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309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9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背景: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各主要经济部门。2表现(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3实质: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4影响(1)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概念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历史阶段在位总统经济理论历史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凯恩斯主义经济高度繁荣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凯恩斯主义陷入“滞胀”困境20世纪80年代里根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经济回升并增长,但赤字严重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再度繁荣特别提示如何理解“滞胀”?“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三)美国的“新经济”1背景:二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概念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3含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4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5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6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特别提示“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其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四)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1凯恩斯主义特征(二战后)(1)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2)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3)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2货币主义(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推出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3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90年代):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疑难问答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计划经济”吗?答: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有经济计划,但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五)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1发展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2特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3措施(1)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2)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全面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4结果(1)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开始了私有化浪潮。特别提示二战后,英法与美国不同,因其私人垄断资本较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大量企业国有化。20世纪80年代,英法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将大量国有企业私有化。(六)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2特征(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内容(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4结果: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归纳总结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大新变化(七)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背景: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2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3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4结果(1)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20世纪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2内容领域措施结果农业方面(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方面(1)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未找到产生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3.评价(1)积极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特别提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济。(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初期(1)措施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结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改革后期(1)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特别提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2影响(1)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2)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归纳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资本主义(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2)实质: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是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3)作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考点一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时空意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唯物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要求:分析材料,以法国为例找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体现。材料以政府开支或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人数来衡量,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公共部门发展得很迅速。但只有在法国,国家计划的理论热情才真正转化为实际事物。像英国一样,战后法国政府推行国有化,如航空运输、银行、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矿产、军火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领域。法国总体生产能力的1/5在1946年属国家所有。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指标式”: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却不制定生产配额。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主要信息:答案材料显示二战后法国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是: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制定国家的计划,推行部分经济领域国有化。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不同的。法国的计划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政府计划与市场结合;而苏联的计划是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2016课标全国,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答题思路(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发展(比较)7分,需答3条左右(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问题来源英国近代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概括比较发展(比较)材料二济贫制度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所学知识无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答案示例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考点二“减速脱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1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项目“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期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要求: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分析论证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史料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提示: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与面临的任务去分析。论证: 答案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非常落后。尽管当时苏联在民主、民生、民权等方面存在着弊端,但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这一点使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发展的道路。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必然性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发现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的不同认知。命题角度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突出领域农业问题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学者陈义初发现问题材料中重视农业的信息反而说明了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命题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发现问题戈尔巴乔夫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命题角度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实质;经济改革与指导思想的关系。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35全国,35全国,34其他无考题1命题点: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17课标全国,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美国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减少干预并非完全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B、D两项错误;由于20世纪7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C项错误。2命题点:赫鲁晓夫回忆录“时代叙述”的不同(2017课标全国,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回忆录有主观性且被多次修改,记述未必准确,可信度也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故A、B两项错误;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C项错误。3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物质刺激”(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4命题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2016海南单科,2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1950年197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联邦德国10.749.739.63.351.745.0上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答案A解析美国农业由7.2到2.9、日本由26.0到3.6、联邦德国由10.7到3.3,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总量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由表格中联邦德国的工业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D项错误。1命题点:应对经济“滞胀”的新理论(2017郑州三模,34)供给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A部分企业国有化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大幅度降低税率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答案C解析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与材料中供给学派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应对经济“滞胀”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美元贬值是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结果,不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与里根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不符,故B项错误;降低税率,可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生产,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主张,故C项正确;增加福利是加强国家干预的措施,故D项错误。2命题点:里根政府放松“环保”的经济新举措(2017深圳二模,35)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将公共土地、水源全面开放供开发,环保署放松或取消主要环境法规,交通部放慢限制汽车尾气和汽车安全新标准的执行。这主要因为当时美国()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促进经济复苏的任务艰巨C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D需要全力与苏联进行争霸答案B解析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里根政府改革的特点,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里根采用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同时减少国家的经济干预,来促进经济复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政策,不涉及新技术的出现,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3命题点:西方国家发展经济的新手段(2018湖南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5)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一书在论述西方世界时指出:“战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某些工业部门实行国有化,它们筹建了许多新的规划部门,制定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该材料()A意在说明西方国家运用计划手段来发展经济B认为西方国家政府干预扼杀了经济发展活力C意在论证必须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D批判战后西方国家存在压迫企业的不当行为答案A解析材料中“国有化”“筹建规划部门”与“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均说明西方国家运用计划手段来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政府干预的效果,B项结论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国有化并不代表国家压迫企业,故D项错误。4命题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经济(2016德阳二模,34)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答案D解析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故A项错误;题干说明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说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落后,故D项正确。5命题点: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2018荆门高三元月调研,35)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答案B解析新经济体制与新经济政策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一种调整,虽然未能真正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理论认识上是一个创新,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