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3574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题2分 ,共60分)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其中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3/4。完成下面小题。1. 若图比例尺为1N,则图、图的比例尺依次为A. 2N 12N B. 12N 2N C. 2N 4N D. 12N 14N2. 若甲乙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84 cm,则图的比例尺约为A. 13 000 000 B. 130 000 000 C. 1300 000 D. 130 000【答案】1. A 2. B【解析】试题分析:【1题详解】其图幅依次减少四分之三,即是原图图幅的1/4,对应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2,所以若图比例尺为1N,则图、图的比例尺依次为:12N 14N,故选D。【2题详解】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相差5个纬度,实地距离为555千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计算可知,图的比例尺约为1:xx0000,故选B。【考点定位】比例尺缩放及计算【名师点睛】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如果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那么原比例n。如果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那么原比例1/n。如果将原比例尺缩小1/n;那么原比例(1-1/n)。比例尺缩放后,原面积之比会变为缩放倍数的平方。地处深山峡谷的尤坎镇(北纬5953)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于是当地人在山上架设三面巨镜把阳光反射到小镇的广场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 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约A. 1个月 B. 3个月 C. 6个月 D. 9个月4. 巨镜位于广场的A. 东侧 B. 南侧 C. 西侧 D. 北侧【答案】3. C 4. D【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由于纬度较高且处在峡谷地形中,一年中见不到太阳的时间很长。结合材料,该地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即极夜现象。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且正向南回归线移动,再次回到赤道附近应是第二年3月份,春分左右,在此期间该地应该始终保持极夜现象,因此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约6个月,C对。A、B、D错。【4题详解】要想使镜面获得较好的太阳光并反射,太阳光需要面向太阳。有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巨镜反射阳光应朝向南面,所以巨镜位于广场的北侧,D对。其它位置反光效果差,A、B、C错。【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极昼、极夜现象。【名师点睛】整日不见太阳,是极夜现象。根据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可以判断再次回到赤道附近,大约需要6个月。反光镜要反射阳光,就要朝向太阳的方向,镜面朝向南方,巨镜要分布在广场北面。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5. 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A. 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B. 沿线工业污染严重C. 临近河湖与林草地 D. 路面昼夜温差较大6. 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A. B. C. D. 【答案】5. D 6. C【解析】【5题详解】高速公路是水泥地面,由于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夜晚,地面不断的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形成逆温,最终导致团雾的现象。【6题详解】根据文字材料,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条件外,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而地,由于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团雾发生频率最大,选C。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回答下面小题。7. 此时江苏省正值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8. 图中M地气候成因是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C.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D. 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9. 与图中N地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A. B. C. D. 【答案】7. B 8. A 9. D【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7题详解】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中信息显示此时气压带位置偏北,因此北半球为夏季。故B正确。【8题详解】图中M地为东亚,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与最大大洋的交界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故A正确。【9题详解】读图可知N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故D正确。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下面小题。10. 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A. 气温较高B. 气压较低C. 降水较多D. 日温差大11. 此时,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地区是A. 云贵高原 B. 珠江三角洲C. 内蒙古高原 D. 长江三角洲【答案】10. D 11.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压线图的判读能力以及对高、低压系统所带来天气现象知识的掌握。 难度一般。【10题详解】根据等压线可知:甲地位于高压中心,乙地位于低压中心;甲地多晴朗天气,乙地多阴雨天气,甲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故D正确,C错误。利用图中信息无法确定两地气温的高低,故A错误。由图中气压值可知,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B错误。【11题详解】图中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压和低压系统。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地区应是受低压控制影响的地区。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云贵高原受低压控制,故A正确。内蒙古高原受高压控制;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没有形成低压中心;长江三角洲距低压中心较远,位于暖锋的锋后,而暖锋降水位于锋前,故B、C、D错误。12.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会使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成为冻裂,尽管冻裂不会造成植物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途径。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题。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A. 处 B. 处C. 处 D. 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向阳面有冻裂现象,背阴面没有冻裂现象或较轻。读图,图示区域中处位于背阴面,树木冻裂灾害最轻,故选C。“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是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描写。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3. 图中山脉的主要走向大致为A. 东西 B. 南北C. 西北一东南 D. 东北一西南14. 当大量白鹤向南迁徙至鄱阳湖区时A. 鄱阳湖面积缩小 B. 山麓树木大量落叶C. 瀑布水量较大 D.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答案】13. D 14. A【解析】【13题详解】山脉为分水岭,由图中河流可确定山脉的位置,从而判定山脉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故D正确。【14题详解】鄱阳湖区为候鸟越冬的主要栖息地,因此当大量白鹤向南迁徙至鄱阳湖区时我国为冬季。鄱阳湖所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鄱阳湖进入枯水期,面积缩小,故A正确。 鄱阳湖地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B错误。冬季,当地河流进入枯水期,瀑布水量较小,故C错误。鄱阳湖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应为当地的夏季,故D错误。读图,太平洋中部某小岛降水量季节分配柱状图,回答问题。15. 该岛水资源紧张,其主要自然原因是A. 降水量大,蒸发量大B. 地表水下渗较多C.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 岛屿储存淡水少16. 为解决该岛淡水供给不足的问题,最经济的办法是A. 实行岛内跨流域调水 B. 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C. 大量开采地下水 D. 人工降水【答案】15. D 16. B【解析】试题分析:【15题详解】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标准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该地区降水丰富,但岛屿面积较小,河流径流总量少,储存淡水较少,A正确。【16题详解】跨流域调水和大量开采地下水都需要大修水利工程,不经济,A、C错。该地降水丰富,不需要人工降水,D错。最经济的办法是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B正确。考点:该题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表示意河北省邯郸市某月21日27日天气变化。读表,完成下面小题。17. 读图,该月21日27日,邯郸市在天气系统中位置转变过程对应 ()A. B. C. D. 18. 该月28日,邯郸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早上草坪上出现一层薄霜 B. 大雾锁城,至午后才消散C.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 风力强劲,雷雨阵阵19. 图示时段邯郸市气温日较差21日、22日和27日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单一稳定气团控制 B. 无大风天气过程C. 暖气团影响明显 D. 大气以上升运动为主【答案】17. C 18. C 19. A【解析】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升高,应是暖锋过境。28日暖锋过境后,临沂市受暖气团控制,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单一稳定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日较差大。【17题详解】根据表格气温值,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升高,应是暖锋过境,A、D错。21日27日,临沂市在天气系统中位置转变过程应是先在暖锋前,受冷气团控制。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对应,C对。A、B、D错。【18题详解】该月28日,临沂市受暖气团控制,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气温升高,气压降低,C对。早上草坪上出现一层薄霜一般是受冷气团控制形成,A错。单一暖气团控制,不会形成大雾天气,B错。暖锋过境后,风力较弱,天气晴朗,D错。【19题详解】图示时段临沂市气温日较差21日、22日和27日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受单一稳定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大气保温作用弱,A对。无大风天气不是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B错。21、22日受冷气团影响,C错。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D错。读“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 该河流的流向大致为A. 自东南向西北 B. 自西北向东南 C. 自东北向西南 D. 自西南向东北21. 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A. 乙丙河段 B. 甲乙河段 C. 丙丁河段 D. 丁戊河段【答案】20. D 21. A【解析】【20题详解】海拔高气温低,据图可知,该区域东南方向气温低,西北方向气温高,说明东南方向海拔高,西北方向海拔低,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因此河流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故选A。【21题详解】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等温线密集区说明地势起伏大,据图可知,乙丙河段等温线密集说明地势起伏大,因此水能资源最丰富。故选B。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附近沿海可能形成渔场B. 图中寒流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C. 图示季节印度半岛为旱季D. 图示季节马六甲海峡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流23. 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A. 东北信风 B. 盛行西风 C. 西南季风 D. 东南信风24. 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A. 图示区域内有地中海气候分布 B. 图示区域分属三大板块C. 图示区域内的气候都属于地带性分布 D. 图示区域内的洋流流向常年不变【答案】22. A 23. C 24. B【解析】【22题详解】图中海区为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北半球为夏季。夏季当地盛行西南风,附近形成离岸流,底层海水上泛;上泛海水将大洋深处营养物质带至大洋表层,饵料丰富, 易形成渔场。故A正确。图中寒流从南半球流向北半球,在南北半球受到的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故B错误。图示季节为夏季,印度半岛为雨季,马六甲海峡海水向东南流入南海。故C、D错误。【23题详解】图中海区为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北半球为夏季,当地盛行西南风,因此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西南季风,故C正确。【24题详解】图中地区西侧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东侧中南半岛位于亚欧板块,其余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故B正确。图示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热带沙漠和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故A错误。图示区域中索马里半岛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属非地带性分布,故C错误。受季风影响,图示区域内的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方向,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故D错误。读“南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甲、乙分别示意两种地貌,回答下面小题。25. 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质构造比先形成 B. 甲地貌只形成在湿润地区C. 构造的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D. 乙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26. 有关该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区域夏季水循环更活跃 B. 图中湖泊减少了区域水循环总量C. 图中湖泊对甲地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D. 甲、乙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答案】25. C 26. D【解析】试题分析:【25题详解】读图,图中构造是断层,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地质构造使岩层错动,应是后形成,甲地貌只形成在山麓地区,乙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所以B正确。【26题详解】该区域位于南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夏季水循环较弱,图中湖泊不能减少区域水循环总量,甲、乙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图中湖泊对甲地的形成没有影响。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地质考察队对某区域进行考察。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7. 考察队在考察期间,图中最佳的宿营地是A. B. C. D. 28. 能正确表示沿ad的地质剖面图是A. B. C. D. 【答案】27. B 28. B【解析】试题分析:【27题详解】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最佳的宿营地是地势开阔,坡度适宜的地方,所以B正确。【28题详解】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B图符合沿a-d的地质剖面图,所以B正确。考点: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 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 海退海进 B. 海进 海退C. 海进海进 D. 海退海退30. 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丙甲 D. 丙乙甲【答案】29. A 30. B【解析】试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29题详解】由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可知,为石灰岩页岩,反映当地的地质环境是从深海过渡到浅海,为海退;为砂砾岩砂岩,海水深度变深,是海进,A正确。【30题详解】图中甲是褶皱、乙是断层、丙是侵入岩,从图中看,整个褶皱都出现了断层,说明先褶皱后断层;图中侵入岩也出了断层,说明先有侵入岩后断层;图中侵入覆盖了褶皱,说明先褶皱后侵入,正确的排列是褶皱、侵入、断层,B正确。【点睛】判断地质事件先后顺序的方法是:沉积岩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后形成的把先形成的都覆盖了,图中侵入岩覆盖了褶皱,说明先褶皱后侵入。二、综合题:(3小题 ,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 m,面积63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人们广泛引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1)说明伊塞克湖水位季节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3)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4)有人建议在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答案】(1)特点: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原因: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 (2)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属于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湖泊水较深,水量大.(3)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4)赞成。理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湖区城镇分布较多,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河流众多,可利用水源发展灌溉农业;能提高农业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理由: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水体污染,湖水水质变差。【解析】试题分析:(1)由材料结合图形可知,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该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图中显示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水,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所以该湖的水位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2)由材料可知,伊塞克湖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大湖”,所以该湖泊北部地势较高,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而且湖泊水位深,水体面积大、水量大,水的比热容大,湖水不易结冰;由于该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3)根据图中纬度可知,该湖位于西风带,而且湖泊东部有高大山脉;当来自于大西洋、北冰洋的气流经过湖面时可以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材料显示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海拔较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的理由,可以从该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图中显示湖区周边城镇分布较多,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有众多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水源较为充足,可利用水源发展灌溉农业;能提高农业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不赞成的理由,可以从由于该区域气候干旱,大力发展灌溉农业需要从入湖河流中大量引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会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引发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生产中大量利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水体污染,湖水水质变差等方面回答。考点:农业区位因素32.下图为“雅鲁藏布江谷地示意图”,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墨脱县平均海拔1200米,是西藏高原中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该地四季如春、植物多样、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1)指出图示区域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2)为什么墨脱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答案】(1)内力作用为地壳抬升,形成高原、山地;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形成河谷(2)墨脱所处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处河谷,对暖湿的西南季风地形抬升,降水充沛;谷地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解析】【详解】(1)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图示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本高原、山地以及雅鲁藏布江谷地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流水侵蚀形成河谷。(2)墨脱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说明当地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复杂。垂直地带性带谱分布较多主要是从纬度及相对高度来分析。由于墨脱所属区域纬度低、河谷底部海拔低,热量充足。该地区为山地地形,西南季风携带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沿山体爬升,并形成充沛降水,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所以垂直地带性复杂。3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湖区有7000多口油井,炼油工业发达,湖区周边城市因此迅速发展。马拉开波湖原本仅通过一条狭窄的水道同加勒比海连接,湖水北咸南淡。材料二 马拉开波湖简图。(1)分析马拉开波湖区“热”的原因。(2)分析马拉开波湖区冬夏半年降水都较多的原因。【答案】(1)纬度低,气温高;盆地地形,地形封闭,风力较小,盆地内热量不容:易散发;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2)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控制,降水充沛;冬半年,受东北信风影响,海洋和湖泊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到湖泊四周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解析】【分析】本题以马拉开波湖简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影响湖区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气温高的原因。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等。读图可知,该地纬度低,气温高;盆地地形不易散热,而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所以“热”。(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因素。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读图可知,该地为与赤道与回归线之间,多受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影响,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控制,多对流雨,降水充沛;冬半年,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东北信风影响,从海洋和湖泊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到湖泊四周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该地冬夏半年降水都较多。【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 海陆位置:沿海迎风区降水多(如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西风带影响的大陆西岸),离岸风区降水少(如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岸、西风带影响的大东西岸),内陆地区空气干燥 降水少。大气环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例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区(尤其是大陆西部),降水少;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或季节降水多,受冬季风影响的地区或季节降水少。洋流::寒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少,暖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地形:暖湿气流流经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