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人类文明》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194495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PPT 页数:248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与人类文明》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8页
《化学与人类文明》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8页
《化学与人类文明》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授课教师 王杰Tel 85968981E mail wjink 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无机与材料化学研究所 化学与人类文明 绪论 一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 研究对象 化学是在原子 分子层次上 研究物质的性质 组成 结构 能量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2 课程性质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 是一门中心的 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它涉及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 以及由化学家创造的新物质 它也涉及自然界的变化 还有那些由化学家发明创造的新变化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 无机合成化学 无机固体化学 配位化学 生物无机化学 有机金属化学等 有机化学 天然有机 一般有机 有机合成 金属和非金属有机 物理有机 生物有机 有机分析 物理化学 化学热力学 结构化学 化学动力学以及热 光 电 磁 等离子体 胶体 表面化学等 分析化学 分离和富集 化学分析 定性与定量分析 仪器以及新技术分析 色 波 能 磁共振谱等 高分子化学 天然高分子 高分子合成 高分子物理化学 高聚物应用 高分子物理等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放射性元素化学 放射分析化学 辐射化学 同位素化学 核化学等 生物化学 一般生物 代谢 酶类 微生物 植物 免疫 发酵和生物工程 食物 禽畜营养 肥料等 其他 环境化学 地球化学 海洋化学 大气化学 宇宙化学 星际化学 以及化学工程等 4 学科任务 一方面 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 新材料 另一方面 在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 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二 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 化学来源于实践火是人类改变物质结构的第一种手段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至少在一百四十二万年前 我们祖先用火的历史是极其悠久的 在一百八十万年以前 云南元谋人遗址和山西芮城西候度遗址中 发现有大量的炭屑 烧过的哺乳动物的骨骼 据考古学家的分析研究 认为这都是人类用火遗迹的证明 50万年前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恩格斯说 火第一次是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 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 托马斯 库恩 火的使用不仅仅是人和所有其它动物一目了然的区别 火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如何去使用的能源 这种能源不是通过人体内的食物和空气所能转化的 在更新纪的早期 他们不用火就制造了精美的工具和哺育后代 在更新纪的中期 他们仅会用火在洞口取暖 在更新纪的晚期 火使他们成了高效率的动物 在该纪的最后八千年里 他们发现了火的更多用途 并且烧掉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燃料 火已成了他们迅速掌握大自然 征服大自然 部分的毁坏土地及解决他们现存问题的关键 利用火可以烧制陶器同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一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之一 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渐成熟 为金属的冶炼 冶铜 炼铁 铸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包括冶炼和铸造所需要的高温技术 耐火材料和造型材料等等 大约在公元前4000 2000年间 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 人们也开始从使用石制工具过渡到使用金属劳动工具 即从石器时代跨入了金属时代 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是金和铜 金主要作为饰物使用 纯铜虽然很有用 但是硬度不够 还不能完全代替石器 经过 年的摸索 铜器制造技术发生了一次飞跃 这次飞跃使人类告别了石器时代 大约公元前 年 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苏美尔人发现 在熔化的铜液中加入少量锡或铅 或同时加入少量锡和铅 可以大大改善铜的性能 它比纯铜硬度高 而且色泽更加光亮 做出的工具和武器更加锋利耐用 这种合金叫做青铜 进入金属时代 原始的狩猎经济开始让位给农业和畜牧业 手工业也开始出现 带来的是酿造 鞣革以及漂染等行业 这些由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 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 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当时从事这些劳动的手工业者们就是最早的实用化学家 也是最早的化学工程师 当时的制陶 金属冶炼 酿造等等也就是最早的化学工业 化学的第二个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们 他们并不从事实验 而仅仅从事脑力劳动 他们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并企图追溯其本源及其变化规律 泰勒斯 公元前640 546 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把水蒸发 它就变成空气 而把水 海水 蒸发干之后 剩下的是土 阿那克西米尼 Anaximens 公元前588 525 认为空气是万物之源 赫拉克利特 Heracleitus 公元前540 480 认为火是一切事物的初始元素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生卒 前492 前432年 据说最后他是跳进爱特拿的火山口而死的 为的要证明自己是神 恩培多克勒把前人的学说加以综合 提出了物质的四元素学说 即火 空气 水和土 按照他的意见 这四种元素都是物质的 而且有爱和恨的性质 因此它们或者化合在一起 或者互相排斥或互相消灭 火与水 他认为水 火 土和空气为四个独立的元素 每一个自身是均匀的 是无始无终的 不能彼此变换 但四个可以各异比例相混合以生成各种物质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 322 的元素 性质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四元素不是物质的实体 而只是某些性质的体现者或某些性质之和 与此同时 在古希腊 还产生了物质微粒结构的学说 这一学说的创始人被认为是留基帕和他的学生德模克利特 他们认为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 不可分的微粒 原子组成的 德模克利特论述原子道 宇宙的要素是原子和虚空 其他一切只是想象中存在的东西 原子不受任何能使之发生改变的外力影响 原子的不变性是由于硬度 原子是没有性质的各式各样的小物体 而虚空则是一些空的地方 使原子在其中不断上下运动 或者一某种方式纠结在一起 或者互相碰撞 弹回 在这种结合中互相分开又碰到一起 这样原子就生成其他一些复杂物体 还有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状态 我们的感觉 公元前4世纪 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或更早 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 认为万物是由金 木 水 火 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 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 此说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用 阴阳 这个概念来揭示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势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 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朴素的元素思想 即为物质结构及变化理论的萌芽 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 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 炼丹术已颇为盛行 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 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金术 阿拉伯炼金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 形成欧洲炼金术 后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 英文种化学一字 chemistry 的字根chem 即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炼金术 alchemia 葛洪 283 343 363 东晋道士 道教学者 炼丹家 医学家 字稚川 自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 今属江苏省 人 此外 中国还相继发明了造纸 制瓷和火药 阿拉伯人学会制硫酸 硝酸 王水 碱和氯化铵等 至13世纪 已发现碳 金 铜 银 铁 锡 锑 汞 铅和砷元素 十五世纪 德国的瓦伦泰恩提出金属的 三原素 说 认为金属是由硫 汞 盐三原素所组成 其中硫是指颜色 硬度 亲和力 可燃性 汞指光泽 蒸发性 熔解性 延展性 盐指凝固性 耐火性等 十六世纪 化学从金丹时期逐步进入制药时期 中国以明代 1596年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为标志 西方以瑞士的帕拉塞尔苏斯为代表 毒剂已用作药物 帕拉塞尔苏斯企图把医学和炼金术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医学化学科学或当时称之为医疗化学 帕拉塞尔苏斯给炼金术下的定义是 把天然的原料转变成对人类有益的成品的科学 1661年 化学之父 波义耳发表 怀疑派化学家 批判点金术的 元素 观 提出元素定义 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 开始了化学分析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罗伯特 波义耳 1627 1691年 1627年1月25日 生于爱尔兰的利兹莫尔堡 1691年 波义耳在伦敦去世 享年六十四岁 现在我把元素理解为 那些原始的 简单的 一点也没有掺杂的物体 元素不能由其它物体构成 也不能彼此相互形成 元素是直接构成称为完全混合的物体的组成的物体分解时最后所得的最简单的物体 德国化学家贝歇尔于1669年 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 一部分留下 为坚实要素 一部分放出 为可燃要素 这是燃素说的萌芽 德国普鲁士王的御医 化学家施塔尔总结了燃烧中的各种现象及各家的观点之后 于1703年更系统地阐述 发挥了燃素学说 按照燃素说 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 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 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 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 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 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 燃素 1777年 近代化学之父 法国的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 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 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 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Lavoisier A L 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富裕的律师家庭 他 岁丧母 在姨母照料下生活 岁进入当时巴黎著名的马沙兰学校 以后升入法政大学 176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 并取得律师资格 他的家庭希望他继承父业 然而他对天文 数学 植物 矿物 化学等自然科学却有深厚的兴趣 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求一种使巴黎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议案 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 他的设计被评为优秀方案 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 这项活动给年轻的拉瓦锡以极大的鼓励 使他决心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 由于他不断地获得研究成果 展示了出众的才华 于1768年受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 年后成为 名正式会员之一 又任 年科学院的秘书长 实际上是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的成就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 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 拉瓦锡用天平仔细称量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 他的导师鲁伊勒把失去水蒸气称为 结晶水 从此就多了一个化学名词 结晶水 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锡养成了经常使用天平的习惯 由此 他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并成为他进行实验 思维和计算的基础 1777年9月5日 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 燃烧概论 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 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 化学自此切断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 揭掉神秘和臆测的面纱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 化学由此也进入定量化学 即近代化学 时期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三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典的四元素说和三原素说 建立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元素的概念 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 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 如果相反 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 那么 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 对我们来说 就算是元素了 1789年 化学的元素 出版 对元素进行分类 分为气 酸 金 土四大类 并将 热 和 光 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 1790年左右 提出有机基团论 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 作用象单个元素 它可以单独存在 1799年 法国分析化学家普鲁斯特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比 定组成 定律 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其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 19世纪初 1803 由约翰 道尔顿建立了近代原子论 突出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 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 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 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 分子假说提出后 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 为物质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807年 道尔顿发现倍比定律 即当相同之两元素可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会物时 若其中一元素之重量恒定 则其余一元素在各化合物中之相对重量有简单倍数之比 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 瑞典的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在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测定了大约两千种化合物的化合量 并据此在1814 1826年的12年里连续发表了三张原子量表 所列元素多达49种 其中大部分原子量已接近现代原子量数值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1869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后 不仅初步形成了无机化学的体系 并且与原子分子学说一起形成化学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 许多化学家通过对矿物的分析 发现了许多新元素 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 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 草酸和尿素的合成 原子价概念的产生 苯的六元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 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 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 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 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愈益深入 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19世纪下半叶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之后 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 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 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 电离学说 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物理化学的诞生 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进入20世纪 又陆续形成了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生物化学 环境化学 地球化学 海洋化学 大气化学以及宇宙化学 星际化学等等 中国的近代化学 我国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 由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者 徐寿和傅兰雅 翻译了西方近代化学书籍的工作 编辑了 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 其中许多化学名词沿用至今 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1年 1866年开设化学课 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徐寿 字雪邨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 年 月 日 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社岗 1875年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建了格致书院 张子高 原名张准 字子高 又名张芷皋 年 月 日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县董市镇 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侯德榜 名启荣 号致本 著名科学家 杰出的化学家 化工专家 年 月 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王璡 字季梁 祖籍浙江省黄岩县 年 月 日出生于福建闽侯县 分析化学家 教育家 是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李寿恒 字乔年 年 月 日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 今宜兴 化学工程学家 教育家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 三 化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1 化学是人类赖以解决食品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2 化学对能源的开发利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化学的大力支持4 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有效保障5 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 四 化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教学目的 1 1原子论演化的历程 原子论学说的起源古典的原子论近代的原子论现代的原子论 第一章化学科学的基石 元素 原子和分子 原子论学说的起源 关于原子论 罗马时期最杰出的地理学家 斯特拉波 Strabon 约公元前64 23 认为腓尼基人墨柯 Mochos 是古代的 原子观念 的创始者 但关于他的事 什么也不知道 所以通常一致认为关于原子的思考始自古希腊人 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 Anaxagoras 公元前498 428 曾说过 物体是无限可分的并保持其特性 金子有金子的小 种子 构成 肉有小肉构成 但心并不是由小的心构成 而是由小肉块构成的心的肌肉构成的 这还不是原子 而是趋向原子的一个阶段 辩证法的创始人 埃利亚学派的首领 芝诺 约公元前490年 公元前425年 认为 物质是连续的 因为宇宙充满了物质 所以没有运动 公元前五世纪 春秋末年的 墨子 经下 中 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 端 及物质变化的 五行无常胜 的观点 中国战国时 庄子 一书中记载有公孙龙提出的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的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公孙龙的年代 胡适据 吕氏春秋 所记公孙龙劝燕昭王偃兵 与赵惠文王论偃兵及 战国策 所记公孙龙劝平原君勿受封之事 考定为生于公元前325 前250年间 卒于公元前250年前后 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207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留基帕 Leucippus 公元前500 440 是原子学说的真正的创始者 但他的所有著作都已散失 亚里士多德说留基帕同埃利亚学派有过像下面这样的辩论 埃利亚学派 没有虚空 就没有运动 因为没有虚空 所以就没有运动 留基帕 没有虚空 就没有运动 因为有运动 所以有虚空 亚里士多德说 留基帕认为他的理论和感觉是协调的 因为 他说 严格来说 实在就是绝对的 充实 但 充实 并非一个 不可分的整体 恰恰相反 它们有无限多个 因为太小 所以看不见 这种无限的多在虚空中运动 因为虚空是存在的 它们的联合 造成事物的产生 它们的分离 造成事物的灭亡 古典的原子论 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 德谟克里特继承了原子学说并加以发展 他是一位古代最有名的最敏锐的思想家 不幸 他的著作除了一些残篇以外均已散失 他认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 什么都没有 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 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 也不能被消灭 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 在形式上是多样的 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 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 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 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 伊壁鸠鲁 Epicurus 公元前341 270年 进一步肯定了原子学说并坚定地认为原子有重量 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诸原子通过真空垂直地落下 在不确定时间和不确定的地点发生 偏斜 从而彼此发生碰撞 这种为伊壁鸠鲁的论敌大加嘲笑的 偏斜 有点像现代的测不准理论 伊壁鸠鲁唯一著名的弟子 卢克莱修 TitusLucretiusCarus 约公元前98 公元前55 认为 一切物质皆由原子组成 无不能生有 有也不能变成无 原子具有一定的形状 重量 永远处于运动之中 原子结合的多样性构成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消失不是物质的消灭 而只是构成物质的原子的分离 原子是永恒的 宇宙是无限的 是变化和发展着的 1650年 法国的博学思想家P 伽桑第 1592 1655 向学术界推介古希腊原子论哲学 使得原子论广为传播 也标志着原子学说的复兴 以牛顿为代表的大多数科学家都表示支持这种哲学 近代的原子论 当时 意大利物理学家托利拆利已经用实验证明了真空可以存在 伽桑第认为原子正是在这种真空中运动 他用原子的形状和大小说明物质的各种性质 如热是由微小的圆形原子引起的 冷是带有锋厉棱角的角锥形原子产生的 所以严寒使人产生刺痛感等等 波义耳也有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构成自然界的材料是一些细小密集 用物理方法不可分割粒子 粒子结合成更大的粒子团 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其大小和形状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 牛顿认为 物质是由一些很小的微粒组成 这些微粒通过某种力量彼此吸引 当粒子直接接触时 这种力特别强 粒子间距离小时这种力可以使粒子进行化学反应 粒子间的距离较大时 这种力则失去作用 1789年 柏林大學的化學與礦物學教授英國人威廉 息金斯 Higgins 1763 1825 在 燃素論與反燃素論觀點的比較 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原子論概念 並宣佈他贊同拉瓦錫的新觀點 此外 他依據元素的終極粒子具有一定重量 在化合物中仍然保持不變 因此他推出了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 按照他的設想 一些元素例如氮等能與另一元素的不同數目原子相化合 一直到约翰 道尔顿赋予化学元素的原子以固定的且各不相同的重量以后 原子学说对化学才是富有成效的 1803年9月6日 道尔顿在他笔记中写下了原子论的要点 1 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 非常微小的 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 2 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 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征 3 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 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4 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 他们之间成简单的数值比 道尔顿认为同种物质的原子 其形状 大小 质量都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原子 其形状 大小 质量都是不同的 他写到 我认为不同气体之质点的大小必然各异 因为一体积氮与一体积氧化合 则生成二体积的氧化氮 此二体积中氧化氮的原子总数 不能多于一体积氧或氮所含有的原子数 因此 氧化氮原子必较氧 氮原子为大 在这段话中隐含着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的观点 19世纪末 放射性 电子以及X射线的发现 向道尔顿 原子不可再分 的思想提出了挑战 实际上 近代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建立在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的各种事实的基础上的 1858年 普吕柯尔想到将磁铁靠近 真空 管 看看放电会发生什么情况 普吕柯尔是一位德国数学家 拓扑学家 在他的后期生涯中成为波恩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 他对磁与气体放电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当普吕柯尔将磁铁放近他制造的真空管时 他注意到放电的一些偏转 在1859年 他报道说在玻璃管中靠近阴极的地方看见了亮绿色磷光 可以用磁铁使磷光斑改变位置 然而 因为他的真空度太低而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普吕柯尔首先发现了低压下气体放电所产生的阴极射线 接着 希托夫 1869 克鲁克斯 1876 J J汤姆逊等都对它进行研究 普吕克尔早期的学生希托夫在1869年发现 如果把各种形状的固体放在阴极和发萤光的玻璃壁之间 物体的影子就明显地映在管壁上 他由此推断射线是直线传播的 18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哥尔德斯坦 E Goldstein 观察到 这种射线与阴极所用材料无关 而且还能引起化学反应 他把普吕克尔发现的这种射线命名为 阴极射线 1876年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威廉 克鲁克斯开始了阴极射线的试验研究 克鲁克斯认为 由此可见 阴极射线根本不是光线 而是一种带电的原子 否则 它们怎么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呢 由此 对阴极射线的本质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德国物理学家认为阴极射线像普通的光线一样是以太中的波动 以克鲁克斯为代表的在英国物理学家中流行另一种观点 认为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射的带负电的粒子所组成 1889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 PhilippLenard 受老师赫兹 HeinrichHertz 教授的启发 阴极射线能够穿过置于放电管内的金属筒 做了一个特制的玻璃放电管 管子末端用铝片封口 他发现阴极射线能够穿过铝片继续在管外的空气中行进 实验表明 从铝窗发出的射线和放电管内的射线具有相同的性质 即它们都能激发荧光 都可被磁铁偏转等等 有关阴极射线的谜引起了著名的卡文迪什试验室主任汤姆逊 JosephJohnThomson 1856 1940 的浓厚兴趣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设法测出阴极射线中那些原子的质量 Thomson的阴极射线实验 汤姆逊实验证明了每个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都是一样的 汤姆逊巧妙地将电场和磁场结合起来 首先测出了阴极射线的速度 并进一步测量出了阴极射线中带负电的 原子 所携带的电荷量和它的质量的比值 称为 荷质比 并利用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 CharlesThomsonReesWilson 发明的云室 最终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 电子 的存在 电子的发现动摇了原子不可再分的千古定论 使人们立即产生了原子中必然还有其它粒子的想法 因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都呈中性 既然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 说明原子内部一定还有一部分带正电的粒子 这种认识正是物质世界自身的对立统一法则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人们用这种认识去构思原子世界的图像 产生了几种原子结构模型 1904年 汤姆逊根据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 反复推敲出了一个 葡萄干蛋糕式 的原子模型 他认为 原子里带正电的部分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之中的 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在这个球体之中运动 就像一块蛋糕里夹着一些葡萄干一样 1906年 卢瑟夫为了验证老师汤姆逊的模型而进行了著名的 粒子散射实验 并建立了一个有核原子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就像一个微型的 太阳系 原子核象太阳 电子则象行星 Rutherford的 粒子散射实验 Rutherford的有核原子模型 原子中有一个极小的核 它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带有正电荷 有电子在核外运动 是一个相对永恒的体系 Rutherford有核原子模型的缺陷 电子不断发射能量 自身能量会不断减少 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也将逐渐缩小 电子很快就会落在原子核上 即有核原子模型所表示的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 电子自身能量逐渐减少 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也要逐渐地改变 根据经典电磁理论 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将随着旋转频率的改变而逐渐变化 因而原子发射的光谱应是连续光谱 事实上 原子是稳定存在的而且原子光谱不是连续光谱而是线状光谱 这些矛盾是经典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氢原子光谱实验 氢光谱各谱线与轨道能级的关系 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呈多条特征谱线从红外到紫外 谱线间距离越来越小 即波长愈短 能量亦愈高 矛盾集中到或是经典理论有问题 或是卢瑟福假设的模型错了 正当卢瑟福苦苦思索的时候 玻尔鉴于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和量子假说的成就 敏锐地找到了突破口 认识到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可能和物质的原子结构问题有决定性的关系 他创造性地把能量量子化的条件加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上 1900年 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物理学对黑体辐射现象解释上的困难 创立了物质辐射 或吸收 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 能量量子 的整数倍的假说 即量子假说 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Bohr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说 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符合一定量子化条件的轨道上绕核运动 电子在一个给定的轨道上运动时 不吸收也不放出能量 在不同轨道上有不同能量 组成原子能级 轨道离核愈远 能量愈高 原子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基态 当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 电子可以跃迁 此时原子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 根据玻尔理论 通常情况下 氢原子的电子在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这时它不会放出能量 因此 在通常的条件下氢原子是不会发光的 同时氢原子也不会发生自发毁灭的现象 但是 当氢原子受到放电等能量激发时 核外电子获得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极不稳定 它会迅速地回到能量较低的轨道 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放出光子的频率大小决定于电子跃迁时两个轨道能量之差 即hv E E2 E1E2和E1分别表示高能级和低能级能量 由于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所以放出的光子的频率是不连续的 氢光谱是线状光谱 其原因就在于此 Bohr假设的成功与失败 虽然波尔假说成功的解释了氢光谱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 但其原子模型却失败了 在精密的分光镜下观察氢光谱 发现每一条谱线均分裂为几条波长相差甚微的谱线 在磁场内 各谱线还可以分裂为几条谱线 波尔理论对这种光谱的精细结构无法解释 同时波尔理论也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 分子和固体的光谱 其原因在于这个理论未能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 只是在经典力学连续性概念基础上人为加上一些量子化条件 而没有考虑到电子的运动根本不遵守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定律 现代的原子论 波粒二象性波函数与原子轨道Pauling原子轨道的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 二十世纪初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 1921年 爱因斯坦因为 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4年 德布罗意在题为 量子理论研究 的博士论文中 系统地阐述了他在相波理论 提出了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并于同年11月27日在佩兰的主持下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m 电子的质量h 普朗克常数p 电子的动量v 电子的速度这种波称为物质波 亦称为德布罗意波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 电子不仅是具有一定质量 高速度的带电粒子 而且还能呈现波动的特性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因而描述微粒的运动要用量子力学 揭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公式 两式中 左边的E和P是表征粒子性的物理量 右边的v和 是表征波动性的物理量 这两种性质通过普朗克常数h定量的联系起来 解释了二象性的本质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在经典力学中 我们能准确的同时测定一个宏观物体的位置和动量 电子质量极小速度极高 粒子在某一方向上位置的不准确量和在此方向上动量的不准确量的乘积一定大于或等于 波函数 E 体系的总能量V 体系的势能m 粒子的质量h 普朗克常数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 一定的波函数表示电子的一种运动状态 借用经典力学中轨道的概念 把波函数叫做原子轨道 鲍林原子轨道的能级图 根据光谱实验的结果 提出了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 图中的能级顺序是指价电子层中填入电子时各能级能量的相对高低 鲍林原子轨道的能级图 鲍林 1901 1995 KLMNOPQ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 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 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轨道 电子离核越近 能量越低 一个原子轨道中容纳电子数目是有限的 Pauli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原子中 没有四个量子数 n l m ms 完全对应相同的电子 或者说 在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洪特 Hund 规则 电子分布到能量相同的等价轨道时 总是尽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向 单独占据能量相同的轨道 或者说在等价轨道中 自旋相同的单电子越多 体系就越稳定 上述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 实际上 有关原子结构的研究和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13年 居里夫人在布鲁塞尔国际科学会议上提出 原子核应由带正电的粒子和电子所构成 这个设想能够解释放射性物质既能放出 粒子又能放出 射线的事实 1914年 卢瑟福对质子的发现促使当时的物理学家接受原子核结构的 质子 电子 模型 1924年奥地利的物理学家W 泡利提出的 核自旋 的概念使 质子 电子 模型受到严重的挑战 人们转而注意1920年卢瑟福提出的设想 卢瑟福在第二次贝克讲座中提出可能存在质量和质子相仿的中性粒子 1928年 德国的物理学家W 玻特和他的学生H 贝尔用钋 粒子轰击铍靶发现了一种具有很强穿透能力的辐射 甚至几厘米厚的铅板都能穿透 并认为这种辐射是 射线 约里奥 居里和他的妻子伊伦 居里对玻特的实验很感兴趣 用他们的超强钋样品研究了玻特的穿透辐射 于1932年1月28日报告了一项意想不到的重大的观察结果 这种辐射能使石蜡层放出质子 居里夫妇的研究结果引起了卢瑟福实验室的密切关注 卢瑟福的年轻学生 英国的物理学家J 查德威克 Jameschaelwick1891 1974 把约里奥 居里夫妇1月18日的报告内容告诉了卢瑟福 海森伯在得知查德威克的发现后 立即提出 质子 中子 模型代替了 质子 电子 的模型 这样 人类才正确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一个欧洲研究小组首次成功使用阿秒激光脉冲观测分子里的电子运动 相关研究发表在2010年6月10日出版的 自然 Nature 杂志上 有关电子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理解化学反应 科学家必须知道分子中电子的行为 但由于电子运动速度太快 一直以来 观测电子始终遭遇技术瓶颈 现在 德国慕尼黑加尔欣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下属的一个由多国成员组成研究小组在阿秒激光脉冲的帮助下攻克了这一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科学家借助飞秒激光帮助研究分子和原子 1飞秒 10 15秒 然而 飞秒激光可以追踪到原子和分子的运动 却跟不上电子的运动 而1阿秒是10 18秒 在1阿秒内光只走不到百万分之一毫米 也只有阿秒级激光才能 赶上 分子内的电子 为产生这样短的激光脉冲 物理学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直到2001年 研究人员才首次成功研发出脉冲长度为250阿秒的激光脉冲 现在 科学家终于成功用阿秒激光拍摄出了分子内 电子运动 的系列照片 1961年 盖尔曼根据他提出的理论预言有两个新粒子存在 3年后这两个粒子被实验发现了 这使盖尔曼声誉大振 接着 为了对日益增多的 基本 粒子进行分类 并进一步深入了解基本粒子的性质 盖尔曼破天荒地假定存在一些带有分数电荷的粒子 他称它们为 夸克 quark 并认为夸克共有6种 据统计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300多种基本粒子 科学家们把它们分成了四个大家族 1 夸克家族 它一共包括6种不同类型的夸克 它们是组成原子核或亚核粒子的最小微粒 2 轻子家族 它一共包括6种不同类型的轻子 我们熟悉的电子就是轻子家族的一员 3 传递力的粒子家族 其中有传递强力或核力的胶子 传递电磁力的光子和传递弱力的中间玻色子和Z 粒子 4 反粒子家族 它是指对于夸克和轻子中每一种粒子都有相对应的反粒子 反粒子的特点是与原粒子的质量相同 但所带的电荷相反 这些基本粒子 是不是物质世界 最基本 的微粒呢 科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们还在继续探索 不久的将来 人类的研究将进入更小的微观世界 1 2元素的起源与合成 自从1803年10月21日 在曼彻斯特的 文学和哲学学会 上 道尔顿第一次阐述了他关于原子与元素的关系 元素 单质 的最终粒子称为简单原子 它们极其微小 是看不见的 是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 它们在一切化学反应中保持其本性不变 元素与原子的理论从此便统一在一起 元素的起源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 因此 它的起源与物质以及宇宙的起源是密不可分的 年 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 Lemaitre Georges 1894 7 17 1966 6 20 提出 由于宇宙一直在膨胀 所以它在过去某一时刻体积会非常小而密度非常大 这东西被勒梅特称为宇宙蛋 最初宇宙的物质就集中在这个超原子的 宇宙蛋 里 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 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勒梅特 Lemaitre Georges 1894 7 17 1966 6 20 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 他提出现代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开始于一个小的原始 超原子 的灾变性爆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作为土木工程师在比利时军队中担任炮兵军官 战后进入神学院并于1923年接受神职 担任司铎 1923 1924年间在剑桥大学太阳物理实验室学习 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在那里他了解了美国天文学家E P 哈勃的发现和H 沙普利有关宇宙膨胀的研究 在1927年任卢万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时 他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 用这一理论 星系的退行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框架内得到解释 1932年勒梅特又进一步提出原始原子爆炸起源的理论 他认为放射性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 化学元素要么是放射性元素 要么是放射性变化的产物 铀的平均寿命是40亿年 而铀本身很可能就是某个原始原子蜕变的产物 当然这个原始原子早已蜕变光了 所以他说 天体演化的最简单的出发点不再是或多或少均匀的星云了 而应该是一个单独的原子 1946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根据恒星热核反应理论 发展了勒梅特的宇宙膨胀理论 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他认为 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 在最初几分钟内温度达到100亿度 物质仅由质子 中子和电子组成 密度极高 它们就是 物元 随着宇宙不断膨胀 原始物质的温度与密度都不断下降 在100亿度以下 中子失去了自由存在的条件 质子与中子开始聚合为氚 氘 氦以及更重一些的元素 在最初半小时内 各种化学元素形成 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 气态物质逐渐形成星云 以后又凝聚成亿万颗恒星 行星 元素乃至生命 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51年 美国科学家尤里首先发表了元素在宇宙间的分布数据 1956年进一步修订后 尤里又作了一张元素在宇宙间的分布曲线图 概括地说 宇宙间的元素以氢为最多 其次是氦 再次为碳 氮 氧 并且随原子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但到了铁时有一个突然增多 而比铁更重的元素则又是逐渐减少 哈罗德 克莱顿 尤里 美国宇宙化学家 物理学家 1893年4月29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沃克顿 二十年代即开始研究氢的同位素氘 并因此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战期间 因其对铀同位素分离的研究而成为美国发展原子弹的关键人物 1952年发表 行星的起源和发展 一书 首先提出了元素的起源及其在太阳和其它行星中丰度的理论 对地球和其它行星起源的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 由Burbidge夫妇 Fowler和Hoyle共同提出元素起源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简称B2FH学说 他们认为 原始宇宙是完全由中子组成的非常炽热 非常稠密的大火球 后来 宇宙开始膨胀并变冷 这时中子蜕变为质子和电子 这种由中子 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原始物质名叫 太素 Yelm 当原始宇宙温度下降到109 1010k时 原始物质开始结合成氘和氦 当然绝大部分还是氢 这是原始的星际物质 根据B2FH理论 星际物质收缩形成原始恒星时 其内部温度升到7 106K以上时 氢的核聚变开始 核反应的辐射膨胀与恒星的引力收缩相抵制 恒星发光并进入相对稳定状态 这时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有质子 质子循环和碳 氮循环两种 这是恒星氢燃烧阶段 一般可稳定进行100万 100亿年 我们的太阳已进行了约46亿年 估计还将继续50亿年 这一阶段在恒星核心生成氦 同时还有一些碳 氮 氧等元素的形成 B2FH理论认为随着恒星的形成 演化和衰亡的过程 在恒星的核心分阶段地生成了由轻到重的各种元素 宇宙学家认为 当一个星球主要由氢 氧类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元素构成时 星球的原子核反应剧烈 这个星球就处在天体演变的初期 恒星阶段 当一个星球中硅 铁类化学性质稳定的元素所占比例变得较大时 原子核反应逐渐变弱 便处在天体演变的后期 行星阶段 行星正是由恒星演变形成的 目前 已知的在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元素只有91种 其它必须在实验室通过人工制备 地球上某些元素如碳 铁 铜 金 锡 锑 汞和铅已知并使用了数千年 其发现的日期难以确定 1250年 德国炼丹家阿尔伯特 麦格那斯 AlbertusMagnus 发现砷 As 1669年 德国炼金家汉尼格 布兰德 HennigBrand 在尿中发现磷 P 1739年 瑞典人乔治 布兰特 GeorgBrandt 发现钴 Co 至1937 亦说1939 年 由法国化学家马格丽特珀雷 MargueritePerey 在天然条件下发现迄今为止的最后一种元素钫 Fr 累计发现元素89种 元素的合成 1903年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化学家索迪合作 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元素蜕变理论 放射性的产生是由于原子本身分裂而变成另外一种元素引起的 从而彻底推翻了道尔顿原子学说中关于元素和原子不可分割和不可转化的概念 1919年 卢瑟福用 粒子 氦核 轰击氮靶时 从反应中可以看到 氮核被 粒子轰击后 能够生成氧的同位素氧17和质子 成功地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核反应 核蜕变 1937年 美国人西格雷和意大利人卡罗 皮瑞尔 CarloPerrier 在意大利 分析由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回旋加速器中用氘核轰击钼元素得到的样品时 获取新元素 锝 Tc 1938 1940年 人工合成了锝 钷 砹3种元素 使人类发现的元素达92种 正好填满门捷列夫周期系 1940年 人工合成地球上自然界中当时尚未找到的最初2种新元素 铀后元素 镎和钚 1945 1955年 又合成了7个铀后元素镅 锔 锫 锎 锿 镄和钔 1955年以后 则合成了锘和铹 并初步预见到104 107号元素可能具有的某些特征 从1739年至今的264年间 人类平均每10年发现的元素还不足4种 而自1937年以来 人类在天然条件下再也没有发现过新的元素 只是通过人工的方法 合成了约20多种在自然条件下转瞬即逝的 人造元素 1 3化学元素的指南针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1869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工作和他本人大量科学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的规律 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从而为化学科学的近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米特里 伊万诺维奇 门捷列夫生于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 除完成周期律这个勋业外 还研究过气体定律 气象学 石油工业 农业化学 无烟火药 度量衡等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 是化学元素性质的总结 它把一百多种元素依照原子序数按周期和族类排列出来 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化学物质及其错综复杂的化学现象的研究找到了头绪 它不仅反映了化学元素的自然分类 同时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的变迁 1829年 德国的化学家德贝莱纳 J W Dobereiner 1780 1849 首先敏锐地察觉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这种内在关系的端倪 某三种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 如氯 溴 碘 不仅在颜色 化学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规律变化 而且其原子量之间也有一定理的关系 即 中间元素的原子量为另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 这种情况 他一共找到了五组 他将其称之为 三元素族 即 1 锂 钠 钾2 钙 锶 钡3 氯 溴 碘4 硫 硒 碲5 锰 铬 铁 1865年 英国人纽兰兹 J A RNewlands 1837 1898 发表的关于元素性质的 八音律 1868年 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在 近代化学理论 第一版 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表中列出了28种元素 它们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 周期性地分成6个族 1871年 门捷列夫发表了第二张周期表 门捷列夫了解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清楚多种原子量的测定方法 而他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 并详细预言尚未发现元素的种种性质 则是他在揭示元素周期律的道路上迈出的最出色 最具胆略的一步 1875年 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 他将新元素命名为镓 以表达他对他的祖国法兰西的热爱 并把测得的关于镓的主要性质公布了 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 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 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 7 而是5 9 6 0 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 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 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镓的比重的呢 1876年9月 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实验 将金属镓提纯 重新测定 结果镓的比重确实为5 94 现代值为5 91 这结果使他大为惊奇 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 感慨地说 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事实证明了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 门捷列夫的预言与实际发现对比 元素周期表的形式 短式周期表 长式周期表 塔式周期表 三维式周期表 圆柱式周期表 建筑群式周期表 螺旋式周期表 放射式周期表 环式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集锦 旧中国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为新元素的发现和化学的研究提供了向导 但元素周期表中却存在着一种矛盾 如碲的原子量比碘的大 而根据它们的性质 却要将碲排列在碘的前面 Te 128 I 127 又如氩 Ar 40 必须排在钾 K 39 的前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子量大反而排在原子量小的元素前边的 倒置 现象呢 门捷列夫思考过这问题 他怀疑有关各元素的原子量测定上有错误 后来确实也改正几种元素的原子量 但是上述矛盾没有全部解决 现代元素周期表 莫斯莱的工作 英国物理 化学家莫斯莱 HenryMoseley1887 1915 13岁考入伊顿中学 毕业后考入牛津大学三一学院 1910年应卢瑟福之约 到曼彻斯特大学卢瑟福实验室工作 1913年 莫斯莱到牛津大学工作 1913年12月 莫斯莱在牛津大学工作 开始研究各种元素所产生的特征X射线的波长 不同元素产生的特征X射线不同元素性质是其原子序数的周期函数决定元素性质的是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 根据莫斯莱的工作 化学家们对化学元素周期律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引申出以下几点给论 元素性质是其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的周期函数 原子核外必然有与原子序数数目相等的电子在运动 同一元素的各原子 同位素 它对应的原子量可能不等 但核电荷数一定相等 现代元素周期律就可以表述为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如果从原子量来看 则现在的元素周期表中仍存在有Ar 氩 K Co Ni Te 碲 I Th 钍 Pa 镤 四对元素的 倒置 这些实验事实 反映了作为元素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元素的原子量 而是原子序数 也就是原子的核电荷 或者说是原子核外的电子数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经常用的原子半径有3种 范德华半径 当两个原子之间没有形成化学键而只靠分子间作用力互相接近时 例如稀有气体在低温下形成单原子分子的分子晶体时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就叫做范德华半径 金属半径 把金属晶体看成是由球状的金属原子堆积而成的 假定相邻的两个原子彼此互相接触 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就是该原子的金属半径 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 它们核间距的一半叫做原子的共价半径 一般情况下 共价半径 金属半径 范德华半径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 同周期 从左到右 逐渐减小 同主族 从上到下 逐渐增大 稀有气体例外 原子的电离能 势 使某元素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正一价的气态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 叫做这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I1 A g e A g H I1 元素第一电离势周期变化 同一主族元素 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 副族变化幅度小 且不规则 电子亲合能 某元素的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叫做该元素的电子亲合能 E1 A g eA g H E1 一般情况下 电子亲合能随着原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大 因此 自左至右有增加的趋势 自上而下有减小的趋势 元素的电负性 1932年Pauling定义元素的电负性是 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他指定氟的电负性为4 0 并根据热化学数据比较各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得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数据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在同一周期中 从左到右电负性递增 元素的非金属性也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中 从上到下电负性递减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1 4物质分子的构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离子键和离子型化合物 正 负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由离子键结合而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型化合物 即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的性质 离子型晶体不导电 导热性能也较差 熔沸点相对较高 有一定硬度易溶于极性溶剂具有低挥发性 离子晶体的类型 CsCl 氯化铯 型体心立方晶格 立方ZnS型 闪锌矿 六方ZnS型 纤锌矿 CaF2型 萤石 金红石型 TiO2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结合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如H ClH HCl Cl Cl2分子的Lewis结构式 极性共价键 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 分子中电荷分布不均匀 可以找到相当于正负电荷重心的两个分开的点 这叫做分子的两个极 这种分子叫做极性分子 非极性共价键 在分子中电荷分布均匀 正负电荷重心重合 这种分子就叫做非极性分子 立体化学 非立体异构 立体异构 因基本碳胳不同而引起的碳胳异构 2 因官能团不同而引起的官能团异构 因官能团或取代基在碳胳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官能团位置异构 4 动态的互变异构 5 构型异构 顺反异构 对映异构 6 构象异构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高密度 高硬度 高熔沸点 易导电和导热性 有金属光泽 可塑性好 延展性好 混合型晶体 晶体内晶格结点间包含两种以上键型的为混合型晶体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分子间还存在着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静电力 范德华力是决定物质熔沸点 溶解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氢键 分子间氢键 一个分子的X 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原子相结合而成 分子内氢键 一个分子的X H键与该分子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 一个与电负性 在分子中原子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 高的原子X共价结合的氢原子 X H 带有部分正电荷 就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高的原子 如Y 结合 形成一个聚集体 X H Y 这种化学结合即氢键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了分子间的氢键 1936年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auling在其出版的 化学键的本质 一书中 首次正式提出了氢键概念 但到目前 关于氢键的本质还无定论 此前 对氢键特性的研究主要借助于X射线衍射 红外和拉曼光谱 中子衍射等技术进行间接分析 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地看到过氢键 2013年11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裘晓辉团队在 科学 杂志上发表文章 他们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 实现了对分子间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 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了分子间的氢键 他们观测一个吸附在铜晶体表面的8 羟基喹啉分子 拍下了高分辨率图像 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内部结构 我国科学家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江颖课题组和王恩哥课题组共同在水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拍摄到了水分子的内部结构 使得在实验中直接解析水的氢键网络构型成为可能 这一科研成果已于2014年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 自然 材料学 上在线发表 第二章生命与化学 地球生命的形式 卑微 的居民 微生物 在大自然中 生活着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