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04573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检测(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2018贵州模拟)“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解析:选B秦朝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王权与相权仍未完全分离,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丞相变为具体的职能部门,故B项正确;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此时王权与相权早已经分离,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故D项错误。2(2018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选B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国王势力,故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不在于整肃地方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3(2018沧州质检)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体现了三省的协调性不断强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政事堂和中书门下的设置,可以有效牵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变迁,没有涉及六部,故D项错误。4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解析:选C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知,扩大唐朝统治基础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地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故D项错误。5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的形成 B重武轻文的风尚C地方上贫弱凋敝 D宰相权力扩大解析:选A据材料“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6(2018武汉模拟)1301年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非常完善C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D行省实际上成为割据一方藩镇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仅介绍了行省,没有涉及其他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元初行省“分镇方面”,代表中央统辖地方,到元末行省变为“画地统民”“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反映出行省长官成为地方的长官,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下地方长官虽有一定自治权,但还是要由中央控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0分)7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宋史纪事本末卷三材料二嫔御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御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6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8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帝不得已命诛之”可以得出其态度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代设立宰相制度以来,宰相的传统职能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可知“诏敕”需由君臣共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处于决策环节之内,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第三小问据所学回答,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第(3)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制约皇权的有相权;根据材料二可知,制约皇权的有法律、制度。答案:(1)变化:从保护到同意赐死。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2)规定:君臣共议。渊源:三省六部制。表现: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3)因素:法律、制度、相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