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95579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前几天学习了马主任推荐的一篇文章“高效课堂”什么样?,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个是学生的需要,另一个就是考试的需要。我县自XX年实施新教材,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今年也是使用新教材的年级第一次参加六年级调研考试。所以说,我们有必要坐在一起就今年六年级调研考试情况进行一下分析,以便进一步明确今后语文教学的思路和导向。今天,我想就命题的基本原则、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一、命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尽量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力图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导向。命题基本遵循了以下原则:(一)依据课标,立足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如积累运用的第3题,涉及到的人物、成语、诗词可以说都是教材中出现的,但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有机地整合。(二)重视积累,更重视运用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所以说,学习语文不仅要重视积累,更要重视运用。例如:积累运用部分的第4题的第(5)小题,不仅检测学生积累歇后语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所积累的歇后语是否能准确运用。第(8)小题,也是引导大家不但要重视积累古诗名句,而且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试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积累运用第4题的第(6)小题,就是想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四)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如课内阅读材料一的第4题,材料二的第3题,就是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和渠道。(五)加强整合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的命题努力加强整合,力图通过整合,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1、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力求全面、综合地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2、加强三个维度的整合。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同时,力图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3、加强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积累运用第4题的第(10)小题,教材中课文导语里有提示,品社学科在“民风民俗”这方面也有所渗透,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一种整合。(六)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拓宽试题的思维空间,尽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挥独特见解的机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遵循以上原则,设计了今年的六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今年六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结构与分值同往年基本相同,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积累运用45分;第二部分,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共35分;第三部分,作文能力的考查40分。试题总分120分,另外,卷面分5分。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二、 试题试卷分析(一)积累运用部分本部分共6道题,下面我就针对新、旧教材之间的变化,选择题型变化较大或者本部分学生失分率较高的几个点,做一简要分析。分析一:第3题趣填成语。这道题同往年相比,难度有所增加,综合性更强了一些。在往年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还整合了对教材上诗词内容的理解,如第(1)小题读了竹石这首诗你联想到的成语。还整合了对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成语故事的了解,如第(3)小题写出与廉颇、王羲之、祖逖这些人物相关的成语,再比如,写出“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反义词,学生首先要了解“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然后才能写出与之意思相反的成语。同往年同类题比较,学生失分率有所增加。通过抽查试卷看失分原因:1、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成语的基本特点,所写答案均是二字词语。2、学生对题中涉及到的诗词、人物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对试题中出现的成语不理解其意思。3、所填成语正确,但有错别字。 4、还有一部分学生个别题空白,根本没有作答。针对以上情况对词语的积累提几点建议:1、不要把词语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和运用。2、要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3、对成语的积累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一定要落实在书面,对书写检查要到位,反馈要及时。分析二:第4题第(8)小题中,提到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诗句“ , ”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在积累运用部分第4题中,本空失分率几乎最高,抽查了一个成绩中等的班级,所写答案基本正确的仅占6%。失分原因:1、部分学生填写的是原文中的句子。伯牙绝弦是六上的一篇文言文,所以说原文中的句子绝对不是诗句,这就说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而且缺乏对课文最基本的了解。2、没能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感情,所填诗句和这个故事没有什么联系。3、学生没有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老师也缺乏引导。课文后面资料袋就提供了与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师生关注都不够。4、基础知识教学重积累轻运用。学生头脑中积累了有关的诗句,但是不能灵活运用。分析三:第5小题根据下面古典名著电视剧的主题曲,填一填。我们先看一看本题学生的答题情况。抽查了100份试卷,第(1)小题,电视剧西游记学生大都知道,但是23%的学生因为没有写书名号而丢分。从06年开始,我们的评分标准里填空题里的书名号就占一定分值,但到现在有些老师仍没有引起重视,平时对学生要求得不死;原著的作者(吴承恩)的填写,得分率仅为 4 %。除了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书写不正确失分以外,其余的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写施耐庵的,还有写周恩来、六小龄童、孙悟空,罗贯中的等等。第(2)小题,请写出其中的两个事例,得分率为76%;第(3)小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歌词中“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字面,不能结合自己对这部电视剧,对生活的理解。第(4)小题,请再写出两部其它的中国古典名著,得分率较高,只是个别学生因为书写错误或没有书名号而失分。人教版新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安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个例子,“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都有适度的扩展。西游记又是一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古典神话小说,以上几道小题只是对古典名著一个最基本的考查,比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要低。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能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得法,指导到位,学生失分率不应该太高。与五下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一脉相承,在六下第四单元又安排了“外国古典名著”这一专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我们试卷上在第4题第(7)小题对教材的这一编写意图只是有所渗透,而且依然降低了要求(还可以是课内的)。但是答题情况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写的是中国作品,还有些同学根本没有作答。就本部分提两点建议:1、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交流和竞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阅读长篇作品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浏览抓住精髓,可以摘录精彩片段,写心得体会。也可以老师先给名著“瘦身”,再推荐给学生。分析四: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个新亮点。“难忘小学生活”是教材六(下)第六组安排的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基于教材的这一编写意图,在试卷上设计了积累运用部分第6题,一个是让学生写下对启蒙老师的赠言,但必须要用上一个反问的句式;再就是让学生回忆多彩的小学生活,并用排比的句式表达出来,其中标点符号占一定的分值(主要是想考查分号的正确使用)。首先是对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的一个检测,再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一个考查,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另外,要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对学生也有一个情感的熏陶。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第(2)小题学生的答题情况。试卷中也确实不乏精彩的表达。如: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学友;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一个运动场上的对手;我们曾是二重合唱的两个声部。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美好的祝福。那一次次,你还记得吗?是你在我跌倒时,扶起了我;是你在我成绩不理想时,鼓励了我;是你在我哭的时候,安慰了我。是你,都是你,我的朋友。从一入学不能说几句完整的话,到这些诗意的、满怀深情的表达,这些精彩的语言中都浸透着我们语文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些许欣慰。但是,抽查了部分试卷,本小题得满分(5分)的仅占18%。大部分学生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失分的原因:1、本题空白,没有作答。(学生根本就没有表达的欲望)2、所写语句不符合题目要求,要么就不是排比句,要么就是和回忆小学生活无关,还有的就是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当然,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但也的确反映出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没有关注引导学生用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2、没有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3、对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教师缺乏指导。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的。(二)阅读理解部分语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阅读,一个是作文。阅读考查应该是高年级语文试卷上的重头戏。但针对我县具体情况,这部分所占分值相对来说还暂时低于积累运用部分。1、课内阅读(17分)本次课内阅读涉及的都是六(下)的两篇课文:匆匆和为人民服务。基于阅读教学倡导的“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促进运用、厚积人文”的理念,其中设计了有考查课文背诵情况的题目,如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第1小题,按原文填一填,这就是引导大家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侧重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题目,如材料一第2题,从这么多的问号和字里行间里,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也有侧重品味语言表达的,如:材料一第3题,细细品读所填语句,也照样子写一写,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吧。材料二第3题,这一自然段,毛主席在论述“人死的不同意义”时,采用了( )的方法增强说服力。还有考查课外阅读和文章拓展的,如:材料一第4题,请再列举一篇你读过的朱自清的其它作品。材料二第3题,请再列举一件这样的事迹。课内阅读部分,相对来说,材料一第3题,第4题,材料二第3题学生失分率普遍较高。一些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反映出了我们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遗憾。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这几道题学生的答题情况。材料一第3题,让学生用文中句式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就是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章内容,更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匆匆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好多经典段落和精彩的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思索。课后习题第3题也是这样设计的:“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课后习题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句话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站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关注课后习题,抓住这些精彩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对时间、对生命进行思考,那么学生的表达就不会如试卷上表现的这般苍白无力,或照抄文中语句,或语句不通,比喻不恰当。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时要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强化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和运用语言。材料一第4题,让学生列举一篇自己读过的朱自清的其它作品。新课标提出必须注重学生积累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和推荐。比如,学了匆匆这篇文章后,我们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相关作品。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习了桃花心木这篇课文,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其它借物喻人的文章可是我们的试卷做了一本又一本,一套又一套,但我们又推荐给学生多少值得读的好书呢?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人达到了课标中要求的课外阅读量?这次检测,我们还只是仅仅让学生写出读过作品的题目,没有涉及作品的内容。抽查了100份试卷,学生的得分率还仅仅为18%。再看材料二第3题,本题失分的原因:(1)只列举人物名称,没有事迹叙述;(2)列举人物根本不符合题目要求;建议:(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2)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适当地进行课外拓展。2、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部分分值18分,共6道小题。第1小题,是形近字的考查,学生得分率较高;第2小题,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翻看我们学生的试卷,有一部分学生能联系短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但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字面的理解,比如“失之交臂”这个词语理解为失去了双臂。“理解”是阅读的核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对阅读来说很重要。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理解文本内容。第3小题,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这种题型在每次调研考试中中、高年级几乎都涉及,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受到老师们的关注,本题得分率也较高。但通过平时下乡听课发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让学生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的环节设计,但缺乏老师的指导和方法的渗透,所以导致学生因为以下原因而失分:(1)概括的不完整;(2)语言罗嗦,不能抓住主要内容。“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含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提炼,又包括语言的表达。也就是将文章读薄,整体扼要的把握文章,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训练重点。第4小题,请谈谈对父亲说的这句话的理解。 “如果只抬头盯住头顶的那一小块四方的天空,那么天空有点乌云,你的世界就黯淡了。”这是这篇短文中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能结合短文内容领悟到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但由于理解不太到位或受表达能力的束缚,本题得满分的为数不算太多。一个阅读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很快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一抓住这些句子,理解文章就会变得很简单。再就是领悟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语言之内表达出语言之外的意思,这是作者表达上的佳妙,一个好的读者一定要能领会。所以说我们要向学生渗透这种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抓重点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和有言外之意的句子。第5小题,补写文中空白。这道题主要是想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抽查的试卷看,本题的得分率仅仅约为40%。这就说明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语言训练,而且缺乏老师的指导。第6小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读后收获。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领会文章或文中关键句段的意思,也就是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文,没有从文中读出自己,没有通过短文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真实的“我”。我认为,以上考察的几种能力是“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的能力。即: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2、概括能力。3、抓住重点句子的意思和领悟具有言外之意句子的意思的能力。4、联系生活来领会文章或文中关键句段意思的能力。(三)习作部分本次习作给学生提供了两项内容,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写一篇作文。1、以“美”为内容,写一篇作文。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写人美、物美、景美都可以。大部分的学生选择的是这项内容。2、观察这幅漫画,写一篇想象作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试卷上出示的这幅漫画,要求学生不但要把画面内容写出来,而且要展开想象,把画外音描绘出来。写看图作文大多数学生由于不能完全看懂图意,而且缺乏想象力,觉得无话可说,所以大部分同学只要可以选择就尽量回避。本次考试不乏优秀习作令人耳目一新,从选材立意、到布局构思,语言表达,有的作文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接近完美。但是学生和学生、班级和班级之间差距很大,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习作部分学生丢分的原因:第一、文不对题。第二、选材太俗。如:以“美”为内容,就选择“拾金不昧,给老人让座”等这些流行多年,耳熟能背的题材,来表现人物的心灵美。这样的文章即使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一般得分也不会太高。对于常见的作文内容,要想得高分,首先立意一定要新。第三、看图作文还仅仅局限于描写看到的直观的画面内容,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画面背后的东西。第四、接近雷同的作文,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引导学生背作文所致,分数会普遍降低。第五、分段太多或太少。高年级作文一般46段为宜,一般不能少于3段。有些学生的作文一段到底,或者只有两个自然段,到了六年级还不能分段叙述,自然就会失分。第六、字数过少。字数明显不足,写得再好,分数也不会太高。当然,考试作文字数也不宜太多,最好不要超出作文纸,更不要附稿纸,即使超出也不能多于两行。(当然这属于考试技巧问题)第七、书写潦草、涂改。有些学生的作文就输在书写上。根据以上学生整体的答题情况,再结合平时下乡听课调研情况,针对我县实际,就整体的语文教学提几点教学建议。三、教学建议:1、重积累,更要重运用。要继续夯实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将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避免为积累而积累,引导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由此我想到了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阐述“语文之道”时提到的一个例子。他讲的是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两位老师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位老师事先他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该解释的解释,该查字典的查字典。上课时读到相关段落,老师就问:你们有谁知道“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因为事先作了预习,所以学生反应比较踊跃。第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饱经风霜就是指一个人吃饱了风,吃饱了霜。”老师把脸一沉,那孩子就灰溜溜地坐下了。第二个孩子说:“老师,饱经风霜就是指一个人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头。”老师的脸色马上来了个多云转晴。但是,老师还是不太满意这个同学的回答,就继续问:“谁查过词典,谁还有更准确的答案?”第三个学生站了起来,抖擞精神、铿锵有力地说:“老师,我查过!饱经风霜就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老师非常满意,马上让全班学生跟着一起读这个标准答案。一遍不够,两遍,三遍。直到全班学生闭上眼睛都能脱口而出,这才放心地继续往下讲。第二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老师问:“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你们想一想,在生活当中,你们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如果有,请你们举手示意一下。”结果,底下小手举起了一大片。第二步,老师继续说:“那么,现在就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要求是不能使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但要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说实话,这个要求是有难度的。但是因为有前面的那个环节,把孩子的生活体验激活了,调动起来了,所以,尽管有难度,还是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第一个说:“老师,我看到了那个车夫额头上面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嘴唇干裂干裂,有一道一道的裂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额骨高高地突出来。”老师说:“对!这就是饱经风霜的脸。”第二个说:“老师,我看到那个车夫的脸色蜡黄蜡黄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有五十好几了。”老师说:“对!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第三个说:“老师,我看是这样的,他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精瘦精瘦的,就剩一张皮了,明显的营养不良。”老师说:“对!这就是饱经风霜的脸。”三个人,三张脸,张张不说“饱经风霜”,张张说的又都是“饱经风霜”。第三步,老师又说:“同学们,那你能不能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一些别的什么来呢?”提示:比如他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那车夫干活肯定特别累,没日没夜地拉车,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要拼命干活。”一个说:“那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估计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说:“我估计那个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生了病,他是带病拉车,他肯定是被生活所逼,没有办法,本来他应该休息。”学生们畅所欲言。大家看,教的是同一个词语,饱经风霜,但是,处理的方式、操作的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效果如何呢?后来作了一个测试。请学生观察父亲这幅油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一写“父亲”这张脸。结果能够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来形容“父亲”这张脸的,一班,占了9%,二班,占了91%。词语学到最后,学到最高水平,无非也就是“会用”两个字。怎样让学生达到“会用”,我想,希望以上这个案例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2、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求实。实,就是要实在、实用。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通过学生的试卷,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很肤浅,停留在主要内容理解的层面,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对文章的重点语段进行剖析,不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不能够静下心来品味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所以,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少一些流于形式的环节,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我们应该从孩子生命意义的角度思考在40分钟内孩子应该学什么?今天我就重点谈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读”的训练要实课改以来,“读”的的确确已经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但通过平时下乡听课我们发现,大多数是一些无序的读,无效的读,为了读而读。其实“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首先要做好以下两点:(一)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裕的潜心读书的时间。尤其要重视默读。(二)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指导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朗读指导与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品味文中语言结合起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一直是令老师们困惑的问题。下面是一些指导朗读的教学片段,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提示。1、关注“特殊”的标点符号或特殊句式如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中指导朗读队员们作出决定之前的心理活动描写部分的一个教学片断:“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师:从这连续的“五个问号”中你体会到什么?生:队员们非常为难。生:这件事非常棘手。生:师:那么,请你通过读,把你的体会传递给大家指名读文中语句。(该生感情不太投入)师:从你的读中,我们没有感觉到这件事很难办啊?请你再通过读表达一下你内心的思想斗争。该生再读。(效果不错)(点评:文中这一段落细致描写了儿童队员们决定之前的心理斗争。课文连续用了五个问号,表达出队员们的为难和这件事的棘手。老师以这五个问号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队员们的心理斗争,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他们特别为难的心理。“关注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或特殊”的句式”,是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匆匆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句的特别之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里流露的情感,反复朗读。2、角色体验还以检阅一课指导朗读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如:指导朗读队长的话: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师:如果让博莱克去,会怎样?如果不让他去,又会怎样?生:如果让他去,会影响队伍的整齐;如果不让他去,会伤博莱克的自尊。生:如果让他去,放在哪一排都不合适;如果不让他去,实在没办法对博莱克开口。师:哦,这件事的确不好说,看来大家都很为难。现在我们只有把目光投向队长,相信队长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让我们听听队长的想法吧。指名读队长说的话。(点评:这部分的朗读,老师采用了“角色体验”的方法,在大家特别为难之时,让每个同学感到这时我就是队长,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队长说的话,表达出队长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学习记叙文,尤其是针对中、低年级的孩子,“角色体验”是我们指导朗读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3、抓关键语句如指导朗读匆匆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首先老师范读。师:读了上面一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在轻轻悄悄地走动,关键是哪些字眼这么有魅力呢?生1:我喜欢“轻轻悄悄、挪移”这个词,时间像个小精灵。生2:一连串的排比句让人感觉时间像是在我们面前行走。生3:还有“挪移、过去、流跨、飞闪”这些词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的脚步。生4:这个“溜”字很形象,表现出时间都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走的。生5:我注意了文中用了四个“他”字,让人感觉时间有生命,简直是个充满灵性的人。师:是啊,通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听到了时间这个精灵轻快的脚步声。我们也感觉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刚才是老师范读课文,现在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读一读。然后再指名读,相机指导。(老师先用范读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读出字里行间里流淌出来的作者的思绪,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自己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文中那些关键的、精妙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4、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片断:(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我们都生活在农村,文中描写的农家小院我们感到特别熟悉、亲切。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屋前除了文中描写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还有哪些别有风趣的装饰?生:还有粉的桃花,绿油油的小油菜,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生:师提示:还有 飞来了,还有 ,生:还有翩翩飞来的蝴蝶, 辛勤工作的蜜蜂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一定会看到一幅幅更加丰富、生动的画面。全班交流,生比较完整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下面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农家小屋的别致自然,亲切可爱。(指名读)(点评:本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入书出书入书”的过程。学生通过课文的描述,采取想象画面的形式,将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因为是农村的孩子,所以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文本静止的语言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生动的画面。此时,课文中的“符号语言”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边读边想象,学生就不会只看到表面的文字,还会看到文字后面隐藏的画面,感受到文本中省略的空白。这时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学生的感觉就会丰厚起来,文本中的语言在学生眼中也会变得比原来更加生动,甚至会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语言。再读,自然就会读出那份恬静,那份情趣,那份诗意。) 当然,指导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朗读。还可以通过老师恰当的、准确的评价语言给学生的朗读以针对性地提示,或者在适当的时机老师予以范读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根据文本内容,多种方法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我们就会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的训练。第二方面:读写结合要有效“阅读”与“写作”是互惠互利的,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单靠每学期的8次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一定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找到读写结合的点呢? 1、抓关键性的语句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课文里有许多精妙的关键性语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语句来解读教材,进行语言训练。我们可以看一下全国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在教学长城这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师:是啊,每个人站在长城上都会浮想联翩。或者会想到是谁设计这伟大的长城的,或者会想到是怎样将这些砖和条石粘和起来的,还有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多读几遍,等一会儿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水平。(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师:无限的感慨已经写在你们脸上,把那份感慨读出来。(生朗读)师:你的语感很不错,朗读时特别注意“单看”这个词。师:我们再看几个片段。(有关长城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师: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补充“再看”的内容,想象说话。(出示)先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再看那 ,那时候, 。师:思维的火花碰撞碰撞。生1: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生2: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生3: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呼应,那时候谁有这么好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师: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写这么多内容呢?(生陷入沉思后)生1: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他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生2: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点评:吉春亚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单看”这个关键的词语,先挖掘言语形象、言语内涵与言语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诱发学生言语的智慧。而后抓住契机,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来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用词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这个“单看”激发读者的想象,以表达自己对长城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这个片段也提示我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进入文本世界、作者世界去揣摩、去发现;出乎其外,是跳出文本的框架去审视、去表达。出乎其外,这个过程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所欠缺的。但无论哪个过程,都需要抓住语言文字这个凭借。)教学时立足文本,抓住精妙的关键性语句,把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就可诱发学生多姿多彩的语言。2、仿写精妙的的句式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本次调研考试,课内阅读材料一第3小题,就是引导大家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再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写出了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首先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感知荷花的动态美。然后结合课后小练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喜欢哪种花,这种花都有哪些姿态,仿照文中句式“有的有的有的”用一小段话来写一写。学习是一个积累、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又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这个时候,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这些语言就会内化,情动而辞发。3、表达情感的共鸣语文味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情感的课堂。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受到了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来尽情地表达。如学完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孩子们被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所感动,被博莱克的自尊、自强所深深地触动。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动情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对文中的伯莱克说,可以对队员们说,也可以对观众们说并让他们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这就经历了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由阅读到实践的一个过程。4、补白情节跳跃处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好多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语言空白,给读者留出了充分的想象、创新、补充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抓住这些情节跳跃处让学生补白。如: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最后一自然段,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的悲惨场面,文中没有详细描写,而是只用了一句话:“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情节的跳跃处,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把想到的用手中的笔描述出来。再如中彩那天这一课,“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车开走后的情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可能出发,想象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补写文中的这个空白。对文中情节跳跃处进行补白,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做情感上的铺垫;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本次调研考试,课外阅读第5题也是这方面的一个引导和考查。5、续写文末意犹未尽处好多课文没有明确告诉读者故事的结尾或人物的结局,尤其是一些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文章虽已读完,但让读者不由得去关心事件的发展,主人公的命运。教师就可以以此做为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进行续写。例如: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科夫的高明之处。但是梦总是要醒的,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怎样呢?文末的省略号让我们感觉意犹未尽,凡卡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展开想象,写一写。这样的小练笔,需要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再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如果老师引导得法,指导到位,相信一定会看到孩子们语言的智慧飞扬。再如顶碗少年一课文末的省略号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接着课文写下去。6、迁移课文的描写手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无非就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让我们跳出语文学科,站在时代的背景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说话,学会写作。10月份,我去银川参加了“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其中香港展示的三年级的一节阅读教学使我很受触动。这节课的阅读篇目叫星月(“星月”是一只小蝙蝠的名字)。我们大家一起看一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目的:1、学生能从阅读材料中找出描写角色感受的句子。2、学生能学习用动作、表情和语言描述角色的感受。3、学生能使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写作。(教学目的由读到写,简单、明了,易操作。)教学过程:一、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重温故事的大概内容。 并且孩子们知道了动物也有喜怒哀乐,而且通过它们的动作、语言、表情表达出来。二、出示片段,齐读。1、找出描写星月害怕时动作的语句。 指名到前边在屏幕上用荧光笔画出。指名到前边表演,其他同学读该句。2、找出描写星月害怕时语言的语句。 “妈妈。你在哪里?” 齐读。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呼喊过这句? 有感情地呼喊:“妈妈。你在哪里?”3、以表列形式出示学生讨论的结果。 感受 害怕(惊慌、孤单) 动作 她用翅膀把身体围起来,就这样挂在小树枝上,又冷又怕,一直发抖。 语言“妈妈!”星月呼唤着:“你在哪里啊?” 表情4、师:文中有提及星月的表情吗?(没有)现在我们一起回到文章图片中看一看。出示星月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星月的表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填写在表格中。(例:虽然星月用翅膀遮盖了大半张脸,但仍露出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两眼发直,痴呆呆地望着前方,流露出一脸惶恐。)小结:从星月的动作、语言和表情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星月当时的感受(惊慌、害怕、孤单)。原来我们要了解角色的感受可以从其动作、语言和表情的描写入手,描写得越细致,感受愈深入。(阅读方法的渗透)三、读写迁移 继续读故事,星月学习飞行,没有成功。 师:如果你是星月,学飞不成功,感受如何? 生:真是太尴尬了! 1、指名到前边表演“尴尬”,其他同学观察描述其动作。(可能是我们大陆的学生放不开,表演有困难。师又表演,让学生描述。) 提示:双手 头 身子 2、师生共同想象、讨论、补充星月尴尬时的语言和表情。3、两人一组,共同整理星月尴尬时的动作、表情、语言。(五分钟完成)4、全班交流,共同分享。总结:描述一个角色,可以从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进行描写。(写法渗透)四、作业:看一看星月这本书。本课目标明确,线条简洁,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实实为学生。课堂练笔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学生活动从阅读,到表演、观察、想象,最后落实到写。在“如何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提示。同时这节课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比如,对教材的定位: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再如对课文的定位:把课文当范文还是例文?教师本身的定位:是学习的指挥者,还是参与者?还有对语文教学的定位,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还是学习阅读(科学、数学等其它科目都有阅读)?以上这些问题,希望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去寻找答案。第三、课外阅读教学要广广,就是课外阅读面要广,对课外阅读材料的利用角度要广,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要灵活。现在我们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大多数还是为了某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查查资料。通过试卷我们可以看出,能让学生找相关的文章读一读的老师就为数不多。而我们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大都只限于对故事情节的关注上,很少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充分的利用课外读物,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阅读和习作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老师的引导(包括向学生推荐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和举行相关的交流和反馈活动很重要。第四、习作训练要归类整合、分类指导习作训练我们可以归类整合、分类指导。平时学生的习作一般有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三大类。想象作文是我们作文训练的薄弱环节,所以,今天 因时间关系只谈一谈想象作文。1、什么是想象作文想象作文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根据一定的提示或要求,完成现实还不存在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或表明自己某种愿望、理想而设计的具备超前意识的作文。2、想象作文的主要形式第一、推测性填补。即在已经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也给故事加新的结尾。如:前面提到的续写或改编课文内容,再造想象写片段。第二、扩展性描述即引导学生把某些精炼的文字展开来,详尽细致的描述具体的情形。例如把精美的古诗扩展成一篇精美的散文。还有前面提到的补写文中的空白,抓住关键语句创设情境,诱发想象写片段。第三、传奇性编创根据指定的材料,通过创造想象,编创出超越时空限制的故事。我们就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写片段。比如本次考试的看图作文。写想象作文的注意点:第一、大胆。即无拘无束,自由想象。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看过去,想未来第二,开放、即以现实生活为“水之源”,以丰富的知识为木之本,让思维驰骋纵横。第三、创新。既想像时需要个性张扬,别具创意,富有灵性。无论开头、过程或是结尾,均有出人意料的安排。第四、切题。想象作文也要反映一定的主题,通过丰富合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内容,揭示一个道理。 第五、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学习的过程。比如读书的过程,尝试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失败的过程等等。说到这,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放慢爱的脚步一个人发现一只蝴蝶在茧中蠕动,“苦苦”挣扎了好一阵子,还不能完全冲破那牢牢的壳尽早来到大自然中自由地飞舞,享受人世间的欢乐。那个人站在旁边急不可耐,便一番好意地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替蝴蝶剪开了壳。结果那只蝴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然而,不幸的是,这只蝴蝶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含恨离开了梦寐以求的天堂。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而那个出于爱心的人却成了间接的“凶手”。细细想来,现实中很多教师如同这位好心人一样,出于对学生的爱,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着学生向我们“既定”的方向前进,学生稍有“怠慢”,我们便会恨铁不成钢。很多时候为了高效率的帮助学生学习,利用“灌输”这把剪刀替学生剪开了“学习”这层壳,为了及早看到学生的成绩,利用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去巩固预设的课程目标,认为这样就能很快让学生完成由“虫”到“蝶”的蜕变。而实际上却用自己的“爱心”扼杀了无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其实,教育需要等待,需要放慢爱的脚步!放慢爱的脚步吧,让我们真正从心灵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倾听,用心等待,学生会在我们的等待与期待中化“虫”为“蝶”。他们就会拥有意料之中的美丽,我们则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附送:201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选(统考)XX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试题二 字斟句酌(15分)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文后习题。唯一的听众(节选)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1.选字填空。(2分)竟 竞 悠 幽( )走 毕( ) ( )静 ( )闲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2分)( )的听众 ( )的典礼 ( )的氛围 ( )的神情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蹑手蹑脚: 洋溢: 4.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2分) 5填空。(5分)“我”初入林中,当听到悠悠的小令般的足音时,“我”的心情欢快(或舒畅、高兴),可听到自己拉锯似的琴声,心情就变得沮丧起来,但是听到老人愿意做我的听众时,我又感到羞愧,且有几分兴奋。这里作者抓住心理活动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三 深入浅出(25分)阅读文章,完成文后习题。一碗牛肉面读大学的那几年,我课余在姨妈的饭店里打工,不为生计,只为了磨炼一下自己。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饭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父子。说他们特别,是因为那位父亲是个盲人。他的脸上密布着重重皱纹,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20多岁,衣着朴素得近乎寒酸,身上却有着一份沉静的书卷气,想来还是一个正在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到一张离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了下来。“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说着,他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了我的面前。“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冲我喊。我正要低头开票,他突然又窘迫地朝我摆了摆手,我诧异地抬起头,他朝我充满歉意地笑笑,然后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用手势告诉我,要一碗牛肉面,一碗葱油面。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恍然大悟,明白了他的意思我会意地冲他一笑,开出了票。他的脸上顿时露出感激的神色。服务员很快就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小心地把那碗牛肉面移到他父亲的面前,细心地招呼着:“爸,面来了,您小心烫。”自己则端过了那碗葱油面。那老人却并不急着吃面,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忙不迭地用手去摸到了儿子的碗,把肉片往儿子的碗里夹。“吃,你多吃点。”老人一双眼睛虽然无神,脸上的皱纹间却充满温和的笑意。在一旁的我也不由被这张笑脸吸引住了视线。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来的肉片,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肉片夹回到父亲的碗中。“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这么多肉。”老人心满意足地感叹着。一旁的我却一阵汗颜,因为我们的饭店一贯是惟利是图,里面只有几片薄如蝉翼的牛肉。那个男孩趁机接话:“爸,您也快吃吧,我的碗里都装不下了。”“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低下了头,夹起了一片牛肉,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起来。男孩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吃着他那碗只有几点葱花的光面。姨妈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旁边,静静地望着这对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