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苏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66880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教师主张】大自然的文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名著,全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是科学小品文的典范。根据这一文体特点,教者确了以下教学重点:1.感受大自然的奇趣,点燃对大自然好奇探究的兴趣。2.创设探究情境,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课前,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静欣赏大自然奇异的美景,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悄然滋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对大自然“美”和“奇妙”的感悟是本课情感的起始,导入谈话由此转向大自然文字传递的信息,引向对“真”的追求。作者的国籍、作品的文体以及文题的寓意也巧妙地穿插其间,体现高年段语文学习的特点。初读课文环节用自由朗读、默读、快速浏览三种阅读方式渐次达到读准字音、梳理内容、理清结构三个目标,使学生加强对文本的认知和感悟,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一节一义、条理清楚的特点。在课文介绍的四种“文字”中,教者选择重点研究“地书”中的花岗石。通过音乐、画面以及教者生动的讲述,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以小科考队员的角色,在情境中观察、质疑、思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关于“是谁搬动石头”,文本并没有提供探究的过程和依据,教者特意补充推理环节,可以使情境的创设更加逼真,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二个问题“冰块是怎样搬动岩石的”,则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播放科学视频,设计了纯科学性文本和科学小品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发现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从对花岗石的探究中,学生自主感悟出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也习得生动记录科考发现的技巧。然后学以致用,通过对家乡特有的大自然的文字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述,由课本到生活,有感悟到运用,由演练而实践,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层层相扣,步步提升。在本课结束环节,教者有意再次呈现课前的图片和音乐,画面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学生观察的视角:由单纯的对美的感悟转向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去探究。走出课堂,学生收货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集中文字提供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播下了亲近科学、热爱科学的种子,点燃了探究的欲望。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全课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同时也尝试完成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螺旋上升。纵观整堂课,紧紧围绕大自然文字的神奇、科学的奇妙来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对科学的向往,注重科学视野和文学情怀的自然结合,认知感悟和实践应用结合,语言能力训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结合,拓宽语文教学的时空,给学生以全新的语文学习感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三个生字。2、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从中获取哪些信息,以及如何读懂大自然的文字。3、 创设探究情境,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4、 感受大自然的奇趣,点燃对大自然好奇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 创设探究情境,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2、 感受大自然的奇趣,点燃对大自然好奇探究的兴趣。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谈话:播放奇趣大自然图片幻灯。音乐。感受神奇大自然。静静欣赏。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白云、飞鸟、山谷、溪流它们不仅带来美,还提供着丰富的信息。2、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伊林写了一篇科学小品文,形象地将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课文。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结构。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上小节号。2、认读生字词。3、对照表格找出文中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分别提供了怎样的信息?4、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些内容分别在哪几小节?其他部分讲了什么?5、小节:这篇课文结构严谨,一节一义,条理清楚,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三、创设情境,深入探究。1、组建地质科考队,跟随伊林走进茂密的森林。2、你发现了什么?3、伊林也在科考记录上写下了他的观察,他是怎么介绍的?4、出示句1: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指导朗读,体会句子的生动。5、 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科考队员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大科普作家伊林心中存在着怎样的疑问?6、 出示三个问句。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森林的呢?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7、 研究第一个问题:是谁把它搬来的?出示示意图。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主要有三种力量可以搬动岩石风、水、冰,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搬运花岗石?说说理由。8、 研究第二个问题:冰到底是怎么搬运这样巨大的石块的呢?展开想象。9、 播放视频,说感受。10、出示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冰川可以搬运大型石块。一部分碎石被冰冻在冰川内部,一部分则是在冰川表面,它们都随着冰川一起运动。冰川运动的速度,日平均不过几厘米,多的也不过数米,以致肉眼发觉不出冰川是在运动的。当冰融化时,这些大块的碎石就留在原地。11、伊林也解开了心中的谜团,他的科考纪录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12、你喜欢读哪一段?为什么?13、小结:伊林的科学小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百科全书中的文字更加严谨、准确,这是针对不同读者所选择的语言风格。14、我们再来完整地阅读这则科考纪录,体会伊林的语言魅力。15、总结收获。四、延续情境,继续探究。1、咱们身边处处都有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它也是大自然的文字2、我们该怎样读懂它?(观察样子,提出问题,探究答案。)3、出示论文体段落,尝试把读懂的科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作业纸上。4、圈画,点评。五、总结全文,拓展课外。1、总结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观察、思考。2、预告下一刻内容:自由组队,选择研究课题。3、课后作业。4、播放片头视频,交流研究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