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0604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共60道,每道题1分,共计60分)1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 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 C 建立皇帝制度 D 开创统一格局3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C 丞相的地位和权力更加突出 D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5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 6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会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执政为民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三权分立A B C D 7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A 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 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C 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D 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8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A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9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美国这一制度A 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B 说明总统命令在各州无效C 使中央政府长期混乱不堪 D 确立起三权分立的体制10法国在其大革命之后的几十年间,政治斗争激烈,政体频繁更迭,但经济却在不断发展。对此现象理解准确的是A 政局动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法国的共和之路非常艰难和曲折C 法国的共和政体逐渐得到了巩固 D 法国总体上顺应了现代化的潮流11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2“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A 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14“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A 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C 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D 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1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五四运动的爆发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南昌起义的爆发遵义会议的召开A B C D 161943年,张闻天道:“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张闻天意在说明遵义会议()A 彻底结束了党的“左”倾错误 B 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C 在革命历史中有决定性意义 D 否定李德、博古错误军事路线17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原因有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 抗战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 B C D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C 走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20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1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A 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B 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C 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 D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22(题文)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A 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 B 法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C 工业革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D 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23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这表明列宁认为A 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 B 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C 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 D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24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提出“四月提纲”C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实行土地法令25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B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26“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27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抗日战争的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改革开放的深化28毛泽东曾指出:“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但还要懂得去运用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样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这里的“统一战线”是指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29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A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B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人大常委会的建立3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 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31目前,利用网络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多,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一个决定草案,进一步明确对利用互联网犯罪予以惩处的刑法适用问题,并明确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A 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B 用法律维护网络安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C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 D 用法律维护社会安全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32下列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变化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开始年份1953年1966年xx城乡比例814111A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 B 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C 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D 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3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中国政府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A 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C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34xx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会参访团时说:“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此观点主要强调A“一国两制”政策B“一个中国”原则C“和平统一”方针D国共平等协商精神35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A 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 B 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C 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36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 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D 取决于中苏地缘政治3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 A 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B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C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381957年12月4日,时任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说道:“如果我们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在不同方面增进人类幸福的人,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那就是万隆决议的精神。”这表明万隆会议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B 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岐C 贏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可D 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39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该项提案的议题是A 谴责美国对朝鲜的侵略行径 B 建立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C 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1970年1月8日,中国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这些现象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第三世界迅速崛起D中美关系走向缓和41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A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C 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 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42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选项战略重点实现手段选项一大国协调战略处理与大国关伙伴关系选项二区域整合战略处理与周边关系一体化外交选项三政治联合战略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论坛外交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A 实行“一边倒”战略 B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C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43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A 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 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C 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 维系世界政治格局稳定441949年4月,苏共中央宣传部对什帕诺夫的小说战争贩子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责成出版社在近期完成此书的出版因为此书认为美、英等国及其间谍组织挑起了二战并预谋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这一做法A 体现了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 B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有关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 利于人们了解世界大战的原因45“欧洲的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A 提出“杜鲁门主义”B 推行马歇尔计划C 组建北约D 成立经互会46“欧洲国家的组合,需要消除法、德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状态,其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两个国家。”欧洲联合的第一个措施是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法德共同调整经济发展模式C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 欧洲联盟条约的生效4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切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世界两极格局解体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 B C D 48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A 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49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A 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B 新经济体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 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D 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斗争日趋激烈50xx,世界风云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中东动荡余波难平,涟漪四起,冲击叠重的暗礁;日本右翼势力在领土问题上不断逞强,与邻国关系紧张;克里米亚公投入俄,西方大国角力再起;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A 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的威胁 B 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主因C 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 D 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51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该材料描述的是A 耧车 B 曲辕犁 C 翻车 D 花楼机52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 B 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C 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 D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5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下列有关这种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A B C D 54最终能够代表我国古代手工技术最高水平的是A 个体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55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56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57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市坊制度开始瓦解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A B C D 58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59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A 重农抑商B 闭关锁国 C 八股取士D 盐铁官营60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重农抑商 B 商人勤俭持家 C 徽州山多地少 D 南方经济衰弱第卷(非选择题)6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马克思法兰西内战材料三 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0日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2分)分析这一文献的发表所具有的历史意义。(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实践与材料一的关系。(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武装起义的结果及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4分)62(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图略)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 湖北省荆州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图略)(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2分)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2分)(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2分)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2分)(3)上图所示的基层民主形式有何特点?(2分)保障这一民主形式实施的是哪部法律?(2分)63(16分)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材料三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梁廷楠粤海关志(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4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2分)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2021届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60*1=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DAADACADCABDBCBBA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ABBADCCCCBABBCABBDD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答案BCBBBCCAADABCDBADCBA2、 非选择题61题(12分)(1) 任务:发展生产力。(2分)(2)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分)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2分)(2) 关系: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2分)(3) 结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分)意义: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2分)62(12分)(1)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作用: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分)(2)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分)(3) 特点: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分)63题(16分)(1) 特点: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2分)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2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分)(2)现象:商人群体形成;(2分)工商业市镇兴起。(2分)(3)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影响: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解析1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主要是宗室子弟,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曹侠被分封是因为他对武王有功,并不是因为他和武王有血缘关系,故排除D项;根据“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可知,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故选C。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C 建立皇帝制度D 开创统一格局【答案】D【详解】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格局,故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和C项错误。3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正确;A、B、C 三项均不全面,排除。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C 丞相的地位和权力更加突出 D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反映的是相权的不断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强化,其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项。我国封建社会不存在民主政治,排除B项;丞相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D项。5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 【答案】A【详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强化,中央集权程度不断提高。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此后历朝历代都注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故正确;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首创丞相制度。隋唐时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皇权不断加强。故正确;秦朝在边疆设立郡县;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首次纳入中央政治版图;元朝设立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明朝建立卫所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清朝在边疆设立将军,雍正时期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等都强化了中央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监管,故正确;为加强对官民的监督,监察制度不断发展。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负责检举百官;汉武帝时又创立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吏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任命。明朝先后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关,监察官民不法行为。由此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是不断完善和强化的,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排除BCD,选A。6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会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执政为民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三权分立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恣意妄为,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公民大会的召开以及陶片放逐法,将公民认为有损公民利益的人放逐,体现其执政为民思想,故项正确。 陶片放逐法中,多数通过放逐才能生效,体现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故项正确。陶片放逐法中规定,那个人被流放国外时,不得动其财产,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故项正确。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首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由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不同机构,三者相互制衡。三权分立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且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原则,故项错误。故正确,错误,故排除ABC,选D。7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A 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 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C 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D 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他们通过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开解答权”是对法律的解释,有助于法官依法断案,排除C项;这种“公开解答权”对于法律的解释,其适用不是只针对特定对象,不能起到维护罗马贵族特权的作用,排除D项。8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A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答案】C【解析】材料“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反映了英国在君主制的“旧瓶”里装进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新酒”,促进英国社会稳定发展,故C正确;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并没有君主制的“旧瓶”的历史,故A错误;法国共和制度已经取代了君主制,并不存在“旧瓶里装新酒”的问题,故B错误;近代德国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不符合“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故D错误。故选C。9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美国这一制度A 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B 说明总统命令在各州无效C 使中央政府长期混乱不堪 D 确立起三权分立的体制【答案】A【解析】“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体现出的是联邦制,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A正确;BC和D均属于中央政府权力运作特点。10法国在其大革命之后的几十年间,政治斗争激烈,政体频繁更迭,但经济却在不断发展。对此现象理解准确的是A 政局动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法国的共和之路非常艰难和曲折C 法国的共和政体逐渐得到了巩固 D 法国总体上顺应了现代化的潮流【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说道政治环境混乱下经济却得到发展可以看出,法国的发展是符合资产阶级发展规律的,虽然有所起伏,但是依旧顺应了现代化,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政局动荡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没有政局动荡法国发展的会更好;B选项没有体现经济继续发展的原因;C选项错误,法国大革命之后几十年民主共和政体摇摆不定,还没有最终确定和巩固。11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12“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A【解析】材料“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清朝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望,这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故A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农民阶级运动的产物,故B错误;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追求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D错误。故选A。1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 赔款2100万银元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是日本获得的权益是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B项正确。A和C项是南京条约内容。D 属于开放通商口岸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A 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C 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D 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答案】B【详解】辛亥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意识,说明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任重而道远,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平民力量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问题,排除D1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五四运动的爆发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南昌起义的爆发 遵义会议的召开A B C D 【答案】B【详解】是1919年,是1937年,是1927年,是1935年,依据时间排序,B正确。其他三项顺序错误,排除。161943年,张闻天道:“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张闻天意在说明遵义会议()A 彻底结束了党的“左”倾错误 B 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C 在革命历史中有决定性意义 D 否定李德、博古错误军事路线【答案】C【解析】根据“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说明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正确;A项“彻底”不符合史实;B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17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原因有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抗战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 B C D 【答案】B【详解】抗战胜利是使中国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其他帝国主义的统治依然存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结合所学,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极大牵制日军的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符合;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故符合;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正确。故选组合,故排除ACD,选B。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C 走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A项是群众基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是在中共正确领导下形成的,故排除。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答案】A【解析】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故B错误;共产党宣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D错误。故选A。20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答案】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故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主要条件是D,排除A。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共产党宣言提供理论基础,不是主要条件,排除B;C项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是共产党宣言出现的主要条件,排除。所以选D21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A 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B 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C 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D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答案】D【解析】本题需要找到巴黎公社和俄国二月革命的共同点。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中没有工农联合的部分;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就采取严厉的新闻政策,结果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C选项错误,这不是两者留下来的经验教训;D选项说法正确,这是非常重要的共同教训。22(题文)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A 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B 法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C 工业革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D 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答案】A根据题干“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可知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因为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上升阶段,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与题干强调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无关,排除。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也推动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但与题干强调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无关,排除C。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但与题干强调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23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这表明列宁认为A 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B 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C 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D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答案】B【解析】由材料“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可以得出列宁强调应该根据场合和时间的需要对革命进行调整,B符合题意;AC说法本身不正确;农业集体化是为满足工业化的需求产生的,是符合苏联经济发展形式的,D不正确。24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A 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 提出“四月提纲”C 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实行土地法令【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7年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主张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遭到反对,故B项正确;材料与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无关,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的政策,故C项错误;实行土地法令也是苏维埃政权之后的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B。25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B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国内的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不符合材料“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