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B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3835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 许多科学家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B .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作,不只是作者悲天悯人情感的宣泄,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C . 老师批评了他,他还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明显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D .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2. (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手机品牌不但转变成为引领很多技术创新的主角,而且已远离“山寨”二字。(将“转变成为引领很多技术创新的主角”和“已远离山寨二字”对调)B . 赛事是发展青少年足球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绝非不是唯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将“非”或者“不”去掉)C . 近年来,微信里的各类美食群和代购群,是不少在美华人最活跃的社交。(“活跃”改为“便捷”)D . 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奖项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的雨果奖。(去掉“奖项”)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古诗文默写 (1)曲径通幽处,_。 (2)_,落日故人情。 (3)惊起却回头,_。 (4)_,只有香如故。 (5)大道之行也,_。 (6)故虽有名马,_,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其中_,_两句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8)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生活境遇的句子是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图案设计和dio lu_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n di_。看见满院lng j_的东西,又想起祖母。母亲在家庭里极能rn lo rn yun_。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 (5分)给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不含标点) 2月16日上午,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魁力贵港大爱无疆”贵港市2019慈善巡游活动在贵港城区隆重举行。当天晚上,在市体育中心综合馆,还隆重举行了慈善晚会。这是贵港慈善事业、体育事业、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喜事,是贵港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次集中展示贵港的活力与风采的盛会。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 (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便舍船B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吾妻之美我者C . 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D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加惠(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应当舍生取义。B . 在人性方面,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义”,本文就是其“性善论”和民本思想的代表作。C .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人们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来比喻人们面对生和义的时候的选择。D . 本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孟子的大义凛然,表现了孟子的雄辩,颇具说服力。7.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少至老/自三峡七百余里B . 对坐痛饮/停车坐爱枫林晚C . 遇故友若不相识/未若柳絮因风起D . 或颠坠崖谷/或王命急宣(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3)结合选文,说说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8. (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4)第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9. (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江德斌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化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 (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段中划线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 .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B .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流。C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D .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对心灵宁静的渴望。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0. (1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 ,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真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请以“有_真好”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请补全题目再写作。立意自定,500字以上。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名,(可用A、B、等字母代替)卷面要整洁。八、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11. (15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内容概括作答。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1、3-2、3-3、3-4、3-5、3-6、3-7、3-8、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1、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1、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1、6-2、6-3、7-1、7-2、7-3、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8-1、8-2、8-3、8-4、8-5、9-1、9-2、9-3、9-4、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0-1、八、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11-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