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7024359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学习目标 1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特征 2 掌握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3 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把握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4 结合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 把握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5 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把握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1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 遗传 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决定论 遗传前提论 屈赖恩 Tryon R C 的白鼠走迷津实验 第七代差异显著 高尔顿 Galton F 采用家谱调查法研究 977名名人和普通人发现其家族成名人物 名人组332人 普通组只有1人双生子研究设计 2 二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决定论 环境外因论 华生的名言 1 早期经验的作用 孤儿院小孩与正常家庭比爱闹事 更依赖 更散漫多动 2 家庭的影响 东东与亮亮的母亲教育 收养研究3 学校教育的作用 同一批学生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 3 三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的 首先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 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 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 其次 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 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此外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 在发展的低级阶段 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 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4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观点 量变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观点 质变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观 5 二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心理发展的多样性模式 心理的发展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心理发展的变化性和适应性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6 四 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五 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思维阶段不可逆 六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在 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 起始时间 达到成熟水平方面不同 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7 三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 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 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 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 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之 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 劳伦兹 K Z Lorenz 发现的 印刻现象 3 证实关键期存在的四个研究领域 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 鸟类的印刻 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 4 记住几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5 分析狼孩卡马拉的案例 8 第二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 关于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提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知识来源于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9 二 心理发展的因素与结构1 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因素有四个 1 成熟 主要指机体的成长 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 自然经验 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可分为物理经验及数理逻辑经验两类 3 社会经验 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主要有语言 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 平衡 是发展的基本因素 是协调成熟 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因素 10 2 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 同化 顺应和平衡 在四个概念中 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 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 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皮亚杰认为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 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 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 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11 三 认知发展的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 0 2岁 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心理表征的能力 延迟模仿的能力 2 前运算阶段 2 7岁 自我中心泛灵论 思维集中和不可逆 守恒实验 三山实验 3 具体运算阶段 7 11岁 序列化 类包含的能力 4 形式运算阶段 11 15岁 以更加抽象 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 12 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局限贡献视角创新 关于儿童本性 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的内容 时间和方式进行研究 对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认识的变化 视儿童为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学习者 促进了发现学习和环境直接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 带动了其他学者对皮亚杰所确定的儿童认知内容领域的研究局限 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在遇到困难任务时其认知能力表现与年长的儿童相比接近程度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认为儿童对环境的自主探索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受到后继研究的质疑 教育意义 为儿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为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13 二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列夫 维果斯基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维列鲁学派 的创始人 前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与皮亚杰一样 维果斯基也强调儿童积极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 但他认为心理功能具有社会背景 特别是他人和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一 语言与思维 思维与语言分离 过渡 私人语言 内化 二 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 认知源于社会接触 通过与更成熟社会成员的工作员活动 并以其文化中有意义的方式思维 三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 1 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 2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 学习的最佳期限 四 智力形成的 内化 学说 15 三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一 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 教学策略要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三 教学要提供学生互动的课堂情境 四 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16 第三节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 一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一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 个性是受生物 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其发展经历几个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 就形成积极的品质 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地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要解决八对矛盾 具体如下 17 1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出生 1岁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 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 发展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 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 1 3岁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 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怀疑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 主动感对内疚感 3 6岁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 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 勤奋感对自卑感 6 12岁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 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 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12 18岁 第五阶段为青春期 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 亲密感对孤独感 18 25岁 第六阶段是成人早期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 繁殖感对停滞感 25 50岁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 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 完善感对绝望感 50岁 死亡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 成年后期 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 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18 二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贡献 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 心理和社会的统一 把人的一生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 强调自我发展中的成熟的作用 并且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对理解儿童人格发展很有价值 从毕生发展角度解释人格发展的模型对人格发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到的批评 缺乏实证数据 思辨和经验性较强 科学和实证的较弱 过分强调本能 相对忽视人的意识 理智等在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自我是按先天成熟顺序安排来发展 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 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 这实质还是一种生物学化的先天预成论的观点 认为是基于个人心理社会发展的 个人心理发展反映社会发展 但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以及社会发展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 艾的研究基于男性 而对于女性则可能不同 19 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 道德发展观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的 因此可以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找到他们道德发展进程的根据 社会规则的理解 对平等互惠的关心 皮亚杰及其同事主要从三方面研究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 1 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2 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3 儿童的公正观念 在研究方法上 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约翰碰倒杯子 享利碰倒杯子 并从三个方面考察 谁更坏 为什么 该怎么罚 20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前道德阶段 2 5岁 学前儿童很少关注规则 也意识不到规则的存在 这一时期儿童 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2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5 10岁 这时儿童有了遵守规则的意识 这个阶段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如上帝 警察或父母制定的 并把这些规则看作是神圣的 绝对的 不可改变的 2 倾向于根据客观后果而不是行为意图判断行为的好坏 3 看待行为时非好即坏 而且认为别人也这样认为 4 主张抵罪式惩罚 即通过强制的方法使犯错者改正错误 并用痛苦的惩罚使他明白自己是有错的 5 相信内在公正的存在 认为只要违反了社会规则 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而不管是否有人发现 6 单方面尊重权威 有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21 3 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10岁以上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特点有 1 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 是可以通过协商而改变的 而且在一些情况下 规则也是可以违反的 2 主要依据行为者的意图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后果来判断行为 3 主张回报式的惩罚 即只要使犯错者感受到其不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就足够了 而不需要通过痛苦的惩罚 4 判断不再绝对化 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能较客观 现实地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5 不再相信内在公正 他们从经验中认识到 如果违规行为没有被发现 那么违规者就不会受到惩罚 皮亚杰认为 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22 二 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贡献理论正确 并具有文化普遍性局限 低估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过分强调理性而忽视了道德形成过程中情感 意志信念等的作用 研究方法对研究者要求过高 难以被一般人掌握 得出结论可靠性受到影响 23 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 理论观点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也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并提出了自己的 道德发展阶段 理论 该理论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 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 在研究方法上 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 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如海因滋偷药 24 二 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 9岁以下 对处于该水平的个体来说 规则是存在于自身以外的东西而不是内化的 儿童遵守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赢得奖励 阶段1 惩罚和服从定向 阶段2 相对功利主义定向 2 习俗水平 9 20岁 处于该水平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 儿童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是为了赢得他人支持或维持社会秩序 阶段3 好孩子 定向 阶段4 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 3 后习俗水平 20岁以上 达到该水平的人主要依据广泛的公正原则或内心的一套标准来判断是非 这种公正原则可能会与制定的法律或权威发生冲突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道德本质 25 二 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贡献 受到的批评 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道德发展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完全分离 有先后固定顺序 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低估年幼儿童的判断力存在性别和文化偏见 26 四 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首先 埃里克森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重视教育对发展的作用 认为适当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 反之将阻碍个体的发展 因此 重视儿童时代的教育环境对以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 掌握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就可避免出现心理危机 使发展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 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发展 具体如下 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前儿童 教师应允许儿童在学校的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 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 教师在举行班级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建议 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勤奋感对自卑感 小学生 教师应注意和表扬学生的成功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 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进步的过程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中学生 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如扮演著名的科学家 数学家或者作家 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人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以使学生获得对同一性的正确认识 27 二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首先 学校道德教育应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它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 应当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际水平 否则 儿童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 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 其次 学校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应首先注重人的主体性 从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出发 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 再次 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问 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 以促进其道德思维 最后 教师应该知道对任何一种道德发展理论均不能全盘接受 教师应注意性别和文化对学生对道德推理的影响 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8 本章小结 学习评价 关键概念 知识点 思考题 学海导航 1 彼得 史密斯等著 寇彧等译 理解孩子的成长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 皮亚杰著 王宪钿等译 发生认识论原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3 莫雷主编 教育心理学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 林崇德主编 发展心理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5 劳拉 E 贝克著 桑标等译 婴儿 儿童和青少年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 桑标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美 斯滕伯格 Sternberg R J 美 威廉姆斯 Williams W M 著 张厚粲译 教育心理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8 唐卫海 刘希平 教育心理学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9 美 伍尔福克 Woolfolk A 著 何先友等译 教育心理学 第十版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10 美 谢弗 Shaffer D R 著 邹泓等译 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11 约翰 桑切克著 周冠英 王学成译 教育心理学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 12 约翰 W 桑特洛克著 桑标等译 儿童发展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3 陈会昌著 道德发展心理学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