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讲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1681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92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文言传记文高效读文的2个诀窍文言传记文是高考全国卷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文,一般选自“二十四史”正史。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唐宋元明的传记文出现得比较多,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位居高官,有过不凡的业绩,而又贤良方正,道德品质堪称表率,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阅读文言传记类文本时,根据文言文选项的命制特点以及写人记事的特点,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读文。诀窍1依选项,借题读文更快捷题目为什么要“借题读文” (理由阐释)如何“借题读文” (方法介绍)文言断句题4个选项大部分断句是一致的,只是个别23处断句不一致。断句一致的地方利于我们理解文意,而断句不一致的地方则提示我们读文时要重点思考和关注。对比4个选项,将选项断句一致的地方在原文相应处标注出来,这有利于我们读到此处时理解文意。概括分析题(1)4个选项是按照行文的先后顺序分层来设置的。(2)4个选项3对1错,1错也是局部小错。(3)每个选项的内容一般是对文中关键人物形象和主要事件的概括分析与评价,个别词句甚至是对原文的翻译。因此,借助概括分析题有助于大体揣摩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品质、事件等,使我们对文意有了初步的感知。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逐一回归原文,特别是要将选项中的一些词语回归到相应词语处,因为选项中个别词句是对原文词句的翻译。诀窍2定时间,脉络大意更清晰写作正史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文章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大意,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读文示例1依选项,借题读文更快捷说明文中波浪线处所画“/”及文中标注释义分别由右栏第1题和第3题提供信息。2定时间,脉络大意更清晰(1)时间(憙年十五)为兄报仇,却不乘人之危。(2)时间(憙年未二十)担任郎中,代理偏将军,成功招降舞阴李氏。(3)时间(光武破寻、邑)征战受伤,屡有战功,回朝受奖。(4)时间(邓奉反于南阳)斥责谋反,忠于朝廷。(5)时间(后拜怀令憙下车)严格执法,依法处置李子春事件。(6)时间(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斩杀盗贼,执法谨慎,上书建言。(7)时间(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为边事作长久计。(8)时间(建初五年)患病去世,深受皇恩。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但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译文: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译文: 附14题“解析答案”1解析:选A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2解析:选B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3解析:选C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以发现不对应的地方。C项,根据原文中“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选项张冠李戴;并且“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无中生有。4解析: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按照直译的要求逐字对译,然后通读,看句意是否通顺。特别要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如(1)中的“奉(奉行)”“枉(违犯)”“欲(要求)”等;(2)中的“蝗(出现蝗灾)”“有年(丰收)”“歌(歌颂)”等,“侵入平原界辄死”前省略主语“蝗虫”。参考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的关键点(一)文言实词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题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高考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特别提示“120个文言实词练后记”详见狂背120天分册“知识清单一”。一、5类实词是命题人青睐的题点 (一)通假字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读音相同)、或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叠韵(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关系,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通用。“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或“通”表示。判定技法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惊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霄。郑玄按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按郑玄所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通假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见水中,若柱然见:通“现”,出现B邪行五里 邪:通“斜”,不正C贯砥柱,触阏流 阏:通“阙”,阻塞D河中竦石桀出 竦:通“耸”,耸立解析:选C判断语句是否有通假字,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实词的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A项,“见”的意思是“看见”,从语句中分析,“山”不能“见”“水中”的事物,由此可以知道“见”是通假字,通“现”,即“出现”。B项,“邪”的意思有“不正当、不正派,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等,但从具体的语境分析,这些义项都不合语句的意思;再从“邪”的读音和“行五里”分析,“邪”的意思应该是“不正”,即“斜行”,可以判断出“邪”通“斜”。C项,“阏”的意思有“阻塞,遏止、抑制”等,从给出的意思可以判定,这个词语没有通假。D项,“竦”的意思有“害怕,恐惧”,但不符合语境,从语句中的“石桀出”判断“竦”的意思应该是“高出、耸立”等,由此判断“竦”通“耸”。参考译文:砥柱,山名。从前大禹治洪水的时候,凡是山陵挡住水路的全部凿通,所以穿破多处山陵以便河水通过。黄河的水从山的两旁,包围着山流过去;山在水中露出,像柱子一般,所以叫作砥柱。凿穿的有三处,水依凿穿的路线分流;各依形状,标出名目,这就是三门。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城的东边。搜神记上说:“齐景公要渡过黄河,车子才下到河边,一只大鼋便把左边的骖马衔入水里不见了,大家都吓住了。古冶子立即拔剑追踪它,斜泳了五里,又逆泳了三里,直追到砥柱下面,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大鼋。(后)古冶子左手提着割下的鼋头,右手挟着车左的骖马,像燕子似地飞跃着,像天鹅般登上岸来,昂头对天大声呼叫,河水都被他的声浪冲击得倒流了三百步,当时在场的人都以为他是河神转世。”黄河的右边,崤水流入。黄河两岸的高山就像鸟儿的翅膀一样相对而出,山峰挺拔,直冲云霄。郑玄按地说:“河水东流,穿过砥柱,冲击着阻碍水流的礁石。今天所谓的砥柱,大概就是这些礁石了。砥柱应当在西河,不大清楚。”我认为郑玄说得不对,西河并没有相当的山。从砥柱以下,五户滩以上,其间流程一百二十里,河中礁石参差屹立,势与岸上陆地相连,大概也是大禹开凿过疏通河水的,想来就是所谓阻碍水流的礁石了。这里的山虽然开凿过,但仍梗塞着湍急的河水;巨浪冲击礁石,腾起一片云雾,汹涌的旋涡狂奔怒溢。这一段共有十九处礁滩,水流又快又急,形势与三峡相似,触礁破船,自古以来就使人畏惧。(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这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并且多个义项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往往是由引申而形成的,在练习中要注意随时总结,不断积累。要掌握实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该词的本义、引申义等。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针对词的来源而言的,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兵”最初的意义是“兵器”,“走”最初的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针对词的应用而言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作为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深厚,如“友谊很深”;时间久,如“夜深人静”;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以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纸老虎”的本义是“一种纸做的老虎”,比喻义则是“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判定技法巧借本义联系解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从弟”。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淳熙八年进士。尝从朱熹讲学,知乐平县。时金人大入,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就知汉阳。嘉定元年,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茶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莽为盗区。彦约至攸督运,人心始定。擢侍右郎官,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反曲意奉之。彦约以蜀之边面诸司并列,兵权不一,微有小警,纷然奏议,理财者归怨于兵弱,握兵者归咎于财寡,乃作病夫议,献之庙堂,时朝论未以为然。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入对,劝帝讲学,防近习。会下诏求言,彦约上封事,从之。寻授兵部尚书,力辞不拜。提举崇福宫,卒,以华文阁学士转通议大夫,赠宣奉大夫。嘉熙初,赐谥文简。(摘编自宋史曹彦约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秩:官吏的官阶、品级B环地千里,莽为盗区 莽:茂密C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寝:搁置D握兵者归咎于财寡 咎:罪过、过失解析:选B回答本题,注重三个方面:通过语境分析,把选项给出的词义代入语境判断正误,比如B项,把“茂密”代入“莽为盗区”,“为盗区”的意思是“成为贼寇的地盘”,由此判断“莽”不是“茂密”的意思,应翻译为“广阔(的地方)”;通过分析语句结构理解,比如“理财者归怨于兵弱,握兵者归咎于财寡”中的“怨”与“咎”对应,从“怨”理解为“怨恨”的角度分析,D项中“咎”应翻译为“罪过、过失”。通过代入法推断,即把选项给出的意思代入给出的语句,从语法结构和语句意思等角度判断给出的选项是否正确;然后把选项给出的语句放到具体的段落中判断选项给出的词语意思是否正确。比如C项,把“搁置”放到“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中,从前一句“因为郑昭先的话”推断后一句的意思是“朝廷搁置了这个任命”,“搁置”符合语境义。参考译文: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考中淳熙八年进士。曹彦约曾跟随朱熹讲学,为乐平县知县。当时金人大举入侵,曹彦约因守卫汉阳的功劳被提升两级官阶,担任汉阳知军。嘉定元年,贼寇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起事,桂阳、茶陵、安仁三县都被攻破,周围一千里的广阔地区,都成为贼寇的地盘。曹彦约到攸这个地方来督促漕运的事,人心才安定。曹彦约被提拔为侍右郎官,因右正言郑昭先上书不同意提拔曹彦约,所以朝廷没下达这个任命。当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力,反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奉承他。曹彦约因为蜀地边境各机构并列,掌握军队的权力不统一,稍有小警报,各机构就纷纷上奏议论,管理财物的人把怨恨归于兵力弱,掌握军队的人把过错归于财物少,就写成了病夫议,把它进献给朝廷,但当时朝中的议论对曹彦约的话不以为然。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升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曹彦约入朝奏对,劝皇上多加学习,防备那些受到亲幸的人。恰好皇上下诏征求意见,曹彦约上奏章,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不久,曹彦约被授予兵部尚书的官职,他极力推辞不接受。曹彦约被任命为提举崇福宫时去世,以华文阁学士的身份转为通议大夫,被追赠为宣奉大夫。嘉熙初年,皇上赐给他“文简”的谥号。(三)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类型示例古义今义词义扩大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母亲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妇女词义缩小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转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出使的人出门时带的包裹词义弱化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遵守约定限制词义强化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表示没有出路的境地感情色彩变化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可爱,褒义词值得怜悯;不值得一提名称说法的演变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战国策)大腿臀部、屁股判定技法方法示例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比对。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依据就是其所在的具体语境。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注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摘编自颜氏家训,有删改)注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人民:人类B爱先人之遗体 遗体:死者的尸体C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 行路:过往的路人D是反照而不明也 反照:反观自己解析:选BB项,遗体:古义,自己的身体;今义,死者的尸体。A项,人民:古义,人类;今义,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C项,行路:路人、在路上行走的人。D项,反照:古义,反观自己;今义,光线反射,也作“返照”。由此可以判断,B项把现代汉语的意思当作了古汉语的意思,错误。参考译文: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有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子侄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子侄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堂兄弟及侄子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如果堂兄弟及侄子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能成为仇敌。这样,过往的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是不行呢!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敬事兄长,又怎么能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对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啊!(四)复词复词指由两个语素构成代表一个意义的语言成分的词语,分为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两类。1同义复词指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单音节词连用,共同表达一个意思的合成词。比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庠序”都是指学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的“小大”指大大小小等。2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休祲”,“休”指美善、吉庆,“祲”指不祥之气,在这里偏用“祲”的意义,而“休”是衬字。“休祲降于天”意为“上天降下不祥之气”。(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国家”是偏义复词,此处只取“国”之义。判定技法针对训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2)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6)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偏“异”,不同(2)偏“去”,离开(3)偏“入”,进入(4)偏“崩”,帝王死(5)偏“车”,车子(6)偏“巷”,胡同(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名词的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动词的活用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等;形容词的活用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考生备考时,可以通过现代汉语语句的常见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形式以及主语和宾语多是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多是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短语,状语多是副词等来判断古汉语中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以此判断词类活用现象。判定技法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名词活用作状语共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比喻阐释这类名词不是后面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用来描绘后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与后面的动词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关系。译为“像一样”。示例星罗棋布鳞次栉比(2)时间名词作状语阐释表示“每一”,可分别译为“每天”“每月”,也可译为“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示例日益兴旺蒸蒸日上(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阐释一般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一个介词“以”来理解,译为“用”。示例车载斗量口诛笔伐(4)表处所阐释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处所,可译为“在”“从”。示例草行露宿街谈巷议(5)表态度、方式阐释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示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6)表趋向阐释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示例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针对训练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解析:选DA项,名词作状语,在家里。B项,名词作状语,亲自。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名词作动词,游水。2名词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当动词用,并且带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是:(1)名名/名代阐释名词和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有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有时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示例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名词“风”“雨”与名词“人”连用,“风”“雨”活用作动词“吹拂”“滋润”)(2)能愿动词名阐释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与动词构成能愿合成谓语,所以它与后面的名词连用作谓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作动词。示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3)副名阐释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名词接受副词修饰时,它应活用作动词。示例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4)名词介宾短语阐释因为介宾短语的主要作用是作状语、补语或定语。其中只有作定语时,用在名词前(主语或宾语前),作状语、补语都必须用在谓语前或谓语后,即用在动词前或动词后,所以名词后接了一个介宾短语,它应活用作动词。示例沛公军(于)霸上。(驻军)(5)名词而动词/动词而名词阐释当“而”字的两端,一端是动词,那么,另一端的名词便活用作动词。示例(李)进城梯而下之。(架梯)(6)所名阐释因“所”字常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以名词用于“所”字后时,常活用作动词。示例置于所罾鱼腹中。(罾zn,本义是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渔网,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当“捕”或“捞”讲)针对训练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A籍吏民,封府库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C王无罪岁 D火尚足以明也解析:选DA项,名词作动词,登记。B项,名词作动词,攻占。C项,名词作动词,归罪。D项,形容词作动词,照明。3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便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可通过句意与结构来辨别。(1)形容词名词如可排除偏正关系,便是动宾关系,形容词便活用作动词了。如:薄赋敛,广畜积。(“薄”即“减少”;“广”即“增加”,均用作动词)(2)形容词代词在这种结构中,形容词也可活用作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我”即“偏爱我”)(3)所形容词/副词形容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在上面的结构中的形容词一般活用作动词。如:大王必欲急臣。(逼迫)但要注意有个别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表达的意义同原义差别较大,往往有固定的译法,要特别注意。如“多”,习惯上译为推崇、称赞(众庶莫不多光),“少”译为轻视、鄙视等(苏秦皆少之),“短”译为攻击、陷害、谗害等(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针对训练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全部是形容词作动词的一组是()A谨庠序之教/素善留侯张良B不知东方之既白/宾主尽东南之美C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秋毫不敢有所近/君安与项伯有故解析:选AA项,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B项,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形容词作名词,才俊。C项,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D项,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形容词作名词,交情。4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其意义相当于一个中心语不出现的偏正短语。其前常用“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形容词“坚”“锐”处于宾语位置,译作“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针对训练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形容词作名词的一项是()A常在于险远/适莽苍者,三餐而反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齐彭殇为妄作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齐谐者,志怪者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猥以微贱解析:选BA项,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近郊、郊野景象。B项,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C项,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D项,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5动词作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于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于主语位置,活用为名词,到达的人)针对训练下列各句中,不是动词作名词的一项是()A殚其地之出 B惧有伏焉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D左右欲刃相如解析:选DD项为名词作动词,“杀”;A、B、C三项均为动词作名词,依次为“生产的粮食”“伏兵”“所拥有的东西”。6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的。从句子结构上看,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图所示: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的动作。如图所示: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图所示: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变弱)针对训练下列各组中,全都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AA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B项,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形容词作动词,穷尽。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饮酒。7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了宾语,而且是主观上认为这个宾语具有该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可按“主语认为宾语形容词”的顺序翻译。例如:孟尝君怪之。(孟尝君认为他这样做奇怪)(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翻译: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例如:公子仍自骄而功之。(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使动与意动的区分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试看以下两组例句:小例中的“小之”是“使之小”,即“使它小了”。例中的“小”是“以为小”,“小鲁”“小天下”,意即“认为鲁地小了”“认为天下变小了”。由以上两例不难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 针对训练下列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德合一君 D而耻学于师解析:选C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B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满意。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8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就是谓语中心词具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用作为动,表示主语为宾语施行某一行动,或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因为某种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为死)(2)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用作为动,它与宾语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表示为宾语这个服务对象而施动,宾语大多是人。如: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为办丧事)针对训练下列各句的加点词,不是为动用法的一项是()A哀吾生之须臾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六王毕,四海一 D多情自古伤离别解析:选CA项,为动用法,为哀叹。B项,为动用法,为哭泣。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为动用法,为伤心。二、8大技法是考场破题不变的“法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还包括相应的知识背景,乃至文化背景。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有:把释义放到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如译得通顺,初步说明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当然,有时译得通顺,还是不能断定解释是对是错,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 示例(2014全国卷4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解析首先,将释义代入句中,判断是否合理。将“当”解释为“承担”,这样句子应翻译为“救灾荒如同救火,若有罪,我自愿承担它”,通过代入原句后的翻译来看,“当”解释正确。根据古汉语结构多对称的特点(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词义、词性的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示例(2013山东高考9B)(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秀:开花解析从结构对称的角度看,“竞秀献状”为并列式词组,“状”为名词,“秀”也应该是名词,不能解释为“开花”;此处,“秀”指(山峰之)秀美。“竞秀献状”即“争显秀美,显露形状”。词语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的常常是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的大多是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的大多是副词。 示例(2015全国卷71)翻译: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解析“帝”之前是“君”(名词),之后是“中国”(名词),根据语法,“帝”处于两个名词中间,应作谓语动词,故“帝”应为名词作动词,称帝。整句话可译作: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推断词义。 示例(2017全国卷132)翻译:弘微(人名)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画线句为翻译句)解析根据语境,再联系课文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可推断“臧否”译为“褒贬”(评论人物的好坏)。画线句可译为: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示例(2016全国卷71)翻译: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解析在句中“嫉”用于代词“之”前,作动词,联系成语“嫉恶如仇”中的“嫉”,可推断此处应解释为“痛恨”。整句话可译作: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在某个具体的句子中,如果按照这个字的本义或常用义去解释,语句不合事理,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通假现象。这时,就可以考虑用同音字、音近字或添加偏旁部首形成的字,来替代此字,进而推断词义。 示例(2016全国卷71)翻译: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画线句为翻译句)解析通过前文来看,皇上命令公亮在馆中设宴招待辽使,但辽使不赴宴,于是公亮质问使者。而“锡”按照本义等理解不合事理,再结合前文皇上命令公亮设宴,可推断“锡”为通假字,通“赐”,换个形旁“贝”,“锡宴”即“赐宴”。画横线句可译为: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二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就是同义复用。对于这类词,我们可以根据旁边的字推断词义。 示例(2013大纲卷8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解析“断遏”连用,从邻字判断,“遏”即为“断”,符合语境;而解释为“禁绝”则是一种强力限制,不合语境。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古代汉字主要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对生僻的文言字词,可以根据字形进行合理的推断。如:带“阝”的多与地名有关;带“求”的多与毛皮有关;带“隹(zhu)”的多与鸟雀有关;带“纟”的多与丝织品有关;带“歹”的多与死亡有关;带“月”的多与肉有关;带“攴(p)”的多与敲击有关。又如:“籴”,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左“目”右“间”,意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示例(2015湖南高考91)翻译: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解析“堙”是此句中的一个生僻字,根据形旁“土”字可推断,其词义与“土”有关;再联系后面的“疏”字,可推断其含义应与“疏”相反,是用土堵住的意思。整句话可译作:肮脏的要清扫它,堵塞的要疏通它,缺失的要补上它。针对训练1(2017天津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农桑为业业:职业B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C恐为怨仇所擒 擒:捕捉D祖世任气 任:任性解析:选B解答本题可运用“代入检验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句中理解,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是否正确。B项,把“凶险”带入“岁凶”中,因为“岁”的意思是“年岁”,由此可以看出整句话表述的是“年岁凶险”;结合后文的“横道伤杀,怨仇众多(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分析,“凶”应指的是收成问题,理解为“凶险”错误,应该是“歉收、收成不好”等。(当然“凶”也可以运用“课内迁移法”,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河东凶亦然”一句,两个“凶”意义一致)参考译文: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就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所有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纵任意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大户人家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全家只好又搬到上虞县居住。2(2016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古者常有处橧巢注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注橧(z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共归其仁归:归附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C今君欲法圣王之服 法:效法D则亦与民而仇矣 仇:结为仇敌解析:选BB项可采用“结构分析法”和“语法判断法”,判断“文”的意思。“土事不文”与“木事不镂”两句结构一致,且“文”前面有否定词“不”,也就是说“文”在谓语的位置上,所以“文”的意义和用法,应该和“镂”相对应。“镂”为动词,雕刻。由此可推断“文”也应为动词,解释为名词“花纹”肯定是错误的。“文”应活用为动词,意为“绘上纹饰”。参考译文: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注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