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期末复习考前指导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8431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期末复习考前指导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期末复习考前指导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期末复习考前指导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考前指导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提示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示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提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等。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提示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提示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提示唯物主义中的前两种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提示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2.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示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提示“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提示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提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提示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示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提示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2.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提示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4.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提示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5.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提示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提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4.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示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提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6.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提示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提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示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提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提示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提示只有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提示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提示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提示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彻底否定。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每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提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提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提示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提示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提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6.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提示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提示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2.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抛弃。提示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3.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提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提示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提示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示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提示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1.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提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2.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提示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提示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4.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提示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一、哲学的涵义1.从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三、哲学的作用1.哲学的主要功能有两点:一是世界观的功能,它可以使人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方法论的功能,它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总体性和一般性的方法。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有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层次,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好哲学,终生受益。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四、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五、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六、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2.发展的观点(1)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勇于创新。(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既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矛盾观(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同时不忽视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4.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及方法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必须树立创新意识。(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5.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我们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七、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八、人生价值观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答题模板1某种做法的辩证唯物论依据(1)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观念。(3)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自然界具有客观性。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例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请简要回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唯物论依据。答案(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这要求我们认识、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为前提。(2)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经济社会建设必须从我国资源环境的实际出发,自觉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答题模板2分析某种做法的认识论道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3)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例2呼唤着诚信与秩序,追逐着公平与正义,我们又一次齐聚在“315”的旗帜下。2017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4周年。该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于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局限性。比如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只要求保证消费信息真实性,而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没有作出规定。放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走过的23年,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几年前国家已经开始启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工作,并于201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走过的历程。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和全新消费模式的出现,推动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国制定并不断完善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该法实践中还有很多的不如意。(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走过23年,促进了消费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答题模板3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要注意结合材料有选择性地选取以下知识点作答。(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同时不忽视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节日送礼,送到交通大拥堵,也算是一件奇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举的一个例子,让人颇有感触。他说去年在北京开会,正赶上中秋节的前一天,是送礼高峰,他当时从东城到西城,堵在路上一个半小时。他坐在车里面就想到了一句话:“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材料二王岐山说:“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全社会共同努力,做民风转变的参与者、实践者。”其中的关键,还是拿出务实行动,给公权戴上紧箍咒,遏止“公款送礼”等腐败,给净化民风提供标杆。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怎样才能“找回被偷换的节日内涵”。答案(1)矛盾具有普遍性,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党和政府要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办法解决矛盾。(2)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针对当前的节日现状,关键在于党和政府要切实行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答题模板4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要依据材料,将唯物史观与人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分析。(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及改革。(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6)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例4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也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最基本方式、最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更是激发了全社会对依法治国的热情与期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建设法治中国应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3)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我国的法治中国建设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4)法治中国的建设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法治中国带来的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