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1365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原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原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 (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 )A.正确肯定了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 B.根本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C.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属于历史决定论的观点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A.英雄史观 B.唯心史观 C.唯物史观D.宿命论4.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7.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8.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 )A.信息社会改变了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从而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B.由虚拟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C.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信息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9.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段话表明(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的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经济关系的总和D.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1.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说法,属于意识形态形式的是( )A.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B.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D.国家政权机构、地方组织机构12.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B.民族交往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13.“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这表明(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B.生产工具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C.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由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决定D.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14.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B.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都要归功于改革17.20世纪初以来,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技术的进步对民主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新的一页,网络成为领导干部汲取民意的新渠道、服务群众的新平台。马克思曾经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表明(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18.“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它必须满足于对自己的表面了解,因而也就是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这种观点( )A. 意识到了群众的盲目性与不可控性B.是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是科学历史观D.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19.德国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这种观点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少数人从事精神活动B.出于阶级偏见,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C.他们停留于历史的表面,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D.剥削阶级独断专行,可以为所欲为的主宰历史20.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2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两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22.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23.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2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25.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27.生产关系是一种( )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 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 D.经济区域关系 28.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句是不正确的?( )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不具有阶级性 C.在阶级社会中,善与恶标准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9.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30.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是( )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 3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 D.军队 32.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3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3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资本的组织形式 3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3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7.“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8.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3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D.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40.“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4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 42.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43.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4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C.先进文化的不同 D.文明水平的不同 4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4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顺序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7.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于( )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8.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科学技术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9.“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 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5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科技革命对人类的灾难负责 D.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5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5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 ) A.唯物史观 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 D.不可知论的观点 53.“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心主义的 B.历史唯物主义的 C.历史人本主义的 D.历史自然主义的 54.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5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56.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57.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58.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59.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60.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6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63.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64.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65.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6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67.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68.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69.“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7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7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72.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先进文化73.生产力是指( )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74.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7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7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77.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78.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79.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A.需要的生产能力 B.重大的生产能力C.新型的生产能力 D.实际的生产能力80.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81.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82.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83.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84.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分配和交换85.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8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87.“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8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89.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9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9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9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B.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C.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D.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93.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94.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生产要素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C.物质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95.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政治体制96.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97.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 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98.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 )A.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B.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C.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99.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 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100.国家的实质是(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阶级统治的工具101.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102.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C.前者征收赋税,后者不征收赋税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10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10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105.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106.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10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A.是能动而积极的 B.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C.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D.是无法判别的10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A.国家制度的性质 B.社会制度的性质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经济体制的性质10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 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 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110.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11.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A.一直性 B.一致性 C.唯一性 D.统一性112.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A.不可认识性 B.杂乱性 C.无规律性 D.多样性113.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A.相互排斥的 B.相互矛盾的 C.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114.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A.合目的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C.合规律性的过程 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115.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C.领导人的决定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116.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1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18.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119.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120.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12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22.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A.现实的生产力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 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123.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24.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及其活动 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 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125.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A.生活 B.生存 C.发展 D.劳动126.人的现实本质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1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12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二、多项选择题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2.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3.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作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句话表明(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4.“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5.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下列关于资本的说法正确的是A.资本的直接表现形态是物B.资本的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C.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D.存在资本,这个社会的性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是( )A.他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B.他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7.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C.社会形态总是超社会、超历史的D.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有人提出:“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有保证了的、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了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了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了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9.“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历史发展充满偶然性,无法控制B.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C.发现规律就定能支配规律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具有选择性10.爱因斯坦说“人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目标;关心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这一思想揭示了( )A.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的重要性B.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就能解决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C.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D.因为科学的价值由人来决定,因此解决一系列“全球问题”不能依赖科学11.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12.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C.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 D.科学技术具有多方位的社会功能13.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各自从不同的维度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内涵是( )A.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孤立的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14.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句话揭示了历史( )A.是由千百万人共同创造的 B.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依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C.历史人物起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D.离开了每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15.江泽民同志在谈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时精辟地总结,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这一思想( )A.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B.坚持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主张的根本观点C.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主张正确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16.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在其历史的观念著作中指出:“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发现了那种思想也就是理解了那种思想”,因此,“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 )A.肯定了思想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B.否定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C.否定了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D.否定了社会历史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7.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表明( )A.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B.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特殊性C.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一般规律性D.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严格顺序性,不可跨越18.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因为( )A.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B.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C.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D.革命能够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近年来,我国干旱、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部分地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挥下,全力支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0.“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表明( )A.社会历史发展是偶然性的结果B.社会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C.每个人都会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印记D.社会历史的发展无规律可循21.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政局十分不稳定。路易波拿巴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征和救星,伪装同情劳动人民,凭借他的许诺和拿破仑一世的威望,他在1842年的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总统。他朝思暮想恢复帝业,多次组织活动,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路易波拿巴的评价是“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角色”,这种说法表明( )A.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B.路易波拿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C.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D.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2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23.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有( ) A.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D.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2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D.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2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26.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 A.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C.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被人们所驾驭 27.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C.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28.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 ) A.建构社会存在B.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 C.控制社会活动D.调节社会活动 29.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A.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更替 32.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