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春 2教案 浙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700734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春 2教案 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春 2教案 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春 2教案 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春 2教案 浙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能解释“卖弄”、“宛转”、“烘托”、“抖擞”等词语的意思。3从春天美景的阅读中,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方法,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难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正确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春天色彩灯片、作业灯片及配乐的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给文章分段。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读第一段。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红、黄、绿、灰四色灯片。看到这四种颜色,使你想到春天的是什么色彩,为什么?今天读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又是怎样一幅画图。2自学。(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划生字。(2)学习生字词。(3)学生质疑问难。3初读。(1)我们也写春,为什么未自清笔下的“春”特别美?自由读书5分钟讨论问题学习“单元提示”明确目标。(2)自由读书,用圈出特别传神的词,用划出特别美的句子,读出喜爱,读出美来。自由读划四人议论全班汇报。(3)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春天的?课文可分几段?4学习第一段。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5作业。(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2)朗读课文3遍。第2课时教学目标: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教学过程:1检查。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2研读。(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小草、花、风、雨。)指导读“小草”部分。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林海 1教案 浙教版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1)分析字形结构。(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悦耳:好听。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2)岭的样子。(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4)林就像大海一样。(5)花多而美。(6)木材用途广泛。(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2)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自由读课文。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三、重点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3.讨论、交流。“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四、讲读第三段1.自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2.讨论、交流。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4.指名感情朗读。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五、总结、扩展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六、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