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71479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3.提升学生的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到诗歌鉴赏中,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品味诗中意象的丰富意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诗歌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该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古人的情怀呢?需要我们学会咬文嚼字,细细揣摩诗歌语言。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究竟又有怎样的魅力呢?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一首诗登高,我们共同回忆这首诗(集体背诵)。为什么杜甫在诗中写到“无边落木萧萧下”时,要用 “落木”而不用“落叶”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学 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体会其中深层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掌握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特点。二、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这是一篇文学理论性文章,有一定深度,但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第1自然段:作者从大量诗句中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即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教师总结: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第一自然段,作者引用大量诗句给我们引出一个文学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说明从概念上讲,“树叶”与“木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诗歌语言中,“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并且进一步发展到“落木”,这其中的关键在“木”字。“木”有怎样的艺术特征?作者是如何分析的呢?三、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仔细阅读46段,品味引用的诗句,把握意象的艺术特征,完成下列表格。意象诗句艺术特征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落叶黄叶“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教师总结:“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中“树”的形象有饱满、繁茂的枝叶,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却是叶子越来越少的空阔,有这些诗句的比较发现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那这“落叶”又有怎样的不同呢?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木叶”或“落木”呢?通过第六段引用诗句的比较发现,“木叶”还具备微黄干燥的特点。那么,“木叶”就是微黄干燥的落叶。杜甫诗中的“落木”是不是也是这样窸窣飘零透着微黄的落叶呢?分析了这些意象的艺术特征和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一旦进入诗歌中就有了这么丰富的含义呢?四、教师点拨 难点突破1.我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2.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集体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理解对暗示性的分析。3.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联想。通过联想,我们理解“木叶”“落木”暗示的是微黄干燥的落叶,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进一步联想还会体会落叶的窸窣飘零带来的“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的暗示。到此我们能深刻地体会杜甫为什么用 “落木”了,那萧萧的落木不正是诗人晚年漂泊的人生感叹吗?我们也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诗人那么钟爱“木叶”了,因为我国古代诗人大多有悲秋的情怀。五、举一反三 拓展运用课堂延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分析方法,试分析“落红”的艺术特征。课后拓展(作业)1.运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给下列诗句中意象和其暗示的意蕴连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脱俗之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悲伤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圣洁坚贞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羁旅思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离别之情2自主赏析这首词在摄取景物上的特点,并探究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情感。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明确:他人抒写羁旅愁思,往往摄取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仲淹却反其道而行之,摄取阔远而艳丽的景物来表达。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使下片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所抒之情柔而有骨,挚而不颓。六、结束语近代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读者。附:板书设计说“木叶”林庚概念诗歌语言形象木叶(落木) 暗示性 干枯 微黄 落叶树叶(落叶)(联想)饱满 繁茂 湿润资料拓展1、林庚(1910xx)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3、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4、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5.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