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匆匆A、B案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695152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匆匆A、B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匆匆A、B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匆匆A、B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匆匆A、B案 人教版教材分析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设计理念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重点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教学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教师范读,学生练习。(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潦榉椒?br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汇报。2、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练习。全班交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资料准备: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2、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3、诗词名句(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行道树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教材分析】 作者张晓岚女士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一个人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心品味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2、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3、培养环保意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2、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进而让学生多读、多说、自愿做、自愿学。3、了解象征、比较手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准备】学生: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牢记文学常识。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独立完成导学案。3、掌握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4、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象征手法的知识。教师:1、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2、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供学生参考;3、师为课文录伴乐朗读。4、师制作课件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5、师搜集非典时期白衣天使工作的图片。边防战士守边疆、人民警察抓罪犯,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的图片。【设计思路】行道树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比较容易把握,加之又是自读课文。因此我采用“学生自学为主,书写读后感言,教师选择重点进行点拨”的教学策略。尽量地把研读、表达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来解读文本,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知文章的内涵,理解行道树这一奉献者的形象,引发学生去思考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联系现实,对比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它是我们的朋友。你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他们呢?(简单回应学生的发言)然后联系现实,用一组反映原始森林和城市中树的生活环境的图片,播放反映城市污染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行道树的话,有何感想?(如有学生回答的话,应该予以简评)那么,大家想不想听听它们的心里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脚步,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们的诉说。二、解释课题及简介作者。(由学生利用多媒体完成)1、学生介绍关于行道树的常识。明确,学生介绍的资料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行道树是指种植在各种道路两侧及分车带树木,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作用很大,可以补充氧气、净化空气、美化城市,减少噪音、提高行车安全等。2、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作者名片”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她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第二阶段以你还没有爱过为标志;第三阶段以我在为标志。代表作有小说梅兰竹菊,散文地毯的那一端、行道树,戏剧画爱等。三、积累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由学生在自学时完成)堕落点缀贪婪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四、配乐朗读,倾听行道树的心里话,走进行道树的内心深处。1、先是仔细听录音朗读,注意字词的正音,初步感受阅读的语气、节奏及情感。(教师同时展示城市充满烟尘的图片,加强气氛)2、老师提示应当用怎样的语速、情感来朗读课文比较合适?(明确:语速适中、情感深沉而坚定)3、全班配乐齐读,并思考:“我”是一棵_的树。(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五、读后感言的交流与分享。学生们自愿地交流和分享先前教师要求书写的读后感言。然后教师从感言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上课文的重难点语句组织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分小组讨论。六、合作探究,品读感悟。1、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填充,明确: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忧愁”和“快乐”是一组反义词,作者却同时用它们来形容行道树,这矛盾吗?仔细品读文章,找出:行道树为什么“忧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行道树为什么“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式学习)各小组成员先自己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推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劳动成果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分析重难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精读文章,明确如下:忧愁的是:A、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在充满车辆与烟尘的城市里。与它们的同伴相比,自身形象变差了。B、城市充满了烟尘和废气等,环境污染严重,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发展。但遗憾的是,“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没有想办法去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C、不被人理解。当人们沉浸在热闹的夜生活中时,它们处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快乐的是:A、能吸附烟尘废气等,减轻污染。B、为人们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C、春天勤生绿叶,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社会中一些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形象,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含义。(这是一种哲理,一种价值观。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解决)首先,让学生明确“神圣”“深沉”二词的含义。(神圣:形容崇高而庄严,不可轻慢和亵渎。 深沉:形容程度深。)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和明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最后,在明确前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然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理解、归纳和总结。附录:参考答案要点: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需要光明。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可以抓住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疼痛、忧愁、堕落等来理解。跟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它们放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里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人们的健康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胸怀,一种以苦为乐的崇高精神。虽然,神圣的事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正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一种更深沉的幸福。3、解决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其它问题。(这种现象随时可能会发生,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例如,学生有可能提出: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有什么不同?明确: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身处劣境,但仍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4、引导学生归纳主旨。通过以上的自主、合作学习后,先由各小组选代表归纳本文主题,然后教师补充、提炼和总结。明确:作者采用“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的方法(即象征,第六课已经详细讲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胸怀,赞美奉献者以苦为乐的崇高精神。七、课堂延伸,拓展联想,激发感情同学们,在生活中有许多具有“行道树精神”的人(群体),比如说:环卫工人、教师、农民工等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心里话呢?(由学生分组讨论,只要学生的观点没有思想性错误,都可以肯定,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多角度分析问题。但是教师在最后应该指出一个前提性观点:我们要尊重他们,因为在很大成程度上来说,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最后,教师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书写的对行道树的祝福语和“提高环保意识,关爱城市绿化”的倡议书,体现语文的情感陶冶和生活教育功能。八、体味生活,表达心声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多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下面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下去搜集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事物的例子(蜡烛、扫帚、路灯等),并简要说明原因。然后从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事物,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板书设计】行 快乐 忧愁 神圣 痛苦 深沉道 张树 晓 以苦为乐的奉献者 风 (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 【教学反思】1、“好的导课能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极的连锁反应。”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子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多了。本课设计的观察图片、谈论图片的导课方式,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新授内容上来,并为更快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2、“从教学对象上看,教学艺术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艺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在于学生具有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因而教学艺术是人对人的艺术,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引导学生为行道树画像,并让学生了解无私奉献者的神圣,进而帮助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结束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计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即完成课堂学习的步骤,教学结束艺术则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并转化、升华而采用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方法。”本教学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精心设计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语,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再告诉他们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充分利用了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4、本教学设计为行道树画像时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教给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5、让学生讲述生活中行道树一样的人和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锻炼了口才,引发了学生的联想。6、本设计突出学生活动,以疑问为线索展开教学。但对疑难问题的解答采用了逐层铺垫、层层剖析的方式,使学生活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生良好的积让学生在乐中被感化,在易中学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