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教程》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6258326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PT 页数:183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教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社会保障教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社会保障教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教程 齐海鹏2006年9月 制度篇 第六章养老社会保险第七章医疗社会保险第八章失业社会保险第九章工伤 生育社会保险第十章社会救助第十一章社会福利第十二章军人社会保障 第六章养老社会保险 第一节养老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国外养老社会保险概况第三节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与改革第四节现行城镇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第五节补充养老保险第六节农村养老社会保险 第一节养老社会保险概述 一 养老社会保险的概念与特征养老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 从国家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 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社会保险的特征 参与保险与享受待遇的一致性保障水平适度性享受待遇的长期性保障方式的多层次与家庭养老相联系 紧密配合 二 养老社会保险项目体系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其他职业者养老保险 三 养老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 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 从一般意义上说 是全体劳动者 或者说每个劳动者都有权获得他们年老时所需要的生活补偿 但权利实现的程度又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 养老保险的对象与范围 通常称之为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 养老保险或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劳动者量的界限 广覆盖 的目标是 1 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各类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华侨和台港澳投资企业 联营企业 股份制企业 私营企业 2 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的全部劳动者 包括所有的固定工 合同工 合同临时工及各类企业的离退休人员 3 将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 4 将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私营企业主 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扩大到自由职业者 四 养老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保证基本生活公平与效率兼顾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五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构成 退休年龄与享受资格年龄 投保年限 工龄 居住条件养老金的计算和给付计算方法 均一制 工资比例制养老金的给付 给付范围 给付项目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筹集形式分为 缴费式和缴税式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比率与筹资模式相关 第二节国外养老社会保险概况 一 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养老保险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1889年德国颁布 老年和伤残社会保险法 标志现代养老保险制度产生1935年美国通过 社会保障法 建立起一套老年 遗属和病残人员的保险制度 二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1 投保资助型 传统型 养老保险 这一类型由德国首创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施这种类型 它是通过立法程序强制工资劳动者加入养老保险计划 强制雇主和劳动者分别按照规定的投保费率投保 并要求建立养老社会保险基金 实行多层次退休金 国家是养老社会保险的后盾 在财政 税收和利息政策上给予资助 2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 该制度也称公积金模式 是一种固定缴费的模式 对缴费率有具体规定 待遇由所缴费用以及利息决定 缴费及利息积累在每个人的帐户上 当投保人年老 伤残或死亡时 帐户上的钱可一次或按月支付 缴费由雇员和雇主共同承担 某些公积金允许提前支付 如购买房屋 教育贷款等 3 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该制度由国家 或国家和雇主 全部负担雇员的养老保险费 雇员个人不缴费 是一种典型的福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 增收节支 缓解现收现付制度的财务危机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政府的严格监督下对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开展投资运营 第三节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创建时期 1951 1966 遭受破坏时期 1966 19760恢复时期 1976 1984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80年代中期 养老金由企业自行负担的 企业保险 适应不了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问题是 一是新老企业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 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养老保险覆盖面窄 大量新出现的非国有经济组织的职工没有被纳入进来 三是随着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 原有的等级工资制度被打破 新建企业已经没有标准工资 按标准工资作为养老金计发基数的办法难以实行下去 四是人口老龄化的要求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退休人员的人数增长快 绝对量大 养老保险金给付多 续一 改革步骤 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缴费比例 企业为20 个人4 8 统一个人账户 按本人工资的11 记入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基础养老金为20 个人账户养老金为储存额除以120 续二 1998 2000年的完善措施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加强基金征缴基本实现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落实转制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政策 三 改革难点 养老保险转制成本消化问题 转制成本的含义与规模转制成本的负担方式转制成本采取的消化方式 第四节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一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一 覆盖范围 城镇各类企业职工 个人工商户 灵活就业人员 二 基金筹集与管理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 1 关于统筹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全部纳入统筹基金 并以省为单位进行调剂 统筹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不能占用个人账户基金 严禁截留 挤占 挪用 财政专户管理 具有如下特点 存入财政专户的基金不仅仅是节余 基金的收支都要通过财政专户拨付 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是一个监督专户 是财政部门履行职责的一种手段 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是向社会保障预算过渡的一种必要手段 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与一般的财政专户不同 不能混用 因为它事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2 关于个人账户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个人账户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 调整为8 个人账户基金只能用于职工养老 不得提前支取 职工跨统筹范围流动时 个人账户随同转移 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 个人账户可以继承 个人账户基金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 按国家规定存入银行 全部用于购买国债 以实现保值增值 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三 基本养老金领取条件 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并已办理退休手续 二是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并履行了养老保险缴费义务 三是个人缴费至少满15年 过渡期内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 四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给付 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构成 决定 规定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缴费每满 年发给 决定 规定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本人退休年龄 利息等因素确定 过渡性养老金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过渡性养老金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R 中人 临界点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 四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给付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离休费 退休费 退职生活费 各种补贴 丧葬费 抚恤金 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 其他费用 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退休金标准进行调整的方式 主要有四种 1 退休金随物价指数的上升而增加 2 退休金随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3 退休金与物价 工资增长双挂钩 4 在普通退休金之外加发与工资收入挂钩的退休金 五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补充养老保险 并实现市场化运和管理 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 采用个人账户进行管理 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 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 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同时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二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办法 公务员 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的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仍维持不变 由财政全部供款的事业单位 仍维持现行制度 已改制为企业的 执行城镇企业制度 并保持已退休人员的待遇不变 由财政部分供款的事业单位另定办法 公务员调入企业的 执行企业的办法 企业职工调入机关的 执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办法 已经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地区 要继续完善制度 主要特征 1 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 每年根据实际需要列入预算支付 2 待遇与工作年限挂钩 以退休时工资为基数 按一定比例计发 离休人员100 退休人员75 88 退职人员40 3 退休干部由原单位管理 4 退休法定年龄 男为60岁 女为55岁 第五节补充养老保险 一 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的概念与特征企业年金的类型企业年金的实施条件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企业年金的管理 二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可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投保 也可以向商业性保险公司投保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 国家给予税收优惠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也可以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即在企业办理补充养老保险时 采取企业和个人双方共同筹资的办法形成企业年金基金 计入个人账户 归职工个人所有 三 职工互助补充养老保险 职工互助补充养老保险 是由工会组织举办的补充养老保险形式 是对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补充 在资金筹集上 采取个人和工会共同负担方式 其资金来源可以是本单位拨付的专用资金 也可以是工会的创收 第六节农村养老社会保险 一 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历程我国农村在50年代至60年代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改革开放 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 主要表现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 家庭规模缩小 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 农村人口跨地区或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不断上涨 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 农民的土地收入增长缓慢 无法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需求 1992年1月民政部制定了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确定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 1999年7月 国务院指出 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决定对已有的业务进行清理整顿 停止接受新任务 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二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 指导思想 自我保障性质与目的 非营利性 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对象 农村各类人员一体化资金筹集 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保障水平及缴费标准保险方法 积累储蓄基金管理与保值增值管理体制 三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存在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窄 覆盖面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低 保障标准低 资金来源不合理 管理不规范 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大 管理机构经费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投保能力有限 集体补贴标准干群差距过大 影响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 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完善措施 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立法 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财政支持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提高养老保险水平 发展县域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考核要求 识记 养老社会保险 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 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社会统筹 企业年金领会 1 养老保险的基本特征 2 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规定 应用 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 第七章医疗社会保险 第一节医疗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国外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第三节中国城镇职工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第四节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一节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 医疗社会保险含义与特点医疗社会保险 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 建立医疗保险基金 为劳动者提供疾病所需医疗费用资助的一种社会保障险制度 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医疗社会保险具有普遍性医疗社会保险涉及面广 更具有复杂性医疗社会保险采用医疗服务的补偿形式医疗社会保险的发生频率高 且费用难以控制医疗社会保险服务具有商品属性 二 医疗保险的范围 医疗社会保险的被保险人范围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保险水准的重要标志 当前 医疗保障覆盖面最为广泛的当属北欧 西欧各国 以及日本和加拿大 这些国家医疗社会保险适用范围已达100 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社会保险范围很窄 差距比较大 医疗社会保险的事故范围医疗保险只能保障被保险人在自然生病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具体地讲 医疗保险的卫生服务项目包括 因病情需要的各种检验 诊断 用药 住院等所需的医疗费用 三 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与支付 一 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资金来源多元化 包括雇员缴费 雇主缴费 国家财政补贴 以及各种收入 二 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根据费用发生和支付时间的先后 分预付制和后付制 按支付主体分为一体化支付和分离式支付 按照对供方费用支付的标准分类 分为三类 按提医疗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付费 按服务对象的人数和规定的标准付费 按疾病的诊断民种类预先确定付费标准 实行总额预算 四 医疗社会保险功能 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 减轻其经济负担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有利于社会稳定 第二节国外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一 国外医疗社会保险的产生 发展及改革二 医疗社会保险的模式 一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国家福利型 二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投保资助型 三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自我保障型 医疗社会保险的模式 1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国家福利型 国家医疗保险又称政府医疗保险 是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医疗保险事业 通过税收形式筹集医疗保险基金 并采用国家预算拨款的形式将医疗社会保险资金分配给医疗机构 向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 这种模式主要是西方福利国家 如英国 瑞典 加拿大等 2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投保资助型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 由雇主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基金 支付雇员 有时可包括其家属 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 这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有德国 日本 法国 韩国等 3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自我保障型 储蓄医疗保险是依据法律规定 强制性地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医疗储蓄基金 并逐步积累 用以支付日后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 这种模式源于新加坡 只有少数国有采用这种模式 第三节中国城镇职工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一 传统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公费医疗 劳保医疗 农村合作医疗 公费医疗 劳保医疗主要面向城镇国有企业 一部分集休企业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农村合作医疗则是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建立的比较低级的医疗保障形式 公费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身体健康而实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通过医疗卫生部门向享受对象提供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免费医疗服务 1 建立及发展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颁布了 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 党派 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随后又批转了卫生部制定的 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 从而确立了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4年到1965年 是公费医疗的巩固阶段 1966年以后是公费医疗的维持阶段 公费医疗制度 2 享受对象 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包括各级国家机关 民主党派 工会 青年团 妇联等人民团体 文化 教育 卫生 科研等事业单位 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 此外 还有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 国家正式核准设置的高等学校学生 派驻享受公费医疗单位的人民武装干部 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及其随住家属 3 待遇水平 除挂号费 营养滋补药品及整容 矫形等少数项目由个人自付外 其他医药费全部或大部分由公费医疗经费开支 4 经费来源 由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拨款 一般是按人头划拨各单位包干使用 5 经费管理 1979年以前 公费医疗经费属于卫生事业费中一项 由于实际开支超出预算定额 挤占地方卫生事业费 国家于1980年将公费医疗经费从卫生事业费中划出 单列一项 劳保医疗制度 我国的劳保医疗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它保证劳动者在不能劳动时本人及其供养家属获得基本生活需要 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1 制度建立1951年2月 政务院公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明确规定了为 5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职工 提供劳动保险医疗保障 1953年再次对该条例进行修订 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凡有工人职员100人以上的企业实行劳动保险医疗保障 确立了我国的劳保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 2 享受对象 包括全民所有制工厂 矿场及其附属单位 铁路 航运 邮电 交通 基建 商业 水产 粮食 林业 供销 地质 外贸 民航 金融 石油 国营农牧场等产业和部门职工及其属 区 县以上的集体企业也按照或参照劳动保险条例执行 3 待遇水平 企业职工本人患病时享受免费医疗 企业职工所供养的直系亲属在指定医疗单位就诊可享受半费医疗待遇 4 经费来源 直接来源是本企业的纯收入 国家规定劳保医疗经费属职工福利基金 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和国家规定的比例在生产成本项下列支 5 经费管理 专款专用 单位统一使用 不能把劳保医疗经费发给个人支配 也不由个人自行购药等 传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成为国家和企业日益沉重的包袱 医疗保险的供方 医院 需方 患者及所在单位 第三者 国家 企业 支付医疗费用之间缺乏相互制约的经济利益关系 覆盖面窄 社会化程度低 难以形成社会合力来分散疾病风险 对医疗服务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 漏洞百出 二 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 改革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运行的要求 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医疗保险费用由国家 用人单位和职工三方合理负担 社会化程度较高 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二 改革的基本原则 1 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逐步使城镇全体劳动者都能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2 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和方式要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 职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要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适当挂钩 4 建立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保障职工基本医疗 5 公费 劳保医疗制度按照统一的新制度和政策同步改革 费用筹集方式和基本结构要统一 经费使用可以分为两块 分别 分级独立核算 6 实行政事分开 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 制度 标准 职工医疗保险资金的收付和运营等由相对独立的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承担 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国家国家预算管理 三 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建立新的筹资机制 医疗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 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明确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支付办法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社会化 健全基金管理和监督机制 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采取平稳的过渡过政策 四 配套改革措施 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行为 对医方要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对患方要逐步建立利益约束机制 强化服务管理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职工就医时要自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 三 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类型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实质与意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类型 1 直通型 2 大统筹型 3 两立型 4 分工型 5 储存型 四 医疗费用的控制问题 医疗费用增长现状医疗费用增长的一般原因分析控制医疗费用的必要性控制措施1 从需求方也就是患方来看 要从制度上降低其非理性需求和道德风险 2 从供给方即医方来看 要引入竞争机制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3 从医疗费用构成来看 须分别进行药费和治疗费用的控制 五 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正在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除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外 还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 包括 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 第四节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农村合作医疗 是农民群众依靠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力量 在自愿互利 互助互济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集体福利医疗制度 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我国农村中出现了由集体出资举办的集体医疗制度 即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会提留一定数量的公益金用以补助农民的医疗费 1958年 这种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1968年后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蓬勃发展 1979年底 卫生部 农业部 财政部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 全国合作供销总社发布了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 试行草案 从而使全国90 以上生产大队 村 举办了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成为我国农村的主要医疗保健制度 80年代以后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解体 自费医疗再次成为我国农村医疗制度的主体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过程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三 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覆盖范围 新型医疗合作医疗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 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统筹层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以县 市 为单位进行统筹 资金筹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 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资金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要按照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和公开 公平 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 必须专款专用 专户储存 不得挤占挪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待遇给付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 基金监管 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 使用情况 成立县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 定期检查 监督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医疗服务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 强化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 保证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控制医疗费用 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特点 资金筹措上以财政投入为主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规定报销封顶线 实行有限责任强化资金管理 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本着 为农民服务 对农民负责 的态度 科学 合理地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办法 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 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增加政府的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以使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 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 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 合理确定报销比例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用好 管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加强基层人大 政协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 杜绝截流 挪用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现象 各级卫生服务机构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积极主动服务 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水平 第七章考核要求 识记 医疗社会保险 医疗保险范围 统账结合领会 1 简述医疗社会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2 试述医疗社会保险范围和种类 3 我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简单应用 试比较医疗社会保险各种缴款方法的优缺点 综合应用 分析我国医疗社会保险改革的目标 原则及基本思路 第八章失业社会保险 第一节失业与失业类型第二节失业社会保险概述第三节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第四节中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第一节失业与失业类型 一 失业及失业率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之内 具有劳动能力 又要求就业的部分人员尚未能就业并失去收入状态 构成失业有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在劳动年龄之内 二是有劳动能力 三是有就业意愿 四是没有找到任何职业 失业人口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称为失业率 它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二 失业产生的原因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造成的 我国现在失业问题的具体原因 第一 我国人口众多 经济实力有限 经济增长不可能过快 因此劳动力从总体上说是供大于求 第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企业自主性增强 隐性失业 必将转化为显性失业 第三 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 劳动力供求的自由度增加了 由此会产生 职位空缺 和失业并存的现象 第一节失业与失业类型 三 失业的作用和影响失业消极影响 失业使劳动者及其家庭丧失了收入或生活来源 失业率上升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失业队伍的扩大还将严重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各国政府都将保持适度失业率 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其目的在于 一是为了储备劳动力后备大军 以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是为了抑制有效需求 稳定物价水平 第一节失业与失业类型 三 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变化 人们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而引起劳动力供需失调所产生的暂时性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上失衡而造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 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先进技术 劳动者被机器和先进的方法所代替 减少了一部分工人的劳动就业机会而造成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 某些产业因受生产季节性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失业 如建筑部门 农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冷食部门等 周期性失业 经济波动周期中萧条阶段所出现的失业 第二节失业社会保险概述 一 失业保险的概念与特点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 由社会各方面筹资建立基金 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业而暂时中断收入来源时 为其提供现金帮助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并为其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的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除了具备社会保险的一般特点 如强制性 互济性和社会性外 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具有特殊性 2 失业保险产生的风险原因具有特殊性 3 失业保险的保障目的具有特殊性 4 失业保险基金的性质具有特殊性 5 失业保险属于短期待遇 超过一定期限 如没有找到工作就改为失业救济 二 失业保险的功能 保障功能稳定功能促进功能 三 失业保险建立应遵循的原则 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其标准 应适当高于社会经济水平 因为他们失业前曾对社会做出过贡献 但又不能把待遇标准定得过高 否则抹煞了劳动与不劳动的界限 有悖于 按劳分配 的原则 也会助长他们懒惰思想 不求上进 丧失积极再就业的内在动力 失业津贴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把就业指导 职业介绍 职业培训等纳入失业保险运行机制 即把基金的收费 管理 使用与失业人员就业 失业 再就业有机结构起来 保持两个循环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四 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 一 享受失业保险的对象与条件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不是一般劳动者 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暂时失业职业 而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 作为失业保险待遇给付的受益者 有着严格的资格条件 1 必须是劳动者 并且收入中止 2 必须达到规定的资格期限 这包括就业期限和投保期限 3 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 4 必须有劳动能力又有主观就业愿望 并到有关部门进行失业登记 四 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 二 失业保险基金筹集与给付给付期限包括等待期和最长给付期 给付标准遵循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待遇水平必须低于在职时收入两项原则 计算和给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依据社会平均工资按比例给付 二是依据工资等级按比例或定额给付 三是按政府规定的固定金额给付 四是依据失业前的工资按比例加定额给付 第三节国外失业保险制度 一 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模式国家强制性失业保险与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障相互补充的模式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多重失业保障模式 但具体办法又各不相同 主要有 1 失业保险 企业补充失业津贴 2 失业保险 失业救济 3 失业保险 特殊失业补助国家支持的非强制性失业保险模式 第三节国外失业保险制度 二 失业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三 失业保险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在政府监督下 授权自治机构管理在政府监督下 由工会专职负担管理 第四节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一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6年7月至1993年4月 这一阶段是失业保险初步建立并发挥作用的时期 第二阶段 1993年4月至1999年1月 这一阶段是失业保险补充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 1999年1月至今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 失业保险条例 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 一 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二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三 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 四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 待遇标准及权利的丧失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失业职工领取失业待遇的期限失业保险待遇权利的丧失 五 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失业保险条例 适用的范围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城镇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 城镇集体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收入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失业保险基金实行统筹调剂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 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支出 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 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 职业介绍的补贴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 待遇标准及权利的丧失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 1 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 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 2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 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保险待遇标准 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保险金 医疗补助金 丧葬补助金及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等等 失业职工领取失业待遇的期限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待遇的期间根据失业职工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确定 失业保险待遇权利的丧失 失业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失业保险机构停止发给失业保险及其他费用 1 重新就业的 2 应征服兵役的 3 移居境外的 4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5 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6 无正当理由 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 7 有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理失业保险工作 其职责是 1 贯彻实施失业保险法律 法规 2 指导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 3 对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进行监督检查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业务工作 其职责是 1 负责失业人员的登记 调查 统计 2 按照规定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3 按照规定核定失业保险待遇 开具失业人员在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其他补助金的单证 4 拨付失业人员职业培训 职业介绍补贴费用 5 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6 国家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 财政 银行等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实行监管 以防止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挪用 三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一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二 积极稳妥推进并轨 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基本生活保障对象 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 并与国有企业签订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 的下岗职工下岗职工的管理 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 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通过所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发放 下岗职工证明 下岗职工凭证明领取基本生活费 享受有关政策规定的服务和待遇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续一 基本生活保障待遇 按略高于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确定 并逐年递减 但最低不得低于失业保险金标准 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筹集采取 三三制 原则 即企业负责1 3 社会筹集 失业保险基金和社会捐助 1 3 财政负担1 3 保障资金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于其他任何方面开支 积极稳妥推进并轨 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第一步是双轨阶段 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 失业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 第二步 转轨阶段 部分地区先行一步 协议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和新的裁员进入失业保险 其他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加快下岗职工出中心的速度 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共同成为主要的保障形式 第三步 并转阶段 再就业服务中心逐步完成历史使命 所有失业人员 包括新的裁员和协议期满出中心的下岗职工 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 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四 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促进再就业 一 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 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促进再就业 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促进再就业 正确认识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失业保险的功能包括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其再就业这两方面 以促进再就业为核心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合理调整失业保险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强基础工作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促进再就业为核心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调整缴费结构缩短失业保险给付期调整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结构 合理调整失业保险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方向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应对结构性失业促进就业容量能力大的企业 事业发展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灵活发放失业保险金 对于有可行创业计划的失业者可考虑一次性发放多月的失业保险金 作为其创业的资金 第八章考核要求 识记 失业 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领会 1 失业社会保险的必要性是什么 2 失业社会保险有什么特点 3 失业社会保险应遵循哪些原则 4 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资格有哪些内容 简单应用 对失业职工应如何加强管理和促进再就业 综合应用 分析应如何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第九章工伤 生育社会保险 第一节工伤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国外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第三节中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及其改革第四节生育社会保险概述第五节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第六节中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第一节工伤社会保险概述 一 工伤及工伤保险 工伤 也称职业伤害 其含义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岗位上 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 或由于劳动条件 作业环境所引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或职业病等 工伤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 或者在规定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 职业病以及因之而造成的死亡 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 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一定的物质补偿 以保证其基本生活 从待遇项目而言 其包括对 伤 的保险和对 残 的保险两个方面 在待遇内容及享受期限上有很大差异 二 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 工伤社会保险强制性最强 实施得最普遍工伤社会保险具有赔偿性 实行 无过失赔偿 无责任赔偿 制工伤社会保险 经费由雇主负担 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工伤社会保险 待遇优厚 保障项目完备 三 工伤社会保险的原则 无责任补偿原则 个人不缴费原则 补偿与预防 康复相结合原则 严格区分因工与非因工原则 统筹基金 共担风险原则 补偿工资损失原则 四 工伤社会保险的作用 工伤保险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工伤保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工伤保险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节国外工伤社会保险制度 一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二 国外工伤保险制度比较 一 工伤保险的范围 二 工伤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三 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的范围 工伤保险的范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扩大的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 社会保障 最低标准 公约 第102号 确定的范围是 身体呈疾病状态者 因丧失劳动能力并因此中断工资收入者 由于永久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而完全或部分失去工资收入者 由于供养者死亡而失去生活费来源者 上述这些情况应归于工伤范围并由国家法律予以确定 职业病的范围通常是由国家法规列举出来 各国对职业病的划分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采用列表的办法 第二种形式是只在法律中原则规定了那些看来可能导致职业病的疾病 第三种形式是混合式 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一般要遵循下列原则 用人单位 雇主 缴费原则 按风险程度收缴保险费的原则 需要与可能相适应的原则 以支定收 留有储备的原则 工伤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 一般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雇主责任制下的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 第二类是社会保险制度下的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 工伤社会保险基金的提缴 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 按照规定的比例缴费 在费率的确定上一般有三种方式 1 统一费率制 2 差别费率制 3 浮动费率制 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工伤保险待遇资格保险待遇计发基数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医疗服务现金补偿暂时伤残补助永久伤残补助遗属抚恤金 第三节中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一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 建立时期 1951 1957年 二 调整时期 1957 1966年 三 破坏时期 1966 1976年 四 恢复和重建时期 1977 1989年 五 改革时期 1990年至今 二 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内容 一 覆盖范围 二 工伤事故范围 三 享受工伤待遇的职业病范围 四 劳动能力鉴定和评残 五 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六 工伤保险待遇 七 监督管理 八 法律责任 第四节生育社会保险概述 一 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及特点生育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 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 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一般包括女职工生育时及产前产后的检查 接生等医疗服务 产假及产假时期的生活待遇 生育保险的自身特点 具体表现在 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女职工生育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妇女劳动者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 保障社会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生育引起的劳动力的暂时丧失 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变化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而重在休养和营养补充 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原因造成的保障生育社会保险实行 产前与产后都享受 的原则 二 生育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生育社会保险待遇和享受对象 除了部分发达国家覆盖一切妇女之外 大多数国家都面向女性工资劳动者 对于生育社会保险的条件 在投保制国家 规定有缴纳保险费期限 就业期限或居住年限等 生育社会保险待遇 一般包括产假 生育津贴和医疗服务 三 生育社会保险的作用 生育保险的作用 对于保证劳动力再生产 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 保证妇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恢复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保证劳动力的连续再生产有利于国家人口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 第五节国外生育保险制度 一 生育保险制度的产生二 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三 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比较生育保险类型的差异生育保险依据享受保险待遇的先决条件不同 可以分为 1 投保资助型 2 社会保险统筹型 3 普遍享受型 资金来源的差异待遇享受条件的差异享受待遇的差异 第六节中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及改革 一 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二 中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生育保险基金筹集生育保险基金的基金项目基金与标准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 三 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全国还没有统一规范的生育保险法律 各地实施的办法不统一覆盖面还较窄基金统筹比例偏高 结余量过大生育医疗费用连年上涨生育保险待遇还存在问题社会化管理程度低 第九章考核要求 识记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领会 1 工伤社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2 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与作用 简单应用 在工伤保险实践应用无责任补偿原则 综合应用 分析我国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第十章社会救助 第一节关于贫困问题第二节社会救助概述第三节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第四节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一节关于贫困问题 一 贫困的涵义与类型贫困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 人们在长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 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的状态 贫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标准来理解 一般有如下划分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农村贫困和城镇贫困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 二 测量贫困的指标 一 贫困的测度1 洛伦兹曲线2 基尼系数 二 贫困指标1 贫困发生率2 贫困缺口率3 森贫困指数4 FGT贫困指数 洛伦兹曲线 它是国际上用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曲线 横轴为累计相对人口数 纵轴为累计相对收入数 如果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的 1 的人口得到1 的收入 累计收入分配曲线为图中的对角线 如果收入分配是绝对不平等 99 的人完全没有收入 1 的人占有全部收入 累计收入分配曲线为由横轴和右边垂线组成的折线 实际收入分配介于二者之间为一曲线 即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区域面积越大 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用以测定洛伦兹曲线背离完全平均状况的程度 表明不平等的比率 设A为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等线 即45度线 围成的面积 B为完全不平等线 折线 与绝对平等线围成的面积 基尼系数就是A与B的比率 当收入分配完全平等时 A 0 则基尼系数为0 当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时 A B 则基尼系数为1 基尼系数越小 表明收入分配越趋于平均化 基尼系数越大 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若用G代表基尼系数 则有 G A B 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 又称绝对贫困指数 是由布斯和朗特利在20世纪初分析英国的贫困问题时首先采用的 它是贫困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它的基本特点是不考虑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收入变异及收入的分布 重在测定人口比率 如果用H表示贫困发生率 用n代表全部人口 用q代表贫困人口 则H q n 贫困缺口率 贫困缺口率 又称相对贫困指数 是每个贫困人口的纯收入和贫困线差距的总和与达到贫困线收入的总和的比率 设贫困线为 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为Yi Yi i 1 2 q 平均收入为 贫困缺口率为I 则 I Yi q 1 I值越高 说明贫困程度增高 I值为0时 表明贫困基本消除 森贫困指数 森在构建贫困指数过程中 首先阐明了描述收入分配的洛伦兹曲线和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 并给出了社会对不同收入分配的偏好次序 在此基础上 森提出了自己的贫困指数 即 P H I 1 I G 式中 H为贫困发生率 I为贫困缺口率 处于0与1之间 G为基尼系数 其中 G和H均针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群体计算得出 FGT贫困指数 FGT指数直接使贫困缺口率作为权数 其公式为 P Yi 1 n gi a其中 n为总人口 Yi为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 为贫困线 q为贫困人口 gi为第I个贫困者的贫困缺口 参数a为0 1 2 当a 0时 P0 H 为贫困发生率 当a 1时 P1 HI 为贫困发生率与贫困缺口率之乘积 当a 2时 P2 H I2 1 I2 G2 为贫困缺口变动率 FGT贫困指数是实际测量贫困工作中的常用指标 三 贫困的影响 贫困对经济增长具有消极影响贫困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贫困不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二节社会救助概述 一 社会救助的概念及特点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受自然灾害及其他经济 社会原因而导致他们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由国家或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而给予物质帮助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它是公民一项基本权利 也是缓解和消除贫困的基本手段之一 社会救助的目标则是克服贫困 这是社会救助最基本的特征 除此之外 还有以下几点 从社会救助对象上看是有选择的从资金来源和流向上看是单向性的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性的社会救助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 社会救助的作用 有利于帮助公民减轻或摆脱贫困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 社会救助的原则 反贫穷原则生存权原则积极救助原则 四 社会救助的对象 社会救助对象一般是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 定量 凡是生活在法定最低生活水平线和低于这个最低水平线的国民和家庭 均列为社会救助的对象定性 根据造成贫困的原因不同 一般可以分主要可分为 无依无靠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公民突发性灾害造成的生活一时拮据的公民有收入来源 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公民按具体的公民群体划分为 1 儿童救助 2 老人救助 3 残疾人救助 4 失业者救助 5 病人救助 6 患难者救助 7 不幸者救助 按地区划分为若干贫困地区 五 社会救助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 即 恩格尔系数 E 全年的食品支出 全年的消费性支出 它反映了一个家庭食物支出所占比重与家庭富裕程度的逆相关的关系预算标准法即市场菜篮子法或基数法 就是先列出一份为社会所公认的 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生活必需品的清单 包括必需的种类和数量 然后根据市场价格确定购买这些必需品所需的金额 这个金额即贫困线 国际贫困标准法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 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 60 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贫困线 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六 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 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国际援助 七 社会救助待遇 1 社会救助的形式按救助时间的长短 可分为临时性救助和定期性救助按救助实际发放形式 可分为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按社会救助层次的高低 还可分为救济 救灾和扶贫2 社会救助待遇的享受条件社会救助待遇的条件是对救助对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 这个过程一般称作申请调查制 第三节国外社会救助制度 一 现代社会救助的建立与发展二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贫困线的制定救助范围三 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申请制和调查制救助范围救助标准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 初建时期 1949 1955年 二 曲折发展时期 1956 1976年 三 恢复与改革时期 1978年至今 二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 原则与特点我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基本生活二是由政府作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体 承担保障的主要责任三是以全体城市居民为保障对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点 低保制度强调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权利低保制度实行以家庭调查为前提的选择性救助低保制度是一种低水平的收入补差制度低保制度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实施低保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低保制度要求合乎条件的低保对象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低保制度实际上是城市居民 最后的安全网 二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1993年上海市率先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此后 在民政部部署和推动下 各地城市陆续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到1999年9月 全国667个城市和1638个有建制镇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部完成了建制任务 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标志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进入规范化 法制化轨道 三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容 保障对象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无生活来源 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 扶养人 抚养人的城市居民 简称 三无人员 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及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 基本生活费后 以及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后 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保障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 食 住费用 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 燃气 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资金来源 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 专项管理 专款专用管理程序 四 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制度的实际覆盖范围仍存在问题保障水平偏低 生活仍有困难低保制度消极救助特征明显 造成了低保对象的制度依赖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职责不规范管理工作经费不落实 三 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救济 五保户 供养制度主要是对农村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抚养 无维持正常生活的劳动能力 无正常经济来源的老人 残疾人 未成年人 在吃 穿 住 医 葬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主要面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村特困户救助在原来农村定期或不定期救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目前主要是在没有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中西部地区实施 四 其他日常社会救济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主要面向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目的是经常化地为一些救助对象提供临时性救助特殊人群的生活救助此类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在建国初期由于政策等原因被排除在单位制度之外的城乡贫困人口 主要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 精简退 老职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