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2227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一、1.请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爱莲说)(3)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_。(沁园春 长沙)(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尽这雨巷。(雨巷)(5)撑一支长篙,_,满载一船星辉,_。(再别康桥)(6)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答案】 (1). 乱花渐欲迷人眼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风华正茂 (4). 挥斥方遒 (5). 到了颓圮的篱墙 (6).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7).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8). 为变徵之声 (9). 风萧萧兮易水寒 (10). 士皆瞋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渐、亵、茂、斥、遒、颓、圮、篱、溯、斑、斓、徵、萧、瞋。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殽之战)2. 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行李之往来C. 共其乏困 D.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3.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何厌之有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B. 邻之厚,君之薄也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C. 君之所知也 勤而无所D. 与郑人盟 蹇叔之子与师4.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C.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5.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烛之武是从越国鄙远的不现实,邻厚己薄的得不偿失,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等角度说退秦师。B. 蹇叔从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 “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C. 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D. 蹇叔的说话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说明劳师袭远必败,成功说服秦穆公放弃伐郑。6.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答案】2. D 3. B 4. B 5. D 6. (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2)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3)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现象。A项,句中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B项,句中指使者,今义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C项,古义中,外出缺少资用叫“乏”,家居缺少食物叫“困”;今义指食用等供应不上、困倦等意思。D项,“风雨”古义和今义相同,都是指风和雨。故此题答案为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两个“也”都表判断。C项,前一个“所”,助词,与动词“知”构成所字结构,译为“知道的”;后一个“所”,名词,着落,结果。D项,前一个“与”,介词,跟、同;后一个“与”,动词,参与、参加。故此题答案为B项。【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通假现象。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通假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本题中,A项,“共”通“供”,供给。B项没有通假字。C项,“说”通“悦”,高兴。D项,“辟”通“避”,躲避。故此题答案为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成功说服秦穆公放弃伐郑”不正确。由原文“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可知,秦穆公并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蹇叔没有成功。【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越”,越过;以:把,介词;“鄙”,作为边邑;“远”,远方的国家;“难”,困难。(2)“朝”,早晨;“济”,渡过;“夕”,晚上;“设”,修筑;“版”,防御工事。(3)“且”,再说;“其”,表反问。【点睛】第2小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参考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烛之武退秦师)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蹇叔参加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殽之战)(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B. 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C. 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D. 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坚固、锋利。8. 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 秦武阳色变振恐 B. 群臣怪之C. 图穷而匕首见 D. 卒起不意9. 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不及召下兵 B. 秣马厉兵C. 不得持尺兵 D.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答案】7. D 8. B 9. A【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剑坚,故不可立拔”的意思是“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坚”应该是“剑插得紧”的意思。【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时需要先确定题干中所给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然后分析选项中所给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找出答案。本题题干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是通假字,通“环”,环绕。A项,“振”通“震”,震慑。B项,“怪”,意动用法,以为怪,感到奇怪。C项,“见”通“现”,出现。D项,“卒”通“猝”,突然。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句意为“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兵”的含义是“侍卫、士兵”。B项,句意为“喂饱战马,磨快兵器”,“兵”的意思是“兵器”。C项,句意为“不能带兵器”,“兵”意思是“兵器”。D项,句意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兵”的含义是“兵器”。故此题答案为A项。【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三)10.请填写以下特殊句式类型。A、宾语前置 B、状语后置 C、定语后置 D、省略句 E、判断句 F、被动句(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_)(2)夫晋,何厌之有 (_)(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_)(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_)【答案】 (1). B (2). A (3). F (4). C (5). E【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2)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夫晋,有何厌”;(3)句是被动句,“见”表被动;(4)句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5)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而是与断句、翻译等考点结合命题。文言句式常见的类型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考生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积累各类典型例句,答题时方可对号入座,避免判断失误。三、古代诗歌阅读。 钱 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释:春残:一作“残春”。怜:喜爱。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11. 本诗描写了几种意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它的特点是 。(用原文词语回答)12.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1. 幽竹 不改清阴 12. 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所用意象,再根据诗歌的情感确定诗中“最重要的一种”,并用原文中的话写出这种意象的特点就可以了。本诗中,所写到的意象有“黄鸟”“辛夷花”“杏花”“幽竹”等,重点描写的是“幽竹”,能表现幽竹特点的诗句是“不改清阴待我归”,从这个句子中提取出关键词,应会知道,幽竹的特点是“不改清阴”。【12题详解】试题分析:“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开头两句写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意思是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的一、二句感慨春鸟、春花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三四句表达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四、文化名著、文学经典阅读。(一) 13.文学名著阅读。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来人是谁?她出场时情景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答案】王熙凤。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又转悲为喜。【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红楼梦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这类题目要想正确解答,就必须在备考中熟读红楼梦,并熟悉小说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就可写出答案。本题所考查情节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是王熙凤出场的情景。小说中先写了王熙凤的语言:“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然后描写她出场的气势、穿着打扮、与黛玉贾母等人的对话及动作表情,考生按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叙述清楚即可。14.文学名著阅读,填空。(1)_曾灌溉过一棵_,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2)京官后代王狗儿因家业萧条,便让岳母_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求助。【答案】 (1). (1)神瑛侍者 (2). 绛珠仙草 (3). (2)刘姥姥【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原文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考查的是对红楼梦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并熟悉小说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找出答案所要的人物即可。根据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情节可知,神瑛侍者曾灌溉过一棵绛珠仙草;根据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可知,京官后代王狗儿因家业萧条,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求助。1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贾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其将来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B. 穷儒贾雨村寄居在葫芦庙中,与甄士隐常有来往。中秋佳节之际,甄士隐设宴款待贾雨村,席间听贾雨村说上京赴考“行囊路费一概无措”, 甄士隐因赞赏他的才华,便慷慨解囊,赠银送衣助他。贾雨村收了银、衣,千恩万谢方才作罢。C. 宝玉到梨香院去探望宝钗。宝钗便要了宝玉的玉来瞧,看见正面刻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偷偷笑着给莺儿看。莺儿惊呼与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从此有了“金玉良缘”的说法。D. 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告别,说贾府不久就有一件美事发生,只是不可忘“盛筵必散”的俗语,又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传报说秦可卿去世了,凤姐醒来惊出一身汗。E. 宝玉在大观园偷读西厢记,被到这葬花的黛玉撞见,于是黛玉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比黛玉为莺莺;黛玉含羞嗔怒之极,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答案】B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B项,“贾雨村收了银、衣,千恩万谢方才作罢”不正确,根据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情节可知,贾雨村并无千恩万谢,而是“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C项,“偷偷笑着给莺儿看”不正确。根据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的情节可知,宝钗看着通灵宝玉上的字默念,并没有偷偷给莺儿看。【点睛】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理解技巧来分析。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解答时不要轻易断定哪一项是一定正确的,而是要怀疑每一项都是错误的,然后细心筛查,就会找出正确答案。(二)文化经典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B. 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C. 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D. 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17.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答案】16. C 17. 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张冠李戴。这是子夏的观点,从第一章来看,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文”在这里指古代文献,主要包括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可见,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17题详解】试题分析:第一章内容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孔子强调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第二层说的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第一层讲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二层说的是文化教育,显然在孔子心中,道德教育要远远重于文化教育。第二章,子夏所说的话,实际是对上一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能够竭尽全力侍奉父母,服侍君主,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两章联系起来,就更体现出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参考译文:(1)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2)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五、现代文阅读。江南雨巷董滇宁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1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B. 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C. 文章第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D. 文章第段,作者以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来写江南小巷在尘世中也受到干扰而变得物是人非,表达作者的失望之情。E. 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19. 江南雨巷的特点有哪些?它给人什么感觉?20. 第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答案】18. BC 19. (1)幽雅、恬静、优美、古老、纯朴、生动。 (2)引人遐想、恍如隔世、多情。 20. 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不正确,从全文来看,作者并没有以时空为序展开描写,而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D项,文章第段,“表达作者的失望之情”分析不正确。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着慰藉。E项,“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分析不正确。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感到落寞无奈,但最后没有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眼前的嘈杂更突显小巷的难得。【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先通读全文,筛选出描写江南雨巷的句子,再概括出雨巷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文中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雨巷幽雅、恬静、优美、古老、纯朴、生动等特点。能体现出雨巷给人的感受的句子,如“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等,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雨巷给人的感受为引人遐想、恍如隔世、多情等。【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对比阅读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可先结合上下文分析本文写“蓝衣少女”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再回忆雨巷中作者写“丁香一样的姑娘”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了。本文中,作者写江南雨巷“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突出了小巷的宁静与幽雅,在这一背景下,作者想象锁住的院子里的井边出现了一个洗衣的蓝衣少女,而且少女转瞬即逝,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目的是突出小巷的虚幻感和沧桑感。雨巷中,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人自己则是一个彷徨的孤独者,他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点睛】第一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六、语言表达。2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错误最多的的一项是 ( )A. 寥廓(lio) 箕踞(jj) 颓圮(p) 峥嵘(zhng) 切齿拊心(f)B. 青荇(xn) 瓦菲(fi) 笙箫(xio) 沉淀(din) 共(gng)其乏困C. 漫溯(shu) 慰藉(j) 装载(zi) 遒劲(jng) 卒起不意(z)D. 拜谒(y) 扁舟(bin) 典押(y) 巷道(xing) 越国鄙()远【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所给加点字注意全部正确。B项,“青荇(xn)”应为“青荇(xng)”;“共(gng)其乏困”应为“共(gng)其乏困”,“共”,通“供”,意思是“供给”。C项,“漫溯(shu)”应为“漫溯(s)”,“慰藉(j)”应为“慰藉(ji)”,“装载(zi)”应为“装载(zi) ”,“卒起不意(z)”应为“卒起不意(c)”。D项,“扁舟(bin)”应为“扁舟(pin)”,“巷道(xing)”应为“巷道(hng)”。【点睛】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22.下面是一首小诗。读后请仿照相应的句子,把(1)、(2)、(3)三条横线上空缺的句子补齐。要求想象合理、顺畅、连贯。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1)_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2)_(3)_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答案】 (1). (1)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2). (2)还有绿洲在不远的前方等待 (3). (3)只要明天还在【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也涉及连贯和修辞。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本题从所给的上下文来看,形式上,(1)句要与“纵使陷身茫茫沙漠”句式一致,(2)句要与“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句式一致,(3)句要与“只要青春还在”“只要生命还在”句式一致;内容上,要体现身处逆境仍能看到希望,始终坚定信念的主题。另外要还应注意,所填内容中选取的“意象”应符合整个语境,适当注意押韵。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七、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是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要求写记叙类的作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述故事)。【答案】父亲的笛声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还有类似的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这些声音。材料对这些声音作了切分,有自然之声,也有社会之声;有现实之声,也有历史之声等等。具体地来说,这些声音,可以是具体的,如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有声的声音;也可以抽象的,现实之声,历史之声等;还可以有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可以写自己的心声,也可以写别人的心声。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这些声音引发了你的怎样的联想或感悟,并写出你的联想与感悟。可以这样来说,作文的内容就是写出你对某种声音的联想或感悟,也就是由一种声音所想到的,感受到的。在写的过程中,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为记叙文。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点睛: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一种潜话题作文,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话题作文。它的话题,不仅需从材料中得出,而且所得出的话题也往往不是唯一的。但不管得出什么话题,都不能超越材料的立意范围。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它能更好地引发我们思考,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情趣,从而有效地考查我们的观察力、感悟力、体验美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认识的高度等。本道作文题在材料中对写作范围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触动你内心”的声音,是能够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感悟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