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3276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1. 老子认为“无为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 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 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孔子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排除C;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排除D。所以选A2. 战国时期,孟子猛烈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着缘于孟子认为“兼爱”思想A.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答案】C【解析】墨子的观念受到孟子的抨击,结合墨子的思想来谈,“兼爱”强调的是兼相爱,对所有人的爱,反对等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是值得推崇的,不是梦子反对的内容;D选项与“兼爱”思想无关。3.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A. 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 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 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 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答案】C【解析】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直接导致了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小生产者大规模增加而非减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家学派符合传统思想而非背离了传统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焚书打击的是儒家而非墨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4.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即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它家的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答案】D.6.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 C. 宋明理学 D. 佛教传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学主要倡导“仁”和“礼”等道德思想,没有神话色彩,故A项错误;佛教思想主要是人生命运、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理念,不符合材料中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极为恐惧”“感动上苍”说明是受到西汉时期“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主要是儒学的哲学化,没有神学色彩,故D项错误。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7.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和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祥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三教并立,佛、道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韩愈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扬雄等人传承,体现了韩愈推崇儒学,复兴儒学道统,树立儒学权威,D项正确。A项仿照佛道做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格物穷理是朱熹理学内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排除C。8.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A. 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B. 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C. 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 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主张,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主张,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9.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 始终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孔子的“重人事”、孟子的“济天下”,直到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其中的主题是都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答案为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其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排除A项;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基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九渊的心学【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修养论(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共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11.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12.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 概括了世界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答案】B【解析】据材料“丰富性与普遍性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对夷务的排斥,故B项正确;“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说法过于绝对,理学还吸收了佛、道思想,故A项错误;“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B。13. 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 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D. 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了明代心学家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符合百姓生活内容的思想,这体现出心学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根本”二字;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14. 有学者提出,“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圣人 顺之,顺之则安之矣”。该观点A. 继承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B. 主张对人性加以束缚C. 挑战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D. 质疑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这段话的含义是“天底下的事物很多,如果都要满足我的要求,天和地也不能够满足因此圣人顺承天理,顺之则安之”,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对宋明理学的一种质疑态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在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点睛:本题涉及到古文翻译,有些难度。首先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在于“理”,可以了解到材料讨论的是宋明理学思想问题。再根据整体感知,明确其态度,进而做出判断。15. 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答案】B【解析】由“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欲不可纵,亦不可禁”可以看出三个人是要求正当地把握人欲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彻底打破”说法错误;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性”的,与题干描述不同;D项错误,题干描述的三人的思想不是新思想的表现。16.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7. 对“人”相关主题的探讨是中外思想家关注的话题,下列主张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此天意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备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对“人心”与“私欲”关系的探索,为明朝的李贽(15271602)所主张,是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对“心学四诀”的阐释,是明朝王阳明(14721529)所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出自古希腊的普罗塔戈拉,综合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董仲舒、李贽、王阳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塔戈拉18.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 理性占据主导低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19. 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 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A.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B. 反对述信,强调自由C. 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D.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说明保守派反对智者派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只注重强调人的重要性而忽视法律、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最终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答案选A选项。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选项没有理解指着学派的主张;选项不是主要原因。20. 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B. 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C. 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从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来看,古希腊对神灵还是十分重视的,人文主义并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符合普罗泰格拉的遭遇;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的内容。21. 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C. 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 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答案】B【解析】材料与“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滿足”无关,排除A;“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 体现了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绘画水平提升”,排除C;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2.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A. 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 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C. 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 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答案】A【解析】题干中“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的时候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而“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则说明平民百姓根本没有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故选A。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说明平民百姓还深深的处在基督教信仰之中,故C的说法错误。23.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提倡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24.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A.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践行“因信称义”C.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主张政教分离【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的这一举措是符合他的新教的观念的,他主张“因信称义”,不在乎形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这要目的;C选项说法错误,马丁路德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D选项与此无关。第卷(材料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朱熹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材料四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请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2)根据材料四,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答案】(1)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促使儒学新活跃。(2)集体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3)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也带来了禁锢思想,压抑人性,封闭保守的消极影响。【解析】(1)从“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可以看出朱熹主张的是理学思想;从“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可以看出李贽反对儒家思想学说。(2)从“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体现出的是一种集体意识;从“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可以凸显出自强不息的精神。(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根据前面问题的叙述对此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儒家思想学说将进行客观的评价。我们首先要对其作出定性的评价,之后一分为二地看待,结合具体事实来分析,做到言之有物。点睛:解答本题前两问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完全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内容。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诸多思想家的主张都明确的给出,我们需要对此一一概括总结即可。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必须从中国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中国文化特征: 重和谐与统一: 说明: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贵和尚中”“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宋代张载,程颢,朱熹等都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一物”。评价:人在天地间需要调整、引导自然地功能,又必须遵循自然地变化规律。这种关系协调说不失为一种全面而辩证的观点。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的和谐。说明:儒家倡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存天理,灭人欲。评价:这种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和谐。这种文化特别强调家长的权威,强调子女对父母、妻子对丈夫、 家庭成员对家长的绝对服从关系。把这种家长制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君主专制,君主是有绝对权威。由于以家庭和社会为单位,个人权利容易被忽视,容易压抑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利于个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地发挥注重实用 说明: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言之必可行也”。中庸说:“是故君子耻有其言而无其行”。朱熹说:“理在事先,故人须先“穷理”,王阳明针对理学偏离“现实”倾向提出“知行合一”。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评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大发明”即是“实用技术”高度发达的证明。在造就有效的人生哲学和先期发达的实用技术的同时,也阻碍了思辨理性的发展和理论科学的进步,限制了竞争和冒险。西方文化特征 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 说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注重对自然的探讨,主张“天人相分”,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讨本质上的东西,尤其是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展体现了西方人敢于冒险、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到 18 世纪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9 世纪雨果的海上劳工、20 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评价: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促使了自然科学的诞生。18 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的剧烈变化。对自然界的 探索欲,征服欲,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推崇理性精神 说明:西方自古希腊起就发展出了鲜明的理性精神,它是西方哲学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即“爱智慧”,是对知识对理性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是向传统宗教神权、封建专制宣战的有力武器,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则把纯粹理性推向了极致。 评价:理性精神的主轴是向自然索取,以技术为手段,以人与自然互动的每一轮先进认识,发达新一轮挑战。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哲学是人的理性发展的产物。推崇理性精神容易导致自大与傲慢的增长,利己主义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的竞争意识泛滥。 个人至上 【解析】本体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用历史对比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本题要求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必须全部加以论述,不是任选其一。此外我们要注意结合具体史实,不能空议论,要言之有物,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君子”、“圣贤”及“大丈夫”。他主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使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将教育氛围三个阶段:0-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7-14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做到“弃恶行善”;14-21岁的教育重点就是发展理性、发展智慧。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说明二人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欧洲传统文化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哪些需求(3)综上,你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是怎样流传和发展的【答案】(1)共同:国家应该重视教育,重视道德。价值:是东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是世界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2)关系:借古代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需求:摆脱神学束缚,追求现实生活和解放思想;发展资本湖中医,追求财富。(3)认识:继承、吸收和借鉴、创新【解析】(1)本题主要涉及到学生对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理解问题。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两者都注重教育问题和道德问题,从“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和“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等处可以看出。价值:结合材料和自我的判断来叙述,主要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谈。(2)从“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体现出的是资本主义思想。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主要是宗教和资本主义发展问题。(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根据前面问题的叙述对此进行概括总结,并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我们要本着传承和发展的主线来谈,强调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强调传承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