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苏教版语文四下第一朵杏花word版教案2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五、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课文,学习最后一段,了解人物品质。了解文章的脉络。一、看图,激发阅读兴趣。 1、幻灯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多美的杏花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眼前的杏花吗?我们还会想到什么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谁留意过这样的问题:杏花何时开?第一朵杏花何时开?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2、竺可桢爷爷就十分留意这些细致的问题,那么他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又能领悟到什么呢?二、介绍竺可桢。竺可桢:浙江人,中国气象学、地理学奠基人。他率先对台风、季风、农业气候等进行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很多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有的用于天气预报。竺可桢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常年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燕子飞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1974年2月6日,他临终的前一天,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在病床上写写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当时他已经不能亲自去观测温度,是根据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了“局报” 两个字。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乃至今后,都会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长久地绽放光彩。三、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2.检查自学情况:(1) 出示词语读一读:一株 吹皱 曾经 精确 仰起脸估计 掌握 绽开 明媚 兴冲冲大概 规律 郑重 程度 顷刻间(2)读好长句。(课件出示)四,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读这段话思考:你知道他为什么非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搞科学研究)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竺可桢爷爷哪些优秀的品质?(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 2、课文中的这个小故事正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一精神品质。五、自由读课文的1-15自然段,思考: 1、1-15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大段?按什么顺序分?每段讲了什么? 2、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3、读这两个大段,找一找: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六、课堂作业: 1、书写习字册 2、摘抄课文中最后一段,再填写 1)写近义词郑重( ) 立即( )代替( )推断( ) 3、“精确“的意思是_,竺可桢爷爷认为搞科学研究应该_,而不能_,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科学研究上_的态度,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_。 4、用成语来表现四季特征。春_夏_秋_冬_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前准备:课件。一、复习巩固,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一个( )的竺可桢爷爷。课文1-15自然段的小故事正是表现了人物的这一品质。这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两个大段,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二、讨论交流。(一)、第一大段中抓住以下内容: “泛出”杏花颜色并不浓烈,说明刚开就被发现细致 “数了数”不只是欣赏,而是在细致观察。“四朵”是杏花开放的数目,很准确。“不同程度”是说花开姿态不一,这么细微的差别都能发现观察极其细致 “又来看花”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严谨认真,坚持不懈 “弯下腰来”对孩子态度亲切 “习惯地问杏花哪天开?”一直关心事物的细微变化严谨认真、坚持不懈 “第一朵哪天开?明年你可要留心点”严谨认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二)学习第二部分 1、先自由回答: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 2、出示对话部分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1) 这段对话很特别,没有提示语,你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情来读好它吗? 2) 再读,准确把握人物的对话语气。 3) 如果硬要加上提示语,你会结合人物的心情和语气正确填写吗?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同桌讨论,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4) 思考:这里为什么不用提示语?(小孩急切想要告知竺爷爷观察结果,竺爷爷急切想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没有用提示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两人急切的心态。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1)先试着回答。 2)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3)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句式:我注意到_,我是这样想的_词意或联想_,这样写正表现了人物的_- 三、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课文中只是他常年一丝不苟进行科学观察的一个小故事,但是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2、课文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为题?还可以只用其他的题目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四、课堂作业: 1、填空: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_竺爷爷记录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一个小故事_,表现了他_坚持不懈、一丝不苟_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改写句子。你怎么会不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呢?(改成陈述句)时间飞快,转眼又是一年。(改成比喻句)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用关联词将两句合并) 3、“时间像_,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_柳梢,吹_了小草,吹_了河水,吹_了杏树的花苞。”这段话中把时间比作_,这时运用了_地修辞手法. 4、课文第一朵杏花中有这样一句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使人想到了成语_。我们还知道形容时间短的成语有:_、_。 5、“我需要的是_。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_这类字眼,也不能用_,这句话表现了_(谁)_的态度。 一个中午板书:第一朵杏花 又是一年 常年精确观察 郑重记下坚持不懈、一丝不苟 附送:2019年苏教版语文四下第一次抱母亲word版教案1设计说明:本文通过作者对第一次抱母亲难忘经历的深情描述,彰显了世间母爱的伟大和子爱的纯真,对于培养学生思想感情和人伦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执教本文,首先要让学生静心阅读,细心感受母爱的珍贵,由此激发学生内心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此外,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个体对文章主旨的情感积淀和升华。思路提要:1.用系列“母子(女)拥抱”的图片展示来渲染授课气氛,切入正题,为学习正文作好情绪铺垫。2.引导学生静读重悟课文,通过细读品味和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3.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母爱表现小细节,建立文本与生活的交接平台,真正发挥语文对学生的情感指向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品格。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尤其是本文的朗读基调。2. 读悟重点句段,渗透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 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无畏,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厚度,促进学生更加懂得去关心和爱戴母亲。4. 学习课文用细节描写来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习作手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体验“拥抱”,畅谈感受,铺垫授课氛围。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题与母爱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将着重来感受一下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那种难忘的细腻的感受。1.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离开座位,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拥抱几秒钟,再举手说说和好朋友真情相拥的感受。2. 教师主动发出邀请:“谁愿意跟老师拥抱一下”?指名到台前,师生拥抱,师生互说拥抱的感受。3. 大屏展示一系列“母子(女)拥抱”的图片,结合图片背景组织畅谈,全面渲染“母爱主题”,铺垫授课氛围,为全面分析课文埋设伏笔。读悟“母爱”,感受深情,精确解析人物内心。1. 自读第一段话,提出疑问,机动解答。A主话题设置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抱母亲的? 你注意到作者抱母亲的一系列动作了吗?请在书上划出来。从“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B分角色对话朗读,理解运用“轮流”一词,读出“赶紧”“托” “责怪”等关键词,准确把握朗读语气。C大屏突出显示母亲的话:“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利用比较教学手段,如与学生的体重相比,与自己母亲的体重相比等等,来突出文中母亲的“瘦小”,使学生在心理上自然形成“母亲瘦小”的形象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调动充足的情感思维来解读文本。2. 合作探究,体悟母亲以瘦小之躯所承受的生活之重。A自主学习,默读课文23两段,提出自己的疑点,师生互动解答。B大屏显示重点语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探究“我的心情”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探究母亲的辛酸经历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探究母爱的无畏无私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探究母爱的博大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发言,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刻含义。对句作适当的说话拓展,对“哪个母亲”的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普天下母爱共性的认识,还可以引领学生的心灵更加贴近文章的主旨,从而点明母爱的伟大。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C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这段文字。D指导精读,抓住重点词“竟然”“亏你”“翻山越岭”“愧疚”等词语,整合这段文字的朗读基调。E悟后解析人物内心情感:我 难过 愧疚护士 动情崇敬母亲 坦然 F齐读课文,渗透理解,揣摩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启发诱读,升华主旨,彻悟“母子之抱”的至深内涵。1.指导学生静心默读课文45两段,举手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针对个别观点展开深入交流。2.选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相机给与朗读技巧上的指导。3.请学生谈一谈对“突发奇想”的理解,尝试造句。4.就“有两行泪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做情感互动交流,重点指引学生说一说母亲的泪水可以包含哪些情感因素。5.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感人细节,师生共同分享。6.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作为配乐,师生同读最后两段文字。7.组织学生谈谈今后在关心母亲方面的打算,以谈话的方式来拓展文本的外延,达成对学生人格的提升。作业布置1. 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2. 晚睡前给妈妈一个拥抱,适当加上“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之类感恩的话。3. 写一段表现母爱的细节描写,作为下次小作文的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