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34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鲁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0083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34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34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34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4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一、自然环境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3.地形地貌: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是平原。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4.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5.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地资源优势(1)土壤肥沃: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2)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3)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在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2.土地开发(1)开发:荒地大量开垦扩大了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北大荒”变“北大仓”。(2)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湿地。【深度思考1】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大米生长期长;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三、农业生产和布局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1)农业: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2)林业:全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2.农业布局:明显的地域性【深度思考2】东北地区农业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提示农业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1)饲料丰富。东北地区的玉米及糠麸、秸秆、豆饼、豆渣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饲草,来源广,潜力大;(2)农业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3)农业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深度思考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之处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黑土开发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林业发展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深度思考4】三江平原素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提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考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自然因素与农业生产区位因素表现气候气温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还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降水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利于农作物生长;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水旱灾害地形平原广阔,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肥力较高,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大面积的沼泽土需要改良与合理开发2.社会经济因素与农业生产区位因素表现工业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交通发达,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市场广阔的国内市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口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提供了条件(2018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最大的沙地,其位置如下图所示。该地平均年降水量300500 mm,降水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堆积了大约200米厚的沙质沉积物。近年来,库伦旗北部沙区(图中斜线区域)的农牧民在沙地里种上了水稻。经过几年试种,目前该地水稻种植已初具规模,水稻还未收割稻米便被订购一空,其稻米超高的品质已获得市场认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时,沙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1)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说明库伦旗北部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2)分析库伦旗种植水稻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解析第(1)题,主要从热量、光照和昼夜温差等方面的优势分析。第(2)题,主要从水资源条件、土壤保水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热量更充足;气候干燥,晴天多,光照条件更优越;昼夜温差更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积累。(2)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靠近冬季风源地,大风日数多,风力(对表层土壤)侵蚀作用强;沙地养分少,水分下渗快,土壤保水能力差;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考法一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1.(2016课标,12)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解析第(1)题,当地庄园经济是以“茶”为主题的“现代茶庄园”,其发展前提是优质品牌铁观音茶。所以选B。第(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现代茶庄园引进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使各种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业链连接紧密,产品种类多,其增值潜力更大,经济效益更高。故选C。答案(1)B(2)C考法二剑麻生产与加工条件分析2.2017课标,36(2)、(3)、(4),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1)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2)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3)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基洛萨靠近首都这一全国最重要的港口,有铁路相连接,交通便利;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第(2)题,剑麻产地气候湿热,剑麻收割后,不及时加工易腐烂变质,影响产品质量。第(3)题,中国公司在当地扩大剑麻生产与加工产业规模,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当地政府与民众收入,促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答案(1)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2)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3)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考点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2.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类型问题成因对策耕地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林地、草地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地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其他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3.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方法途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商品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养畜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和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搞好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2015浙江文综,7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改变耕作制度A. B. C. D.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答案(1)B(2)B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即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其步骤如下:考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014课标,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解析第(1)题,三江平原纬度高,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少,开发晚,对环境干预少。第(2)题,三江平原位于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大量病虫害会被冻死,且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病虫害的生息繁衍。第(3)题,三江平原纬度高,气温低,人类活动少,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肥力高。第(4)题,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少,并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量大,商品率高,因此被誉为“中国绿色米都”。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农业生产区域图的判读区域农业生产考查最常见的是以区域农业分布图为载体,通过读图,提取相关的信息,对信息分析加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来解决问题。典 图 示 例获取信息该地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且多暴雨;水系形状为单侧从黄土高原注入黄河;苹果基地主要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广泛;苹果基地分布在陕西省中部。解读信息农业生产区位判读(1)首先判断出地理位置。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并结合图中的地理事物对判断加以论证。根据图示区域经纬度判断出陕西省主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2)根据经纬度位置推导出该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降水较少;地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文:渭河和泾河对黄土高原侵蚀强烈。(3)根据图例和区域特点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苹果基地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渭河流域和泾河流域。类 图 通 法农业生产区域图的读图流程第一步: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对象、生长特点、经纬度及相关地理事物确定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第二步:分析区域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入手,探究其农业生产方面的优缺点。第三步: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确定具体措施。学 以 致 用考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课标,36(4),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问题: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解析问题:区域的开发,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效应,从而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扩大规模,获得规模影响,并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问题:横县具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的品种,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茉莉经济的同时,应该开发茉莉为主题的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推动当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答案问题: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限时规范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4海南地理,67)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2.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解析第1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确。第2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业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1.A2.D(2018威海市高三模拟)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35题。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4.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5.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所以选择D项。第4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限制因素。根据图示可知,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选择B项。第5题,本题考查农业开发出现的问题。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选择C项。答案3.D4.B5.C(2017北京海淀质检)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四个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图中四个玉米主产区()A.甲家庭经营,科技水平最高B.乙夏季播种,全年水分充足C.丙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D.丁地势低平,人口密度较大7.玉米生产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甲过度垦殖,黑土流失加剧B.乙种植面积扩大,破坏当地森林植被C.丙不合理灌溉,造成水资源枯竭D.丁培育新品种,增加物种多样性解析第6题,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国营农场;乙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丙位于美国,为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丁位于巴西高原。第7题,东北地区过度垦殖,导致黑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乙地种植面积扩大,主要是破坏当地草地资源;不合理灌溉主要导致土地的次生盐渍化问题;培育新品种不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答案6.C7.A(2018山东济宁一模)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完成89题。8.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A.防止杂草生长 B.促使雪水下渗C.提高地表温度 D.增大昼夜温差9.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地表植被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温度防止果树烂根A. B. C. D.解析第8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9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则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则错误。故B正确。答案8.C9.B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不同的农业区B.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C.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D.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11.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土地荒漠化严重B.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土壤盐碱化严重C.地水土流失严重,地石漠化严重D.地酸雨危害严重,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解析第10题,为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为东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为黄淮河平原区,为青藏高寒牧业区,为西南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华南地区。属同一农业区;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区;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农业);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第11题,地因过垦过牧,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因降水集中,开垦后的黑土地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地水土流失严重;地旱涝、风沙、盐碱化是农业生产的三大障碍;地生态环境脆弱;地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地表水渗漏严重,是我国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酸雨危害严重;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而不发生在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地区。答案10.D11.B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8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东北地区10 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图乙)和谷物单产(图丙)比较。材料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1)估算图甲中、两地10 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地比较,分析地10 积温高或低的原因。(6分)(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6分)(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6分)(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6分)解析第(1)题,地介于3 0003 500 之间、地介于2 0002 500 之间,则两地差值介于5001 500 之间;两地纬度相同,积温不同,可从地形、冬季风等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显示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角度回答。第(3)题,注意要回答两方面问题,单产低、商品率高;运用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第(4)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回答即可。答案(1)5001 500 。原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地10 积温高于地。(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答出三条即可)(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4)(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答对三点即可)13.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各题。(22分)野生黑枸杞,主要产自青海柴达木盆地海拔2 8003 000米的沙漠地带。因含有丰富的天然花青素而成为延缓衰老、预防癌症的天然食品,其价格昂贵,被称为“软黄金”。然而其高昂的价格也一度令很多人对其进行了破坏性的疯狂采摘。(1)根据野生黑枸杞核心产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野生黑枸杞的生长习性,并说明依据。(8分)(2)指出青海省野生黑枸杞品质优良的原因。(8分)(3)阐释对当地野生黑枸杞进行疯狂采摘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6分)解析第(1)题,野生黑枸杞核心产区自然环境独特,推测野生黑枸杞的生长习性时应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之处。首先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高山高原气候(气候独特),光照强,降水少;其次是海拔高(地势独特),年温差大,气温较低;再次是邻近盐湖,土壤中盐分含量高(土壤独特),土壤贫瘠。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一般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自然方面主要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社会方面主要是人口少、污染小等。第(3)题,疯狂采摘会造成植被破坏,直接导致来年黑枸杞产量降低;同时植被的破坏也造成了当地森林覆盖率降低,使当地生态失调,进而影响局地气候、动植物资源的丰歉程度等。答案(1)生长习性:耐旱、喜光、耐寒、耐盐碱。推测依据:野生黑枸杞核心产区为高山高原气候,干旱少雨;地势高,光照充足,气温较低;当地有较多盐湖分布,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2)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春夏季节冰雪融水量大,低温型地下水源充足,利于果肉积汁;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病虫害少,果肉果汁菌类含量极少;距离工业发达地区较远,基本无污染,黑枸杞品质优良。(3)破坏植株,影响来年产量;破坏植被,降低当地森林覆盖率;使局地气候更加干燥;动植物资源减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