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694990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2讲百家争鸣 时空坐标 知识主线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线索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两宋时期 程朱理学形成 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 倡导求实精神 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在天文学 气象学 医药学 农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 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如诗词 小说 书法 绘画 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 多民族融合 吸收外来文明成果 雅俗共赏等特征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 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 宋明理学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科技成就 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 文学成就 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纲要求 落实主干知识 研析考情考向 突破核心考点 课时作业 内容索引 落实主干知识 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 1 主张 政治思想 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 主张德治 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 历史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是儒学的 六经 有教无类 诗 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2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提出仁 义 礼 智四种道德规范 发挥孔子的 德治 思想 提倡 学说 并提出 君轻民贵 的原则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 荀子 1 主要思想 强调 天行有常 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 的思想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2 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疑难问答问 孟子 性善论 和荀子 性恶论 是完全对立的吗 答 不是 性善论 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 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 二者表面截然相反 其实本质是一致的 二 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 影响 小国寡民 天道 中央集权 耕战 法治 非攻 兼相爱 概念阐释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 且主张 克己复礼 为 仁 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家的 兼爱 具有广泛性 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突破核心考点 考点一 国学初露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1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 政治特征 重视传统 注重继承 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 以德为主 德刑相辅 强调为政以德 重人治 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和贵中庸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 虚于天命 2 伦理特征 强调仁和礼 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 经济特征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 要重义轻利 4 教育特征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 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 义 信等 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2 家国情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 在材料中找出先秦儒家倡导的 个人主义精神 的原则 材料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孟子说 我听说过 有官位的人 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 有进言责任的人 如果言不听 计不从 就应该辞职不干 至于我 既无官位 又无进言的责任 那我的进退去留 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 鄙视那种总是遵循 以顺为正 的 妾妇之道 可惜的是 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 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 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 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主要信息 先秦儒家重视人的独立人格 材料信息体现在 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 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 人格独立 反对顺从等方面 由于后世君主专制的强化 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于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等原因 先秦儒家倡导的独立人格在后代日趋衰落 答案 命题材料源 1 孔子心目中的 仁人君子 具备的 理想人格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 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 具备忠信 孝悌 克己 礼让 好学 知勇 仁恕等诸美德 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 孔子新论 发现问题孔子从 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 和 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两个角度指出 仁人君子 应具备的 理想人格 命题角度孔子的政治抱负 先秦儒学的 理想人格 2 孟子的 民本 思想 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发现问题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 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主张以父母论君民关系 命题角度孟子立论的基础 儒家的道德体系 孟子主张的君民关系 3 荀子的法治观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 则法虽省 足以遍矣 无君子 则法虽俱 失先后之施 不能应事之变 足以乱矣 荀子 君道篇第十二 发现问题荀子认为执法者的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命题角度儒家的法治观 以德治国与法治的关系 儒家与法家法治精神的比较 4 先秦儒家的缺憾 汉初儒生 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 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 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 既然不能改变世界 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 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发现问题材料信息表明先秦儒家存在着脱离现实的不足 命题角度先秦儒家的历史观 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差距 考点二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现实价值 1 时空意识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 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 孔子创立以 仁 为核心的礼乐制度 其目的是缓和矛盾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 其思想未被重视 战国时期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 荀子主张 仁义 和 王道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 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 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 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 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 希望社会退回到 小国寡民 的状态 表现了其没落 消极的情绪 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战国时期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 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 兼爱 非攻 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 要求平等 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 中央集权 法治 思想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 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 儒家的 仁政 有教无类 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 对于调节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道家的 无为 思想主张顺应自然 对于增强环保意识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 法家的法治 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法家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 墨家的 兼爱 非攻 尚贤 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史由证来 要求 分析史料 论证韩非的法治思想为什么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史料韩非所崇尚的法治 即所谓 事最适者 就是适合时代 符合事理 利于君主专制服务 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 行法令 达到 尊公废私 而所谓 公 实际上就是帝王 法律为君主所设 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 实现 利出一孔 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 因此 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 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 当然 韩非还认识到 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 让他们不敢说 不敢做 而且应该 禁其心 从内心惧怕法律 不敢违法 马娟 浅析韩非的 法 提示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论证 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微 列强争霸 兼并战争盛行 诸侯国要想能够存立 就必须加强集权 改革图强 韩非主张法律为君主服务 限制臣民的私利 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追捧 答案 命题材料源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 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 意味着一个以 劳心 为务 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发现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崛起为专业文化阶层 命题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 教育体制的变化 士 阶层崛起的历史价值 2 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 鲁国尚儒学 是儒学的发展基地 齐地学术较为庞杂 阴阳五行学 道家之学 儒学都相当发达 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 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 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发现问题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 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命题角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地域环境与学术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3 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统一性 老子所贵道 虚无 因应变化于无为 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 放论 要亦归之自然 韩子引绳墨 切事情 明是非 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远矣 史记 发现问题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具有一定的渊源 命题角度诸子百家互相批驳 彼此融合的特点 研析考情考向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已考视角 1 命题点 儒家思想家的政治理想 2015 课标全国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 不可过度威逼百姓 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 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C项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所以A项错误 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 B项错误 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 D项错误 1 2 3 4 5 2 命题点 孟子思想的人格境界 2016 海南单科 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 主张涵养 浩然之气 倡导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 浩然之气 是一种个人的品质 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 故A项正确 孟子的思想 对后世影响极大 可以推动民族品德的形成 与 个人独特 不符 故B项错误 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故C项错误 修养 浩然之气 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与反抗专制暴政不符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3 命题点 儒家的民本思想 2015 山东文综 13 尚书 酒诰 云 人无于水监 照镜子 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 答案 解析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 统治者不要把水作为镜子 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 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 以百姓的反应 检查为政的得失 体现了民本思想 因此C项正确 1 2 3 4 5 4 命题点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影响 2015 安徽文综 12 据 史记 载 一日 魏太子下车 向一位新贵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 魏太子下车 向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 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士人轻视功名利禄与题意相悖 故排除 C 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排除 1 2 3 4 5 5 命题点 孔子的政治和道德追求 2015 天津文综 14 节选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 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 具备忠信 孝悌 克己 礼让 好学 知勇 仁恕等诸美德 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 孔子新论 材料中 孔子心目中的 仁人君子 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答案 解析 答案注重个人自我修养 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 主张 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 1 2 3 4 5 1 2 3 4 5 解析第一小问 从材料 不仅 而且 提取信息作答 第二小问 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分析其 修己 复礼 的政治内涵 待考视角 1 命题点 儒家和道家的天人观 2017 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三 25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 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 认为 道 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并提出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的思想 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解析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其时代背景并没有不同 故A项错误 孔子的 重人 和老子的 崇道 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 故B项错误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而老子则提出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的思想 这很明显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故C项正确 孔子和老子的哲学观 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背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2 命题点 儒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2017 汕头三模 24 孔子说 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 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 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 这体现出儒学A 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 倡导与人为善 社会和谐D 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故A项正确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B项错误 倡导与人为善 社会和谐结论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 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 而是主张人要有独立思想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3 命题点 诸子百家思想 异 中有 同 2017 银川一中二模 25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主张 仁 和 礼 法家强调 法 和 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 墨子主张 爱无差等 杂家主张 治国公平 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 和谐 思想D 都主张 礼 法 并用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故A项错误 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故B项错误 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杂家强调人与国家的和谐 故C项正确 主张 礼 法 并用的是儒家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4 命题点 孔孟二人的 人臣本分 观 2017 福州二模 24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 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 君有大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 是人臣的本分 由此可见孔 孟二人A 宣扬复古守礼B 肯定汤武革命C 追求仁政德治D 主张重构秩序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根据材料 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是人臣的本分 可知孔 孟都强调臣子的本分 反对礼仪和权力的僭越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故D项正确 6 5 命题点 百家争鸣的历史价值 2017 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 24 有学者指出 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 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 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 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 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 这说明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解析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朝代的政治 经济 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 这些思想不一定是诸子百家的思想 故A项错误 百家思想中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往往被统治者推崇 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故C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6 命题点 法家思想的时代意义 2018 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一 24 有学者指出 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 霸道 绝非漠视 顺乎民情 的 先王之道 而是通过 政 令 刑 赏 有效地将民意 民情 民心凝聚为统一的 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A 霸道 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 顺乎民情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 否定 先王之道 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解析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 民情 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 故A项正确 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 法家主张霸道 故B项错误 法家措施旨在统一 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 故C项错误 法家并非否定 先王之道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课时作业 一 选择题1 2017 蚌埠三模 孔子讲 礼 孟子重 义 荀子也说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 礼 义 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社会秩序B 强化中央集权C 构建平等社会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 意在规范社会秩序 故A项正确 2 2017 湖南湘西自治州二模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但其对 仁 的内涵没有定义 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 仁 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 仁 A 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 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 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孔子的 仁 在为人处事 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 故A项错误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 思想独成一家 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 故B项错误 60多处 仁 意义不同 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 故C项错误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中60多处 仁 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 故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2018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 1 论语 记载 子贡问孔子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 不能死 又相之 孔子回答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说明A 管仲遵从周天子 维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B 孔子极其注重习俗中的发式和衣冠C 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D 孔子因为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 不能死 可知管仲并没有按照周礼自杀 故A项错误 根据 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在维护以发式和衣冠为代表的习俗中的作用 故B项正确 管仲 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 并非战国时期 故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 但都在论证 治道 即治理国家的方法 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故A项正确 4 2017 濮阳三模 24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政见各异 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 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2018 北京西城一模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墨家学说开启 重农抑商 的先河 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A B C D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儒家思想主要是提出了 仁 和 仁政 的思想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故 正确 重农抑商 是法家首先提出的 故 错误 道家学说倡导 道法自然 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故 正确 法家思想强调社会变革 倡导变法 故 正确 选择C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2017 宜宾三模A卷 24 战国后期成书的 吕氏春秋 收录了先秦时期儒 道 墨 法 阴阳 名 农等各家学说 提出了关于天文 地理 政治 经济 治国等方面的论说 司马迁说它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 百家争鸣的结束B 思想兼容的走向C 国家统一的实现D 各种学派的诘难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后 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 收录了 各家学说 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 故B项正确 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 时间不符 故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 韩非 及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该思想与 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 思想相吻合 故A项正确 7 2017 山西五校高三第三次联考 1 韩非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 提出要建立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 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 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 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 语以泄败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17 太原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13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信人则制于人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 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故为人臣者窥觇 偷偷的察看 其君心也 无须臾之休 韩非在此强调的是A 人性恶前提下的君臣之道B 推行改革变法的重重阻碍C 加强中央集权的艰难过程D 贵族政治体制的多种弊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从材料看 韩非认为 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双方无 骨肉之亲 是 缚于势 的结合 因此是在人性恶前提下作出的判断 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推行改革变法出现重重阻碍 故B项错误 韩非的这段话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贵族政治体制的多种弊端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2017 绵阳一模 24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 背反 式憧憬 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 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A 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 对 无为而治 政治的向往C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 对 小国寡民 社会的追求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材料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 背反 式憧憬 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其实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 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 无为而治 故B项错误 根据所给材料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对社会充满了绝望 故C项错误 材料与 小国寡民 的社会追求无关 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 无慈惠廉爱 无文学 可知是法家重刑罚的法治思想 这一思想违背了人性 因而 有虎狼之民 牛马之士 国虽治 政虽理 其民不人 最终因暴政而灭亡 故C项正确 10 2018 永州质检 24 近代学者章太炎在 国故论衡 中说 今无慈惠廉爱 则民为虎狼也 无文学 则士为牛马也 有虎狼之民 牛马之士 国虽治 政虽理 其民不人 他评价的应是A 孔孟的仁义之道B 老子的辩证思想C 韩非的重刑理论D 墨子的非攻主张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18 南宁一模 25 墨子曾提出 譬如筑墙然 能筑者筑 能实壤者实壤 能欣者欣 同掀 然后墙成也 能谈辩者谈辩 能说书者说书 能从事者从事 这表明墨子主张A 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B 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C 国家应加快生产金属工具D 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墨子是借助房屋建筑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思想 故A项错误 材料中 能辩者 能说书者 能从事者 体现不出各阶层应相互合作 故B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对生产工具变革的要求 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墨子主张能辩者 能说书者 能从事者各展所长 可知其主张是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 故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18 湛江一模 24 战国时期 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道家学派在 庄子 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 法家学派在 韩非子 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自由 故A项错误 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 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 故B项错误 据材料中 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没有交叉 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人们的思想活跃 所以为各流派塑造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条件 故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 非选择题13 2017 四川高三黄金大联考 4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 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 郑两国 东迁后 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 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 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 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 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 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 史称 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 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 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 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称 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 前707年 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 郑便与周兵戎相见 战斗中郑军 射中王肩 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 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 春秋之世 鲁之朝王者二 如京师者一 而如齐至十有一 如晋至二十 鲁大夫聘周者仅四 其聘齐至十有六 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 甚至要向诸侯 求赙 要财物助丧 求车 求金 摘自张岂之 中国历史 先秦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 攻伐层出不穷 春秋初 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 齐 秦 晋 楚四国最大 鲁 曹 宋 郑 卫 燕 陈 蔡 吴 越十国次之 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 以往受周室制约 现在失去约束 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 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 前722年至前694年 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 宋华督杀殇公 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 春秋初的强国郑国 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 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 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 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 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 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 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 爱人 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 受到各国的款待 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 墨家要求做到 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 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 以 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 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 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 中国通史 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原因 周王室衰微 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 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生产力发展 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 争霸战争突显 地主阶级逐渐兴起 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 一方面 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 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 另一方面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等等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原因 据材料一 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得出周王室衰微 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 据材料一 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 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据材料一 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 攻伐层出不穷 结合所学得出 地主阶级逐渐兴起 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生产力发展 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 争霸战争突显 第二小问影响 根据所学 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 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主张 孔子主张 仁 礼 结合 重视周礼 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 提倡节俭 反对浪费 主张兼爱非攻 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评价 孔子主张实行 仁 礼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 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 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 节俭 兼爱 非攻 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 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 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解析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总结概括 第二小问评价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2018 烟台一模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 确立主题 史料收集 史料解释 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三则材料 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 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 对原材料的阐释 不表明自己观点 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示例一 主题 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 没有神秘色彩 符合理性 顺应自然 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 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 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 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示例二 主题 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 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 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 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 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 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 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新的例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