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9988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李北方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可能更恰当。 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故而是难以复制的。中医的精妙正是体现在对看似相同的病症的不同处置方法上,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共使用98个不同的处方。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且让我们回到现代科学的定义,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了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选自2016年第1期国学,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围绕一般的论述思路分析,首先,提出什么论点,然后怎么论述,最后应该怎么做等。如本题,首先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攻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或“伪科学”这一中心;然后,通过中西医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中心;最后,总结全文,推出结论。 答案:首先(第段),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攻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或“伪科学”这一中心。然后(第段),通过中西医的比较,进一步证明文章中心论点。最后(第段),总结全文,推出结论: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应该用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2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哪些不同点?请结合第段加以概括。答:解析:立足文本第段分析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的不同点:中医学习方法是口传心授,依据民族传统认识理解人体,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是实验,依据解剖,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答案:中医学习方法是口传心授,西医是实验;中医依据民族传统认识理解人体,西医依据解剖实证;中医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3请联系全文,分析如今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答:解析: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中医”所处的环境、本身的局限性、与科学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答案: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使用的不是科学方法;“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攻击和打压;中医支持者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而缺乏自信。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广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功夫。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4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的核心思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答案:首先指出出版界平庸媚俗乱象的首要原因是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接着列举图书出版的种种不正常表现,加以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是造成以上乱象的重要原因。5第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第段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作用各是什么?答:解析:第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用海外的事例说明我国出版界欠缺相关性的人才,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则说明我国出版界存在行业的缺失,对需求并不是十分了解;列举董秀玉先生的话则是说明我国出版物的作品内容不够全面,两处列举照应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鲜明地点出董秀玉先生不敢去书店,不敢买书的具体原因。答案:说明我们出版界欠缺专门人才、行家以及各种观念与规范,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导致作品空泛,“走出去”也无济于事。内容上:以老出版人董秀玉先生的话指出中国出版人应该具备开阔的知识视界以及扎实的专业素质,呼吁出版界要走出利益的桎梏,要有前瞻性,不要只炒卖我国的经典思想。结构上:照应开头(首段),含蓄点出董秀玉先生不敢去书城、不喜欢大书店的原因。 6第段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的主要策略。答:解析:“更丰富的内涵”实际上就是要努力地去构建图书出版物的品质,以及拓宽出版人的知识内涵,增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业务水平,从而使得我国出版行业出现相关领域高品质高质量的专家。答案: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以及编校装帧的质量;拓宽出版人的知识视野,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精选培养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以及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放弃利益趋动,把中国的经典思想融入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中,出版有品质的中国文化精品。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9题。摆脱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 陈占彪当金钱控制文化的生产后,就会出现对文化的侵蚀,文化就可能置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于不顾,甚至为了攫取利益,不惜挑战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以引起“关注”,从而获得“利益”。这便导致了当代文化的“低俗化”问题的产生。桑德尔说到无处不在的广告时称:“侵略性的、干扰性的广告,长久以来一直是文化抱怨的主题。”低俗文化与那种富有侵略性、干扰性的广告相似,它犹如“苍蝇”,看似于人的肌体无大害,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些成群结队的苍蝇的袭扰。人们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都被其分割和吸收。鲁迅对这种文化更持一种批判态度,指出它犹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他说:“看完一部书,都是那时的名人轶事,这时可得自己有主意了,知道这是帮闲文士所做的书。凡帮闲,他能令人消闲消得最坏,他用的是最坏的方法。倘不小心,被他诱过去,那就坠入陷阱,后来满脑子是某将军的饭量,某先生的体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低俗文化所体现的那些伤风败俗、有违道德伦理的观念和行为,有害人心,有害社会。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史蒂文约翰逊就认为低俗无害,他说:“我想我们是过于严肃地夸大了媒介能传递核心价值的程度。大部分人都知道屏幕上的人物是虚构的,他们是让我们来取乐、欢悦的,而非给我们什么伦理教导。”他认为暴力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暴力的泛滥。而在有些人眼里,低俗文化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甚至还有助于减少犯罪。他们说,暴力影片可以将有暴力倾向的人吸引到电影院中,使他们不会到酒吧酗酒,然后四处滋事,从而减少暴力犯罪;沉浸于媒介暴力,尤其是具有参与性的游戏媒介,对孩子来说也许是一种好的化解暴力倾向的方法。表面上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首先它们是从“犯罪”层面而不是从“精神”层面来检讨低俗文化。在他们看来,只要与犯罪关系不大,甚至有助于犯罪的减少,就无害,就有益。可是,文化的“功过”利弊并不是以能否导致“犯罪”来衡量的,“文以化人”是文化的最大的功用,低俗文化的危害在于精神层面的污染,而不在于法律层面的犯罪。其次,他们立论的对象是价值观、是非观已经定型的“成熟人”,但是对价值观尚未形成、自制力尚薄弱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对低俗文化缺乏一定的免疫力,低俗文化侵袭易使他们“中毒”。当代文化的低俗化的成因很多,但刨根究底,无不指向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这个“总根源”。不破除“迎合需求”的文化生产的原则,文化低俗化问题就很难得到真正解决。这就要求文化创造者应当以社会利益为重,而非唯经济利益是图。除了“按摩式”的文化产品外,文化还应当为人们提供一种向善向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资源,有益于人心和社会。(选自文汇报,有删改)7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答:解析:解答本题,可先概述各段大意,然后将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划分层次,再进行思路归纳。第一段说低俗文化产生的原因,第二段分析低俗文化的危害,第三段概述低俗文化无害论的观点,第四段分析低俗文化无害论的错误所在,第五段指出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答案:首先指出低俗文化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低俗文化的危害。接着概述文化低俗无害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种观点的错误。最后指出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的方法。8低俗文化有怎样的危害?请简要概括。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二段。文段前有桑德尔的观点,后有鲁迅的观点,前有“它犹如苍蝇”,后有“它犹如精神雾霾”,据此可概括出两条答案。答案:低俗文化犹如“苍蝇”,袭扰着人们,人们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都被其分割和吸收。低俗文化犹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使人们在“消闲”中失去自己的意志,成为落后、腐朽的帮闲者。9在作者看来,史蒂文约翰逊的观点存在哪些问题?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即文章第四段。作答时要抓住段内“首先”“其次”两个重要提示词;根据其后所阐述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整理作答即可。答案:这种观点只是从犯罪层面而不是从精神层面来检讨低俗文化,忽视了“文以化人”才是文化的最大的功用。这种论调立论的对象是价值观、是非观已经定型的“成熟人”,而忽视了价值观尚未形成、自制力尚薄弱的未成年人。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二)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想象与写实 朱光潜对于想象与写实这个理论上的争执不能不提出一谈,因为它不仅有关于写作基本态度上的区别,而且涉及对于文艺本质的认识。在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风靡一时,它反抗前世纪假古典主义过于崇拜理智的倾向,特提出“情感”与“想象”两大口号。浪漫主义作者坚信文艺必须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必借想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与想象对立的是理智;想象须超过理智,打破形式逻辑与现实的限制,任情感的指使。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文学界起了一个大反动,继起的写实主义咒骂主观的想象情感。写实作家的信条在消极方面是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在积极方面是尽量寻求实际人生经验,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写自己知道最清楚的,愈忠实愈好。如果就文艺本质作无偏无颇的探讨,我们应该知道,凡是真正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同时是写实的与想象的。理由很简单,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唯其是旧经验,所以读者可各凭经验去了解;唯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的创造,每个作家的特殊心裁。想象决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都是根据人和现实想象出来的,神鬼都像人一样有四肢五官,能思想能行动,天堂地狱都像现世一样有时间空间和摆布在时空中的事事物物,如宫殿楼阁饮食男女之类。一切艺术的想象都可以作如是观。至于经验写实派所谓“证据”本身不能成为艺术,它必须透过作者的头脑,在那里引起一番意匠经营,一番选择与安排,一番想象,然后才能产生作品。人生经验如果要形成艺术作品,必经心灵熔铸。从艺术观点看,这熔铸的功夫比经验还更重要千百倍,因为经验人人都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他的经验成为艺术家。许多只信“证据”而不信“想象”的人为着要产生作品,钻进许多偏僻的角落里讨论实际生活,实际生活算是讨到手了,可作品仍是杳无踪影;这正如许多书蠹读过成千上万的书,自己却无能力写出一本称得上文艺作品的书。中国文学理论家向来注重“境界”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造境”和“写境”的区别,认为“造境”即“理想”(即“想象”),“写境”即“写实”。文艺的难事在造境,凡是人物性格事变原委等等都要借境界才能显出。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它的真实性就在于它的融贯整一,它的完美。“完”与“美”是不能分开的,这世界当然要反映人生自然,但是也必须是人生自然经过重新整理。大多文艺家对于人生自然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他必须跳进里面生活过,才能透懂其中甘苦;其次他必须跳到外面观照过,才能认清它的形象;经过这样的主观的尝受和客观的玩索以后,最后他必须把自己所得到的印象加以整理,整理之后,生糙的人生自然才变成艺术的融贯整一的境界。写实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一阶段,理想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1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提“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特点。答:解析:解答此题,要准确找到这三个概念的核心含义在文中的相关表述,用最准确的词句来概括。“反抗前世纪假古典主义过于崇拜理智的倾向”直接点明了“假古典主义”的特点是过分崇拜理智。“浪漫主义作者坚信文艺必须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必借想象”是说“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借想象表现情感。“写实作家的信条在消极方面是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在积极方面是尽量寻求实际人生经验,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写自己知道最清楚的,愈忠实愈好”是说“写实主义”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注重实际人生经验。答案:假古典主义:过分崇拜理智。浪漫主义:借想象表现情感。写实主义: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注重实际经验。 2作者为什么说“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请概括说明原因。答:解析:明确题干的要求,从文本中搜寻有效信息,在搜集到的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整合即可。对“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新综合”指的是什么,即通过想象等进行加工。其次要思考“经验”“想象”“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答案:想象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绝不能不根据经验。经验经过加工才能成为艺术品的有用的素材。有“旧经验”才能让读者各凭经验去了解,而“新综合”展现的是每个作家的才情。3请简要概述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答:答案:首先,指出王国维认为“想象”与“写实”的区别就是“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其次,借“造境”之说论述文艺创作就是反映重新整理过的人生自然。最后,阐述文艺家创作必经历的三个阶段,点明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文能穷人”辩 甘正气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才子董斜川,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但“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对他的命运,作者有一句“判词”:“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默存先生一锤定音:董斜川官场不得志的原因就是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文能穷人”一语惊醒读书人。大师的戏谑被奉为真理,很多人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作为不读书的金灿灿借口和敲打文学爱好者的沉甸甸“大棒”。事实却正好相反。读书写作并非命途多舛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是“穷人能文”,而不是“文能穷人”。读书写作是“穷人”所能选择的最廉价的消遣。简而言之,就是穷得只能读书写作了,而不是读书写作使人变穷。出生钟鼎之家,锦衣玉食的人,他的爱好也是烧钱的,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泡茶喝,也是小事一桩,根本不用到读书写作中找寻乐趣。生活在底层的呢?房贷要还,车子要慢慢存钱买,孩子上学的钱要预备。在这样的境况下,爱好也因陋就简,一本经典常谈会让他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一套古文观止他能消磨一个炎热的夏天。其实,读点书,还能有转机。博雅能文,妙笔生花,是一般人转穷为贵、化穷为达的终南捷径,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自古而然。靠科举实现人生转折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如一赋值千金,文也能富人,因写作而致富的人也不计其数,大仲马、杰克伦敦、郑渊洁、郭敬明等,都是富豪。可是,为什么单单文人给人“穷困”的印象就那么深呢?靠读书而“有学有术”后来位极人臣、既富且贵的也不少,但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多了一点风骨与气节,少了一点圆滑与世故,不喜欢揣摩上意,不屑于溜须拍马,更不会损公肥私、巧取豪夺,死守俸禄,难得大富,这是给人“穷”印象的原因之一。谁都有不顺,人都有牢骚,但一般人诉苦哭穷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说完烟消云散,不留把柄。文人能写,心情不佳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写下来,不仅要把自己的苦楚写下来,还要大肆渲染,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样一来,白纸黑字,有了“穷”的铁证,于是再也摘不掉“文能穷人”这顶铁帽子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要说的是,“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文能穷人”在逻辑上是不严的,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还是少提为妙,不要吓退了一些未来的爱书人。 (选自书屋)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答:答案:首先,提出“文能穷人”说法;其次,对这一说法进行批驳;再次,论述文人给人穷困的深刻印象的原因;最后,得出“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5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答:解析:分析一段话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内容上,论证了作者的论点,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如本题举例论证,结合文本分析。答案:举例论证,证明了富人的爱好是烧钱这一说法,进而指出富人根本不用从读书写作中寻找乐趣;与下文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因陋就简”的爱好即读书形成对比,论证了上文“穷人能文”的观点。6请概括“文能穷人”观点被普遍认可的原因。答:答案:出自大师之口;是不读书的借口,是打压文学爱好者的武器;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重骨气名节,少圆滑世故,难得大富;文人习惯写出并渲染自己的苦楚。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文学上的智的价值 郁达夫文学上的智的价值,是当读过一册书或一首诗以后,心里所感到的一种目的意识,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和扩大起来的那一种文学上的效用。智的价值可以测定,就因为它有种种阶段的不同。譬如词曲、喜剧、纯抒情诗等文艺作品中所含智的分子比较少,但它们的价值,自然是可以以其他的两种价值的增重来补足。故而测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光以一种标准来立论,是危险得很的尝试。因为文学是复合浑成的东西,必须将情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联系起来,才能判断,不能执一端而弃其他。当然有些文学如散文、史传、论文之类,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价值之外,更加有丰富的情的价值,则该作品的成功和评价一定也愈来愈高。在批评文艺作品的时候,少有人固执着逻辑的法则。可是不合逻辑的文学,终究不是伟大的文学;尤其是小说与戏剧两种,是非要合乎理性不可的。思路不清,前后不一贯等弊病,当然不是大文学家所应有的东西。还有在有些抒情诗里偶尔一看,觉得仿佛是不合情理的狂人呓语,但你仔细去一想,或以自己的体验来一度诗人之心,则外貌似乎矛盾、无据、不通的文学里,也会感到无上的真理。文学上的“智的价值”的解释,最浅近的一句话,是对读者智识信息的给予。不过光是智识的供给者,并不是多是文学,例如代数、几何教科书,虽能给予我们智识,但这些谁也知道并不是文学。所以文学上的智的价值,非要和情感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总和起来,才能判断的。文学上的智的价值之所归,无非在乎它能丰润我们的智的生活,能帮助与促进我们对于生的了解与享乐,能增加我们的经验而澄清我们的思路,当然不仅仅在于使我们增加智识的这一件呆事上。其次要说的,是文学上所谓的智识,和科学上所说的智识的不同的一点。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在科学上未必一定是通用的。因为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在这一点上,各文学家对于写实主义的界说,很有争论。不过纯科学的自然主义作家们的那一种议论,当然是有语病,但在实际,则文学含真实性愈多,内容也就愈充实而健全的一句话,真是千真万确的。须知真实性有相似性和适合性两种,于证明事实时,当然是着重前者,于贯彻全体时,当然非适用后者不可。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则这些文艺的价值当然要算是顶高。7“文学上的智”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答:答案:更加丰富和扩大读者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推动伟大文学的诞生;丰润人们的智的生活,帮助人们了解“生”的意义,增加经验并澄清思路。 8第段说“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你如何理解?答:解析:这句话是说“真正的文学”,其中“情感的外衣”指的是在真理事实的基础上要借助作者的情感创作出来;“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说的是翻译的作品不是翻译家在自己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答案:文学是在真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丰富情感而创作出来的;翻译的作品并不是翻译家在自己生活事实基础上的创作,只是近乎纯客观的科学。9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有“顶高”的价值。答:解析:文章第段“因为文学是复合浑成的东西,必须将情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联系起来,才能判断,不能执一端而弃其他”,第段“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价值之外,更加有丰富的情的价值,则该作品的成功和评价一定也愈来愈高”,第段“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既可。答案:文学作品应复合智、情、道德的价值;文学作品根据智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情、道德价值的比重;文学作品应合乎逻辑理性,显现无上的真理;文学作品的智识与真实应能影响读者的思想行动,让读者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