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28440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1. 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 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王后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2.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家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根据所学,家谱是根据血缘关系编撰而成,体现的是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因此,在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的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3. “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男尊女卑,君父一体【答案】B【解析】材料“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反映的是宗法制度。“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反映出父为“家君”,君王为“国父”,体现家国同构,故B表述正确。“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皇位世袭”,且A项仅从君王位置上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A;C项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强干弱枝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C;D项中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未明确体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4.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 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 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 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 稳固统治须满足部将利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刘邦注重安抚降者而项羽不注重奖励战胜有功者,并未涉及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且该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且分封制是导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平衡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和“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刘邦注重安抚降者而项羽不注重奖励战胜有功者,并不能说明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影响【名师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序列。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从汉至清一直存在分封。在封建社会,分封是皇权的体现之一,但所封诸侯王在封地内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军事统治权。5. 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的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说明A. 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 集簿对研究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无学术价值C. 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D. 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封国对朝廷的威胁,不选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13年判断,此时期属于西汉,不可能对研究东汉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不选B。材料没有涉及西汉以前的情况,不选D。根据材料中“县”“侯国”判断,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6.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选C;A中政治垄断错误;B中没有扩大统治基础;中是选官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名师点睛】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7.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举孝、廉的内容,故C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举孝廉,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控制,故B排除。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没有举孝廉,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8. 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A. 笼络士人,巩固统治B. 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 抑制权贵,奖拔寒俊D. 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而,宋朝采取的包括殿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防止该类问题而实行的,即为了笼络士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显现殿试的防止营私舞弊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奖拔寒俊,故C项错误;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是正确的,但是却和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9. 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门下省D. 御史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中可知,这个机构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能,根据所学知识,这机构是门下省。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0. 元史百官志称:“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此可知,元行省A. 最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B. 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 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D. 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故选A。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1. 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A. 内阁权力制约皇权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 专制统治日益腐败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说明皇内阁权力制约皇,故正确,材料恰好说明明朝政治昏暗,而非清明,故错误;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恐廷议时群臣反对”说明本质上反映了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名师点睛】历史选择题中常会有一些特殊限定的要素,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本质”、“实质”、“性质”等。平常训练时,我们就应该在理论上认真区分这些特殊限定词的细微区别。如“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12. “内阁”是中西方共用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的内阁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 掌握着最高决策权B. 是最高的行政机构C. 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答案】D.点睛:明代建立后,明太祖吸取前朝丞相专权的弊端,废除丞相,自己直接管辖六部。为了提高效率,逐渐地发展成内阁制度。内阁官员无实权,只备顾问;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政权的附属物,与中国明代的内阁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13. 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 废丞相B. 在中央设内阁C. 创设八旗制度D. 设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所学,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所以D项正确,AB项是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表现C项也不是君主专制发展顶峰的体现。14.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反映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强化。15. 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A. 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B. 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C. 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D. 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答案】D【解析】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的表现,是用来反对威胁民主的人的方式,A项表述中“选票”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本来是190个人的民主意见,但却变为14个人的笔记,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有违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根据“190块陶片”“14个人笔记”,得出陶片放逐法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故D项正确。16. 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先后在各地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城邦。希腊城邦的特点不包括A. 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差异较大B. 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C. 君主专制没有发展起来D. 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古代希腊城邦和其他城邦之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差别不大,比如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最高神宙斯,都举行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就是小国寡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希腊民主是近代民主的滥觞,不像东方国家集权,君主专制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希腊公民的政治素养很高,他们参政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难度:容易17.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A. 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 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 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民主政治一词由人民和统治复含而成”,显然是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B项不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材料信息亦没有提及,排除;C项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之一,但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民主政治概况及特征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首先,要重点把握到“主权在民”。由全体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雅典的国家管理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其次,把握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18. “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A. 人民主权B. 轮流坐庄C. 君主专制D. 代议制【答案】A【解析】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合法的公民均有各种政治权利,明显地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A正确;由材料中“公职人员从公民中选举产生”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选举而非轮流坐庄,B排除;“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人民主权而非君主专制,C排除;“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D排除。故选A。19.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体现出A. 十二铜表法实际是习惯法B.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利益C. 十二铜表法兼顾奴隶利益D. 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格的限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AC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题干中的做法一方面保护了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另一方面也注重保护债务人的权益,这表明罗马法尽可能的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20. 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例的判决A. 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B. 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C. 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D. 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辨前,暂定无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B项错误,事实是清楚的;C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不合法。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21.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A. 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B. 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D. 奴隶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这句话体现了罗马的扩张和多民族的融合,A项正确;B C D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选A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从治“公民”到治“万民”【名师点睛】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万民法是随着罗马不断对外扩张,原有的公民法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在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对公民法某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它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因而能够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xx高考江苏试卷考查了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关系,xx课标卷、xx四川卷、xx重庆卷都涉及了罗马法的内容。复习时注意准确理解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范围、特点、两者的关系,还有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2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A. 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B. 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C.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考查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主要是因为其中蕴含的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后世资本主义法律的制定是以罗马法为参考,并不是罗马法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不会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故C项错误;罗马法为巩固罗马帝国提供了保障,但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罗马法特点23. 有的史学家认为,“英国议会胜利后建立的政体,是英国对欧洲、世界最大的政治贡献”。材料中的“政体”是指A. 民主共和政体B. 开明君主制政体C. 三权分立政体D. 君主立宪政体【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英国议会胜利后建立的政体”指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在法律上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政体是法国政体的特点。开明君主制是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实行的制度,如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这一时期。三权分立政体是美国政体的特点。故答案选D。24.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国王在英国A. 无所事事B. “统而不治”C. 掌控议会D. 领导内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的元首,出访对外代表国家,并非无所事事,故A项错误;国王无实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故CD项错误;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此 “享有盛誉”,故B项正确。点睛: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治体制。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核心,责任内阁制是其重要的特征,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美国、法国等国的政体也需要掌握。25. “光荣革命”以后,仍有一些英王掌握实权,其中尤以乔治三世为甚。在他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下列对这段材料解读无误的是A. “光荣革命”的妥协必然导致此后果B. 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绝非一蹴而就C. 英国首相曾丧失制约君主的能力D. 权利法案已经变成一纸空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26.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答案】(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2)原因: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3)意图: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认识:选官方式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科学公正的选官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选官方式或制度,要能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完善,而不能盲目地废止。【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自由报名”、“平等竞争”、“至公”、“平民”、“打破”、“扩大”等信息即可以概括出内涵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等。(2)依据材料中的“贪污腐败”、惊叹“、”、“制度化”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即为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3)先依据材料中的“尚公去私”、“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为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再结合所有材料信息对选官制度进行评述,要从选贤、公正等角度谈认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贸易。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力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任寅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二雅典人极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虽然允许修改法律,但有着严格的限制。在雅典,提交公民大会讨论的议案事先都要经过议事会的审查。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材料三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早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归纳希腊民主的特点。(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答案】(1)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大量移民定居雅典;奴隶主有雄厚经济实力;国王的权力有限,受元老院议会制约。(2)极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公民权利受到严格限制。(3)公民只占城邦人口的极少数;奴隶、外邦人、妇女不能享受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解析】(1)本题考查早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根据“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贸易。”可知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大量移民定居雅典;根据“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可知奴隶主有雄厚经济实力,要求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民主制度;国王的权力有限,受元老院议会制约,这样的传统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2)本题考查希腊民主的特点,希腊实行的是城邦制的直接民主,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限制,民主权利不具有广泛性,是维护奴隶主行使特权的工具。(3)本题考查说明材料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公民只占城邦人口的极少数,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不能享受民主,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