两横两纵”的格局。 “一核七点”。形成以上都镇为核心,其他七个苏木镇为极点的格局。上都镇作为正蓝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能源产业、旅游业、农畜副产品加工为主,带动全旗的社会经济发展。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和宝绍岱苏木、那日图苏木、赛音呼都嘎苏木、五一种畜场、黑城子示范区发展成为正蓝旗重要的畜牧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同时,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和黑城子示范区借助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成为我旗重要的运输、物流及仓储基地。宝绍岱苏木和那日图苏木利用其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两横两纵”。“两横”是以旗域内东西向的105省道和集通铁路串联起来的全旗沿线村镇,作为全旗内部联系的城镇发展轴。“两纵”是指以207国道和锡蓝、蓝张铁路为依托,构成南接张家口、北通锡林浩特的外向型经济联系的城镇发展轴。“两横两纵”体现了区域沿轴线发展的导向,代表我旗经济区域及城镇发展方向,就是要沿轴线聚集城乡发展要素,以发展轴链接枢纽点,促进区域经济要素流通、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城乡均衡化发展,起到链接苏木镇、全域发展的作用。 四、基础设施建设(一)交通遵循“统筹规划、联合建网、干支并举、建养并重”的原则,重点落实旗内以及跨旗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建设工程,建成城乡贯通、干支配套、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体系。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全面落实苏木镇及嘎查村“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项目。重点项目包括:G207线五一种畜场S308线、上都镇黑城子赛北管理区一级公路、哈毕日嘎宝绍岱扎格斯台线、乌日图赛音呼都嘎线、上都镇阿尔善图哈毕日嘎线,对苏木镇道路进行路面升级改造建设,畅通全旗交通出行与运输。 干线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围绕高效的物流集散基地建设,加快提升南北、东西联通功能,打通区域铁路、公路大通道。建设完成上都镇至十五号高速公路、桑根达来镇至宝昌高速二期、省道308线一级公路、锡林浩特至桑根达来镇高速路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集通铁路复线、锡林浩特至蓝旗铁路复线和正蓝旗至张家口铁路的建设。全力推进上都支线机场项目,做好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力争规划期间开工,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专栏1 交通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G207线五一种畜场S308线(建设里程69公里)、上都镇黑城子赛北管理区一级公路36.4公里、哈毕日嘎宝绍岱扎格斯台线(建设里程104公里)、乌日图赛音呼都嘎线(建设里程54公里)、上都镇阿尔善图哈毕日嘎线(建设里程34公里)。 干线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上都镇至十五号高速公路、桑根达来镇至宝昌高速二期、省道308线一级公路、锡林浩特至桑根达来镇高速路建设。锡林浩特至蓝旗铁路复线和正蓝旗至张家口铁路的建设。上都支线机场。(二)水利认真抓好水源涵养、水库及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全面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新增灌溉水源井工程808眼,其中深机井308眼、小机电井500眼。完成闪电河正蓝旗段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保证城镇周边及上游居民和农田安全。抓好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村牧区水利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完成哈毕日嘎镇庆丰村、民乐村和宝绍岱苏木白音宝力格嘎查三处小型水库的设计、审批、建设等工作。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建设深层抗旱应急供水基本井40眼,建设浅层抗旱应急供水基本井560眼,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警系统。专栏2 水利水源井。全旗范围内打深机井308眼、小机电井500眼。深层抗旱应急供水基本井40眼,建设浅层抗旱应急供水基本井560眼。 河流治理工程。闪电河正蓝旗段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库建设。哈毕日嘎镇庆丰村、民乐村和宝绍岱苏木白音宝力格嘎查三处小型水库。(三)能源 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电力产业,打造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力推进上都电厂三期、四期建成投产,重点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国内战略合作伙伴,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开发步伐。同时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能源产业。到2015年全旗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44万千瓦,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4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生物质及热电联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将正蓝旗打造成为京北重要的绿色新能源基地。专栏3 能源 电力。上都电厂三期、四期建设工程。(四)通信和信息化依托“三网融合”,扩大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覆盖范围,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支持运营商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电子政务的带动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应用。 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加快政府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建设步伐,提高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库,构建“数字蓝旗”基本框架,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高标准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信息平台,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企业改造升级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强化功能建设,提高对仓储、物流等行业的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化城镇建设步伐,建立集视频、数据传输管理于一体的城镇安全管理平台,实施“居民生活一卡通”、“数字校园”等工程,不断提高城镇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稳步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逐步建立起旗、乡、村三级农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五)城市基础设施全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上都镇为中心,哈毕日嘎镇和桑根达来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上都镇城区干道全部建成沥青路面,启动建设南片区和工业园区道路。规划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向南、西和东部延展,以金莲川大街作为城镇的道路中轴线,形成“七横五纵、一环五个出口”的道路结构框架。五年内建设和改造道路8条,总长度19公里,治理小街小巷10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总面积20万平方米,改造主街道路灯500盏,新装路灯800盏。 围绕上都镇创建生态城镇的目标,积极发展城镇公共绿地,打造“一环、线网、多园”的园林绿化格局, “一环”即在上都镇外环路建设绿化带;“线网”即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走廊等分布绿化带;“多园”即街头绿地和城镇公园建设。 进一步完善上都镇供水、排水工程,完善管网建设系统。全面实施上都镇生活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和环卫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旧城危房改造步伐。积极发展以清洁能源为燃料的多种形式的供热方式,新建8座换热站,使供热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 切实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在镇、苏木总规编制完成的基础上,规划期内完成80%的村庄规划。重点加大桑根达来镇和哈毕日嘎镇供水、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两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五、产业发展(一)特色农业我旗“三农三牧”工作按照“生态立旗、农牧稳旗”发展战略,以发展生态农牧业为基本方向,把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中心目标,以“减畜、增绿、转人、增收”为主要抓手,深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两转双赢”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到2015年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率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期末达到10914元。 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设施农牧业和避灾型农牧业,继续抓好马铃薯、蔬菜、饲草料等具有较强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种植业发展,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新品种,努力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到2015年全旗新增农区水浇地面积2.38万亩,累计达到5.31万亩;新增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累计达到12.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控制在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2万亩,油料2万亩,蔬菜3万亩,饲草料3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5万吨,蔬菜产量7.2万吨。 畜牧业结构调整。继续提高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快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积极发展大畜,合理控制小畜,不断提高良种及改良畜比重。2015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控制在63万头只以内,其中:大畜28万头,小畜控制在35万只以内,日历年度存栏32万头只,大畜14万头,其中奶牛4.8万头。同时大力发展农区、牧区舍饲畜牧业,使舍饲畜牧业成为优势主导产业。 构建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的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区域,带动肉、乳、绒毛(皮革)、饲草料、蔬菜、马铃薯等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贮藏、保鲜和运销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巩固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实力雄厚和知名度高的业内大企业,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依据畜牧三大产业布局,在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苏木镇重点发展西门塔尔牛为主的优质肉牛业,在交通沿线及三镇周边地区发展奶牛养殖业,在南部丘陵地区的苏木镇(场)重点发展优质肉毛兼用型细毛羊。在哈毕日嘎镇、黑城子示范区、五一种畜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创建具有地理标识的自主品牌。加快建设农村牧区新型流通网络,争取在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5年使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占到农牧民纯收入的52%以上。 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依法流转及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鼓励农牧民自主兴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到规划期末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达到农牧户总数的30%。 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农牧业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草场耕地和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关键,加快草场改良、围栏、棚圈等基础建设,推行基本农田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集约生态种植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稳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争取期末全旗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专栏4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畜牧业结构调整。2015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控制在63万头只以内,其中:大畜28万头,小畜控制在35万只以内,同时大力发展农区、牧区舍饲畜牧业,使舍饲畜牧业成为优势主导产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农区水浇地面积2.38万亩,累计达到5.31万亩;新增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累计达到12.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控制在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2万亩,油料2万亩,蔬菜3万亩,饲草料3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5万吨,蔬菜产量7.2万吨。 (二)旅游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基本方向,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的方针,以服务生产生活、增强城镇功能、提高产业层次为着力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新兴服务业,到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从业人员达到1.79万人,占全旗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7.2%。 把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依托“元上都”、“蒙元文化”品牌,做大做强蒙元文化及生态草原旅游文化产业。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以上都镇为旅游接待中心,以元上都遗址、金莲川草原、那达慕盛会、蒙元文化陈列为依托,树立精品蒙元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将元上都遗址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加快慧温河流域、高格斯台河流域、小扎格斯台淖尔天然景观和纳赛音朝克图故居旅游线路的开发建设;三是注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引进通用航空产业园、低碳游等高端旅游项目,进一步发展民俗文化游,支持和引导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开发我旗民族特色食品(如奶食品、风干肉等)、民族特需品(如蒙古包、蒙古服饰等)、民族手工艺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产品;五是加快主要城镇旅游购物一条街或旅游购物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指导旅游景区、酒店开设旅游购物场所。专栏5 旅游业 依托“元上都”、“蒙元文化”品牌,做大做强蒙元文化及生态草原旅游文化产业。一是以上都镇为旅游接待中心,以元上都遗址、金莲川草原、那达慕盛会、蒙元文化陈列为依托,树立精品蒙元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将元上都遗址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加快慧温河流域、高格斯台河流域、小扎格斯台淖尔天然景观和纳赛音朝克图故居旅游线路的开发建设;三是注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引进通用航空产业园、低碳游等高端旅游项目,进一步发展民俗文化游,支持和引导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开发我旗民族特色食品(如奶食品、风干肉等)、民族特需品(如蒙古包、蒙古服饰等)、民族手工艺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产品;五是加快主要城镇旅游购物一条街或旅游购物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指导旅游景区、酒店开设旅游购物场所。(三)加工制造业充分发挥我旗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园(硅产业园、砂产业园、钛产业园)和三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绿色新能源基地、绿色新型建材基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十二五”期间,培育、引进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年均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19.4%。 矿产开发。利用全旗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产业。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清洁生产型产业的要求,坚持“调整结构、节约能源、集中发展、汰旧更新”的原则,以“矿产开采冶炼精深加工综合回收再生利用”为主线,采用“联合冶炼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特种金属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建材三大子产业进行生态化和科技化发展,重点建设钛白粉、钛合金、工业硅、微晶玻璃、高纯度石英粉、生泰砂基透水建材等项目。同时加大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勘查力度,统筹推进综合开发进程,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装备制造业。借助全旗矿产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技术创新,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加快矿产开采、风电、光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努力实现矿产和能源装备制造专业化、成套化和本地化。重点推进风机塔筒、扇叶制造和整机装配、硅晶片组件、高低压电器、矿山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同时,逐步形成集研发、制造、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农畜产品加工。充分发挥全旗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乳、肉、饲草料、蔬菜、油料杂粮等加工产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乳制品加工要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合作,建设大型加工项目,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肉类加工要在巩固扩大康子郎、双发等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培育具有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肉类加工企业。饲草料加工要围绕畜牧业发展,加快青贮草、青干草、专用饲料、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的发展速度。蔬菜加工要引进国内外大型加工销售企业,加快建设脱水蔬菜、净菜和蔬菜冷藏保鲜等项目,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开发以油料杂粮为原料的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 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上都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土地集约、功能明晰、配套完善”的循环经济理念,走“外引式为主、内育式为辅”的产业发展道路,严格执行上都工业园区东区、西区控规和详规,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把上都工业园东区建设成以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绿色新型建材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西区建设成为以冶金、矿产品开发为主的科技创新园区。 充分挖掘正蓝旗深厚的蒙元文化底蕴,发挥“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地理标识的优势,利用独特的奶食品制作工艺,加快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使正蓝旗民族特色产业园初具规模。(四)现代服务业现代仓储物流业。充分发挥正蓝旗的交通优势,围绕中心城镇、重点苏木镇、工业园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建设大中型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将上都镇建设成为物流核心,桑根达来镇和黑城子示范区建设成为重要物流节点,使正蓝旗成为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到2015年全旗货运量达到1400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47.29亿吨公里,培育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8家,中小型物流企业16家,建设粮食仓储容量5000万斤仓储库1座,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按照中心城镇、城镇辐射区、重点建制镇商贸区三个发展层次,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在主要农畜产品集散地桑根达来镇建设规模化、辐射力较强的农畜产品市场;围绕电力、能源、建材基地建设,在上都工业园区配套建设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在旗经济中心上都镇建设大中型购物中心,大力提升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经营水平,将上都镇打造成为全旗的农贸市场中心和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到2015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4.6%。 餐饮娱乐业。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着力开发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宫廷蒙餐和体现农耕文明遗产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家系列食品,丰富餐饮业的花色品种。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升餐饮业的整体经营水平。新建、改造城镇休闲文化广场、电影院、书城等服务场所,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产业,不断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接待水平。 房地产业。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优化供应结构,建设多层次供给体系。优先发展经济适用型住宅、廉租房、公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着力发展价格适中的舒适型住宅,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建设示范住宅小区。房地产五年计划建设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落实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五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5万平方米,包括廉租住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规模,促进住房消费。 金融。积极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引入中国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我旗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金融行业格局。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发展民间资本、信贷金融,推进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建设,规范运行,控制风险。健全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培育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努力实现信贷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积极发展保险业,创新险种,加强监管。 社区服务业。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推动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创办便民商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社会化养老、健身娱乐、安全保卫等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业示范小区建设,带动社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现代化。 信息中介服务业。围绕建设“数字蓝旗”的目标,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实施农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信息工程。加强骨干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发展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经济信息和物流信息平台为重点的网络增值服务业。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房产、审计、会计、仲裁、法律、评估、科技、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运作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介服务体系。(五)民族文化产业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向农村牧区延伸,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升图书馆基础配套能力建设,农村牧区文化站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完成全旗6个苏木镇、2个国营牧场综合文化站、10个社区综合文化站的新建、改建工作,大力实施电影“2131”工程,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蒙元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正蓝旗蒙古语标准音优势及示范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