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详细计划.doc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2019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详细计划 年 级 一年级 学段 学 段 目 标 第 一 学 段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个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 课堂常规训练(2课时) 一、数一数(1课时)二、比一比(2课时) 11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2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3课时) 12 七、11—20各数的认识 1、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3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13 八、认识钟表(2课时) 4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14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 9加几(3课时) 5 “十一”休息 15 2、 8、7、6加几(4课时) 6 五、分类(2课时) 16 3、 5、4、3、2加几(3课时) 7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7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8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8 总复习(4课时) 9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19 期末总复习(5课时) 10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20 期末总复习(5课时) 第 一 单 元 数一数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1 课 时 1、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使学生能够按物记数,正确说出一类物体中按一定标准分类后的数量。 3、学生能按一定的次序、方法进行数数。 4、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6、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充分观察图片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随意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数活动。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后,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 刘燕、 邹正清、 周向忻: 6和7 的认识 第 二 单 元 比一比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2 课 时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比大小”、“比高矮”和“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会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通过游戏或者故事引入新课。 2、探究学习。掌握比多少、比高矮、比长短的正确方法。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时刻渗透数学的生活性。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 第 三 单 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10 课 时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4、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5、培养学生养成书写工整,认真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7、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8、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筹思想的渗透,但不必给出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以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2、在教学加、减法时,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思维水平。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性认识集合、对应、统计的思想。 唐云、 邓星华: 0的认识 第 四 单 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2 课 时 1、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3、培养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生学习兴趣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要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就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第 五 单 元 分类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2 课 时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交流的能力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4、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分类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 六 单 元 6~10的认识 加减法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21 课 时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秦少英: 连加连减 韦书恒: 认识6和7 姚大桂: 10的认识 第 七 单 元 11到20各数的认识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4 课 时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5、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7、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 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1、会读、会写11――20各数,掌握这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看图数数,摆小棒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的良好习惯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李卉:11-20的各数的认识 第 八 单 元 认识钟表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2 课 时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6、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 九 单 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12 课 时 1、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牢固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减,找到合适自己的计算方法。 4、掌握突出“凑十”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重视培养学生对数的理解,学会合作学习与交流。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1、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多样化教学法 3、数学教学情景化、活动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力。 蔡亮: 9加几 总 复 习 教 学 计 划 制表人: 计划 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研讨 课例 6 课 时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 6、计算加减法时,要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出速度的要求,使学生看到式题或听到式题都能比较快地说出得数。 7、“用数学”要求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理解题意并正确解决问题。 8、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动手操作,优化数学教学。 2、加强感知性操作,强化动手操作,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直观的认识,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