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5531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各自改革的特点及影响。2.掌握苏联三次改革的结果,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一、赫鲁晓夫改革1目标:改革“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2重点:农业。3主要措施(1)农业方面内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开垦荒地,推广玉米种植;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评价: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扩大了开垦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大规模垦荒,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管理经营不善,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2)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4评价(1)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急躁冒进,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思维点拨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方,把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同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利润提成,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农业方面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2评价(1)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2)局限: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导致后期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再加上其加紧与美国争霸,导致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思维点拨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1指导思想:认为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2措施(1)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2)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3)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4)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3结果各项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4原因(1)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再加上阻力重重。(2)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局势失控。 误区警示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主题一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史料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赫鲁晓夫通过行政命令推广种植玉米,结果挤占了其他作物的耕地,玉米作物本身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也不理想。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提示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世界霸权地位。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等。2评价史料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一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雕塑以黑白相间的色调来评价他的改革。问题思考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提示“跨进了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其经济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史论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1)特点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2)失败的原因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主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史料“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成为了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本身在它们通常的、惯用的意义上已经难以描绘和说明现实。”戈尔巴乔夫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史料解读史料表明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经没有了本质区别。问题思考依据史料,概括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提示观点:资本主义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的特征。根本原因: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史料1986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年份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增长率2.8%2.4%4%史料解读史料中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趋势:持续下降,1990年出现严重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困难重重,难以奏效,政治改革引起国家混乱。史论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及教训(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C解析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3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答案D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答案C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故选C项。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说是“挥向党的脖子”。6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答案(1)积极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之处: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基础达标1(2016泉州高一检测)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限制“1953年”及农业、工业比例失调,导致农业的发展滞后,这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体现,故选B。2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由题干时间及图示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中“促进农业市场化”表述错误;B、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故本题选择C项。3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B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D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答案C解析“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脱离实际,是缺乏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不能体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4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在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5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舆论认为其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未真正解决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可见其未突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选A项。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7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答案C解析“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A项错误;“撤销管理局的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B项错误;“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D项错误。8(2016天津高一检测)“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开创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集中在经济方面,故排除A、B;D与史实不符;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故C与题意相符。9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的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戈尔巴乔夫要在制造业上加大投资。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体制有问题,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对症下药,故A项错误;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故C项正确;中国“大跃进”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故D项错误。101992年某日,莫斯科某学校一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表示:“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A反对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B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C惋惜苏联的历史走向终结D感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答案B解析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联的很多国民都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C项是干扰项,这种“惋惜”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能力提升11读下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B其背景是欧盟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C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向良性发展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答案A解析漫画中赫鲁晓夫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中借鉴有益的地方来服务苏联的经济改革。B、C、D三项均不正确。12张汉林教授在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中说:“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动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从材料“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不彻底;从材料“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见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71年”和材料信息“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与题干材料所述吻合,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14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 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答案C解析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80年代执政,排除D项。15(2016宜宾高一检测)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如图)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他,故C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苏联史材料二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苏联兴亡史(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误。(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趋势。这一趋势与苏联经济改革有何联系?答案(1)侧重点:农业。失误: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2)趋势: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之后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联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