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64367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与“T”有关,如“福”字形为图1,“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宗字形为图2,“尊祖祭祀的庙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商周的统治集团未实现高度集权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商周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D. 血缘宗族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捧酒献于祭台上尊祖祭祀的庙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祖先体现了血缘宗族的特点,这说明血缘宗族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周的统治集团是否实现高度集权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周王权充满神秘色彩,故C项错误。故选D。2. 公元前323年,魏国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A. 推动了诸侯变法改革 B. 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C. 否定了嫡长子继承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传统【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称王,说明分封制瓦解,故B项正确;诸侯称王不是诸侯变法改革的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王位世袭传统被动摇,故D项错误。故选B。3.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反映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 垂直管理,互相监督 D. 国家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答案】D【解析】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既有国家政府的职能,又有皇帝宫廷事务职能,两者项混杂,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彼此牵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垂直管理,互相监督的特点,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御用车马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些职能体现了国家政府的职能和皇帝宫廷事务交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 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故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正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正确;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不属于君主专制加强的方面,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再据选项关键信息进行逐一分析,注意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的含义,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 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叛郡”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王可能威胁王权,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故D项错误。故选B。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隋唐的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是三省六部制,其机构职能明确,但决策、审议、执行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牵制。B不符合隋唐史实,C表述错误,D是清代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7.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反映了宋代A. 重文轻武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B. 科举制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C.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 人才选拔做到了公平和公正【答案】C【解析】据材料“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出身的宰相文化素质高,说明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重文轻武导致冗官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人才选拔做到了公平和公正,故D项错误。故选C。8.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C.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据材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元朝设行省和宣慰司管理地方,说明当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正确;行省并不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行省拥有军政大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省与前代的政治制度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9.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B【解析】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10.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九品中正制”相关的是A.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立嫡以长不以贤”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A是科举制;B是九品中正制;C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和方法,与题干选官制无关;D也是九品中正制,只是到了后来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而被世家大族垄断而已。所以A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1.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公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三公属于秦朝、三省六部属于唐朝、内阁属于明朝、军机处属于清朝,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注意材料信息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12. “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并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材料中的“他”是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苏格拉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从材料“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可知是与梭伦改革有关,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统治,提高了平民尤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所以答案选A;其他改革信息不符合。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考点: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经济危机时期文学13. 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A. 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 B. 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C. 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 D. 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答案】D【解析】据材料“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故C项错误。故选D。14.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对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B. 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C. 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D. 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质量【答案】D【解析】据材料“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说明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质量,故D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是直接民主,没有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柏拉图批判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的局限性,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5.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 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C. 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答案】D【解析】据材料“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故选D。16. 比利时罗马法专家里维埃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哪一个国家的法。”中国有学者认为:“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说罗马法征服了世界,当然并不十分确切。”下列关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确切说法应该是A. 覆盖到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 B. 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C. 波及了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 D. 渗透到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答案】B【解析】据材料“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影响深远,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故B项正确;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范围较小,不能体现罗马法的世界影响,故A项错误;“波及了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也不能准确体现罗马法的影响,故C项错误;“渗透到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不属于世界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17.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 选项史实推论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万民法的形成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C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D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据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万民法的形成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但并未确立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故B项错误;古雅典的民主政治属于直接民主,不是代议制,故C项错误;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18. 一位历史学家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 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 君主制和共和制 B. 君主制和议会制C. 议会制和共和制 D. 共和制和议会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表明英国政治制度中“尊严的部分”是指君主制,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表明“效率的部分”指的是议会制,议会行使原来专制君主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故B项正确;共和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和C、D均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19. 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A. 否定巴黎公社B. 确立共和政体C.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D.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答案】C【解析】据材料“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共和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巴黎公社内容,故A项错误;法国已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的目的仍然是确保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C。20. 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以上材料说明A. 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皇帝决策受制于各邦B.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占居主导地位C. 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D. 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其权力均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构成体现出其为联邦制国家;而在25个邦构成的联邦议会中,普鲁士占据了58席中的17席,与此同时,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这说明普鲁士拥有对联邦议案的否决权,体现出普鲁士的主导地位;B项正确。题干内容主要是关于德意志联邦议会的人员构成、否决议案的标准,难以体现出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更体现不出皇帝与各邦的关系,排除A。题干没有关于帝国议会的内容,因而也就体现不出联邦议会议案须经帝国议会批准的内容,排除C。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并不均衡,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1. 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A. 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B. 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C. 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D. 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是不完善的,但它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故ACD项错误。1787年宪法之所以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正是在于其蕴含的原则与精神,即民主制、联邦制、共和制、分权制衡等原则,B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2. 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改变了几百年的选举议员的做法,这意味着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不得不作出让步。26个有两个议员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21个中等城市也不乏工业城市。因此,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C. 1832年议会改革 D. 1875年“一票共和”【答案】C【解析】据材料“26个有两个议员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21个中等城市也不乏工业城市。因此,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故C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时期没有形成工业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时期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1875年“一票共和”指法国确立共和政体,与议会议员结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学生应该联系英国议会改革相关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正确判断。2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按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A.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D. 立法与司法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参议员每州两名,对小州有利;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对大州有利,所以有利于调和大州与小州的矛盾,A正确。美国联邦制下,中央权力大于地方,但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调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保留了奴隶制,有利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文,有利于北方工业的发展,排除C。美国立法与司法分立,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妥协”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一种智慧。本题结合题意,联系美国建国初期的国家发展情况,即可得出答案。24. 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A. 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 B. 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C.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D. 法律规定立法权归议会【答案】D.25. 欧美学者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到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发动这场战争,处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A. 获取战争赔款 B.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C. 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D.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答案】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从根本原因入手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其中第26题26分,27题24分,共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三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科举制。、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采取措施: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了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5)趋势: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解析】试题分析:(1)记忆型题。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构成。在秦朝建立,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到了后期分封制导致了割据,不利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因此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记忆型题。围绕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各个王朝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较之前的王朝不同在于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即在中央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而为了很好将人才归于朝廷所用,唐朝实行了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三讲的是指鹿为马的故事,这说明了丞相的权力极大,也说明了秦朝的制度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了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明朝鉴于之前王朝宰相权力过重,影响到皇帝的权力,因此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了由皇帝控制的内阁;清朝也没有恢复宰相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秦朝设立宰相制度,到汉代频繁更换宰相、设立内朝,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再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最后清朝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可知,中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为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7. 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据此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材料后的问题。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摘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 (英国)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由此诞生。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材料三: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王希原则与妥协请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一事件?用所学史实解释“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3)依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答案】(1)特征:人民主权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4分,每点各2分。)(2)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即依然有国王、议会,议会有上院和下院。“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是指此前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此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3)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一“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民主权的角度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等方面指出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2)本题据材料二“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利法案的角度回答这论述的是哪一事件。再用所学史实即可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的角度解释“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3)本题依据材料三“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联邦制、三权分立等方面说明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