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8716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其评价的是A. 国与国的关系B. 嫡长子继承制C. 郡国并行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周王朝”“亲属等差递减制度”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A项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周王朝”“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此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2.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A. 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B. 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 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D. 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区域差距是南北差距为主,说明中国当时经济是内向型经济,近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差距变为东西差距为主,这里说明的是外向型经济占据了主导,故项正确;材料比较的是经济类型变化,不是自然条件比较,故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古代和近代经济类型,故项错误;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故错误。3.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年份地丁税盐课关税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顺治九年(1652年)21268721291004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7278727691204雍正三年(1725年)300786443131354乾隆十八年(1753年)2938727011743011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991615741254011嘉庆十七年(1812年)2953745791448112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943717471843511A. 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B. 农民负担不断加重C. 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D. 私盐走私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中清政府从 1652年至1841年地丁税、盐课、关税的数额和比重可知地丁税比重虽有下降,盐课、关税比重虽有上升,但占主导的一直是地丁税,由此可以推知清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农民负担加重以及私盐走私现象严重从图中无法得出,故BD两项错误。从图中关税的变化可知对外贸易额增速不明显,故C项错误。4.下图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其变化A. 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B. 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 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D. 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金银比重增加,这并不能说明当时金银开采数量增加,故A错误;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铜钱比重增加,也不能说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故B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当时纸币使用范围有限,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唐代使用的绢帛到宋代已经消失,这是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实物交换退出历史舞台,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示信息变化,抓住唐代使用的绢帛到宋代已经消失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B.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D.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都体现出知行关系理论,说明这一关系不断深入,故D正确;宋明理学并没有存在缺陷,故A错误;B中形成定论说法错误;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是宋明理学时期。6.马克思指出: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执掌国家权力的是”由十个部落所选出的500名代表组成的议事会来管理的,最后一级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材料意在说明,在古代雅典A. 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B.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 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有限D. 分权制衡体制已初步显现【答案】D【解析】材料“议事公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反映了雅典已经具有立法、行政、司法分权的雏形,故D正确;“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不能说明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是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分权,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有限,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公民大会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行政、司法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对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最佳的阐释是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B. 使封建骑士和城堡不堪一击C.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D. 曾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仅仅是造纸术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仅仅是火药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仅仅是指南针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中国的发明创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以选D。8. “当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共同体,称之为国家或政治体”。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应是A. 苏格拉底B. 马丁路德C. 康德D. 卢梭【答案】D【解析】根据“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共同体,称之为国家或政治体”,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即国家是社会契约建立的,D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马丁路德开展宗教改革,康德提倡理性,ABC与社会契约思想无关,排除。9.“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A. 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B. 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C. 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D. 产生了众多的新教教派【答案】C【解析】由材料“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可知,德国宗教改革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故选C;ABD与材料无关,排除。10.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整个欧洲23228134253261362英国194395199229185法国404252797868德意志诸邦/德国2935354985132美国01082472147236日本383528262424中国32833329819712562印度245197176862817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B. 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C. 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D. 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只反映了175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较大,不能说明整个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德国发展速度最快,而且数据并不能说明德国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故B错误;材料数据反映了中国与印度的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由主导地位逐渐下降,整个欧洲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逐渐占主导,这说明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故C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的关键信息,学生可以发现:中国与印度的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整个欧洲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1.下图是13751825年之间的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B. 亚洲地区经济停滞不前逐渐走向了没落C.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消费水平已高于东方D. 工资上涨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1375-1825年之间的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尤其是工业革命期间,工资上涨显然会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D正确;A、B和C不符合表格信息。12. 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革命的发展B. 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C. 启蒙运动的兴起D. 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也使用大量的女工,女性在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求经济独立,也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世纪以前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兴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是在17到18世纪,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以前女权主义意识已经兴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A. 颁布了权利法案B. 实行责任内阁制C. 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D. 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确保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D项是16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B项是17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点睛: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中可以分析这一改革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14.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B.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C. 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的是李大钊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的认知,“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说明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人类光明大道奠定基础,显然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项正确;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十月革命胜利,错误;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民主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李大钊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用,不是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C项错误。15.它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对该艺术思潮判断准确的是A. 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 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C. 荷兰的梵高是该思潮的著名代表之一D. 它的主要特征是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说明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指的是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指的是现实主义,故B项正确;荷兰的梵高是印象派绘画的代表,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故D项错误。16.“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B. 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 列强掀起了强瓜分中国狂潮【答案】B【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是马关条约之后三国干涉还辽。A选项说法正确,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可以看出;B选项错误,三国干涉还辽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侵犯它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中国的主权;C选项正确,三国干涉还辽体现出中国的殖民程度加深;D选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7.xx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关于国家高度重视该活动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 再次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B. 铭记日本侵华这段国耻,不忘仇恨C. 纠正日本恣意篡改历史的错误做法D. 向外国人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案】A【解析】日军南京大屠杀是对和平和正义的践踏,显然是唤醒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中和平特点;C中篡改教科书没有体现;D显然不是重视活动的目的。排除。18.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A.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 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可以得出二者在汉阳铁厂由官办还是吸入商股方面的意见不统一,体现了二者理念的差异,A符合题意;二者均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不正确;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见解,只是对洋务企业的理念不同,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明确二者的分歧所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的基本形式为: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等,材料涉及即为洋务企业创办形式上的分歧。19.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河北户占河北耕地山东户占山东耕地河南户占河南耕地10亩以下51.414.657.419.855.015.210-50亩41.149.637.852.238.449.950-100亩5.820.33.916.95.019.2100亩以上1.715.50.911.11.615.7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A. 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C.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D.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拥有10亩以下和1050亩以下的户数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拥有50100亩以及100亩以上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数量较少,无法反映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排除D项。20.下列图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工矿业发展情况。导致这一时期工矿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C.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业D. 日本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答案】C【解析】图表反映的是1935-1937年我国部分工矿业发展情况,结合所学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C正确;1935年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是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排除B;抗战开始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D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排除。21.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今日之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今日之亚洲,则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嬗之时代也”,“欧洲之所以发达,世界之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冲激磅礴而成”。这一观点主要A. 反映了达尔文的社会进化的观点B. 主张把民族主义作为自存自强的手段C. 强调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必然性D. 指出西方民族国家崛起的历史必然性【答案】B【解析】“欧洲之所以发达,世界之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冲激磅礴而成”说明民族主义是中国强大的关键,B正确;进化论思想是严复主张,A错误;帝国主义扩张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D中西方崛起不符合材料信息。22.据下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年份西欧各国工业指数(1938年=100,目标130)西欧各国农业指数(“二战”前=100,目标115)西欧各国批发价指数1949112951081950124104124195135111143备注:表中“目标”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目标,1951年该计划宣告结束。A. 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B. 物价基本保持稳定C. 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D.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显示的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表格中工业指数逐渐走低,价格指数逐渐上升,体现出物价膨胀现象严重,说明经济复兴的同时隐含着危机,故C项正确;表格显示工业生产呈现下降趋势,故项错误;物价指数上升,说明是物价不稳定,故项错误;表格中物价上涨不能说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故D项错误。【点睛】情境类选择题解答“三步法”:(1)读。阅读题干,确定情境反映的历史年代、人物或现象、历史背景等。(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知识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历史现象的本质或发展规律,等。(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23.下图是1960年德国漫画家所绘的戴高乐的欧洲之路。漫画能够说明A. 法德携手奠定了欧洲合作基础B. 法国支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C. 德国借欧洲联合提高大国地位D. 法国促成了欧洲联盟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漫画显示法国和德国携手走向欧洲一体化,体现出法德和解奠定欧洲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法国并不是支配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是说明德国提高国际地位的信息,故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法德促进欧洲一体化,不是欧盟的建立,故项错误。24.自xx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C.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答案】C【解析】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C符合题意;A“开始”的说法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D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的理解和掌握。25.毛泽东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A. 新民主主义论B.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 论十大关系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的是经济建设问题,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A选项是与革命有关的理论;B选项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写;C选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讨论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是有关阶级成分的分析,与此无关。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我们从材料中的内容入手,分析材料中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哪一阶段的内容,由此来根据选项进行排除,得出正确答案。二、材料阅读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临去世前下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载沣)裁定。”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立即向华盛顿发电,汇报北京政权交替的情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收到北京电报的同时,收到了一封康有为从美洲发来的电报。康有为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指控北洋领袖、军机大臣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康有为希望罗斯福能够致电北京的柔克义公使,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但柔克义提醒罗斯福道:“调查这里的官员和外国人,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他在1898年对光绪帝的影响现在被认为不利于真正的改革。”整理自李德林最初的国会一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材料二谕军机大臣等、近闻有海外逆党。乘国家多难之际。妄思煽乱。肆意捏造谣言。其诬妄狂悖(谬)。直有使君臣上下所不忍闻者。复敢刊印函单。分致京外各衙署回所学堂。淆乱是非。多方簧鼓。居心尤属险恶。著邮传部迅电各处邮政局。认真拣查。遇有自外洋寄来汉文函件。字迹封式在五件以上。分致上项各处者。立即拆阅。傥语涉悖(荒)诞。即刻一律焚毁。其各埠外国邮信局社。亦由该处地方官。婉商仿行。共保治安。1908年12月宣统朝政纪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8年康有为的意图及美国的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1908年底加强控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材料分析1908年康有为意图落空的根源。【答案】(1)意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力联合列强;反对载沣的摄政地位;打击袁世凯的力量。评价: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康有为不能主导中国进行正确的变革。(2)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逐渐被传播;海外的反清力量在国内进行反专制的宣传活动。根源: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方面,康有为没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封建专制力量与帝国主义勾结,严厉打压反清活动。【解析】【详解】()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的信息从借助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力联合列强、反对载沣的摄政地位以及打击袁世凯的力量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戊戌变法没有群众基础以及康有为个人力量薄弱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中国历经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逐渐被传播以及海外的反清力量在国内进行反专制的宣传活动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戊戌变法时期经济、政治以及阶级等方面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