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6 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5842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6 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6 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6 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6 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 1创作背景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退居江西时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伉胄想立一场伐金大功来笼络时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任镇江知府的。这首词便是他在镇江任上所作的。辛弃疾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2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遥岑远目( )_(2)尚能饭否( )_(3)赢得仓皇北顾( )_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今:_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2(1)名词作动词 看,望(2)名词作动词 吃饭(3)名词作状语 向北3. 英雄业绩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2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3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多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举例分析。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萎靡不振的不满情绪。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5辛词长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 句人物表达的情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江山犹昔,而如孙权的英雄已不见,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这一典故是对当时执政的韩侘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6有人评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用典显得晦涩难懂,有掉书袋的嫌疑;也有人评价这首词用典贴切、精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观点。示例一:词中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示例二: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任古书中俚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示例三:辛弃疾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词人将典故中的环境与现实中的意境交织一处,情感更为厚重。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水龙吟(yn)永遇乐(l)揾英雄泪(o)B孙仲谋(mu)求田问舍(sh)可堪回首(kn)C供恨(gong佛狸祠(C)居胥(x)D倩何人(qin)舞榭歌台(xi)英雄无觅(m)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栏杆拍遍神雅社鼓远目嬴得B犹愁风雨金戈铁马天际可堪C红巾翠袖邪阳草树吴钩仓皇D千里清秋气吞万里登临烽火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多情自古伤离别C赢得仓皇北顾赢得青楼薄幸名D楚天千里清秋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党怀英同时师事毫社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和所有时代的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从二十三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懦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日三叹息。”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的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ABCD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8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9对词的下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元嘉”三句写宋文帝空怀霍去病的建功志向,元嘉年间用兵却有失草率,结果被金兵击败,发出“仓皇北顾”的叹息。B“四十三年”三句写诗人痛彻的回忆,自宋文帝战败,诗人从北方抗金南归,已历四十三年,仍牢记扬州连天的战火。C“可堪”三句写眼前一派升平景象,人们设祭击鼓,纷纷杂杂,有谁还记得这佛狸祠曾是北国异族胜利后建立的行宫?D“凭谁问”三句写春秋时期廉颇的故事。廉颇最终虽因年老没被赵王起用,但终究还是有人探问,而自己谁来过问?10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复国,却又壮志难酬。请你为辛弃疾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20字。(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注】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头来去云”意为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与“山前灯火欲黄昏”构成了一种昏暗浮动的景象。B“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由“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一句的喜逢故人作铺垫。C“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是儒将的标志。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D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主要内容为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E本词将写景与心理刻画紧密结合起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又多处用典,自然巧妙,全无凝涩之感。2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叶丞相,即叶衡,主战派之一,词中的“高人”就是指叶丞相。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1C 2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A项,神雅社鼓神鸦社鼓、嬴得赢得;B项,犹愁风雨忧愁风雨;C项,邪阳草树斜阳草树。3B【解析】A项,“风流”都是指有功业有文采的人。B项,“多情”,多愁善感;有情人。C项,“赢得”都是落得的意思。D项,“清秋”都是凄清的秋季。4C【解析】ABD中的“樯橹”“金戈铁马”“红巾翠袖”均为借代,而C项中的“雪”是借喻,比喻浪花。5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为客观题,可先观察答案选项,比较哪个应该放在首句,中说辛弃疾“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有开启话题的作用,可排除A、C。再看BD,区别在两句的顺序,中有“也是”一词,应放在第句后,因此选D。6B 7B【解析】B项,作者用廉颇的典故是表达自己的心志,表明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愤懑。8C【解析】C项,不是赞扬孙仲谋,而是刘寄奴。9C【解析】A项,“结果被金兵击败”时间错位,宋文帝时代没有金兵;B项,这三句与宋文帝没有关系;D项,廉颇是战国人,不是春秋时代的。10(1)铁骨铮铮民族英雄,慷慨悲壮一代词豪。一位英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的一生,奋发激昂,抗战爱国,壮志未酬却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大业。他的词,穷极变化,处处生春。或热情洋溢,气概纵横;或情致缠绵,词意婉约;或清新纯朴,自然真切;或风格独特,幽默诙谐,艺术造诣,词史一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铭记金戈铁马的一代词豪辛弃疾。(2)一颗爱国心,上书美芹论与九议。一片赤子情,带领五十人袭万军。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他是文人,是政客,更是虎胆英雄。他的磅礴文字,感慨后世骚客;他的爱国情,影响万代。他就是用血和墨书写宏图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1“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的繁华喧闹的境地,现在是一派荒凉了。“斜阳草树”,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萧条不堪了。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极为相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对比鉴赏的能力。“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喧哗热闹的场景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了;“斜阳草树”是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如今也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地方。一切都已改变,怎不让人唏嘘?怎不让人想起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2这首词用典故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看一首词的用典是不是“掉书袋”,就要看他的用典是否与题目相关、是否有助于思想感情的阐发等。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二)1CD【解析】C项,“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错,从后文的“儒冠多误身”可知,做儒将不是词人的理想。D项,“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属于牵强附会,应为“借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满”。2词的一二两句借昏暗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云,表达了对频繁调任、辗转多地的强烈不满。“潇湘逢故人”一句表达了在外遇到故人的惊喜之情。“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如今为何如此憔悴,难道是因为是一个儒生的原因?表达了对不能上阵杀敌的愤慨之情,以及对主和派的强烈控诉。【解析】解答诗歌鉴赏,首先要知人论世。辛弃疾出生在被金占领的北方,年轻时率军南归,渴望朝廷能出兵恢复中原,但一直未能如愿,他的一生也是与主和派斗争的一生。所以他的词作的主题便是立志报国、恢复中原,但又壮志难酬。另外,解答本题要抓住最后一句“儒冠多误身”来思考,这是愤激之语,为什么如此愤激?从深处挖掘,即可得出答案。(三)1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画线句子表面是写景,实际是移情入景。手法题先答出运用的手法,再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结合情感阐释其效果。2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是开放性的题,考生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诗句来阐明理由,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