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31447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 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 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 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 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力求回避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言论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关注社会现实人事,所以本题答案选B,A、C、D与材料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A.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答案】B【解析】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3.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 韩非子B. 论语C. 老子D. 墨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体现的是仁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校训出自论语,故B项正确;韩非子是法家著作,主张刑罚,故A项错误;老子是道家著作,主张无为,故C项错误;墨经是墨家著作,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4.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 法家、儒家、道家B. 法家、墨家、道家C. 法家、墨家、儒家D. 道家、儒家、墨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符合法家用法律的强制力和专制独裁进行统治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强调尊重人性,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符合儒家思想;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摆脱命运的束缚,符合道家超越功利、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A。根据上述分析排除BC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思想主张5.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A. 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 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 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据材料“荀子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不是荀子开创的,也不是以儒家为基础,故A项错误;“法”属于法家思想,这说明当时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故B项正确;荀子处于战国时期,当时统治者没有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故D项错误。故选B。6.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 主张“顺其自然”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体现出反对贵族和抑商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主张。法家思想中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故B项正确;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子是墨家代表人,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故C项错误;黄老之学和儒家先后成为西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故D项错误。7.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8.“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先秦比较完整体现这一思想的流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B【解析】材料论述的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思想,B正确;A主张仁和礼;C主张兼爱非攻;D主张依法治国。9.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谁不借助于外物来改变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这四种人,虽然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但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损害人本性的做法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他A. 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B. 倡导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C. 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D. 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庄子认为,现实社会人们对“名利”的追逐,使人变得虚伪、贪婪,人的本性扭曲,结果造成人独立人格的丢失和精神上为“外物”所累。在他看来,儒家的道德君子人格,是人“借助于外物”来改变人自身的本性,是“人为物役”的世俗名利观,理想的人格必须是远离现实,超凡脱俗,超越自我,追求精神上独立自由的。由此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0.“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D. 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误差别的爱所有人,D正确;A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是法家主张;C是儒家主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11.“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选出正确答案。1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 爱无差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本题答案是B项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思想【名师点睛】本题是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思想观点的考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道家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要是严刑峻法及君主集权;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等。复习时可以结合每家学派代表人的具体观点主张详细进行比较。13.有学者认为,儒学从只是先秦诸子之学的一支,到进入王权的视野并形成独霸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儒学的法家化”,为了佐证这一观点,该学者最有可能引用的史料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答案】D【解析】“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为了使儒学形成独尊的局面,所以是最有可能引用的史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典型的儒学而非“儒学的法家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的顺应自然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是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4.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A. “大一统”理念B. 天人感应思想C. 民本仁政观念D. 封建迷信思想【答案】B【解析】“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等字眼意在昭示一统天下,所以这一行为体现的是“大一统”的理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天人感应和民本仁政,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行为意在昭示一统天下而非宣扬封建迷信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主要是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大一统思想。15.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 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答案】C【解析】依据题文可知吕思勉先生的大同观点是:即使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因此C项“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观点与吕思勉先生的观点相近。A、B、D三项观点都是重视物质追求,与题意不符。16.“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A. 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C. 出现了“诸子百家”D. 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答案】B【解析】百家争鸣中,各派别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直接”二字;C选项不是“最大”的影响;D选项只是一个过程描述,没有结果性的意义。17.“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B.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 礼法并用,君舟民水D. 礼乐文明、仁人志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可知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内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是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礼乐文明、仁人志士乃儒家所强调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18.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具体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忠信”、“贤良”、“孝让”等,以及题干“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透过名字看本质,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带来的影响,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秦朝实行的是“焚书坑儒”,不推崇儒学,排除;CD两项所示朝代均在汉代以后,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19.xx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被称为“中国火药王”。古代“火药”A. 源自于道士炼丹的发现B. 宋元时期开始用于军事C. 推动欧洲“地理大发现”D. 由西方殖民者传遍世界【答案】A【解析】古代火药是起源西晋时期炼丹家炼丹中发明,A正确;火药用于军事开始于唐末,B错误;C是指南针作用;D中传遍说法错误。20.下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B. 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C. 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D. 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答案】D【解析】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东晋书法成就,D正确;根据“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可知,A项“结构形体严整”表述错误;草书便于抒情达意,兰亭序是行书,B错误;兰亭序以及“王羲之所写的书字”没有楷书,C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结合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分析解答。21.有人评价唐朝张旭的书法作品:“用笔的顿挫使转,刚柔变化,内撅外拓,千变万化,神采奕奕,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情墨趣。”该作品属于A. 小篆B. 楷书C. 草书D. 行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善写草书。从材料中笔锋的叙述来看,也属于草书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在唐代已经不流行;B选项特点是规整严谨;D选项兼具草书和楷书的特点融合而成。22.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对下图书法字体的表述正确的是A. 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结构平衡对称B.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富于图案美C. 真书和正书,结构规矩严整体现书法注重规范法度D. 最能体现古代汉字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依据所学可知,是篆书,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故A错误;是隶书,盛行于汉朝,故B项错误;是楷书,即真书和正书,讲究法度规范,故C项符合题意;是行书,兼有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故D项错误,应排除。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书法艺术2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理,这个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的角度而非矛盾对立转换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人的本性出发是孔孟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万物本源24.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王阳明认为“尔身各各自天真”,人的各方面都是天生的,是固有的。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故选A选项。B选项是理学家的思想;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不是材料的含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25.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这反映了他A. 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D.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李贽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与传统礼教的看法迥异,反映出他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的思想,故答案为D项。材料与“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无关,排除A项;BC两项属于李贽观点的具体内容,均排除。26.下列精美的文字所属的文学体裁繁盛期的先后顺序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是屈原所作楚辞,是唐诗,是宋词是元曲,按朝代先后顺序,此题正确选项是A。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点评: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27.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化,AB是先秦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故排除;C项是元曲,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化28.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应排除。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西游记29.儒林外史全书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它是由许多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构成的一本描写社会生活的书,其中商贾形象占有一定比例而其间大部分是扬州盐典商人的形象。此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B. 扬州经济日趋繁荣C.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D.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其中商贾形象占有一定比例而其间大部分是扬州盐典商人的形象”的信息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促使小说描写市民阶层的人物,故D项正确;A中思想控制相反;B不是主要原因;C中文学素材日益丰富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明清时期小说市民阶层扩大【名师点睛】古代文学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30.“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31.楚辞产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屈原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离骚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答案】错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离骚。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离骚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而非批判现实主义,所以题干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睛】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32.秦朝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字体,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答案】错误【解析】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答案为:错误。33.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答案】正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活跃思想虽然冲击了正统的儒学思想,但并没有动摇其正统思想的地位,所以题干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34.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在开始形成之际就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答案】错误【解析】京剧形成于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到咸丰末年这段时间,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35.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濬。大学期间他特别崇尚某一思想家的学说,取名“知行”。中年时,他又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为“行知”。据此判断,他曾崇尚的这一思想家是王阳明。【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濬。大学期间特别崇尚某一思想家的学说,取名“知行”。中年时,他又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为“行知”。据此判断,他曾崇尚的这一思想家是王阳明。故此题正确。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36.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训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材料二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三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答案】(1)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解析】【详解】(1)根据“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提倡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知孔子关于礼的主张主要是重建礼制社会,并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积极入世,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用礼乐规范个人言行举止。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原有的礼乐传统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2)根据“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仁”的根本是孝悌。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主要有德治和实施仁政等。(3)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7.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三 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诸家以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请回答: (1)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是接受了哪一儒学家的建议?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大儒的共同思想主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答案】(1)儒学家:董仲舒。措施:创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并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积极意义:重视文化教育传统。(2)思想价值:强调个性解放;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3)共同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4)现实意义: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创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将儒家经典作为学校的教科书。这一“变革”有利于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根据“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可知王阳明心学注重个人思想解放,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位。(3)根据“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初大儒的共同主张主要集中在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和主张经世致用等方面。(4)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很多优秀精华的内容,通过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这些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增强民族和文化的自信心。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38.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宋代问世或完善的三项科技发明,概括其外传到西欧后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宋代儒学家在结合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儒学体系是什么?其集大成者是谁?对后世有何积极影响?(3)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指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它的流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影响:促进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2)新体系: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积极影响: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3)主流形式:词。趋势:通俗化、平民化。【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出现和完善的重大发明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技术,也为后来西方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活字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保存和传播;火药,宋代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传到欧洲后为新兴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提供了条件。这些发明创造为西欧的社会转型发挥了重大作用。(2)宋代儒学家在结合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儒学体系是理学,宋代的思想家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严密的思想体系,该儒学体系的集大成者是朱熹。理学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注重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修养,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形成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3)继唐诗以后,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宋词打破了唐诗注重格式字数的限制,行文更自由,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走向通俗化和平民化的趋势。【点睛】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安定,重文抑武风气浓厚,中国封建社会在宋代出现了一个发展高潮,无论是经济、思想、科技发明还是社会风气,都出现了重大转折和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