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三章解读教案 新人教A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61402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三章解读教案 新人教A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三章解读教案 新人教A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三章解读教案 新人教A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石家庄市高中物理 “套餐式”系列教研活动项目(之三)2019-2020年高三物理 第三章解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一模块第三章 相互作用 本章教材的整体把握1.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附:课程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类型水平各水平的含义所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技能目标动词知识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认识理解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分析、判断、区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技 能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经历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知等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调查反应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领悟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标准中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共三大类八个层次65个常用词。解读:第一条:关于动摩擦与静摩擦属于“认识”层次,建议教学中靠近“理解”层次;利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属于“理解层次”,建议在教学中与“弹力”建立联系,准确理解与弹力的关系,熟练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第二条:属于“了解”层次。对于常见的形变和物体的弹性属于知识的再认和回忆;识别、辨认事实;对于胡克定律重在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比如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与弹簧类似即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形变量包括拉伸量与压缩量;是正比而不是其他的函数关系等)而不要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上多做文章。(直接利用公式即可。而不必进行复杂计算:比如弹簧的“串”“并联”问题可以不讲。)第三条:力的合成与分解、区分矢量和标量、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均属于“理解”层次。建议在教学中利用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深刻理解等效替代的含义(等效替代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准确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根本区别在于计算法则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具有方向)充分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利用合成与分解进行分析;对于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属于“了解”层次,建议教学中讲清平衡状态,知道平衡条件,知道平衡状态与平衡条件之间的关系,而关于利用平衡条件进行定量计算可以放到第四章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a=0)2.本章教材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与编排 本章教材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编写特点、栏目设置与第一章、第二章情况相同,前面两位老师已经做过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3.本章教材在模块一中的地位 第一章、第二章研究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第四章研究了牛顿运动定律,即一、二两章解决了物体怎么动的问题,而第四章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动的问题,第三章研究相互作用(力)。物体受什么样的力,正是解决物体为什么这样动的关键所在,因此第三章起到了联系前后内容的作用。即“桥梁”作用。新教材这样编写既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又遵从了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所以只有学好了这一章的内容,才能为深刻理解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章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完善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而这一内容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模块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本章内容的选取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目的是通过学习一些具体的力的知识,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力的合成法则等,为以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力的概念和其他矢量的合成做一些铺垫。4.本章教材的三维目标新教材变旧教材只重一维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通过我们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一代新人。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为实现另两维目标搭建平台。另外无论将来的高考方案如何,另两维目标的考核也必然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绝不能因为实施新课改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当然也不能只顾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另两维目标的实现。本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力的概念的准确理解(相互性、矢量性、瞬时性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产生条件、三要素、示意图、力的图示等;矢量与标量的概念、矢量合成法则及其探究等;渗透一些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利用条件和二力平衡,更复杂的结合运动状态分析受力情况的问题放到第四章进行)在本章三条课程标准要求中均有“通过实验得到”的要求;同时实验探究也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而一种科学方法的掌握是需要不断重复的。也只有不断重复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进而升华为学生的科学精神。因此本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利用实验探究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体验(摩擦力:搓手体验与压力的关系等)到实验;从定性到定量的这种循序渐进的原则。附: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提出问题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的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认识假设与猜想的重要性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试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评估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为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交流与合作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即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进行科学探究,不在于“七要素”的完整性,因为一次完整的探究可能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每次探究实验我们可以侧重某一个或几个要素,逐渐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关于本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重在科学精神的逐步形成。例如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等等。5课时安排建议第一节:2课时。第一课时: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概念为主;第二课时:以重力、四种相互作用为主。第二节:3课时。第一课时:弹力的基本概念;第二三课时连排进行探究。第三节:3课时。第一课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第二三课时连排探究动摩擦力的大小第四节:2课时。第一课时:合力、分力的概念、完成实验;第二课时分析试验结果(验证方法)、共点力。第五节:1课时。力的分解,力分解的不确定性,矢量、标量的概念。章节复习与考试:2课时。本章共计需要13课时(三周左右)。 学情分析1.数学知识储备情况(1)三角函数知识的匮乏。学生只知道三个三角函数值与三角形的三个边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正切)而不能将三角形的三个边与合力分力正确对应。(2)平面向量的知识没有。学生只是通过第一章、第二章的学习,初步知道了一维向量的计算(引入正负号代表方向,转换为代数运算)而对于平面内的向量如何运算没有任何基础。(3)对于多元方程的运算,能力很差。(4)正余弦定理不知道(因此,我们一般只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情况)。(5)数学运算能力极差。(6)通过一二章的学习,对数学图像的物理意义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基础。2.物理专业知识、能力的储备情况(1)初步具备了一些物理专业素养(知道高中物理是怎么回事,遇到问题应该怎么想、遇到复杂问题画草图等等)(2)对于各种基本概念(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均只限于生活层面,感性知识的层面上,而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严谨性、完整性。(3)对于力的概念:初中给出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但对力的基本属性未作进一步的阐述(瞬时性、矢量性等等);只讲了力的示意图,而没有讲力的图示;没有涉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4)对于重力:初中给出了基本概念及三要素但没有做进一步的解读。比如g=9.8N/kg;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关系;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问题未涉及。(5)对于弹力:只在感性基础上给了一个概念,关于其产生条件,三要素等均未涉及。(6)对于摩擦力:初中只涉及了动摩擦;而没有涉及静摩擦;对于动摩擦也仅仅给出了一个概念和与大小有关的因素而没有涉及产生条件、三要素、动摩擦因数、定量计算等。(7)而对于矢量、标量、矢量运算法则;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均未涉及,全部为高中新增内容。(8)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试验的能力均很差(有些学生初中未做过实验) 各节的教材分析与建议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本节教材的整体分析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示意图基础之上的。也是动力学内容的开篇之作。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实力物体。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方向及大小,知道重心的概念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6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等栏目,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二)能力目标1、通过猜想、讨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等2、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统一的意识(三)情感目标1、由神七事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科学态度和思想,以及探索新知识的创新精神。三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2、难点分析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四教学建议: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比如,对于力是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时可以通过体验“捏一捏”“推一推”得出结论。讲到力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推一推”体验其相对性、瞬时性,通过设计小实验(两个弹簧秤悬挂一个钩码)得到其矢量性,并为力的合成法则埋下伏笔。本节的“做一做”悬挂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首先让学生实际做一做,找到物体的重心;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表述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依据是什么?课下做一做。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具体可以通过课下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课上交流的方式进行。第二节 弹 力一本节教材整体分析弹力作为高中物理重力以外的第一个性质力,在力学问题中出现次数仅次于重力,在整个高中物理尤其力学分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的顺利实施,为以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以奥运会蹦床冠军何雯娜奥运会上的精彩表演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完成:通过实例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相互之间讨论分析、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学习铺平道路。本节课中,对于弹力以及形变等等的相关概念、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得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还有探究实验“弹力和伸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成,老师仅仅起一个辅助指导作用,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力,激发探究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究学习试验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方法、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增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探究方法。5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分析实验结果,理解胡克定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2通过具体可感、生动又形象的演示实验来体现美引真的原则。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的判断。2.对胡克定律的探究过程难点1对弹力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以及胡克定律。2胡克定律的探究。四教学建议 在讲形变的种类时可以在回顾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小实验(弹簧和橡皮泥)得出什么是弹性形变,什么是范性形变。在进行到微小形变时,利用“光杠杆”试验或“锥形瓶”试验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上解决微小量的观测方法(放大法)。在进行到弹力的产生条件时可以通过双手“按一按”,“压一压”体会其产生条件。在进行到弹力三要素时,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大小暂时只限于利用二力平衡得出。对于胡克定律的探究可以先从体验提出猜想再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本次探究活动可以以劲度系数的探究为重点。因为胡克定律的内容教材已经给出,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而与劲度系数有关的因素教材给的却很笼统,学生会对未知的知识充满兴趣。此次探究的重点在于过程,哪怕因素探究不全也无所谓,当然在它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充分的指导尽量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节 摩擦力一 .整体分析本节教材是在重力、弹力的基础上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也是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摩擦力也是三种常见性质力中最难的。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景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它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利于我们进行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体验猜想试验的顺序进行知识生成。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渐形成科学习惯。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通过试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3)会运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4)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生产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参与实验探究熟悉控制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三重点与难点分析: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FN。2难点: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四教学建议:首先从体验开始比如“搓手”引出“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等内容。再用“毛刷”试验进一步验证静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演示试验过渡到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观察轴承,得出滚动摩擦力;同理得出“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再通过体会,提出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猜想,进而设计试验对其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变量,最终对试验进行分析,最终的得出结果, FFN 第四节 力的合成 一 本节教材整体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但是,由于高一学生是刚开始接触矢量方面的运算,他们很难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课一开始,就以同学拎水的情景引入,再通过举例,从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加深了学生对等效替代的思想以及合力、分力概念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带着“谁的力气大”的问题,通过用弹簧秤拉砝码模拟拎水情景的小实验,进行了合力与分力有哪些方面的关系的研究,得出合力与分力在大小和方向上均有关的结论,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台阶。在探究实验中,又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确立了研究的方向,避免了完全放手后,学生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在实验过程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最后的计算机演示实验,通过屏幕上数据的动态的变化,对学生的感官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加强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 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和技能(1)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2) 能通过试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 会用做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4) 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5) 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2 过程和方法(1) 通过合力、分力的概念理解,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2) 通过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情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2)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能力和相互合作、实事求是的作风。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建立等效替代的思想。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四教学建议:首先通过同学拎水的情景以及第一节所埋下伏笔等帮助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而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以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对于合成法则的探究,新、旧教材有很大区别,旧教材属于验证性试验,而新教材属于探究性试验。由于教材给出了充分的提示(“建议”),因此建议以对结论的验证为重点,即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才能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法(比较法)。这样做看起来是又回到了旧教材的思路上,但实际上有很大区别,一是这只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一个环节,再者这种比较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而提出的。至于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可以通过电脑动画形象展示。对于共点力的概念,简单介绍,其他内容放到第四章进行。第五节 力的分解一本节教材的整体分析: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分析、建立分力、力的分解概念。从等效的角度根据实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各次的分力的作用效果,归纳总结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归纳出按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力的思路。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以及三角形法与平行四边形法的一致性。方法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等效性的角度,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进而通过DIS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方法是:结合简单实例,并通过演示实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力作用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的方向分解力,然后从简单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到一般情况。最终推广到正交分解。本节课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二三维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4)能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分力。(5)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6)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规则的实质是一样。(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能运用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理学的和谐统一之美(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力的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运算及正交分解(2)难点是能根据实际情况弄清力对物体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从而找出分力的方向进行力的分解四教学建议:首先通过若干实例和演示实验得出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其中始终以等效替代为核心展开。在此基础上根据平行四边形一条对角线可以对应无数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推广到正交分解。利用逻辑推理思维得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一致性。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第一章留下的伏笔(位移的合成)推广到任意矢量同时得出矢量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标量的本质区别。进而结合“说一说”推广到矢量减法。并且在此强调在力的合成中合力是虚拟力,而在力的分解中,分力则是虚拟力,为后面的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多力问题) 关于问题与练习第一节:第一题考察力的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第二题属于技能要求要求作图严谨、规范,培养科学素养。第三题要求学生课下实际做一做。第二节:第一题让学生课下实际做一做,注重过程与方法(放大法)。第二、三两题解决弹力的方向这一难点。第四题进一步强化对图像的认识。第三节:本节的习题与练习均涉及摩擦力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知识点,从定性到定量。第一题重在体验,感知身边处处有物理。第二题解决本届的难点问题关于摩擦力的方向,四个问题逐次加深。第三题定量计算。第四节四个习题从最简单的已知两分力大小求合力的范围到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再到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讨论合力、分力及夹角之间的关系。步步深入,层层提高。第五节:第一题基本的关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第二题解决分解中的难点,几种典型的分解。第三题推广到一般矢量,并熟悉三角形定则。关于“调研”中加“”的题目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做。以上所说均为个人陋见,仅供各位参考。关于各节的教学建议各学校可根据生源情况课时安排具体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