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9640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V)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十二生肖,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是跟随每一个中国人一生不变的生命符号之一。俗语说: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材料中透出的信息不包括A. 折射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B. 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出和谐共处的自然观C. 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古代唯一的计时方法D. 表达着美好的祝愿并传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十二生肖。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绝对,有夸大嫌疑,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及其影响(课标外)2.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可知该工具需要依靠人力,而筒车则是依靠水力,排除C项。故本题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灌溉工具3.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B. 井田制的确立C. 均田制的实行 D.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由此,选A。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铁犁牛耕4.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 精耕细作B. 奖励耕织C. 土地私有D. 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内容耕作方式。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不勤,则损”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不是“重农抑商”,而是耕作技术。从而排除D项,A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精耕细作5. 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A. 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B. 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C. 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D. 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还没有正式确立,老百姓中拥有对土地的所有的权的相当少,即使无法生活也不能买卖土地,故A项正确。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排除B项。C、D两项不是题干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6.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 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C. 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D. 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材料 “朝登垅亩,夕贸市集”“ 上米 贸银”说明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雇佣劳动关系,排除A项;反封建斗争也未提及,排除B项;当时农民需要缴纳赋税,并未能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故C项错误。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7.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A. 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B. 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C. 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D. 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答案】B【解析】题干中只谈到了成都手工业状况,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上贡”“官诰”“臣僚”可以看出蜀锦的用途主要是供皇室和官府使用,符合官营手工业特征,故B项正确;在成都成立锦院,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说明在此时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8.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答案】B【解析】宋朝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比较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汉代时开始有煤燃料,发明“水排”来提高炉温,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使炼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故选D。9.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A. 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B. 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C. 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D. 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答案】B【解析】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代,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符合题目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唐代的沉船”,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状况,唐代海上贸易兴盛,与造船、航海技术有关,材料涉及“陶瓷制品”及“金银器”等,反映了唐代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A、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明确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10.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手工业的发展11.在中国古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侵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于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坊”贸易繁荣的情况,在居住区进行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之间的界限,这种现象出现在宋朝,故C项正确。汉唐时期尽管商业也较为繁荣,但商业区与住宅区界限明显,没有打破市坊界限,排除AB。最早打破市坊界限的商业形态发生于宋朝,清朝晚于宋朝,排除D。12. 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 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 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 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依据所学,唐代的时候,市与坊是分开的,有时间的严格限制,政府严格监管,故A、B错误,排除;材料“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说明当时市场专业化明显,故D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D。1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耕地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南宋的“徽州”即明清时期的安徽,“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故答案为B项;耕作方式仍是铁犁牛耕,且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项排除。14.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市民阶层的壮大C. 自然经济的瓦解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工商业的发达才使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才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所以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B与题干没有关系;自然经济的瓦解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城市化的主要原因15.“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长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因此广州此时的对外贸易量最大,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16.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A. 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明清时期商人经商致富后,并不是将资本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于做官,这就影响了生产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其他选项不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17. 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A. 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B. 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C. 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D.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到了宋朝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这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所以排除A;但是造成这一情况的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理,所以答案选B;一般来说,实行海禁政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18.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 商品经济发展C. 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 文人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材料中主要阐述了郑板桥绘画的收费标准以及“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等信息都反映了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B符合题意;A不符合“主要原因”,C偏离题旨,D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19.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A. “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 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 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虽然明清时期世界上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但并没有扫荡中国的封建经济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当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统治强化所致,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矛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故排除;鸦片输入中国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与题目明清时期的信息矛盾,故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英法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无关,故排除D项。20.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 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 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 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 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官府对工匠人身自由的控制问题,政府为了对私营手工业发展加以控制,而对“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说明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意识增强,所以答案选择B项。AC两项是无关项,D项在材料中无关体现,所以答案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21. “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A.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D. 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可知,对财富尤其是黄金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之一,材料“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揭示了这一点,所以应选D。A、B、C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不是原因。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22. 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 “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B. 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C. 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D. 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史实,“两颗门牙”指的是西、葡,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衰落,故B项错误。当时欧洲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不可能发达,故C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故D项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过程 影响【名师点睛】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3.全球通史写道:大约到155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活动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C. 启蒙运动的发展D.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本题探讨1550年意大利开始衰落的直接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商业革命,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衰落,故A项正确;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4.欧洲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45倍,英法德为225倍,物价上涨使城乡的雇佣劳动者进一步受到剥夺,因为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A.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B.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过剩C. 世界大战导致物资稀缺D. 经济危机引发物价波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上金银数量大量增加而导致货币价格下跌、相应的物价上涨,根据题干中西班牙物价上涨的倍数要高于英法德的倍数,就是欧洲的价格革命,故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25. 下图是两个国家的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示意图。图中甲乙两个国家应该是( )A. 葡萄牙、西班牙 B. 葡萄牙、荷兰C. 英国、西班牙 D. 荷兰、英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图片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与扩张。据此,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亚洲”,可知:在16世纪时候殖民扩张比较厉害的国家,即葡萄牙;到17世纪,荷兰海外运输业发达,成为了“海上马车夫”,在此之后才是英国、法国对外贸易优势地位凸显。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葡萄牙、荷兰的殖民掠夺与扩张26.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组别甲乙丙商品内容盐、火器、五金、酒、布匹糖、烟草、玉米奴隶A. 欧洲、美洲、非洲B. 亚洲、美洲、非洲C. 亚洲、美洲、欧洲D. 欧洲、亚洲、非洲【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火器、五金、酒、布匹,从欧洲到非洲;奴隶,从非洲到美洲;糖、烟草、玉米,从美洲到欧洲,故甲、乙、丙分别是欧洲、美洲、非洲,故B正确。甲是欧洲,不是亚洲,故A排除。同理,故C错误。乙是美洲,不是亚洲,故D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过程27.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原因是A. 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 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C. 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D. 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1870年以后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这一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对石油的需求增加有关,故选B;A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不可以作为主要原因,故排除。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8.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A. 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B. 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C. 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D. 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目的是打击荷兰,保护英国的利益,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那时英国国力尚弱,需要政府出面保护是重商主义的表现;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此时英国已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在需要政府的保护,需要的是自由竞争,所以自由主义盛行,所以B正确;AD不符合题干意思;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29. “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 1500年前后 B. 17世纪末18世纪初C. 19世纪中期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公司、汇集”判断此时出现了垄断,D正确。ABC时间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本题选D项。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30. 全球通史这样形容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下列发明属于“定制”的是( )A. 珍妮纺纱机 B. 电灯 C. 汽船 D. 蒸汽机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主要是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并紧密结合。AC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故答案选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31.“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B. 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C.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D. 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反映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而导致人们对近代化的了解状况不同,“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说明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故答案为B项。A、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从材料中的“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来看,并非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D项说法错误,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此类试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32. 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 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C. 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D. 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的信息说明中国的农产品发展离不开世界,说明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本题选择A项正确;B不符合题意;没有发生动摇;D家庭棉纺织业迅速萧条。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3.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时期工厂数资本(千元)1870189416482918941913136103153A. 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B.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D.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中国通商口岸大幅增加是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19121919年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是对1925年国民党政府的称呼,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注意题中的时间信息“1894-1913”即甲午战后到一战前。34.读下表,表中中国进口的日本纱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B. 抵制日货运动高涨C. 北洋军阀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D. 天津、青岛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二十一条”,促使中国人开始抵制日货运动,导致材料中日本纱进口减少,故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北洋军阀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天津、青岛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与材料中现象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35.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计划旨在A. 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B. 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C. 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D. 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答案】B【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从材料中的“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来看,该计划旨在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不是针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B、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36.申报曾刑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A. 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谷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 新文化运动兴起D. 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联系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因此选B。考点:辛亥革命点评: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多尔衮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自此,剃发、留辫在很多人心中成为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标志。于是,与清廷强迫汉人剃发相对应,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剪除辫子作为去旧图新的标志。继大汉四川军政府发布“剪辫子”告示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也颁布了“剪辫令”: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一时间,剪辫浪潮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在许金城所著的民国野史中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本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37. 1916年,北京的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些现象折射了A. 解放妇女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现代女子思想观念的变化C. 民国时期政治结构的变动 D. 文化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16年,北京的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帐”和“一些大城市”并未体现社会的共识,故A项错误;近代女子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未现代,故B项错误;题中主要谈到民国时期女性就业,并非是民国时期政治结构的变动,故C项错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与题干时间和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妇女解放38.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A.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B.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C.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 婚姻方式彻底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男女到法院要求离婚的人数增多,传统的婚姻制度受到冲击,改变了以往“夫为妇纲”的封建理念,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生活虽有所进步,但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而亦社会所不乐者也”可以看出当时大众还是普遍不能接受这种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当时人们离婚状况的记述,与婚姻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39.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A. 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B. 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 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D. 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反映了电话的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表现40. 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 洋人发明的火车C.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 福州船政局的军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和所学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因此C项正确,AD项说法错误,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都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工业,可以排除。B项虽然较早传入中国,但是铁路建设迅速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更新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既脆弱又顽强”,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脆弱”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顽强”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信息可知国家的重视,“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反映了过渡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名师点晴】本题以农业为核心内容,与三农相关,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三农问题,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需要关注一些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等。42.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极为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张謇选拔人才重才学,重品行,而“不问贵贱,不问年龄,不问所操何业,不问男女”。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材料二 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先后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创办了六十多家企业。大生企业始终奉行的是“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策略,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使企业“严重失血”。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交通官府,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竭力加以排斥和阻止外地企业和商人在通海地区与大生企业进行竞争,力图保持大生企业在通海地区独家经营的特权。然而,由于多年独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2)据材料二,分析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大生企业的兴衰历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创新:实行股份制;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重视选拔人才;发展与实业相关的教育。因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原因:盲目多元化发展;分配政策不当,不注重自我积累;借助官府垄断市场、排斥竞争,削弱了企业竞争力。(3)启示:企业经营中要注重制度创新;要着眼长远,积蓄发展后劲(要把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恰当地结合起来);要勇于竞争,善于竞争。(任意2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可得出实行股份制;从“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可得出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从“张謇选拔人才重才学”,可得出重视选拔人才;从“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得出发展与实业相关的教育。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府政策、自然经济瓦解、实业救国思潮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结合材料二中的“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得出盲目多元化发展;从“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策略,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得出分配政策不当,不注重自我积累;从“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交通官府由于多年独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得出借助官府垄断市场、排斥竞争,削弱了企业竞争力。(3)结合材料,从企业创新、着眼长远、善于竞争等角度分析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