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7300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本试题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3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D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4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5“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D汉字应用已深入社会各领域6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疆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心学思想 B挽救统治危机C确立私学地位 D教化广大民众7晚清学者俞樾“奉亭林为我(清)朝治汉学之先河”。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道,“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二者称赞的是A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思想C顾炎武对清代儒学的奠基D王夫之唯物思想意义巨大8下图是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历史分布示意图图2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经济得到急剧发展B社会发展促进农学兴盛C民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D抑商政策加强日趋明显9下图是“车、马”二字在不同时期的字体,符合汉字演变顺序的是A B C D10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壮大C统治者开明的政策D资本主义的萌芽11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12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A认识国情的困难性B创新精神的必要性C独立自主的重要性D教条主义的危害性13“叹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14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政府对瓦联网的重视B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C中闱与世界联系加强D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15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A探索自然奥秘 B强调人的价值C注重人性研究 D认关注道德知识16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A完全抛弃了习惯法内容B成为对外扩张的思想武器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D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17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A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18物种起源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论断A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B伤害了人类的尊严C改变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D冲击了宗教神创论19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的绝对性”为基石,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这表明狭义相对论A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B将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C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水平D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0.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2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一家”“大一统”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22. 白虎通义德论记载:“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以上材料表明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明确血缘关系的亲疏C.确立贵族生活准则 D.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23.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24. 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其意在说明A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B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C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D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25.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26.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A.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C.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27.“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8.某校举办学术报告,报告主题见下图海报。下列适合出现在海报上的有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雅典工商业发展为欧洲近代经济奠定基础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罗马法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文件奠定理论基础A. B. C. D.29.以下为十二铜表法各篇目的内容。该法侧重于A.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B.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C.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 D.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30.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3分,共40分)31.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 (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汉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 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8分)(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分)(3) 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 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踐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同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6分)33. (13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理念不同的原因。(6分)xxxx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